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我国雷暴多发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国雷电灾害 探秘我国雷暴多发地

探秘我国雷暴多发地

2023-06-24 15: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4月2日22时,湖北省武汉市上空电闪雷鸣。

陈佳雨 摄影

华南地区

雷暴活动和大气的活跃度关系密切,有很强的季节性。华南是我国雷暴活动较多的区域,年雷暴日数超过60天。区域内海南、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年雷暴日数超过80天。

华南雷暴多发成因为何?

一般来说,我国从春季开始进入雷暴活动多发期,夏季达到鼎盛期。秋季,随着季风南退,大气活动渐趋平缓,雷暴较夏季明显减少,一般不超过10天,但在广西南部、广东西部、海南等一些地区,雷暴活动仍较为频繁,雷暴日数超过10天,特别是广东雷州半岛、海南等地超过15天。冬季较少出现雷暴天气,最多雷暴日数仅有3至5天。

春夏之交,广州市所处的珠江三角洲正是冬、夏季风转换期,同时受锋面、西风扰动系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不稳定和低层较强暖湿气流影响,多产生强对流天气。

以广东为例,广东省地处低纬,地形地势总体北高南低,东北部为中低山地,中部主要为丘陵盆地,南部主要为沿海冲积平原,海洋、陆地、大气之间作用强烈,受低纬度热带天气系统和中高纬度天气系统交替影响,因强对流天气引发的雷电、暴雨成为常见的灾害性天气。

雷暴时空分布特点明显

以广东为例,1999-2022年数据统计显示,广东省雷暴主要集中在4至9月出现,占全年96.1%。其中,前汛 期 占46.67%,6月 份 最 多,占21.76%;后汛期占49.44%,8月份最多,占20.27%。前汛期常伴随着暴雨,雷电灾害最为频繁,而后汛期午后局部对流抬升的频繁发生以及台风的影响,也是雷电多发的成因。雷暴分布时段主要集中在午后,12时至20时是高发时段,占总数的65.87%,其中15时和16时是峰值时段,各占10.05%和10.43%,午夜至次日上午是低发期。

从空间分布来看,广州、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区域雷电活动概率更大,分布更密集,粤东和粤北地区雷电相对较少,分布更稀疏。主要成因是城市发展对风速影响较大,高大建筑物增大了地面对气流的摩擦力,阻碍气流的运动。城区风速减小阻碍了雷暴云的水平运动速度,使其在城市上空的停留时间变长,城市的雷电密度也随之升高。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地闪密度值较高,平均电流强度值则是沿海片区更高。

雷电的强度和频次每年都有变化,受当年天气情况影响较大。总体来看,近年来华南地区雷暴发生频次呈现缓慢上涨、略有上升趋势。

下一步防雷工作如何布局?

近年来,随着中小尺度灾害天气自动监测站网的建设应用,以及闪电定位仪、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监测手段的不断完善和升级,我国雷电预报预警能力不断提升。2021年起,全国开展雷电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多部门联动对雷电灾害致灾因子、脆弱性和承灾体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天气展开实时监测,结合区域分布特点进行防雷区域划分,提升了全国雷暴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时效性,为防雷减灾提供重要决策依据。未来将继续加强在实践中运用风险普查数据,促进成果转化。

此外,农村居民防雷意识较为薄弱,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雷电风险灾害宣传引导,加强农村房屋等基础建设的防雷减灾管理;油库、气库、弹药库、化学品仓库和烟花爆竹、石化矿区等易燃易爆场所,及其旅游景点、学校等重点行业要进一步加强雷电防护装置日常巡查、维护,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健全防雷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区域防雷减灾执法。(王天巍 饶方成)

2022年7月25日,河南省漯河市出现闪电奇观。张云飞 摄影

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也是我国的雷暴多发地之一,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雷暴发生区域分布特征

云南省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省内气候复杂多样,兼具季风气候、低纬高原气候特征,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临辽阔的印度洋及太平洋,受青藏高原大地形影响,处于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交汇和显著影响区。主要表现为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明显,立体气候特征显著。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形多高山峡谷,地貌复杂多样,也是我国雷暴多发地之一。西藏雷电活动多发生在6月至9月,16时至21时是多发时段,占全天64%左右;从空间分布来看,西藏雷暴活动中心与对流活动中心基本吻合,多发生在那曲市中部、北部。

2017年至2022年,云南省地基闪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显示,滇西南的普洱、西双版纳,滇中及以东的昆明、楚雄、曲靖,滇东南的文山、红河等地雷电活动频繁,这些地区年平均闪击次数超过了40000次,其中,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年平均闪击次数最多,达95000余次,普洱市次之,为93000余次。一般来说,多雷电地区与多降水、高气温区域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与特殊的地形地貌也密切相关。

该区域雷电多发的主导因素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地区,一年四季得到的太阳光热较多,配合充足的水汽条件以及复杂的地形地貌,是造成云南雷电活动频发的主要原因。其中,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南海一带,滇西南属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温湿条件较好,一旦有抬升的动力条件,利于形成雷暴;对于滇中地区来说,从南部来的暖湿气流和东北部来的冷空气,进入云南省后,受到重重高山阻挡,尤其是西北部横断山脉的阻挡,冷暖空气在滇中及以东地区容易交汇,在这些区域产生雷暴;此外,云南省自东南向西北逐渐抬升的地形,使得暖湿气流不断抬升,容易造成对流不稳定,也是当地雷暴多发的成因之一。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局地气候差异,使得云南省内雷暴活动分布不均,雷暴日的空间分布呈南多北少的特征,西双版纳是全国闻名的“雷都”,年平均雷暴日数在110天以上。

对西藏来说,独特的地形地貌、下垫面复杂多样以及高海拔、纬度偏南、相对落差大等综合因素,是导致其雷电活动多发的成因。

雷电活动时空分布变化特征

雷电活动是由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形成,且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大气放电现象。水汽输送、热力条件、环流背景和地形等因素与雷电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影响着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从近年来雷电的监测情况来看,云南省闪击频次和雷电流强度的年际变化不明显。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区域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趋强。大气热力条件和水汽输送等影响因子的变化,也将对雷电的环境场产生影响,虽然雷电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可以明确的是,雷电灾害的威胁始终存在,强化雷电灾害防御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关注提升重点行业精细化服务能力

近年来,随着闪电定位监测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和大气电场仪等雷电监测系统的日趋完善和业务应用,为开展雷电监测预警、雷电灾害风险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方法。

对气象部门来说,易燃易爆场所、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长距离输油气管线等重点行业和雷电易发区的村庄、人员密集区、风景名胜区等对雷电预警服务需求越来越大,对服务产品的精细化水平、针对性要求高,当前存在服务产品种类不多,精细化程度不够、科研成果转化效益不高等问题。未来,仍需不断锚定服务需求,推进雷电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刘平英 邓伟 周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