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匠文选|焦菊隐:演员如何创造角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想看创造演员的视频 巨匠文选|焦菊隐:演员如何创造角色

巨匠文选|焦菊隐:演员如何创造角色

2024-04-15 17: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以自己的躯体去体验人物的外在形象;

说相声的演员模仿某个人,他必须先得去了解那个人的精神面貌,琢磨那个人的心情状态和神态,才能达到模仿。因此,最基本的是要从生活出发,理解体验那个人的精神状态,不要先从外形和坐立姿势上去找,那是舍本求末的。

焦菊隐1958年导演的《茶馆》

马超演的陆游和刁光覃演的陆游绝对不会一样,因为他们二人对陆游的理解不会完全相同①。(① 刁光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他并未演过陆游,这里是比喻。)演员所创造的人物既是现实生活中可能有的又是剧本虚构的。画家画陆游,也有他自己头脑中所认识的陆游形象。因此,演员所创造出来的人物必然带有演员本身的东西,这并不需要排斥它,只要把人物思想感情中最基本的东西掌握住就对了。如果演员想演成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一个人,那是唯心主义。正确的说应该是“演员——角色”。

形体动作也是一样。有些演员总想排斥掉自己身上所有的东西,于是从上场一直设计到下场,结果形成了肌肉紧张,什么也不像了。

我感到现在有些谈论表演的文章,写得不够清楚。是指在排演场中还是在演出中?因为这实际是两个阶段。我每次排戏总是在开始时号召演员把所有的东西全拿出来,让演员把自己“百宝囊”中的东西都抖露出来,哪怕你装的都是干草,只要有根嫩芽我也要把它拣出来,更何况你们装的并不是干草,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优点和缺点掺在一起的。如果你不全抖露出来,我怎么选择呢?我的意思是说演员在创造过程中,开始时不要怕不进戏,不要怕和人物不接近。想刚排一两天戏就把握住一条不断的内心的线,这是不可能的。断就断,出戏就出戏,渐渐地再把它连起来。演员创造角色总是要往返于不进戏、进戏,客观分析、进入理解,再体验,然后体现出来。

焦菊隐1958年导演的《智取威虎山》

在排演场,遇到演员出戏的时候,我总是马马虎虎让他过去或是当时提醒他一下,而不是责难演员。我认为在排演过程中要面对现实,不进戏、线断了都是正常情况。我这样做并不是封闭体验的门。如果当时就要求演员进戏,要求把线连起来,那反而是封闭了体验的门。这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排演和演出是有区别的,等同起来是不可能的。

我常常鼓励演员在排演场排完戏后自己复习一遍,什么地方出戏了?什么地方线断了?什么地方体验到了一些?什么地方还没体验到?这对准备下一步工作重要极了。当然,一个演员也可能到上演时还没有体验到人物。

我就主张导演计划应该在戏排成后发表,因为导演关着门作的计划都是脑子里最理想的,最理想的演员达到最理想的表演水平等等。实际上是应该根据演员的可能性去思考。演员也同样,所谓动作三要素: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我是只同意思考前两个,看一些有关表演的理论文章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不能说没有用,但也存在问题。“怎样做”是无法在家里准备好一套动作的,而且这样准备也是错误的。到了排演场,人物之间发生关系后,在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了具体的动作。

很多演员准备角色时不去研究别人的台词,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演员上了台,要忘掉以后发生的一切,不要尽想着下面的东西,有时,你不叫它它就会来的;有时,你就是怎样叫它它也不会来。产生下意识的小动作很要紧,而下意识的小动作总是由意识的准备而产生的。

焦菊隐1959年导演的《蔡文姬》

我感到《钗头凤》存在的是交流问题,有很多东西看得出来是事先准备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杂技演员练习空中翻跟头时,要注意到周身每个环节的动作的准备性,要下苦功;可是上了台就要完全忘掉自己身上哪个环节的动作是否有了准备,到了舞台就得全部交给“命运”。平时下的功夫越深,台上“命运”交得越精彩。我们话剧演员也应该如此,在排演场要认真地去体验,上了台就不要总用脑子在那里拼命地体验了。

有的同志提出自己在屋里读剧本时,有时也流出眼泪来,这算不算体验?我认为这种体验还是属于分析人物范畴的体验,以“读者——演员”的成分还是不少的。演员在排演场的体验首先要有上场目的和动机,带着强烈的愿望上场是很重要的。我不喜欢导演一开始就给演员把地位调度固定下来。愿望是来自你对人物的认识和分析,愿望越强,动作也越强。人总是要改变对方,几时你不想改变对方了,你也就没戏了,表演也就停止了。自从苏联专家来我国讲学,就流行这么个说法:真听真看。我认为不要绝对论,这不是目的,必须加上“真想”,要有思想,体验必须在交流中才能产生,而不是挤出来的。也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产生动作。

《钗头凤》这个戏是在什么时代?当时南宋处在非常动荡的国家存亡年代,如果满台人都在谈爱情,这就脱离了时代,使戏单薄了。因此分析这个剧本要有两条线:政治社会背景的线和陆游与唐蕙仙爱情生活的线。关于《钗头凤》,我总的不满足之处就在于这两条线未能扭得很好,处理得简单化就容易忽略了政治线;两条线处理得好,就容易找到贯穿动作,否则,大块儿吞是吞不下去的。

戏的规定情境首先要把舞台表演区推广引申到社会上去。通过屋子里发生的事情,使观众感觉到,类似这样的事情社会其他角落里也会发生。比如岳飞的死和即将亡国的苦难要紧紧地笼罩在每个人头顶上。要求人物要在这个规定情境里生活。演员如果有了这个规定情境,就有了“第二计划”。每个人物都有两条线:一条是生活线,即第一计划;一条是政治线,即第二计划。实际上是第二计划支配第一计划;总的规定情境支配着人物的行动。

导演把每幕戏分成几段有好处,一是容易体现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永远在排戏中作为主导思想。如果不分段,就很难检查主题思想体现得如何。每段的命名一定要用动词,这样既与贯穿动作有关系,也与演员创造角色有关系。二是容易配备演员的角色,便于确定哪段戏里哪个人物是主角。强调主角的戏仍是为了突出主题。像《钗头凤》如果强调了政治背景,演员也就敢于演爱情了。

我谈一下关于演员的再创造和保留剧目的提高问题。一个好演员要每次演出都重新生活一遍,需要演员培养在演出中的新鲜感觉,不去记昨天演出的“壳子”,要你重新生活,对几秒钟后即将发生的事情要通通忘掉。导演每次重新排戏时,都要再检查主题思想,看看体现得够不够,主题思想的挖掘很重要,提高就在于此。要突出人物,就要使矛盾尖锐化。重排时要检查人物是否表面化、片面化和简单化。比如《钗头凤》第一幕第一场的陆游不仅是个年轻人,更主要的是诗人,他不仅有缠绵细腻的爱情,也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最后,我提几个问题留给同志们去思考:

一、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背景中岳飞的事迹,如何与恋爱悲剧扭结一起?

三、唐蕙仙和陆游为什么相爱,又爱得这么深?是因为唐是美女才子,还是因陆是名士世家?有没有和乱世相连之处?

五、陆母、静因是压迫人的,还是受压迫的?陆母的性格如何统一?

六、陆、唐最后为什么还结合不了?是什么原因?是因陆母阻拦,还是因陆游心灰绝望?

七、赵士程和唐蕙仙怎样结合的?二人心情如何?感情深不深?

八、第一幕第一场结尾结在“红酥手,黄藤酒”上好,还是结在“怒发冲冠凭栏处”上好?

文章、图片来源 / 《焦菊隐戏剧散论》

监制 / 渊默、大白

编辑 / 馨艺

《百年巨匠》话剧篇开机仪式出席嘉宾合影

《百年巨匠》话剧篇摄制组采访濮存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