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时代主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时代主题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时代主题

2023-12-09 04: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林明惠(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时代是思想之母。科学判断时代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时代主题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唯物史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学基础与根本方法。基于唯物史观视角,正确把握、妥善应对时代主题发展变化,有助于更好洞察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做出世界历史“十字路口”的正确抉择,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谱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从“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时代是标识人类社会特定发展阶段的历史范畴。在历史长河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并不总是同步前进的,而是呈现出相互作用、交替前进的姿态,形塑着不同的社会样态。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基本矛盾出发,从社会历史的宏阔尺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经济社会形态对时代进行了划分。“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用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划分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认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而“告终”。

  20世纪初,列宁基于唯物史观的时代分析方法,根据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新特征,认为十月革命开辟了“两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即资产阶级时代和社会主义时代,资本家议会制度时代和无产阶级苏维埃国家制度时代的世界性交替的开始”。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马克思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大视野来看,虽然当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趋势并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判断并没有过时,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人类依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

  从“普照的光”深刻理解时代主题的赓续与延展

  马克思指出,“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和生产关系就是“普照的光”。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可以分为“大时代”“小时代”,在一个“大时代”中,可以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划分出若干个“小时代”。

  马克思主义所讲的时代,以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的转变为主要依据,是一个总体性的、本质性的、历时性的“大时代”概念。列宁创造性地将“大时代”与“小时代”结合起来。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将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推动时代的客观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是“大时代”的变迁。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后,最终结果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和这一革命的胜利而告终”,将“战争与革命”确定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时代主题。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始终致力于追求全人类共同利益,把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作为自觉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实践,形成了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思想范畴与长期共识。

  “普照的光”方法对于深刻把握时代主题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意义。自十月革命胜利以来,“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都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时代”进程中的“小时代”。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但就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和生产关系而言,当今时代的性质并没有根本改变。

  从“引领时代”科学研判新时代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新特点

  在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的致辞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重要论述是唯物史观在中国发展新境界的充分体现。当今世界,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

  事物发展没有永恒的“不确定性”,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确定性”。进入21世纪以来,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充满更多“不确定性”。党的二十大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和时代主题,宣示中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政策主张和坚定决心。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既不能因局部动荡和冲突,否认世界总体的和平,也不能因全球经济复苏脆弱乏力,否认世界主流的发展。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局部动荡和冲突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重要影响。当前,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多种国家发展模式竞争与合作的时代特征没有改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局部动荡和冲突可能会导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革,甚至催生出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应善用唯物史观,精准研判国内外形势变化,深刻洞察历史演进方向和未来发展大势,自觉增强谋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在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复杂动荡的世界中做出正确的战略抉择和行动,不断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推动实现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唯物史观是观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望远镜和显微镜。现代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造福中国,也利好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新征程,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应从社会基本矛盾出发,用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来整体研判当今时代的新变化、新趋势,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汇聚起合作共赢的伟力,为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生态文明话语权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战略提升研究”(21BKS097)阶段性成果】

[ 责编:李澍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