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金属货币的形成与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国最早使用的钱币是什么 中国古代金属货币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金属货币的形成与发展

2024-07-01 21: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关注微信公众号:钱币头条,了解更多钱币知识

中国的货币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国货币发生着重大改变,从早期的自然货币,到出现经过人类加工的人工货币,从仿生的金属货币出现,到统一形制的货币确定,演绎了一部穿越千年的钱币发展史。

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海贝:在原始时期,人们通过物物交换来换取所需物品,如用捕捉到的鱼换取羊,这样解决人民对物质的需求,羊和鱼就成为自然货币。由于以物易物带来不便,由此产生一般等价物。人们在选择一般等价物时,必须考虑该物品的稀缺程度,当时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在中原地区,因此海贝算是比较珍贵的物品,由此海贝成为最早的货币雏形。

《盐铁论 错币》中就有对海贝的记载,“夏后以玄贝”,这里的贝就是当时用来交换的货币,人们用采集来的贝壳作为物质交流的载体。从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的遗址中,以及商周墓葬群中都曾挖掘出海贝,这也证明中国最早货币确为海贝。出土文物显示,在夏晚期,贝币已经得到使用,商周时期更为普遍了。商代常见的一种齿币,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便于携带,学名货贝。用作货币的海贝是一种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它因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装饰物。由于它的大小适中、携带方便、易于计数,随着经济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天然贝亦逐渐成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贝币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雏形,是钱币的始祖。

铜贝:由于海贝在携带和运输时易于损耗,造成财产损失,因此人们考虑采用不易损坏的物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随着中国古代冶炼技术发展,在商周青铜器制作已经达到相当高度,为金属铸币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东周以后,贝币逐渐被其他金属铸币所取代,最早的铜贝币是模仿海贝形状制作,人们可以控制它的大小、重量、造型,因此具有天然贝币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铜币的出现,开启了金属铸币的先河。

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我国的金属铸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布币、刀币、蚁鼻钱和圜钱。

蚁鼻钱:战国时期,人们更加关注货币的可识别性和便利性,于是产生出体积规整、质量衡定并铸有铭文的铜贝币,这种铜贝币除形式仿造磨去背面的海贝外,面部铸有阴文,陶、金、行、君等数种,因其逼肖人面,故俗称“鬼脸钱”,亦曰“蚁鼻钱”。战国时期,鬼脸钱以楚国数量居多。

布币:亦称铲币,是商周时期的青铜铸币,铸于黄河中游农业发达的周、晋(韩、赵、魏)、纪、郑、宋等地,燕、楚二国亦有铸行。布币分为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三种类型。原始币是商周时期的青铜铸币,是一种铲形农具,称“钱”,是锄草的农具。由于“钱”用途广、体小携带方便,被人们用作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后演变为货币,该货币在春秋战国时期较为流行,中国人民银行的行徽就是由三个布币构成。

刀币: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的青铜铸币,它是众多青铜铸币之一,在我国钱币历史上留下重要一笔。它的形状是根据春秋时期农具、手工工具等一些常用生活用品--刀演变而来,它有许多种类,一般按照文字或者形状进行分类。刀币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进行使用,其中以齐国的刀币最为著名。据考公元前386年,田齐取代姜齐为齐侯,颁铸“齐造邦长法化”六字刀币以作纪念,这是中国最早的纪念币。

圜钱:也称环钱,主要流通于战国时期秦国和魏国,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圜钱是由玉璧和古时纺轮演化而来,是方孔钱的前身。秦半两的圜钱,在我国货币发展史上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改革币制,选“半两”圜钱作为全国统一货币,其大小比较适中,适应流通领域的需要,且又具有法定金属含量和统一形制与名称,有力地推动全国经济特别是商业的兴旺与昌盛,极大地方便人民生活。上海博物馆馆藏“共屯赤金”圜钱,共是指战国时期魏国境内地名,今河南辉县,故为战国时期所铸,“屯”即纯,“赤金”为铜,该钱币被列为中国珍稀古钱币。

秦半两:秦代货币,铜铸,圆形方孔,钱径一般为2.5-2.77厘米,重十二铢(2·5-2·35克),面文“半两”二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律,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圆形方孔的秦半两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历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自此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铢两钱币通行后世,秦半两确定下来的这种“天圆地方”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据《汉书 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私铸钱币往往重量不足,有史可考的是汉文帝时期钱币的法定分量为4铢,但出土的钱币实际只有0.2铢,钱币的重量缩水十分严重,从而导致钱币迅速贬值。元鼎四年(公元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禁止私铸钱币。从此确定由中央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营。铸造权收归中央,对稳定政局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另有元宝、重宝等钱。唐代改变了秦、汉以来钱币以重量命名的习惯,唐高祖伍德四年(621)废五铢钱,开始铸造“开元通宝”,币面上下左右有“开元通宝”四字。“开元”意为开辟新纪元,“通宝”意为通行。“开元通宝”是唐代主要流通货币,这种创新的钱币形制,实践证明完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而具有长久生命力,成为唐代以后中国铸币的固定模式。“通宝”名称为世沿用,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号(国号),如唐代的“建中通宝”、南唐的“大唐通宝”北宋的“天平通宝”、明代的“永乐通宝”和清代的“康熙通宝”等,辛亥革命后,云南、福建还曾试铸“民国通宝”,“通宝”钱一直流通了1300多年,在我国货币历史上占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金属货币,从早期自然生物(贝)到仿造人们生活工具(刀、布等),从玉璧的形状发展到天圆地方的形制,无不体现了古人的思维与智慧。从货币的发行、流通范围和购买力大小,可以推断当时国家经济状况、国力强盛,因此,我们可以说一部中国货币的演变史,也是一部中国经济的发展史。

(来源:货币相对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