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天,创造中国航天新记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国现在发射神舟几号 13天,创造中国航天新记录

13天,创造中国航天新记录

2024-07-15 05: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完成,为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又掀开新篇章。

  从 6 月 16 日 18 时 37 分发射升空到 6 月 29 日 10 时许安全返回,在这 13 天的时间内,中国航天创造了 6 项新记录 :首次实施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首次考核飞船手动控制系统、首次进行航天员访问在轨飞行器、首次实现地面向在轨飞行器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运输与补给、首次考核天宫一号支持保障航天员工作生活的能力、首次将女航天员送上太空。这是中国航天之路的新高度,也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新跨越。

  神九飞天  “敬礼!”6 月 16 日 15 时 51 分,随着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庄严的军礼,中国人进军太空的又一次伟大出征,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拉开帷幕。

  “10,9,8??点火!起飞!”18 时 37 分,长征二号 F 遥九火箭喷射出巨大的橘红色火焰,在惊天动地的呼啸声中拔地而起,托举着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直入云霄。火箭升空后,指挥大厅的扬声器里不断传出清脆的声音,人们紧盯着大屏幕上不断跳闪的数据和传回的飞船返回舱图像。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18时47分,长征二F遥九火箭将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九号飞船准确送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220千米的初始轨道。数据显示,飞船入轨精度极高,实测轨道倾角与理论值只相差 0.001 度。18 时 56 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指挥大厅内一片欢腾。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时间发来的贺电,向全体参研参试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在现场观看发射的国防科工局局长陈求发激动地与身旁的科研人员握手致意。

  神九的完美升空,离不开头号功臣——神九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遥9火箭”,它被誉为航天中的“神箭”。此次是火箭和飞船首次重大改进以后的第一次载人飞行,使用了迭代制导技术的长征二F火箭,精度较之前显著提高。据悉,改进型长二F火箭可靠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分别为0.97和0.997,入轨精度是所有载人飞行中最高的一次。“十全十美!”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目前,国内外火箭的可靠性指标最高都在0.97左右,长征火箭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神九发射,不仅全国沸腾,海外媒体与专家也密切关注。英国广播公司说,中国的太空项目正在创造新历史。美国当地时间6月15日,各大媒体在网上都刊发了美联社和路透社记者发自酒泉发射基地的报道,详尽地介绍了发射现场的情况以及中国航天员在顺利升空后将进行的工作。美联社援引美国航空专家的话报道说,神九的发射显示出中国正稳步实现航天计划。

  自动对接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需要迈好“太空四步”。

  6 月 18 日 11 时 47 分,神九在精确控制经过远距离导引段变轨,转入自主控制状态——第一步“地面导引”完成。

  12 时 41 分,神九抵达距天宫一号正后方约5千米停泊点,继而以自主导引控制方式,逐渐靠近天宫一号——第二步“自动寻的”完成。

  14 时 01 分,神九飞抵距天宫一号30 米停泊点,以每秒约 0.2 米的相对速度向天宫一号缓缓靠拢。——第三步“分步靠近”完成。

  14时07分许,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环接触,飞船尾部4台发动机随即点火,将飞船轻轻推进天宫怀抱,紧接着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4个过程,神九和天宫一号实现刚性连接。——最后一步“对接合拢”顺利完成,组合体以7.8公里/秒的速度绕地球飞行。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两个航天器在距离地球343公里的太空紧紧相拥,深情“拥吻”。

  17 时许,打开对接通道两端的舱门之后,景海鹏、刘旺、刘洋进入中国首个小型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终于首次迎来“娘家人”。此次自动空间对接并不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首次,神舟八号也曾经与天宫一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并且两次步骤基本相同。那么,这两次自动交会对接区别在哪里呢?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详细介绍了神九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和神八对接的四个不同点。一是,此次神九与天宫一号的自动对接实现飞船手动控制系统首次加电。在自动交会对接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可以由航天员实施手动对接或撤离。二是,此次对接在阳照区进行。这进一步考验了光学测量设备在强光照条件下的测量精度和抗光干扰能力。三是,应急手段进一步完善。与首次无人交会对接任务相比,增加了50多种应急交会对接模式,进一步提高应急情况下成功实施自动对接的可靠性。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是,神舟八号没有载人,也没有把物品送到天宫一号,而神舟九号首次将包括一名女性在内的3名宇航员送进天宫一号,并开展空间科学应用与试验。而“能够把人和物品输送到在轨飞行器并且安全返回地面,是交会对接的最大价值所在。”

  手控对接

  6月24日12时38分,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真正意义上驾驶飞船,以7800米/秒的绝对飞行速度,瞄准天宫一号。这速度,比步枪子弹飞行速度快8倍,是音速的22倍,难度就好似在太空高速接力赛中把细线穿入对方的针眼!140 米,在天宫与神舟交会对接的第3个停泊点,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从这个距离拉开帷幕。10 米,5 米,3 米??人控 TV 里,天宫扑面而来。航天员刘旺一边控制手柄,一边观察仪表——刘旺必须要将飞船与天宫之间的角度严格控制在1度之内,横向的偏差不超过0.2米到0.3米,否则两个重量超过8吨的飞行器就可能发生碰撞和刮蹭。地面超过1500次的训练,让他神态自若。12时48分,神舟九号对接环准确捕捉到天宫一号。两个“十字”轻微晃动一下,严丝合缝地重合在一起。随即,两个飞行器上12把对接锁启动。12时55分,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再次紧紧相拥,完美完成了太空“飞线穿针”!

  此时,人们想起了刘旺面对媒体的豪言:“必须百分之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用“非常精准”、“非常完美”两个词来称赞手控交会对接的效果。对中国自己培养的航天员,武平称赞他们“训练有素”、“技术娴熟”。手控对接任务的顺利完成,是对航天员良好素质的考验。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在 3 名宇航员的背后,是载人航天工程八大系统的支撑,是 3000 多家科研单位和工厂与数十万科研人员的合力奉献??飞天,是一张巨大的协作网。“载我们飞天的是神舟,助推神舟飞天的是神州”。

  手控交会对接的完美实现,意味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此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从总体方案到具体实施,包括对接机构、测量和控制技术都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发,采用独创的“N+1”模式。先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然后让它先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交会对接,3 次交会对接任务仅需 4次航天发射,减少发射次数,降低成本,而且兼顾未来发展和效益。这一独创模式蕴含了无穷的中国智慧。为什么之前已经验证过自动交会对接,此次还要执行手控空间对接的任务呢?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解释说,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是交会对接的两种手段,互为备份,缺一不可。自动方式对设备系统要求更高一些,手控方式则更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应变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安全考虑,即使使用非常高级的自动交会对接系统,航天员必须具备手控交会对接能力。完美返航尽情体验“天宫驻留”,精准完成“太空穿针”后,29日10时03分,在穿越稠密的大气层后,闪着金光的神舟九号返回舱沐浴着和煦的阳光,降落在神州大地的怀抱里,降落在青青的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上。地面搜救队伍在预报点的精确指引下,迅速赶往飞船落点。返回舱舱门开启后,经过短时间地面重力再适应,景海鹏、刘旺、刘洋先后健康出舱。

  “北京,神舟九号报告,我们已顺利返回,感觉良好。”景海鹏因激动而略显嘶哑的洪亮声音传回千里之外的北京。11时25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宣布: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已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3名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刹那间,等待的焦灼与成功后的释然,笑声与掌声都在这一刻迸发出来,汇集在飞控中心大厅。在热烈的气氛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向所有参加这次任务的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祝贺和亲切慰问。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继突破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之后,我国完整掌握了载人航天3大基础性技术中的最后一项——空间对接技术。这意味着我们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向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目标又迈出坚实一步。它标志着我国已真正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进行人员运送和物资补给的完整能力,已经成功叩开空间站时代的大门。20 年来,中国载人航天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到多人,从舱内实验到舱外活动、从单传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从自动交会对接到手动交会对接??中国航天用 20 年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经历的路程。

  当世界舆论一片沸腾时,中国的航天队伍却在经历了短暂的激动之后就重新归于平静。北京航天城管理室主任刘俊泽说,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沉醉于成功的喜悦,天宫一号还在天上飞,将来还要和神十对接,我们不能有丝毫马虎。时针拨回到 1992 年,当年 9 月 21 日,中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的发展战略;神舟七号实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技术突破,拉开了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的序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天宫一号技术负责人杨宏说,如今的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是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将载入史册的记录将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起点。

  “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在中国航天人眼中,有一个醒目的时间坐标:2020年,建设自己的空间站。可以预料,未来的中国载人航天,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