走进科学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想看动物学家 走进科学家

走进科学家

2024-06-08 01: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赵尔宓院士简介

赵尔宓,1930年生,四川成都人,满族,著名两栖爬行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学术带头人。1951年毕业于华西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尔宓院士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50余年来,主编、合编的专著《中国蛇类图谱》、《中国动物志》、《中国两栖动物地理区划》等学术著作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爬行动物分类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与美国学者Kraig Adler合作编著的《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是全面系统论述我国661种两栖和爬行动物的第一部专著,被国际著名的两栖爬行动物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Ilya Darevsky、美国科学院院士David Wake评为“里程碑之著”。

01

热爱生物学,用“后半辈子”作出更大贡献

赵尔宓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1941年进入树德中学学习。虽然那时正是与日本交战时期,学习条件艰苦,但赵尔宓也在树德中学中找到了快乐,遇见了改变他命运的第一位贵人——他的生物老师。由于受到这位生物老师的陶冶,他爱上了大自然,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树德高中部毕业后,赵尔宓毅然选择了当年并不热门的四川大学(原华西医大)生物系。由于成绩优异,家人和同学曾劝他转系学医,他也有过动摇。而此时他遇见了他生命的第二位贵人——他的导师刘承钊,一位从美国回来的生物学教授。这位教授的精彩授课让赵尔宓再次燃烧起对生物的热情,放弃了转系,在生物系一读四年直到毕业。大学毕业后,赵老被分配到哈尔滨医科大学任教,1954年被调回成都。

“父亲会英、德、日、法、俄五门外语,都是因为在科考的时候需要大量查阅国外资料而学习的,如果不是生物学充满热情,我想也不会为了研究去学习多门外语。”大女儿赵惠说。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曾晓茂,从1984年来到研究所同赵尔宓成为了同事,一直尊称赵尔宓为赵先生。曾晓茂说,“先生很严谨,我请他改论文他会在错的地方画一个勾,批改完成后回直接把我叫到办公室,给我讲解还不准我做笔记,其实他是在考察论文是不是全部都是我自己写的。遇到一些学术上的争论,先生甚至还会和学生拍桌子争论。”

在成都生物所庆贺赵尔宓院士从事科研教学工作60年之际,他风趣的表示,大家对他“前半辈子”所取得的工作成就评价太高让他心有不安,只有充分利用“后半辈子”的时间争取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4年12月1日,全国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在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开馆。赵尔宓来到现场,科普馆的成立使他回忆起恩师刘承钊。标本馆收藏了10万余件两栖爬行动物标本,就是由刘承钊和他的学生们历经艰辛,充实完善的。

赵尔宓认为,要宣传野生动物保护,首先是向孩子们普及科学知识,让孩子们回家劝阻父母。他挤出时间给参观的孩子们当义务讲解员,为此头天就安排讲解顺序,恨不得把馆内的动物都介绍个遍。“自然界生物形成的生物链,人类应该尽量保护,担当起维护自然平衡的重任!”

80年代,赵尔宓在成都生物所实验室研究爬行动物

02

大半生与蛇打交道,七旬高龄还在野外科考

据学生杨军回忆,赵尔宓一直有个心愿,要超过恩师刘承钊野外科考的年纪——70岁。赵尔宓确实做到了,即使在晚年的时候,他一年也要两次去北方和南方某地进行野外考察和研究,有时候还会亲自去捉蛇。

在赵尔宓七旬高龄的时候,他带着学生去新疆采集标本。杨军说,一路上,赵老师相当亢奋,经常是一次坐车就好几百公里,他也不觉得累,不停地给学生们车上授课。他还“不近人情”地不准学生们在车上打盹儿睡觉,理由是“路上的观察很重要。如果睡着了,就会错过经过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怎么能做好标本的采集和研究?”

走一路、看一路、记一路,这样的野外科考,是赵尔宓60多年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生记得,大一听赵老关于自己实地调研的讲座,“他一撩起裤腿,满满都是被水蛭叮破的伤疤。”赵尔宓深入到青藏高原、横断山和西藏南迦巴瓦峰等重要地区进行科考,足迹遍及我国10余个省(区),发表两栖爬行动物新种34个、新属2个、我国新纪录科1个和新纪录种约20个。

1979年,赵尔宓赴大连附近的蛇岛去研究被认为是“中介蝮”的毒蛇,他认为这种毒蛇很可能是另一种未经报道的新种。一周之后,赵尔宓带着从岛上捉来的十几条毒蛇上路了。在火车上,他瞒过了乘务员,没有人想得到在座位下面那包鼓鼓的布袋里面,装着的竟然是十几条剧毒无比的蛇。赵尔宓将蛇带回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最后的实验结果和他之前的判断不谋而合:这种被误认为中介蝮有40年的毒蛇是新物种,他命名为蛇岛蝮。

几乎大半生都与蛇打交道的赵尔宓曾说:“我胆子很小,特别谨慎,所以从未被毒蛇咬过。”

就是这样一个胆小的人,却是我国首批入藏考察的两栖爬行动物学之一,首次提出了在动物地理区划的西南区增加一个新的“喜马拉雅南坡亚区”。

让赵尔宓印象最深的还是1973年去西藏墨脱,一次艰难的远行。墨脱县没有通车,途中必须翻过喜马拉雅山一处5500多米的多雄拉山口,赵尔宓一行徒步就用了三天三夜。在墨脱这个有着“西藏江南”之称的神奇地方,赵尔宓发现竟然隐藏着众多人们之前无缘深入了解的新物种,其中就包括由他所命名的新蛇种“墨脱竹叶青”。

2004,赵尔宓在海南师范大学实验室

03

邓丽君的忠实粉丝,爱好诗词的理工男

每天清晨6点过,赵尔宓起床,照例是做一套“自创”的保健操。早饭前,他会看1个小时的书和资料。白天,他除了见一些访客和学生,基本上都是伏案工作。为了少受外界干扰,赵尔宓跟访客的交谈从不闲聊,说完事情他会直截了当地“赶人走”:“你还有其他事情吗?没事你就可以走了。”对赵尔宓而言,能多些时间静下心来搞科研,比什么都重要。

对体育运动不爱好的赵尔宓喜欢静,笑称“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人就是懒得动”。好静的赵尔宓也有好动的时候——追星。他是邓丽君的歌迷,上世纪80年代曾经去过台湾,买了很多邓丽君的磁带,至今还珍藏在他书柜里。后来有机会再去台湾,这位虔诚的歌迷还专程去邓丽君的墓前悼念。

生活方面,赵尔宓就像对待科研一样,穿着有讲究,尤其是在吃的方面很挑,味道、环境和服务都不能差。

前些年,赵尔宓带研究生,每周要召集大家开会交流。会后,赵老必然要请学生们吃饭,这当中也藏着私心。为了他的身体着想,家里对他的饮食有限制,只有出来和学生在一起,就可以“无法无天”了。杨军说:“赵老师会做人,每次吃饭点菜,赵老师都说随便让我们点。他最爱点甜烧白,家里几乎不让吃,出来吃饭就当过瘾了。”

女儿赵小苓至今还珍藏着一本小时候父亲给她讲故事的德语诗集,仍然还记得当时父亲给她讲普希金的诗歌。“父亲很喜欢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骨子里是一个很浪漫的人。我们都经常说到,他应该去学文学而不是生物学。”赵小苓说,“他经常出差还把野外科考的事情给孙子辈写成小故事,讲给他们听,我还请人把他写的故事翻译成英语,拿到孩子的校刊上发表。”

在女婿薛晓武的印象里,岳父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我多早就剪了光头,老爷子看到我就喊薛光头。”说起岳父对自己的称呼,薛晓武不禁摸摸了自己的头。“我退休之后,还跟到岳父去参加过几次科考,有一次在台湾,在森林里还教我数蛇的鳞片。”薛晓武说,老爷子身体很硬朗,2007年,78岁的他还能自己爬长白山。

结婚照

03

丧事要求从简,悄悄离开去陪老伴了

老伴叫涂茂浰,就读于华西大学药学系,晚赵尔宓一届。两人因为同是树德中学校友而互相爱慕,1953年结婚,1955年大女儿诞生,1956年底一对双胞胎女儿出世。涂茂浰从华西大学的助教到教授,对中草药的研究颇有建树。而赵尔宓多年在外奔波,照顾女儿的重担几乎都落在涂茂浰身上。

2006年初,老伴逝世。同年底,他个人独著《中国蛇类》上、下卷正式出版,在书的首页画有一幅“勿忘我”植物,用中英文写着:“作者谨以此书献给已故爱妻涂茂浰教授。”老伴逝世一周年,他深情地精选了她各个时期的照片,设计编排印制了画册,题名《永远想念你》。画册中收录了妻子多年来的照片,以及他陪着妻子在全世界各地留下的足迹。在画册的最后一部分,赵尔宓选取了同妻子金婚时候的合照作为开头,照片中赵尔宓搂着妻子,两人精神矍铄,面带微笑,透露出浓浓的爱意。

早在2011年,赵尔宓就写了遗嘱,除了要求丧事从简外,还有一个心愿,把他和老伴的骨灰放在一起,洒向大地。

2016年12月24日13时44分,两栖爬行类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尔宓因病医治无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逝世,享年87岁。天堂里能和心爱的人团聚,他一定是幸福地离开的。

综合:川观新闻、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原标题:《走进科学家 |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家——赵尔宓》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