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优选【5】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及其影响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优选【5】篇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优选【5】篇

2024-06-18 08: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 1

  教学目标

  1.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地、高原、盆地、*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能够说出其分布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特征,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学*方法。

  教学策略

  “地形和地势”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基础,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上的景观图片、卫星图片和其他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地理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地形图等各类地图的技能以及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以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学*等教学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学*生活中的地理,学*终身有用的地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美丽的科尔沁草原》(摘自《走马大西北》(北京青少年音像出版社))、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带学生游览“故乡呼伦贝尔草原南部的科尔沁草原”。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草原上蓝天碧草,晴空万里,牧民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野雁、湖鸥自由自在地栖息,牧民和这些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草肥美、景色宜人的绿野之中……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后附的“中国地形图”,在图上找到老师的故乡──科尔沁草原(科尔沁沙地的北侧),它位于哪一个地形区?

  学生读图回答预设:内蒙古高原

  教师:内蒙古高原横亘在中国的北部,我们在语文课文中学到的《敕勒歌》,其中经典的语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内蒙古高原北齐时代草原兴旺发达的景象。在高原的西南部、南部、东部还有三列山脉,请同学们快速在图中找出来。

  学生回答预设:西南部为祁连山脉,南部为阴山山脉,东部为大兴安岭

  教师:山脉和高原只是我国多样地形中的一部分,内蒙古高原被三列山脉包围,在中国类似这样的地形分布还有哪些呢?我国还有哪些地形类型呢?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的学*。

  设计意图:以视觉的享受激情导趣,引发学生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板书:中国的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备注:括号内文字小结时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在中国地形图上用彩色笔将祁连山脉、阴山山脉、大兴安岭沿着排列顺序把山脉名称连接起来,你发现山脉名称排列有什么特点?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用彩色笔分别勾勒出三列山脉名称的大致延伸方向。

  设计意图: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

  活动一: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三步)

  步骤1──认识山脉走向和我国主要山脉

  教师布置任务

  (1)提供“知识链接”:山脉走向是指山脉在地表总体或大致的延伸方向。我国的山脉主要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弧形山脉等。

  (2)给出四种山脉的走向示意图,要求学生仿照教材p25“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下方方法指导进行判读。

  ①走向②走向③走向④走向

  (3)打开教材p25,阅读“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在图上分别找出我国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弧形山脉等。

  (4)提供“拓展知识”

  以上的山脉构成了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界线,有时山脉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阅读教材后附“中国地形图”,找一找: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与江西的界山。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我国西南(中印、中尼边境),它是由几列*行排列的巨大山脉组成的山系。世界上海拔超过8 000米的山峰大多集中于此,其中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明确山脉走向的概念。

  (2)仿照教材p25“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下方方法指导,学会判断山脉的走向:①东北─西南走向、②东西走向、③南北走向、④西北─东南走向。

  (3)在教材p25“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上分走向找出我国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部的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台湾山脉,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南北走向:贺兰山脉、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小兴安岭、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4)了解山脉的作用和珠峰知识,拓宽视野。

  设计意图:规范认识山脉走向概念,简笔画判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走向概念,熟悉我国不同走向山脉名称、分布,为进一步学*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奠定基础。

  步骤2──认识我国镶嵌在山脉网格中的高原、盆地和*原

  教师布置任务

  (1)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图2.6 中国地形分布”上分别将*似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观察:连接以后形成的图形特点。

  (2)观察(1)任务的图形,对照“图2.2 中国地形分布”,按照图下方的提示,在图中分别找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原,将找到的地形区填写在表2.1中。

  (3)在教材后附“中国地形图”上找到我国的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东南丘陵=江南丘陵+两广丘陵+浙闽丘陵)。

  (4)ppt展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原和三大丘陵景观图片,对照教材p22的“图2.1 中国的地形类型”和中图版《地理图册(八年级上册)》p12-13地形景观图片、卫星图片,进一步认识高原、盆地、*原和丘陵的地形特征,感受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地形景观千姿百态的特点。

  天山山脉──海拔高,顶部高耸,雪峰连绵。

  东南丘陵──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梯田景观。

  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辽阔,水草丰茂,牧羊成群。

  东北*原──地面广阔*坦,田野庄稼茂盛生长。

  四川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内部是*地或起伏和缓的丘陵。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学生先连接天山山脉─阴山山脉─燕山山脉成一线,连接昆仑山脉─秦岭─大别山成一线,连接喜马拉雅山脉─南岭成一线,再将长白山脉─武夷山脉连接起来,将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连接成一线,将贺兰山脉─横断山脉连接起来,观察图形发现:山脉将中国的陆地分割成很多网格,而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和*原。

  (2)在图中找到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原,完成表格。

  山脉名称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原

  太行山脉

  黄土高原

  华北*原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原

  山脉名称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

  南侧

  天山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脉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3)在教材后附“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的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4)观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原和三大丘陵景观图片、卫星图片,感性认识每一种地形类型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连线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而高原、盆地、*原镶嵌于其中,观看景观图片和卫星图片:其一,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感性地认识不同类型地形的特点、我国地形多样的特点;其二,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

  步骤3──认识我国地形的特点

  教师布置任务

  (1)观察“图2.3 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中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素描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阅读教材p23的最后一段,说一说:山区的概念。

  (2)根据步骤1、步骤2,结合“图2.3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说一说:我国地形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素描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表起伏比较大。明确山区的概念:人们*惯上把山地、比较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统称为山区。

  (2)归纳我国地形特点: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的面积广大。

  学生通过数据的对比知道:其中*原的面积仅占1/10多一点,山区的面积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2/3,所以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广大的国家。

  设计意图: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图片资料和数据概括我国地形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和概括的地理能力。

  活动二:认识我国地形特征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布置任务

  阅读中图版《地理图册(八年级上册)》p12“山区综合开发的示意图”和教材p24的阅读材料“地形与民俗”、p26的阅读材料“我国陆地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请同学与你的同伴一起探究: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对我国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探究提纲:

  第一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有利影响。

  第二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不利影响。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第一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有利影响。

  第二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不利影响。

  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资源不足,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山区易发生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可造成山区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在开发山区、发展经济时,如果开发不合理也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设计意图:初步学会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有利、不利影响分析,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锻炼了组织、协调、沟通、分享与合作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了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通过阅读教材、地形图、景观图片和观看视频资料,我们不仅学*了“地形特点及其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了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学*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为我们终身学*奠定了基础。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 2

  [课前准备]

  教师在黑板上绘出中国轮廓略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手学*描绘中国略图,培养爱国热情。

  [复*知识]

  新知识的学*必须借助于原有知识或生活经验进行,有利于寻找探究新知识的依托点和旧知识获得发展的生长点,搭起一座新旧知识联系的思维桥梁;帮助学生澄清是非,辨别异同,尽快理解和掌握问题的实质,提高学*效率。

  复*有关旧知识,提出如下问题:

  (1)亚洲地形复杂多样,地势是中央高四周低。地形与地势有何区别?

  (2)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喜马拉雅山脉又是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系的一部分(绘出略图)。你怎么区别山峰、山脉和山系?

  (3)在黑板上绘出如东西或南北走向的山脉,让学生判断其走向。通过探究和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必要的讲解和补充。

  [设置问题]

  问题越明确越具体越好,有利于引导学生完成学*目标。学*“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提出如下问题: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请绘出略图说明;

  (2)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原分别位于哪一级阶梯上?对照《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说明。

  学*“中国陆地上主要山脉”后,提出如下问题:

  (1)我国山脉分布有什么规律?请用粗线条表示山脉,绘出略图加以说明;

  (2)请用红笔在自己绘制的山脉分布图上勾划出我国第一级与第二级、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合作探究]

  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学生通过看书能很快做出答案,但不一定真正理解。引导学生将《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相结合,分析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

  掌握我国山脉的分布规律是该节的难点。要求学生绘出山脉分布略图困难较大,教师可以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按不同山脉走向的分布规律,教师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中国轮廓图”中绘出,要求学生跟着老师完成,但学生可以不描绘中国轮廓略图。

  接着,要求学生在《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中找出、并在自己绘制的略图中填出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原。请三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这样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我国各种地形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

  [再设置问题]

  为了使学生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评价自己的学*过程,检查自己的学*效果,教师通过变换问题呈现的形式再次设置如下问题:

  (1)我国东西走向最北一列山脉、最南一列山脉、跨越我国三级阶梯的山脉分别是什么?

  (2)我国第一级与第二级、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的两列山脉分别是什么?

  (3)我国三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

  (4)我国第一级阶梯上的盆地是什么?等等。

  [评价与反馈]

  学生通过讨论、看书完成以上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鼓励以及评价和指导。如对问题(2)阶梯分界线作补充:“昆仑祁连横断山,兴安太行巫雪山”,帮助学生识记,形成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间规律、观念。

  [教学探究]

  该节内容需两个课时完成,以上为第一个课时内容。在下一节课,首先给学生呈现中国地形暗射图(手绘版图或用课件展示),要求学生说出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原及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巩固上一节所学知识;接着,花3-5分钟时间用课件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风景图片(课后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地形风景图片并互相交流,加强理解和认识),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兴趣;最后,设置问题,要求学生自学,进一步掌握中华五岳、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原等的特点;同时,提出如下问题:

  (1)我国地势对我国河流、气候有什么影响?

  (2)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学生通过自学或合作探究完成以上问题,教师给予评价指导)。这样,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地评价我国自然环境和资源,树立为祖国经济发展建设做贡献的志向。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 3

  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程引入:上节课老师留的课后延伸是请同学们说出图中的的地形区位于哪些山脉之间。同学们都认真看图了解了吗?我要考察考察大家。

  温故知新:请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青藏高原:主要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横断山脉以西

  内蒙古高原: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祁连山以东、长城以北

  黄土高原:祁连山以东、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云贵高原:横断山脉以东

  过渡承转:这是我国著名的四大高原,明确了位置,我们再来看看各大高原有何特点。

  四大高原:(观看视频)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四大高原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

  (练*巩固)将我国的四大高原的名称与其特点连线:

  过渡承转:四大高原主要位于我国的西部和北部,我们看看除了高原外,我国西部和北部还有哪些地形类型的地形区。

  温故知新:还是请看图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塔里木盆地:昆仑山以北、天山以南。

  准噶尔盆地: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

  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以北、祁连山以南。

  四川盆地:横断山以东、巫山以西、秦岭以南。

  四大盆地:(观看视频)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四大盆地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

  (练*巩固)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描述和图片分别指的是哪个盆地?先选字母再说盆地名称。

  “我国最大的盆地,当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是A,塔里木盆地。

  “内部多丘陵,西部有*原,有‘紫色盆地’之称”。是C,四川盆地

  “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大盆地,有‘聚宝盆’之称”。是B,柴达木盆地

  “是我国最靠北的盆地,内部有沙漠”。是D,准噶尔盆地

  过渡承转:以上我们认识的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都是位于我国中部和西部的重点地形区我们再看看我国的东部还有哪些大的地形区?它们又是以哪些山脉为界?

  温故知新:请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东北*原:大兴安岭以东、小兴安岭以南、长白山以西。

  华北*原: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

  长江中下游*原:巫山以东。

  三大*原:(观看视频):还是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三大*原在大小、海拔、特色、别称等方面的特点。

  (练*巩固):请同学们根据视频和图片来描述该*原的主要特点。

  华北*原:我国第二大*原,开阔*坦,海拔多在50米以下。又称“黄淮海*原”。

  长江中下游*原:东西狭长,宽窄不一,地势低*,最低。河湖众多,有“水乡泽国”、“鱼米之乡”之称。

  东北*原:我国最大的*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黑土广布、沃野千里。

  过渡承转:在我国的东部除了*原外,还有低缓的丘陵。

  认识丘陵: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过渡承转:通过以上的经历,同学们感受到我国地形的复杂多样了吧。现在有个问题,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我国都有,它们是五分天下的吗?面积各占全国面积的比例一样吗?肯定不一样,那又是怎样的呢?

  读图归纳:请同学们读我国各地形占全国面积百分比图,按从大到小排排序。

  各提一个字就是“山、高、盆、*、丘”

  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山区,算一算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的比例?约占2/3。由此说明我国地形在所占面积比例上讲又有着“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

  思考探究:从地形类型的种类上讲,我国地形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从各地形类型面积所占比例上讲具有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请同学们思考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生产生活会有何影响呢?

  有利影响:发展多种经营,在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不利影响:修路难,交通不便;耕地少,对于发展种植业不利;地质灾害多发等。

  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找一个我国山区经济开发的实例,了解其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开发的策略及取得的成果,写成调查报告,在班级主页上与同学们交流。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 4

  教学目标:

  1、 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在地形图上能找出不同走向的山脉。

  2、 运用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类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教学重点:多种多样的地形及主要地形区的记忆。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多样的地形特点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结合地图回顾一下这个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山脉依次是什么?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依次是什么?想一想,我国这样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这节课,我们接着了解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是地形,它包括哪五种类型?(学生: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的总称,它包括山地、高原、*原、丘陵和盆地)接着,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学生: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讲授新课

  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欣赏以下彩画。

  读:课本24~25页彩画,引导学生判断是什么类型的地形。

  提问:提到地形,我们自然地就想到了山地和山脉。什么是山脉?同学们回忆一下。学生答后,教师补充小结:山地的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这样的山地就叫做山脉。

  讲解:从图2.4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那么,山脉走向是怎么回事呢?我国又有哪些不同走向的山脉呢?请看投影。

  读图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判断:

  判断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说一说我国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各有哪些?哪些山脉还是省区界线?(归类整理)

  读图连线:下面,同学们在课本26页《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似东西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如先将天山、阴山和燕山连成一线;将昆仑山、秦岭和大别山连成一线;将喜马拉雅山脉和南岭连成一线;再将长白山和武夷山连成一线;将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连成一线;将贺兰山和横断山连成一线。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山脉也往往成为我国地形区或省区的大致分界线。

  (读图填表)观察图2.6“中国地形网格”,请同学们对照图2.4,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认真地填写在下表中。

  讲解:从《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可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同走向的山脉犹如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纵横交织在祖国大地上,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板书)山脉和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原。

  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四大高原依次为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北部的内蒙古高原、中部的黄土高原和南部的云贵高原;四大盆地依次为新疆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北侧的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和横断山脉以东的四川盆地;三大*原依次为东北*原、华北*原和长江中下游*原)阅读思考:阅读课本P26上面《地形与民俗》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上的民俗与当地地形有什么关系?学生答后,教师小结:可见,有什么样的地形特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俗*惯,民俗*惯深受地形的影响。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白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搞清了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及其两侧的主要地形区。

  二、地形复杂多样

  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和特征:

  1、山脉:

  ①东西走向向 ;

  ②南北走向;

  ③西北—东南走向 。

  山脉分布特征:网格状骨架

  2、四大高原

  ①青藏高原:雪峰连绵——第一级阶梯、“世界屋脊”

  ②内蒙古高原:一望无垠

  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④云贵高原:崎岖不*

  3、四大盆地——主要分布在第二级阶梯

  ①塔里木盆地

  ②准噶尔盆地

  ③四川盆地

  ④柴达木盆地(第一级阶梯)

  4、三大*原——第三级阶梯

  ①东北*原

  ②华北*原

  ③长江中下游*原

  教后记:

  通过景观图片的认读,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知道了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熟悉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地理位置;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 5

  教学要求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结构分析

  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中国地理仍然适用,教材的这种顺序上的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教材中的三个小标题“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甚至经过计算才能得出。表面上看起来*行的三个特点,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在这一节的课文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内容点析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斑斓的颜色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

  2、图2.1和图2.2是关系十分紧密的两幅图像,对这两幅图的阅读和分析是学生理解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关键。图2.1加注了海拔高度的网格线和经度线,可以从图中方便地读出各个地形区的海拔高度,并与分层设色地形图进行比照。图2.2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示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不同,它的颜色不代表准确的高度。这幅图主要是便于学生分清阶梯的界线,而阶梯的内部特征和*均海拔等则要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剖面图来分析。

  3、一般来讲,我们将地形分为五种类型:高原、*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结合图2.4中的景观图可以总结出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地或和缓的丘陵。

  4、山脉的走向是以地图上的方向为基础的,但与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不能表示为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应该是南北走向。图2.7给出了四种山脉走向,在实际读图过程中,有些山脉的走向并不是标准的正方向,可以采取*似的方法。例如:大兴安岭和太行山可以看作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5、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这是中国地形分布的一大特点。除了教科书活动中所提出的山脉,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祁连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南侧为柴达木盆地;秦岭北侧为黄土高原,南侧为四川盆地等。除了自然地理界线以外,山脉有时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例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

  6、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深厚的地方,黄土的特点是土质疏松,再加上这里多暴雨、缺乏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图中所描绘的就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有宽广而*坦地面的黄土高*原被称为塬;有长条脊线的是梁;各自独立的丘状土山是峁。窑洞是黄土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典型的杰作,这种特殊的“建筑”,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在一定的高程内向纵深掘进,挖成拱形窑洞,施工技术和工具简单,也不需要贵重的建筑材料,就获得防风避雨、冬暖夏凉的功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7、“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举世闻名的《敕勒歌》创作于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北齐时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内蒙古大草原兴旺发达的景象。据考证,敕勒川指的就是阴山之南的草原地区。内蒙古草原宽广辽阔,一望无际。除镶嵌在东部边缘和内部几条不高的山脉外,其余大多为“远看似岗阜,*看成*地”的波状起伏高原。这里的蒙古族同胞正是充分利用了内蒙古高原丰富的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

  8、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1/4。它的*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的边缘和内部分布着一系列雄伟的山脉,高山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山脉之间,高原起伏*缓。由于青藏高原海拔很高,因此,高原内部的山脉一般相对高度不大,“远看是山,*看成川(*地)”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

  9、教材提供了一段有关“地形与民俗”的阅读材料,教师在分析这一段材料时应注意,地形可以对当地风俗*惯起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很多风俗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发生变化,例如新建的南昆铁路对云贵高原的对外交通就起到了很大作用。

  10、山区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2/3。

  11、山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上,山区具有我国70%的淡水资源、大量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广袤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山区也存在着耕地面积小、交通不便等自然方面的劣势。再加上山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年来开发强度偏高,研究程度不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山地环境不断恶化,山地灾害频繁发生,山区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生活较为贫困。发达国家的实际证明,只要重视山区开发和山地研究,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山区经济能够迅速发展,达到甚至超过*原区的经济发展水*。

  教学建议

  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注意,不要过分注重学生对具体地形名称的记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会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另一重点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引入新课】

  1、过渡引入:复*上一章所学*的有关中国的人口、民族等知识,进行过渡:我们中国人生活在怎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之中呢?这样的新课引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把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交代。

  2、设问引入:根据这节课所要学*的有关地势和地形的知识,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地形区吗?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你知道哪些高原、*原、山脉、盆地、丘陵的名称?这样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景,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3、联系实际引入:从学生所在的地形区讲起,如果学生不知道名称,可以先从地形的特征引入,从学生可以看到的地形景观说起。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新课使学生有亲切感,也培养了学生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能力。

  4、图片、视频引入:课前准备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图片资料,或者我国各地形区的视频短片,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带领学生读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推测中国地势是否有可能呈阶梯状分布。复*有关地形剖面图知识的基础上,读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证实刚才的推测。

  3、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明确三级阶梯的界线,同时提出问题: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建议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第22页图2、2时,准备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这里不必过早地出现大量的地形名称,掌握地形种类就可以了。

  4、对我国的地势特点进行评价。这一教学过程可带领学生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2题到第4题。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办法,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专题,然后派一个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最后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要点归纳如下。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可以自制一个透明小水槽,用实验来说明阶梯交界处的水能资源。同时可以自制复合投影片,将长江、黄河、珠江上的主要水电站的位置和三级阶梯示意图复合在一起,来说明我们对这些水能资源的利用。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地形复杂多样】

  1、复*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原、山脉、丘陵和盆地。读第24页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找一找这五种地形在我国是不是都有分布,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教学中也可以和已经学过的一些国家进行对比,突出我国地形的这一特点。

  2、讲解关于山脉走向的概念,完成第26页的活动1。讲解山脉的走向,板图的效果也很好。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下。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3、对照第24页中国地形图,完成第26页活动2和3。鼓励学生将这个练*深入下去,尝试多分析练*中所没有的山脉界线,教师也可补充一些人文地理的界线。

  4、不同种类的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节的学*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分三步进行教学。

  首先通过第25页的四幅景观图,配合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高原的畜牧业、青藏高原的牦牛和云贵高原的梯田,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是如何巧妙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

  第二步针对教科书第24页的4幅景观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形种类的特点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最后带领学生阅读第26页的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随着科技水*的提高,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了还是越来越小了?

  对于教学条件较好的地区,也可以布置学生围绕“地形对人们的影响”这个专题,课下去搜集材料,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和交流,针对人类和地表形态的关系进行讨论。

  总之,在这段教学中,过程和结论同样重要,应该让学生体会探求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记住零散的知识。

  【山区面积广大】

  1、过渡: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是多种多样的,你们知道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

  2、完成第29页活动的第一项,在绘制饼状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先计算出所对应的圆心角,再将相应的份额标注在图上,最后涂上颜色并添加图例和注记。

  3、向学生介绍山区所包括的范围,并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

  4、讨论山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结合第30页活动的第2项,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有利条件,另一组研究不利条件,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发言,相互补充,鼓励不同意见的相互争论。

  5、完成第30页的活动第3题,这项活动应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地处山区的学校应尽量联系实际,探讨解决本地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原地区的学校可以展开如何帮助山区脱贫致富的讨论,研究*原和山区经济的互补性等问题。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研究、讨论。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优选【5】篇扩展阅读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优选【5】篇(扩展1)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菁华5篇)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从河流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以及水文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展示:河流航运、灌溉、旅游等图片,洪水泛滥图片,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讨论回答:利:灌溉、航运、渔业、盐、旅游、水能等;害:洪水灾害等。

  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巨川,奔腾不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可兴利,又可作害。我们研究河流,就是为了在今后的生产活动中,兴利除害。今天,我们就来学*我国河流的概况。

  出示板书课件第三节-河流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自主预*教材42~44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教材42页2.30*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结合教材图,找出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松花江、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怒江。引导学生阅读*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提问:

  1.我国所有河流都东流吗?

  2.有没有流入其他大洋的河流?(提示:流入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河流),请说出该河流的名称及所注入的海洋。

  3.塔里木河最终流向哪里?

  (教师点拨)纠正学生指图缺点。着重指出:在图上指河流或观察河流,要顺着从源头到下游的方向指或观察。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内流河。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大多数外流河曲折东流,注入太*洋,少部分河流注入印度洋,注入北冰洋只有唯一的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地势对我国的河流流向有何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向东流。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为什么内、外流区的水量有这么大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因素带来了影响?

  【学生回答】是降水。仔细读图,你会发现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哪条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我国东部外流河河流的水量受什么气候的影响很大?为什么?它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我国西北内流河主要的补给水源是什么?外流河受季风气候影响很大;夏季风盛行时,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就小;东部外流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天然降水。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水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米3/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面高度,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接下来我们重点学*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河流在汛期容易泛滥成灾,在枯水期,水量减少,人们生活用水能以满足,轮船不能正常航行。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

  河流有无结冰期是以哪条线为界?主要影响结冰期的因素是什么?

  以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有冰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河流冬季无冰期。

  以下面四条河为例,教材43页图2.31,注意这四条河的分布情况。我们把它们按自北向南的顺序编号。松花江、黄河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长江、西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这幅图是什么图?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单位是什么?能用来分析哪些水文特征?怎样分析?水量、水位、汛期、结冰期。

  1.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夏季盛行夏季风,降水多;冬季盛行冬季风,降水少。我国外流河大都流经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形成汛期,汛期径流量一般占全年径流量的60%~80%;而冬季降水少,形成枯水期。)

  2.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黄河、松花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流量小,冬季出现枯水期,有结冰现象,甚至断流。)

  3.从北到南,河流汛期开始和结束时间有何不同?汛期长短有何变化?(一般北方河流汛期开始较晚,结束时间较早,汛期较短;南方的河流汛期开始较早,结束时间较晚,汛期较长。)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河流——运河,从古至今,它们为我国的航运、灌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举世闻名的京杭运河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教材44页阅读材料)。

  四、知识梳理,释疑解惑

  板书设计

  水量

  汛期

  结冰期

  含沙量

  秦岭—淮河以北

  较小

  较短

  有

  大

  秦岭—淮河以南

  丰富

  较长

  无

  小

  外流河共性

  大

  夏季

  五、当堂检测,提高升华

  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第2课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掌握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认识一些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

  3、要求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4、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工业的重要性、工业的分布。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认识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综合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农业的地区分布:(1)东西差异;

  (2)南北差异,(秦岭——淮河为界)

  新授: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1、什么是工业

  读图4.17 从采矿—炼钢—机械制造图片分析什么是工业?(工业是从自然界获得原料、对原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从事这三阶段中任一过程都为工业)

  学生完成课本102页活动1、2;(让学生理解工业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工业的重要性

  读图4.18 工业对其他生产部门的重要性来分组讨论工业与农业、国防、科学研究、生活的关系

  读图4.19分析工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地位

  (二)我国工业的分布

  1、让学生分析讨论影响工业发展的条件

  活动(畅所欲言):你长大后想投资办厂,工厂选址考虑因素

  2、读图4.21 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1)让学生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

  (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的工业中心

  (3)讨论分析小结我国工业分布大势,沿海的工业区是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空间:东部,密集;中部,较多;西部,较少,稀疏)

  3、阅读4.22,说出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分布的情况。

  (1)比较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心的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比较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工业总产值的差异

  (3)小组讨论人均工业总产值高的地区,工业总产值并不一定高的原因。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4“*高新技术产业举例”,帮助学生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并认识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3“*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帮助学生认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10多年来的蓬勃发展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图4.25“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相关课文分析讨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特点?

  (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阅读材料“中关村”分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优势。(举例)

  沿海地区:

  沿边地区:

  内地:

  (5)引导学生阅读107页活动提供的材料,开阔视野,也可让学生查找资料,让学生对高新技术产业有更深的认识,体会高新技术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三、课堂小结

  四、反馈练*:连线

  沪宁杭地区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京津唐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二、工业空间分布

  1、影响工业分布的条件

  2、我国主要工业中心

  3、四大沿海工业基地

  4.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教学反思】

  反馈练*

  1、读上图,回答问题。

  (1)A工业基地位于省,该工业基地以(重或轻)工业为主。

  (2)B工业基地所跨的省级行政单位有、、。

  (3)C工业基地的主要城市有、、等。

  (4)D工业基地位于省,该工业基地中的经济特区是、。

  (5)A、B、C、D四大工业基地的共同特点是(选择填空)

  ① 都是重工业基地 ② 都是轻工业基地

  ③ 都是综合性工业基地 ④ 都是分布在我国的沿海地区

  (6)A、C工业基地都有钢铁工业,试分析两地发展条件的不同: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板书设计

  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

  类别面积(亿*方千米)比例

  海洋3.6171%

  陆地1.4929%

  地球表面3.61+1.49=5.1100%

  2、海陆分布

  类别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陆地北半球东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线,如运河等。

  如:亚洲―――欧洲(天然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线)。

  3、大洲的大小

  最大是亚洲,最小是大洋洲。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峡

  2、分布

  太*洋:东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部凭借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及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如“S”。

  4、大小

  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

  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地球上具有液态水)

  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略)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

  生:阅读、看图C、D、E。海洋面积为3.61亿*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生:阅读、看图E。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海洋相互连成一体。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东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板书】2、海陆分布(略)

  承转:既然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记忆它们呢?

  生:我们可以给它们都起了名字。

  师:对。

  【板书】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个概念:大洲、大陆、半岛、岛屿。

  生:阅读、讨论、对比,找出自己的记忆方法。

  师:我们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们分成了多少个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称?

  生: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板书】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略)

  生:读图F、G、H、I进行分析比较。

  【板书】3、大洲的大小(略)

  师:通过对图I的比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样的呢?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但是从海陆比例来看我们得知海洋的面积比陆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纪里将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海洋和陆地的资料。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现在我们又来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转: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反过来陆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块,把海洋分成多少块?

  生:四块。

  【板书】三、四大洋(略)

  师: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峡?

  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大洋的边缘部分称为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做海峡。

  师:对,同学们对课文的预*很充分,那么,这四大洋的名称、大小及特点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思考、讨论、发言。(略)

  课堂练*:课后的复*题1、2、3题。

  师:示出第1、2题的空白挂图。

  生:让学生上讲台填,其余在课本上填。

  师:巡视学生填写情况。

  师:示出第3题的世界政治地图。

  生:自告奋勇上讲台指出划定这些界线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称。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和浩瀚的海洋。陆地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间,海洋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在21世纪里将是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1、课后查阅世界地图,辨认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和位置。

  2、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

  第二节海陆变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课后作业

  小论文:已经发生的大地震和火山爆发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2006年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2006年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2006年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东、南、西、北四端点,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并能运用地图找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比较法说明我国的领土大小和邻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培养学生的领土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认识我国的邻海。

  教学难点:认识我国疆域的优势。

  教学方法

  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分析我国的疆域优势。

  教学工具

  PPT,地图

  教学过程(双边活动)

  (师)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吗?我们一起来看向这幅世界地图,想一想,回忆一下,待会请一个同学来回答。(播放世界地图)

  (生)回忆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学了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和太*洋的西岸。

  (师)不错,上节课我们学*了我国的所处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知道我国是一个既邻海又有广阔大陆的国家,我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具有优越性。接下来的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祖国,并探究一下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

  教授新课:请看地图册上的*地图,并从中找出我国的最东端、最西端、最南端和最北端,将它标出来,写下经纬度坐标。(播放*地图)

  同学们都找好了吗?那个同学能起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点,看看是否和大家一致。

  (生)阅读地图册,圈点分享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即135°5′E附*;最西端在乌孜别里山口即73°40′E附*;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的黑龙江江心,即53°31′N,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52′N附*。

  (师)在ppt上展示我国的东西南北四端,再一次强调我国四端的位置,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最西端在乌孜别里山口附*,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的黑龙江江心,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

  计算一下我国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纬度差,最东端和最西端的经度差。

  (生)东西经度差是61°25′,南北纬度差是49°39′。

  (师)我国的东西经度差达到60°,这么大的差距,到底会产生什么奇特的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播放乌苏里江和帕米尔高原在同一时间点上,所拍下的景色)

  同学们请看屏幕,同是北京时间6点,乌苏里江江面已洒满金色的阳光,而帕米尔高原上还是满天星斗的漫漫黑夜。这是为什么呢?那个同学能告诉我。(提示:这就需大家回顾以前学的地球知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自转方向)

  (生)回答:因为地球是球形的,任何时刻,太阳光不能全部照亮整个地球,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乌苏里江在帕米尔高原的东边,所以太阳光先照射到乌苏里江。

  (师)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总是东方先迎来日出,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了时间的差异,且经度差越大,时间的差距越大。乌苏里江在帕米尔高原的东边,所以乌苏里江先日出,又因为两地的经度差达到60°,这占了地球经度的六分之一,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如果拿360°来*均分开的话,也即是说每15°经度差就是一个小时,所以帕米尔高原与乌苏里江在时间差上相差了4个多小时,这也不难解释乌苏里江已金光灿灿,而帕米尔高原还是黑夜了。出国的人们常说的“倒时差”,也是因为经度差而引起的时间差。

  以上就是我国东西跨经度大的其中一个表现。除了经度差距大外,我们还计算出了我国的南北纬度差也接*50°,这差距也是非常大的了。我们知道经度影响时间差,那么纬度呢?大家想一想纬度会影响什么?气候五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生)回答:气候五带是根据获得的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的。

  (师)气候五带是根据获得的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的。不同的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能不同,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能比高纬地区获得的要多,所以纬度会影响获得的太阳能的数量,也即是影响气候。冬季,位于热带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天气依然非常炎热,树木葱郁,而黑龙江地区已经是白雪皑皑了。这个气候差异对于身在广州的我们可是深有体会的了,冬季的时候你们只能坐在电视前看着北方的孩子在玩雪仗了。

  现在,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我国的疆域很辽阔?那谁知道我国具体的领土面积是多少吗?在世界的排名是第几位?

  (生)回答: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方千米,排世界第三位。

  (师)对,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与欧洲的面积差不多。大家记住了,是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方千米,因为领土包括陆地领土和海域领土,但在这里,你们只需特别记住陆地领土的面积。陆地面积这么大,那边界线肯定也不会太短了,据测算,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这么长的边界,那邻居肯定不少了,同学们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找出我国的陆上邻国有那些,一共有多少个?并将找到的国家填到地图上相对应的位置上。(发放自制图标,播放我国疆域与邻国地图)

  (生)阅读地图,查找资料,回答:按照逆时针,我国的邻国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有14个邻国。

  (师)除了陆地领土外,我国还有300多万*方千米的海域领土,我国的领海范围是从领海基线起算,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下我们的海域,请看地图,从北到南,分别找出我国濒临的海洋和岛屿。把找到的海域也填到地图上相对应的位置上。

  (生)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师)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多万千米,所以邻*的海洋也会比较多,其中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包围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除了四大海外,台湾东岸直接濒临太*洋。*海还分布着我国的岛屿——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还有黄渤海诸岛,东海上的舟山群岛,南海上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从多岛屿。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顺时针从北到南依次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其中朝鲜和越南与我国既陆上相邻也隔海相望。

  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海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拥有漫长的国界线和海岸线以及众多的邻国,现在是不是可以证明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了?

  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优势,知道我国地理位置优越,这节课则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疆域辽阔有哪些优势?翻到教材第6页,小组讨论,补充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待会请小组派代表回答。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我国东西时间差异大,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以及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万*方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从北到南濒临的海域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并分析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5

  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其特点,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知道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学会在亚洲地图上查阅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

  3.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及有关统计资料,比较*和其他面积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面积大小和位置优劣。

  重点难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空间分布

  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

  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点拨

  导入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指的就是我国的地理位置。

  自主学*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

  2.我国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_带,少部分位于___带,没有带。

  3.我国位于_____洲的东部,东部濒临_______洋,有许多的海岛,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4.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方千米,仅次于和,居世界第位。

  5.自北向南我国频临的海有海、海、海、海。独立自学完成

  团队合作

  6.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的优越性。(从所属地区的气温对农业影响去思考)

  7.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从海陆位置对国家对外贸易、海洋事业及国土范围的影响去思考)

  8.阅读图1.4说出我国四至点

  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

  9.在图1.4*疆域示意图找出陆上邻国、海上邻国,其中陆上邻国中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海上邻国中亚州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___________。

  10.阅读图1.5、1.6,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试分析原因。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优选【5】篇(扩展2)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5)份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1

  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学情分析

  通 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中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中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中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中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中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中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中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中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中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中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中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中国陆地面积达960万*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方千米

  【承转】中国的面积很大,中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1。

  练*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中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

  学生练*,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中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中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中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中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中国的南部。中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中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中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中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中国领土南北跨越*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中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中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中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中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中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中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中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归纳】中国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提问】中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中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中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

  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

  【提问】由北向南中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3

  一、教学内容分析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是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对后面的河流、自然资源、农业、区域地理的学*都非常有利,所以我对本节内容及时给以巩固。

  二、学生学*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读图、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能力;在技能训练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和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三、设计思想

  结合我们中考的大纲要求,这章节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基本章节,在这章节中我认为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相对容易,而知识和能力的实现比较难。因此,在落实知识目标方面,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培养能力的目标方面,我重点训练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以及通过阅读某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描述其气候特点的技能。由于我们学校学困生人数所占比重大,因此,问题的设计尽量简单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由于本节中有些知识点是年年中考必考的,因此在复*时特别强调。

  四、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难点: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六、教学过程

  提倡探究式学*,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能力。

  导入:播放几张反映气候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图片。以此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探究一: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互动一:出示“我国1月份*均气温图”指导学生阅读等值线图的方法,共同分析、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出示)阅读等值线图的步骤是:

  (1) 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2) 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3) 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

  (4) 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

  (练*一)阅读分析“我国7月*均气温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根据以上方法阅读“7月份气温图”,总结7月份气温分布特点,从而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1)夏季最北的气温在 ℃以下,最南的气温在 ℃以下,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 ℃。

  (2)与1月等温线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 (密集或稀疏)。说明夏季我国气温南北温差 (大或小)。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

  (3)等温线在 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 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

  (4)泉州夏季气温大约是 ℃。

  互动二: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观察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与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对应关系。

  小结:(学生完成练*二)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探究二:我国降水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互动一: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在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相吻合,加深秦岭-淮河自然地理分界线的印象。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互动二:出示“我国的干湿地区”图,问: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干燥。);出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和“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学生观察各干湿地区之间的界线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相吻合,了解不同干湿地区的降水量状况。

  学生完成练*三: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探究三:分析总结我国的气候特征,说说你对我国气候特征有何评价?

  互动一:教师讲清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出示图2。26,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四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出示泉州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泉州的气候特点。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图”中找出这五个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一——气候复杂多样。

  互动二:学生阅读“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及“不同的气候类型图”,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二——季风气候显著。

  互动三:学生完成练*四,(阅读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完成:从图上可以看出,季风区内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气温较高?这种降雨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雨热同期。

  互动四:讨论我国的季风气候会带来哪些灾害性天气?

  学生完成(练*五):总结我国的气候特征,说说你对我国气候特征有何评价?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从河流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以及水文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展示:河流航运、灌溉、旅游等图片,洪水泛滥图片,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讨论回答:利:灌溉、航运、渔业、盐、旅游、水能等;害:洪水灾害等。

  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巨川,奔腾不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可兴利,又可作害。我们研究河流,就是为了在今后的生产活动中,兴利除害。今天,我们就来学*我国河流的概况。

  出示板书课件第三节-河流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自主预*教材42~44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教材42页2.30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结合教材图,找出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松花江、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怒江。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提问:

  1.我国所有河流都东流吗?

  2.有没有流入其他大洋的河流?(提示:流入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河流),请说出该河流的名称及所注入的海洋。

  3.塔里木河最终流向哪里?

  (教师点拨)纠正学生指图缺点。着重指出:在图上指河流或观察河流,要顺着从源头到下游的方向指或观察。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内流河。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大多数外流河曲折东流,注入太*洋,少部分河流注入印度洋,注入北冰洋只有唯一的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地势对我国的河流流向有何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向东流。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为什么内、外流区的水量有这么大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因素带来了影响?

  【学生回答】是降水。仔细读图,你会发现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哪条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我国东部外流河河流的水量受什么气候的影响很大?为什么?它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我国西北内流河主要的补给水源是什么?外流河受季风气候影响很大;夏季风盛行时,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就小;东部外流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天然降水。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水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米3/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面高度,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接下来我们重点学*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河流在汛期容易泛滥成灾,在枯水期,水量减少,人们生活用水能以满足,轮船不能正常航行。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

  河流有无结冰期是以哪条线为界?主要影响结冰期的因素是什么?

  以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有冰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河流冬季无冰期。

  以下面四条河为例,教材43页图2.31,注意这四条河的分布情况。我们把它们按自北向南的顺序编号。松花江、黄河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长江、西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这幅图是什么图?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单位是什么?能用来分析哪些水文特征?怎样分析?水量、水位、汛期、结冰期。

  1.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夏季盛行夏季风,降水多;冬季盛行冬季风,降水少。我国外流河大都流经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形成汛期,汛期径流量一般占全年径流量的60%~80%;而冬季降水少,形成枯水期。)

  2.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黄河、松花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流量小,冬季出现枯水期,有结冰现象,甚至断流。)

  3.从北到南,河流汛期开始和结束时间有何不同?汛期长短有何变化?(一般北方河流汛期开始较晚,结束时间较早,汛期较短;南方的河流汛期开始较早,结束时间较晚,汛期较长。)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河流——运河,从古至今,它们为我国的航运、灌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举世闻名的京杭运河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教材44页阅读材料)。

  四、知识梳理,释疑解惑

  板书设计

  水量

  汛期

  结冰期

  含沙量

  秦岭—淮河以北

  较小

  较短

  有

  大

  秦岭—淮河以南

  丰富

  较长

  无

  小

  外流河共性

  大

  夏季

  五、当堂检测,提高升华

  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第2课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5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

  【课题】义务教育教科书广东人民出版社地理八上第二章第三节河流【所需课时】3-4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课标分析:

  1、本条标准是在运用《中国水系图》,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最终归宿,能根据我国主要河流的最终归宿判断河流所属的水系,并将其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类。结合《中国内、外流区分布图》,归纳其分布特点。

  2、本条标准是分别运用长江和黄河的水系图,了解长江和黄河的基本概况。其次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理解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利、弊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下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的内容,在本册书中上承地形、气候,启下水资源。

  本节教材从我国的河湖概况、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等三大方面介绍中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对人类的影响,体现了河流在中国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展现了地形、气候及人类活动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兴趣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教材在介绍长江、黄河时,采用了例举现实材料的方式,能从实际生活出发,清楚的表现长江、黄河的问题所在。对于课文中所给材料虽然典型,但不够新颖,可适当补充一些*年的相关资料,来让学生意识到河流流域环境岌岌可危。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想开放活跃,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已掌握一定量的世界地理知识和中国地理基本概况,能从网络、电视、科普书籍等信息渠道,对中国的河流有一定的了解。在中国自然地理的学*中,学生较为熟练的掌握了学*自然地理的方法,具有一定归纳总结自然地理知识的能力,并能初步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然而,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认识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有一定困难,需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入手进行推理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根据河流的归宿区分外流河、内流河,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资料,比较我国南、北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特征。4、举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

  利用;感悟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与治理的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和利用。难点:长江、黄河开发和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分为我国的河湖状况、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三大部分。在学*新课中首先是通过直观材料来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兴趣。并围绕内、外流河分布、长江黄河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核心内容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贴*生活,源于生活实际的学*情境,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和合作探究中认识我国的河流的分布特点,及河流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每节的课后拓展借助热点问题,引发学生对我国环境的关注,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和关注现实的精神。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浅到深,由基础到提高,循序渐进,逐步突破的。

  【教学资源】课本、图册、多媒体课件、空白水系图。【教学过程设计】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优选【5】篇(扩展3)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选【5】份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1

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二、寒潮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三、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紧密联系,树立学生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式:

在整个学*完成之后,安排学生再次客观的评价季风和台风,并写成小论文。参考题目:“我眼中的季风”、“台风真的很可怕吗”

提示:前一节主要侧重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而通过这一节的学*,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季风给我国带来的不利方面,所以应该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季风的影响。台风是作为灾害性天气来介绍的,但它也确实给安徽、湖南、江西等距离海洋较远的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

2、 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展示三江源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兴趣)

板书: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讲授新课]

展示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三江”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即源头,发源地;“三江源”就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板书:

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区域图,请学生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利用地图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师指导并板书。

板书: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阅读:结合图9.17、9.18阅读教材92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水量数字,感受并理解三江源地区海拔之高、水系之多,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巨大的蓄水池和河流的输水管。(板书)

转折:既然被称为“水塔”,就要有水源;(展示中国年降水分布图)请同学们阅读我国年降水分布图,从干湿状况来看,我国说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比较少,那么三江源水塔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板书)

3、水源。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指导:上节课我们学*了青藏地区的高寒环境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结合教材的资料,我们知道水源除了少量的降水还有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讨论:冰川、高山积雪和湖泊、沼泽是怎样发挥作用,使“三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的。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并发言。最后教师总结: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最后汇集成江河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河流天然的调蓄器,雨季和冰雪融水丰盈时,湖泊起着消减洪峰的作用;冬、春季节时候。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少,湖泊讲存储的水补给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对稳定,因此湖泊和河流是天然的调蓄器。(板书)

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意义:

①对三江源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②对下游地区的意义。

讲述:但是,目前的三江源地区正经历着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展示几组图片:淘金挖矿、树木砍伐、源区污染、冰川消融、虫鼠破坏、过渡放牧。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了解到,三江源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问题。(板书)

2、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自然原因:冰川消融、湿地缩小、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

讲述:三江源地区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它本身,也会给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带来不利影响。下面我们来完成96页活动题:三江源如果遭到严重破坏,会对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指导;学生整理讨论结果,并反馈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指导并评价以及总结。

转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你有什么好方法去保护三江源地区啊?

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教师知道并归纳板书。

3、措施与对策: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 禁采砂金 休牧育草。

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三江源地区,那么你有收获吗?

学生分享个人收获,教师适当指导。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2

  (板书)一、寒潮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过渡)除了上边提到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和旱涝灾害以外,我国东南地区还常受到台风的侵袭。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有关“台风及其对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录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0页和第70页“台风”一节课文和“西太*洋台风移动路径示意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参看课文标记了解什么是台风?它发生在什么时间?

  (2)观察课文图象,了解台风能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3)台风对当地的天气产生哪些影响?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经过小组的合作学*,特别是学生对中央电视台有关的预报和有关的录象资料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基本明确了台风及其危害。然后请一名同学到前边向全体同学介绍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影响我国的范围、带来的危害和好处。

  (教师归纳)

  (1)影响我国的台风是产生在西太*洋热带海面上的一种十分强大的大气涡旋,它在每年的6至10月影响我国的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区,我国东南沿海的其他地区有时也受其害。

  (2)台风经过的地区常出现大风、暴雨天气。

  (3)大风回破坏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回引发洪水,形成洪涝灾害等,但也可缓解当地的旱情,如缓解长江地区的伏旱天气。

  (板书)二、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了影响我国的寒潮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和旱涝灾害。这些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联合国将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灾10年。特别是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威胁,我们要研究这些灾害性天气发生的规律,防御和战胜灾害,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强预报灾害的研究,使我们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3

  第五节 寒潮 台风和水旱灾害

  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二、寒潮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三、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紧密联系,树立学生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式:

  在整个学*完成之后,安排学生再次客观的评价季风和台风,并写成小论文。参考题目:“我眼中的季风”、“台风真的很可怕吗”

  提示:前一节主要侧重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而通过这一节的学*,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季风给我国带来的不利方面,所以应该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季风的影响。台风是作为灾害性天气来介绍的,但它也确实给安徽、湖南、江西等距离海洋较远的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

  2、 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展示三江源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兴趣)

  板书: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讲授新课]

  展示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三江”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即源头,发源地;“三江源”就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板书:

  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区域图,请学生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利用地图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师指导并板书。

  板书: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阅读:结合图9.17、9.18阅读教材92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水量数字,感受并理解三江源地区海拔之高、水系之多,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巨大的蓄水池和河流的输水管。(板书)

  转折:既然被称为“水塔”,就要有水源;(展示中国年降水分布图)请同学们阅读我国年降水分布图,从干湿状况来看,我国说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比较少,那么三江源水塔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板书)

  3、水源。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指导:上节课我们学*了青藏地区的高寒环境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结合教材的资料,我们知道水源除了少量的降水还有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讨论:冰川、高山积雪和湖泊、沼泽是怎样发挥作用,使“三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的'。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并发言。最后教师总结: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最后汇集成江河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河流天然的调蓄器,雨季和冰雪融水丰盈时,湖泊起着消减洪峰的作用;冬、春季节时候。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少,湖泊讲存储的水补给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对稳定,因此湖泊和河流是天然的调蓄器。(板书)

  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意义:

  ①对三江源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②对下游地区的意义。

  讲述:但是,目前的三江源地区正经历着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展示几组图片:淘金挖矿、树木砍伐、源区污染、冰川消融、虫鼠破坏、过渡放牧。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了解到,三江源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问题。(板书)

  2、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自然原因:冰川消融、湿地缩小、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

  讲述:三江源地区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它本身,也会给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带来不利影响。下面我们来完成96页活动题:三江源如果遭到严重破坏,会对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指导;学生整理讨论结果,并反馈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指导并评价以及总结。

  转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你有什么好方法去保护三江源地区啊?

  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教师知道并归纳板书。

  3、措施与对策: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 禁采砂金 休牧育草。

  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三江源地区,那么你有收获吗?

  学生分享个人收获,教师适当指导。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4

  教学目标

  1、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2、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展示三江源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兴趣)

  板书: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讲授新课]

  展示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三江”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即源头,发源地;“三江源”就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板书:

  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区域图,请学生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利用地图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师指导并板书。

  板书: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阅读:结合图9、17、9、18阅读教材92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水量数字,感受并理解三江源地区海拔之高、水系之多,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巨大的蓄水池和河流的输水管。(板书)

  转折:既然被称为“水塔”,就要有水源;(展示中国年降水分布图)请同学们阅读我国年降水分布图,从干湿状况来看,我国说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比较少,那么三江源水塔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板书)

  3、水源。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指导:上节课我们学*了青藏地区的高寒环境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结合教材的资料,我们知道水源除了少量的降水还有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讨论:冰川、高山积雪和湖泊、沼泽是怎样发挥作用,使“三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的。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并发言。最后教师总结: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最后汇集成江河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河流天然的调蓄器,雨季和冰雪融水丰盈时,湖泊起着消减洪峰的作用;冬、春季节时候。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少,湖泊讲存储的水补给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对稳定,因此湖泊和河流是天然的调蓄器。(板书)

  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意义:

  ①对三江源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②对下游地区的意义。

  讲述:但是,目前的三江源地区正经历着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展示几组图片:淘金挖矿、树木砍伐、源区污染、冰川消融、虫鼠破坏、过渡放牧。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了解到,三江源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问题。(板书)

  2、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自然原因:冰川消融、湿地缩小、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

  讲述:三江源地区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它本身,也会给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带来不利影响。下面我们来完成96页活动题:三江源如果遭到严重破坏,会对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指导;学生整理讨论结果,并反馈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指导并评价以及总结。

  转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你有什么好方法去保护三江源地区啊?

  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教师知道并归纳板书。

  3、措施与对策: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

  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三江源地区,那么你有收获吗?

  学生分享个人收获,教师适当指导。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主要讲的是地形与地理,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经过计算感知。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不难看出,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

2 .图2.1和图2.2是关系十分紧密的两幅图像,学生从图2.2转化到图2.1有一定的困难,应该结合以前学过的地形剖面图的形成指导学生观察。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3.地势是指地面的高低起伏,而地形我们讲常见的五种类型:高原、*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结合图2.4中的景观图,请学生归纳五大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地或和缓的丘陵。只有理解了,才印象深刻。

4.我国的主要地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知识点也较多,老师必须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条理清晰。我的思路是先讲山脉,因为山脉是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有了地形的基本网格后,再嵌入高原、盆地、*原、丘陵等。

5..中国地形的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里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适当介绍下山区的概念,它不是仅指山地,还包括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在同学们以前的认识中,往往觉得山区是不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学*本课之后,他们发现其实山区还有一些优势,比如山区虽然不适合发展农业,但为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较好的条件。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事物、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来自农村,学生在认知目标,学*方法,活动开展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1.对地理学科没有兴趣。 认为地理学科不是中考学科,学不学没多大关系,只要及格就行,久而久之,对主要学科兴趣越高,对一般学科兴趣很低。

2.学生学法不恰当。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科目,必须学会看地图来学*,而学生会读图,识图,填图,用图的能力较差,也就不能很好独立完成作业,学生“死记硬背”。

3.本节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到理性,有特殊到一般的认识。

4.本节要通过看地形剖面图和地势三阶梯示意图学*我国地形的阶梯状分布,任何看是学生学*的一个障碍点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的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

2.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

3.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和交通等的影响。

4.发展学生读图的能力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读图,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过程,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及对我国交通、气候的影响。

情感与态度:

了解祖国的基本国情,培养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地势的特征,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读东西地形剖面图和地势三阶梯图、地势分布图,并从中获取效果信息。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优选【5】篇(扩展4)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10篇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世纪精神为指针,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二、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年地理学*,学生对地理学*方法已基本掌握。学**地理相对比较容易。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应重点在教法上以面向中游学生的“双基”和应用能力为主,同时兼顾两头,让优秀生更突出,让落后生有进步。争取通本学期的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并且会应用地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的疆域与人口、*的自然环境、*的自然资源、*的区域地理。第一章:*的疆域与人口。主要学**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

  第二章:*自然环境。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第三章:*的自然资源。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第四章:*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四、教学目标

  认识领域:掌握大纲所要求的认识领域

  能力目标: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3.尝试从学*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德育目标:

  1.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增强对祖国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

  2.正确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理解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3.进一步树立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地区差异的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

  地区发展潜力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学会运用这些科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4.正确对待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一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

  5.进一步感受、体验和欣赏地理环境中的和谐美,进一步增加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进一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体会人地关系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学*和实践中进一步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与同学相互尊重,团结协作,提高自主性,培养创新精神。

  五、具体措施

  1、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2、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

  3.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4、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5、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兴趣。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争创优秀课件。

  7、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拟好复*计划,制定复*提纲,认真组织复*。

  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学**地理,涉及的内容中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已经在七年级学*过了,因此八年级地理相对于七年级地理而言,要变得容易一些了。同时,相当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起来兴趣更浓厚了,学*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三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从上个学期期末检测的成绩来看,两个班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在全镇都是名列前茅,由此可见,两个班学生学*地理的兴趣比较浓厚,学*积极性也比较高。这对于学生学*八年级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况,包括*疆域概况,*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认识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地区差异,了解人文地理的区域差异。教学目标:优秀率:40%,合格率:90%。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 *的疆域与人口

  本章主要学**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构成与分布,掌握行政区划划分的标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及其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划分标准及行政区划构成。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 *的自然环境

  本章的内容较多,包括*的地势特点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 *的自然资源

  本章主要学**的自然资源概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学*它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对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部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本章的教学难点是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如煤碳、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的分布。

  第四章 *的区域差异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四大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线,尤其是秦岭-淮河线在*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学难点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线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强化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解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加强课后的辅导,注重学以致用。开展各种地理小知识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提高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搞好单元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确保所授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品质。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况,包括*疆域概况,*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认识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地区差异,了解人文地理的区域差异。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的疆域与人口,本章主要学**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构成与分布,掌握行政区划划分的标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及其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划分标准及行政区划构成。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的自然环境,本章的内容较多,包括*的地势特点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三章,*的自然资源,本章主要学**的自然资源概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学*它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部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本章的教学难点是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如煤碳、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的分布。第四章,*的区域差异,本章主要内容是学**四大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线,尤其是秦岭-淮河线在*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学难点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线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强化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解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加强课后的辅导,注重学以致用。开展各种地理小知识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提高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搞好单元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确保所授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品质。

  五、课时安排

  第一周,疆域,课时1;

  第二周,行政区划,课时2;

  第三周,人口,课时1;

  第四周,民族,课时1;

  第五周—第六周,地形和地势,课时4;

  第七周—第八周,气候,课时4;

  第九周,河流,课时2;

  第十周,自然灾害,课时2;

  第十一周,中段考试,课时2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优选【5】篇(扩展5)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9篇

  秋风送爽,硕果飘香。又是一个新学期,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我根据八年级地理学科的特点,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参考、推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努力使教学水*,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下册)。

  三、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是*地理为主,分为*的疆域、*的自然环境、*的自然资源和*的区域差异四大部分。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再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总目标:

  1、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得到发展。

  2、成绩: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

  五、措施

  1.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2.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生活中的地理,学*有用的地理。

  3.教学中做到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复*效率。

  4.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5、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搞好集体备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讲究练*的实效性。

  6、认真学*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兴趣。

  10、每次月侧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总之,在本学期中,我会努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引导教育学生。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新的成绩。向学校、学生、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学生情况简析

  八年级(1)班学生总人数为40人,学生基础不扎实。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地理学*,三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从上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八(1)个班成绩较理想,八(2)、(3)班成绩很糟糕。由于学生学*成绩参差不齐,要分层次地进行教学,争取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地理”和“会学地理”。

  使用教材及本学期教学内容

  本学期使用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

  第一章《从世界看*》。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第二节《众多的人口》第三节《多民族大家庭》

  第二章《*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节《气候多样,季节显著》第三节《河流与湖泊》。

  第三章《*的自然资源》

  第三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第二节《土地资源》第三节《水资源》

  第三章《*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于发展》。

  本学期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

  本学期教学任务: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

  2、认真完成学校所安排的教学任务。

  3、让学生了解*地理概况,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合空间想象能力。

  4、成绩: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争取提高有胜率和及格率。

  方法与措施

  1、认真学*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兴趣。

  5、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6、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互联网网络资源,精选优质教案,提高学生学*地理的兴趣,真正提高地理教学水*。

  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序号

  单元内容

  课 时

  周次

  单元序号

  单元内容

  课时

  周次

  第一章

  《从世界看*》

  10

  1-5

  第三章

  《*的自然资源》

  10

  13-15

  第二章

  《*的自然环境》

  10

  6-10

  第四章

  《*的经济发展》

  10

  16-19

  机动

  11-12

  机动

  20-21

  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学**地理,涉及的内容中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已经在七年级学*过了,因此八年级地理相对于七年级地理而言,要变得容易一些了。同时,相当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起来兴趣更浓厚了,学*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三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从上个学期期末检测的成绩来看,两个班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在全镇都是名列前茅,由此可见,两个班学生学*地理的兴趣比较浓厚,学*积极性也比较高。这对于学生学*八年级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况,包括*疆域概况,*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认识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地区差异,了解人文地理的区域差异。教学目标:优秀率:40%,合格率:90%。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 *的疆域与人口

  本章主要学**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构成与分布,掌握行政区划划分的标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及其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划分标准及行政区划构成。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 *的自然环境

  本章的内容较多,包括*的地势特点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 *的自然资源

  本章主要学**的自然资源概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学*它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对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部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本章的教学难点是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如煤碳、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的分布。

  第四章 *的区域差异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四大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线,尤其是秦岭-淮河线在*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学难点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线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强化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解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加强课后的辅导,注重学以致用。开展各种地理小知识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提高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搞好单元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确保所授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品质。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

  二、学情分析

  班级学生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地理学*方法已基本掌握。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次,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由于地理是科,学生重视不够,这是一部分学生地理成绩提高不上来的重要原因。八年级下学期面临会考,从现在起必须做些工作,加强学生的重视,为地理会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的'编写,以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材结构。提供丰富的学*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养成终身学*的意识和能力。本册教科书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的力度。力图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实践的教学途径转变学生的学*方式。

  第一章:从世界看*,共分三节。主要学**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等。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的自然环境,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章在*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的自然资源,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重点介绍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指出了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的经济发展,共分三节。介绍了*的交通、农业和工业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分析影响交通、农业和工业分布的因素。

  四、 教学任务:

  1、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疆域概况,*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记住*省级行政区划图。

  2、认识*的自然环境,了解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并能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

  3、了解*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

  4、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以及取得的成就。了解交通运输网络和工业、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学会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5、继续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6、通过八年级《地理》上册的课程学*,使学生真切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人地观。

  五、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突出地理学的和特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和特征的认识。

  5.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6.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六、 课时安排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

  二、学情分析

  班级学生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地理学*方法已基本掌握。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次,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由于地理是科,学生重视不够,这是一部分学生地理成绩提高不上来的重要原因。八年级下学期面临会考,从现在起必须做些工作,加强学生的重视,为地理会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的编写,以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材结构。提供丰富的学*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养成终身学*的意识和能力。本册教科书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的力度。力图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实践的教学途径转变学生的学*方式。

  第一章:从世界看*,共分三节。主要学**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等。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的自然环境,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章在*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的自然资源,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重点介绍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指出了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的经济发展,共分三节。介绍了*的交通、农业和工业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分析影响交通、农业和工业分布的因素。

  四、 教学任务:

  1、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疆域概况,*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记住*省级行政区划图。

  2、认识*的自然环境,了解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并能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

  3、了解*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

  4、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以及取得的成就。了解交通运输网络和工业、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学会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5、继续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6、通过八年级《地理》上册的课程学*,使学生真切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人地观。

  五、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突出地理学的和特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和特征的认识。

  5.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6.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六、 课时安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特别是以《标准(20xx年版)》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参考,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备课质量,努力使教学水*,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三个班的学生总体上讲,水*差不多,每班的大部分学生七年级地理掌握的都比较好,有少部分的学生稍差些。

  四、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教材内容是*地理为主,分为从世界看*、*的自然环境、*的自然资源和*的经济发展四大部分。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五、教学总目标:

  1、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得到发展。

  2、成绩: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期中期末考试中争取没有不及格学生。

  3、期考目标:人*均分60以上。

  六、具体措施

  1.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2.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生活中的地理,学*有用的地理。

  3.教学中做到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复*效率。

  4.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5、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搞好集体备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讲究练*的实效性。

  6、认真学*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兴趣。

  10、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总之,在本学期中,我会努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引导教育学生。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新的成绩。向学校、学生、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特别是以《地理课程标准(2013年版)》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备课质量,努力使教学水*,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大部分学生上进心强,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个个争上进。但班级重组后教学成绩差距较大,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方法欠恰当,因而学*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三、本学期教学总目标:

  本年度教学以*地理为主,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的疆域与人口、*的自然环境、*的自然资源、*的经济与文化。第一章:*的疆域与人口。主要学**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第二章:*自然环境。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灾害,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第三章:*的自然资源。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的经济与文化:重点介绍了*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及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四、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

  3、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设校本课程,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美好的家园。

  5、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创造性。

  6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7、要特别注重学*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生的学*基础,以“严、实、精、活”的教风带动“勤、实、悟、活”的学风。

  8、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一、复*指导思想和达成目标

  为了巩固全体学生本学期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七、八年级同步进行全面复*。

  教师围绕地理学科的课程标准,结合中考考点说明进行紧抓课本,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查漏补缺。具体方法是,首先,立足章节进行知识归类。其次,课时训练形成知识体系。再次,总结提升体现适当拓展。复*过程中尽可能关注每个班级中学生个别差异,进行辅导。力争做到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

  二、重难点分析和主要复*措施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优选【5】篇(扩展6)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掌握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认识一些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

  3、要求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4、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工业的重要性、工业的分布。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认识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综合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农业的地区分布:(1)东西差异;

  (2)南北差异,(秦岭——淮河为界)

  新授: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1、什么是工业

  读图4.17 从采矿—炼钢—机械制造图片分析什么是工业?(工业是从自然界获得原料、对原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从事这三阶段中任一过程都为工业)

  学生完成课本102页活动1、2;(让学生理解工业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工业的重要性

  读图4.18 工业对其他生产部门的重要性来分组讨论工业与农业、国防、科学研究、生活的关系

  读图4.19分析工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地位

  (二)我国工业的分布

  1、让学生分析讨论影响工业发展的条件

  活动(畅所欲言):你长大后想投资办厂,工厂选址考虑因素

  2、读图4.21 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1)让学生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

  (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的工业中心

  (3)讨论分析小结我国工业分布大势,沿海的工业区是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空间:东部,密集;中部,较多;西部,较少,稀疏)

  3、阅读4.22,说出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分布的情况。

  (1)比较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心的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比较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工业总产值的差异

  (3)小组讨论人均工业总产值高的地区,工业总产值并不一定高的原因。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4“*高新技术产业举例”,帮助学生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并认识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3“*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帮助学生认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10多年来的蓬勃发展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图4.25“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相关课文分析讨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特点?

  (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阅读材料“中关村”分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优势。(举例)

  沿海地区:

  沿边地区:

  内地:

  (5)引导学生阅读107页活动提供的材料,开阔视野,也可让学生查找资料,让学生对高新技术产业有更深的认识,体会高新技术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三、课堂小结

  四、反馈练*:连线

  沪宁杭地区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京津唐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二、工业空间分布

  1、影响工业分布的条件

  2、我国主要工业中心

  3、四大沿海工业基地

  4.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教学反思】

  反馈练*

  1、读上图,回答问题。

  (1)A工业基地位于省,该工业基地以(重或轻)工业为主。

  (2)B工业基地所跨的省级行政单位有、、。

  (3)C工业基地的主要城市有、、等。

  (4)D工业基地位于省,该工业基地中的经济特区是、。

  (5)A、B、C、D四大工业基地的共同特点是(选择填空)

  ① 都是重工业基地 ② 都是轻工业基地

  ③ 都是综合性工业基地 ④ 都是分布在我国的沿海地区

  (6)A、C工业基地都有钢铁工业,试分析两地发展条件的不同: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板书设计

  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

  类别面积(亿*方千米)比例

  海洋3.6171%

  陆地1.4929%

  地球表面3.61+1.49=5.1100%

  2、海陆分布

  类别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陆地北半球东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线,如运河等。

  如:亚洲―――欧洲(天然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线)。

  3、大洲的大小

  最大是亚洲,最小是大洋洲。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峡

  2、分布

  太*洋:东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部凭借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及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如“S”。

  4、大小

  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

  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地球上具有液态水)

  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略)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

  生:阅读、看图C、D、E。海洋面积为3.61亿*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生:阅读、看图E。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海洋相互连成一体。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东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板书】2、海陆分布(略)

  承转:既然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记忆它们呢?

  生:我们可以给它们都起了名字。

  师:对。

  【板书】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个概念:大洲、大陆、半岛、岛屿。

  生:阅读、讨论、对比,找出自己的记忆方法。

  师:我们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们分成了多少个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称?

  生: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板书】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略)

  生:读图F、G、H、I进行分析比较。

  【板书】3、大洲的大小(略)

  师:通过对图I的比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样的呢?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但是从海陆比例来看我们得知海洋的面积比陆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纪里将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海洋和陆地的资料。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现在我们又来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转: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反过来陆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块,把海洋分成多少块?

  生:四块。

  【板书】三、四大洋(略)

  师: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峡?

  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大洋的边缘部分称为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做海峡。

  师:对,同学们对课文的预*很充分,那么,这四大洋的名称、大小及特点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思考、讨论、发言。(略)

  课堂练*:课后的复*题1、2、3题。

  师:示出第1、2题的空白挂图。

  生:让学生上讲台填,其余在课本上填。

  师:巡视学生填写情况。

  师:示出第3题的世界政治地图。

  生:自告奋勇上讲台指出划定这些界线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称。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和浩瀚的海洋。陆地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间,海洋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在21世纪里将是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1、课后查阅世界地图,辨认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和位置。

  2、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

  第二节海陆变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课后作业

  小论文:已经发生的大地震和火山爆发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2006年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优选【5】篇(扩展7)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节难度不大,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过世界人口的有关知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将本节内容分为四大块:1、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趋势;2、我国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3、我国人口的分布不均的特点;4、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5、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是否应该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本节内容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

  1、以学生自主学*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以读图分析为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一定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就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灵活教学,这样比较容易吸引学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内容图形比较多,而且类型多。

  例如:从人口增长图上可以看出 ,1840年前曲线*缓,人口增长缓慢;1840年后尤其是1949年以后曲线较陡,人口增长速度很快。新*成立以后,社会安定,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日益改善,生活水*不断提高,死亡率下降,*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从几方面了解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

  从而总结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带来学生负担。因此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在小组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多变的手段,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第一组向第二组学生提问的类似方式展开。最后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辩论过程中,甲方认为: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应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乙方认为:西部大部分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不适宜大量移民,应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质。

  在辩论过程中,甲方同学说出的观点有特色,他们的论据是人多力量大,如果西部人多了,哪怕每个人种一棵树,种一棵草,积少成多,西部的环境就会好很多。而且东部人多也是有历史基础的,现在科技进步了,过一段时间西部会发展的更快,而提高人口素质决不是短期之内能完成的。只不过现在东部的人们不愿意去而已。当时听了学生的话,我的心思也活动开了,我觉得他们说的也有道理,甚至比较赞同。有一位同学的观点更有创意,他说:有了人工催雨技术,将来也会有人工催雪融化技术,可以使西北地区高山上的冰雪融化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甚至可以引北冰洋之水来*西部,那样,*的西部前景将一片灿烂。所以甲方认为应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整个辩论过程同学们慷慨激昂,有理有据,真让我感慨万千,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不然就无法面对学生了。

  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着重做出了讲解:第一,河流与湖泊在我国的分类(内流与外流),第二,河流与湖泊的水文特征。其中要穿插讲解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第一部分主要通过读图,查图可以让学生对河流与湖泊进行分类,区分内流河、外流河,内流区、外流区,内流湖、外流湖,并能举例说明。而第二部分则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学生通过图、表等信息进行对比,联系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得出水文特征。

  课后,回顾整个教学设计和流程,任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匆忙会误事。要打有准备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胸有成竹等等都是嘴边的熟语,但对于本节课,我真能说自己已经准备充分了吗?不能。最后导致课上出现了几处匆忙之处:1、做好的课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能够使用,但换了班级上的电脑出现了故障,不能播放。此时离上课时间只剩下五分钟,试问还能继续找原因吗?匆忙中换了一张地图,其他省略不用。如果我准备充分,亦不会出现如此大漏。2、导语匆忙无设计。由于上一个匆忙,使得导语支离破碎,设计有些慌乱,失去层次感。导语是一节课的第一印象,学生的兴趣调动,情感投入都与导语的关键设计有关。精彩的导语能够让整个知识的传授不费吹灰之力,我实在差矣!3、时间安排需谨慎。整个课堂共45分中,知识传授的`部分花费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再者,重难点突破应该有侧重点。而我的课堂中,最后的难点突破所花时间略少,开课的前一部分时间花的稍长,使得这节课有点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结尾匆忙,草草收场。

  第二、语言是润滑剂。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引导性和调动性,语言运用得当会使整个课堂增色不少,本节课在语言使用上没有发挥特色,甚至有些盖彩。1、过度语、小结语应适当选用。回顾整个课堂,知识点零碎、量多,如何使知识面面俱到还要主次分明,这就需要有阶段性的小结,使得学生接受知识时按块记忆,这样掌握的效率高,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2、在语言的表达上需要简洁大方,前后要连贯,过渡语很重要。我呢,经常没有合理的过渡语言而是内容讲解生硬。

  学*需任重道远,只感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何才能培养出*惯于自主学*、合作学*及发展性学*的学生?怎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学*者、有幸福感的学*者?作为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断实践、反思、创新的过程中,才能探索出有效的方法。

  《多民族的大家庭》本节课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民族方面的知识是常识性的知识,是学生必备的,各个民族的风情知识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很有意义的,同时,民族教育还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篇章。然而,教材中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的需要。因此,在课前准备时,我收集了大量有关民族服饰、民族风俗、民族节日的介绍内容和图片。制作了课件,更加直观、形象的表现民族风情,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培养了学生查询地理信息及分析、处理、归纳和总结地理信息的能力;

  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树立团结、协作意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收集和展示我国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关心、尊重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树立各民族一律*等,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一上课就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时大屏幕展示一组少数民族服饰、风情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优美歌曲的同时,了解我国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和舞蹈,并提出问题,“从图片中你可以认出哪些少数民族?”引发学生思考,将学生带入民族学*的课堂。用听歌、看图的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感知风土民情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在了解了我国民族的概况之后,接下来要学*的是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这部分知识专业化不强,内容涉猎广泛,非常适合分组、自主、协作学*,因此,教师根据我国民族分布的地域特点,把学生分成了4组,即: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南地区和其它地区。同时教师将课前准备的资料展示出来,各小组把教师提供的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写成发言稿,全班交流。在四组学生选派的学生代表轮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配以生动形象的幻灯片,组长充当串讲衔接的角色,每组代表要面向全体,与大家沟通、交流,注意表达的灵活性。

  依据以上的教学设计,在我讲授完课后,同学们兴趣仍然很浓厚,课下也一直在追问我有关民族民俗的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这节课的学*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转为主动学*;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也呈现给学生更广阔的学*空间。因此,我们说信息技术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更充实、更生动、信息交流更频繁的课堂。

  努力着,想进行完美的学案设计,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总会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显得不那么完美了。但只要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获得知识,又何必在乎形式上的完美呢。

  在《海陆分布》这一节中,我就深有体会。在学案设计这一环节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尽管*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一些专业的地理概念如: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等知之甚少,自然理解起来就会存在困难。还有就是对各大洲在东西半球的分布不能通过读图精确地分析归纳。这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就要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因为只有一开始就为学生扫除学*障碍,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中学懂并学好。

  地图与地球仪终于学完了,本以为难点已过去,海陆分布应该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谁知让学生看地图,又没有了方位感,大西洋周围的五个大洲图上找到,却没法理解大西洋的西侧是南北美洲,从地球仪到地图的转化从球体到*面的思维转化却也这么难,这是以前我没注意到的。我突然意识到我让学生以后不用拿带地球仪上课是错误的,我手中的地球仪他们根本看不清楚,如果自己手中有,就可以很直观的说出大西洋东临美洲,西临亚洲与大洋洲。再看地图就明白了。我给学生出的当堂测试中的题目;围绕南极洲的大洋自西向东依次是大西洋、太*洋、印度洋,学生理解也费了个劲。不能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

  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欠考虑。虽然教材是经过科学合理地编排来确定内容的,可这种安排并不是对水*不同的学生都适用。当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教材内容安排不同步时,就必须随时迎合学生的认知*惯,适当地调整内容的先后顺序。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无头绪,越学越糊涂。在这一节里,就可以将各洲分界线调整到前面讲,然后再让学生了解各大洲的分布,学生就能明白、准确地判断和归纳了。

  我们以沿32°N纬线作一地形剖面图。(示幻灯片,先展示书P35上图,再展示该面的下图)从剖面图上,我们更清楚看到祖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这种西高东低地势分布特点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什么影响?

  2.西高东低的地势的有利影响(板书)

  (引导学生先观察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后阅读课本P.35第二段文字,结合讨论,最后教师指出)

  ①气候上,西高东低地势使海洋上湿润空气深入内地,供给大量水汽(边讲边画)有利于农业生产。复杂多样的地形,也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②交通上,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方便了我国东西交通,也方便了我国沿海和内地的联系。长江(指图)干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③水力资源上,许多大河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水流湍急,(边讲边画)水量又丰富,这样水能就十分巨大了。

  评:整理课文要点,理清了头绪。板画简明有效。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优选【5】篇(扩展8)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范文十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运用地图了解北京的位置、范围,并会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料了解北京的自然条件、城市职能和名胜古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领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分析和评价一个 区域的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北京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城市职能

  2.教学难点: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谈话法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二、组织活动、学*新课

  课本第19页,地图册第16页,让我们学会从地图上寻找北京、认识北京。请每个小组积极合作,作好记录。并把结果整理到相应表格中。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学*最认真、最主动。[出示问题:1.请查图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自然环境 (地形、气候和河流)和交通状况,看你能说出北京长期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其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吗?]

  生:小组活动、探究、组织答案。

  师生互动,以任一组为中心,提问交流,其他组适当补充,反馈、检查学*情况,督促、矫正学*结果。提问问题依次如下:北京的纬度位置怎样,属于什么温度带,是内陆还是沿海,有哪些邻省,北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附*地形区分别是什么,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什么特点,有哪些主要河流,流向……北京的交通状况怎样,请上来指图说明。

  北京的确交通便利,不仅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还是全国重要的航空港,另有多条公路、高速公路、京杭运河在这里穿行。你能不能结合地图册把课本第18 页的主要铁路线指认出来呢?找一同学指图讲解,其他同学予以更正、补充。

  找多组代表回答、补充,并及时予以激励性点评。

  总结:北京纬度位置优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干湿适中;海陆位置优越,虽居内陆,但距海较*,交通发达;战略位置优越,战争年代,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和*年代,东南*坦,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经济区位优越, 西有黄土高原,北有内蒙古牧区,南有黄淮海*原,能源、原材料、食物等供应丰盈。难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再次定都北京。

  作为首都,她又为祖国的腾飞发挥着哪些主要城市职能,辐射全国,起着什么中心带动作用呢?请结合课本第18页、第20页,举例说明。[出示*题:2.你知道北京主要的城市职能是什么,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师生互动,让学生随意抢答,补充。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同时,作为古都,北京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你又知道哪些呢?请打开课本第22页看一看,

  三、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四、升华情感、倡导行动

  五、作业

  1.请查图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和河流)和交通状况,看你能说出北京长期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其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吗?

  2.你知道北京主要的城市职能是什么,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3.你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吗,你能说出哪些?

  4.根据你对北京的了解,你认为作为一名国内游客什么时节最适宜你去北京旅行,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最经济易行,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最好什么时间举行?

  教学反思:

  略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

  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

  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课后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掌握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认识一些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

  3、要求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4、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工业的重要性、工业的分布。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认识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综合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农业的地区分布:(1)东西差异;

  (2)南北差异,(秦岭——淮河为界)

  新授: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1、什么是工业

  读图4.17 从采矿—炼钢—机械制造图片分析什么是工业?(工业是从自然界获得原料、对原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从事这三阶段中任一过程都为工业)

  学生完成课本102页活动1、2;(让学生理解工业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工业的重要性

  读图4.18 工业对其他生产部门的重要性来分组讨论工业与农业、国防、科学研究、生活的关系

  读图4.19分析工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地位

  (二)我国工业的分布

  1、让学生分析讨论影响工业发展的条件

  活动(畅所欲言):你长大后想投资办厂,工厂选址考虑因素

  2、读图4.21 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1)让学生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

  (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的工业中心

  (3)讨论分析小结我国工业分布大势,沿海的工业区是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空间:东部,密集;中部,较多;西部,较少,稀疏)

  3、阅读4.22,说出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分布的情况。

  (1)比较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心的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比较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工业总产值的差异

  (3)小组讨论人均工业总产值高的地区,工业总产值并不一定高的原因。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4“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举例”,帮助学生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并认识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帮助学生认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10多年来的蓬勃发展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图4.25“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相关课文分析讨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特点?

  (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阅读材料“中关村”分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优势。(举例)

  沿海地区:

  沿边地区:

  内地:

  (5)引导学生阅读107页活动提供的材料,开阔视野,也可让学生查找资料,让学生对高新技术产业有更深的认识,体会高新技术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三、课堂小结

  四、反馈练*:连线

  沪宁杭地区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京津唐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二、工业空间分布

  1、影响工业分布的条件

  2、我国主要工业中心

  3、四大沿海工业基地

  4.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教学反思】

  反馈练*

  1、读上图,回答问题。

  (1)A工业基地位于省,该工业基地以(重或轻)工业为主。

  (2)B工业基地所跨的省级行政单位有、、。

  (3)C工业基地的主要城市有、、等。

  (4)D工业基地位于省,该工业基地中的经济特区是、。

  (5)A、B、C、D四大工业基地的共同特点是(选择填空)

  ① 都是重工业基地 ② 都是轻工业基地

  ③ 都是综合性工业基地 ④ 都是分布在我国的沿海地区

  (6)A、C工业基地都有钢铁工业,试分析两地发展条件的不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造成影响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

  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和我们日常生活较为密切,许多内容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为了保证课堂

  教学效果,主要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通过活动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主动学*的态度。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准备课堂讨论。

  2.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图片,准备相关投影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教师:听着这美妙的音乐,请闭上眼睛想象:青

  山削翠,流水潺潺,飞泉瀑布,水天一色,相映成趣,好不惬意,我们好像听到高山对流水说:高山仰止,流水不断;流水对高山讲:万流归宗,生命永恒!(学生听音乐跟随老师一起体会。)

  板书课题:第三节水资源

  一、时空分布不均

  新授:

  (1)水资源的概念和作用。(学生看书并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水资源概念

  广义: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

  狭义: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作用:人的生命活动和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水不仅维持地球一切生命,而且对一切经济问题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2)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我国河流径流量的南北、东西差异,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另外我国水资源从时间 配上来看:夏秋多冬春少。

  (3)思考: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先给学生展 资料,学生举例并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南、北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我国将水和径流的季节、年季节变化大,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足更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师展示我国各地水资源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

  板书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4)如何缓解我国的缺水状况?(提示学生根据我国水资源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和方法)

  明确: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兴修水库是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提示学生我们周围的水库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理解水库的作用。)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多媒体出示南水北调示意图,并简单解说引滦入津、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工程的作用及意义,从而提示学生分析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5)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仅为世界水*的1/4,总体上我国缺水情况日益加剧。然而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水污染和是浪费的状况也很严重,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不合理用水的状况?(学生回答)引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话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角色扮演:从以下角色中任选一个,从角色出发,谈谈如何节约用水,你现在的身份是:农民、水利工程师、**官员、造纸厂厂长、家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寻找节水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节水是社会各部门各方面需要进行的共同的工作。节水是社会问题。)

  明确:

  A、我国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所做的努力:?制定法律、法规;?有偿使用;?制定“中国水周”;?制定“节水标志”。

  B、农业节水: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农业用水情况,并把几种主要的灌溉方式提供给学生。

  C、工业节水:提示学生根据教材了解。

  D、城市节水:简单了解。

  E、家庭节水:调查学生的家庭用水情况,并评出家庭用水小模范,使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

  F、出示节水标志,并通过让学生介绍这一标志,强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意识。(观察节水标志图,通过观察你有哪些想法,这些会不会对你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记住节水标志,时时不忘节约水资源。)

  (6)动画“没有水我们还有什么”。

  结束语: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祝愿我们美丽的地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播放音乐:《竹林晨曲》。

  教学反思

  1、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对于水资源的现状问题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有更深入的理解。初步形成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

  2、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等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实践和我们的理想可能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这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相信我们会走得很远。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

  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人类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

  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在接受知识上

  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所以在处理

  教材内容上,让学生实际操作练*实际生活,展开讨论,使其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理解

  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以及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 初步学会阅读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

  2 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标准,从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观,并以此来衡量人类活动的正确与否及善恶美丑。

  2 通过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1)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含义。

  2难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的原因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造成影响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

  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和我们日常生活较为密切,许多内容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为了保证课堂

  教学效果,主要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通过活动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主动学*的态度。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准备课堂讨论。

  2.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图片,准备相关投影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教师:听着这美妙的音乐,请闭上眼睛想象:青

  山削翠,流水潺潺,飞泉瀑布,水天一色,相映成趣,好不惬意,我们好像听到高山对流水说:高山仰止,流水不断;流水对高山讲:万流归宗,生命永恒!(学生听音乐跟随老师一起体会。)

  板书课题:第三节水资源

  一、时空分布不均

  新授:

  (1)水资源的概念和作用。(学生看书并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水资源概念

  广义: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

  狭义: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作用:人的生命活动和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水不仅维持地球一切生命,而且对一切经济问题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2)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我国河流径流量的南北、东西差异,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另外我国水资源从时间 配上来看:夏秋多冬春少。

  (3)思考: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先给学生展 资料,学生举例并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南、北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我国将水和径流的季节、年季节变化大,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足更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师展示我国各地水资源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

  板书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4)如何缓解我国的缺水状况?(提示学生根据我国水资源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和方法)

  明确: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兴修水库是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提示学生我们周围的水库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理解水库的作用。)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多媒体出示南水北调示意图,并简单解说引滦入津、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工程的作用及意义,从而提示学生分析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5)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仅为世界水*的1/4,总体上我国缺水情况日益加剧。然而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水污染和是浪费的状况也很严重,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不合理用水的状况?(学生回答)引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话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角色扮演:从以下角色中任选一个,从角色出发,谈谈如何节约用水,你现在的身份是:农民、水利工程师、**官员、造纸厂厂长、家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寻找节水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节水是社会各部门各方面需要进行的共同的工作。节水是社会问题。)

  明确:

  A、我国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所做的努力:?制定法律、法规;?有偿使用;?制定“中国水周”;?制定“节水标志”。

  B、农业节水: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农业用水情况,并把几种主要的灌溉方式提供给学生。

  C、工业节水:提示学生根据教材了解。

  D、城市节水:简单了解。

  E、家庭节水:调查学生的家庭用水情况,并评出家庭用水小模范,使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

  F、出示节水标志,并通过让学生介绍这一标志,强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意识。(观察节水标志图,通过观察你有哪些想法,这些会不会对你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记住节水标志,时时不忘节约水资源。)

  (6)动画“没有水我们还有什么”。

  结束语: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祝愿我们美丽的地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播放音乐:《竹林晨曲》。

  教学反思

  1、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对于水资源的现状问题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有更深入的理解。初步形成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

  2、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等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实践和我们的理想可能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这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相信我们会走得很远。

  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其特点,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知道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学会在亚洲地图上查阅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

  3.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及有关统计资料,比较中国和其他面积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面积大小和位置优劣。

  重点难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空间分布

  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

  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点拨

  导入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指的就是我国的地理位置。

  自主学*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

  2.我国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_带,少部分位于___带,没有带。

  3.我国位于_____洲的东部,东部濒临_______洋,有许多的海岛,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4.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方千米,仅次于和,居世界第位。

  5.自北向南我国频临的海有海、海、海、海。独立自学完成

  团队合作

  6.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的优越性。(从所属地区的气温对农业影响去思考)

  7.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从海陆位置对国家对外贸易、海洋事业及国土范围的影响去思考)

  8.阅读图1.4说出我国四至点

  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

  9.在图1.4中国疆域示意图找出陆上邻国、海上邻国,其中陆上邻国中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海上邻国中亚州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___________。

  10.阅读图1.5、1.6,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试分析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工业,及工业生产,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和类型。明白工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是国家独立、自主、现代化的保证。结合同学的日常生活实际,了解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幸福。

  通过本节教学和学生的表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工业分布特点:不能分析出分布的原因,沿线、沿海、沿江、沿河分布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便利的交通,再次体现交通运输的作用,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对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缺少综合的认识和分析,如:资源的分布对工业的影响,联系学*印度的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理解辽中南发展重工业的基础和有力条件。

  3识图能力有待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单一。学*上海的工业,尽管没有发展工业所相关的资源,但不能从社会需求、市场空间、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城市特点等优势方面分析。

  4联系生活实际,说己了解的家乡的一些工业,哪些是轻工业,哪些是重工业,他们的原料、生产过程、产品、对生活的作用等方面是否一样。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中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中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中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中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中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中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中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中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中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中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中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中国陆地面积达960万*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方千米

  【承转】中国的面积很大,中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1。

  练*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中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

  学生练*,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中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中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中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中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中国的南部。中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中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中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中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中国领土南北跨越*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中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中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中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中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中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中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中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归纳】中国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提问】中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中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中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

  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

  【提问】由北向南中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教学目标】

  1、了解山东的地形特点,能够在图上找出山东主要的地形区。

  2、了解山东矿产的分布,知道自己家乡主要的矿产资源。

  3、知道山东的气候类型,了解山东主要的气息灾害。

  4、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说说环境污染和治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山东的地形区和主要矿产自已。

  2、教学难点:山东发展工业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措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结合体会发言,教师补充加深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泰山图片。今天我们了解山东的主要地形和矿产,探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措施。

  展示山地地形图

  学生活动:

  (1)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区的颜色判断山东地势特征。

  (2)分组讨论,确定山东主要的地形区。

  讲述:山东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以*原和丘陵为主,其中丘陵是著名的山东丘陵,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内陆地区中部是泰山为主的鲁中南山地丘陵,四周是鲁西北*原等四大*原。

  板书:

  一、地形与矿产

  1、地形特征:中部高,四周低,*原和丘陵为主。

  展示山地矿产和工业分布图

  分析讲解:指点图上各种矿产,山东矿产资源丰富,黄金,石油等丰富,其中黄金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在烟台的招远,石油站第二位,是胜利油田。还有很多其他矿产,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燃料。主要的工业城市有青岛,烟台,济南和淄博等。

  学生活动:

  (1)阅读97页图表,了解山东主要的矿产种类。

  (2)讨论山东矿产分布和工业发展的关系。

  总结板书:

  2、矿产:黄金(第一位),石油(第二位)

  展示山地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回忆山东的纬度位置,分析山东气候的特点。

  (2)找出山东主要的气象灾害,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他们的危害。

  讲述:山东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灾害是旱涝和干热风等,对于农业有较大的影响。

  板书:

  二、气候与气象灾害

  1、气候类型:暖温带季风气候

  2、气象灾害:旱涝,干热风,寒潮,冰雹。

  学生活动:阅读99页材料,谈谈自己对于气象灾害的认识。

  分组讨论:阅读99页图表,说说自己家乡的环境污染情况,讨论治理措施。

  总结: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山东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三废”的不合理排放,城市噪声等,还有水土流失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因此我们要治疗环境污染,改善耕种*惯。

  板书设计

  一、地形与矿产

  1、地形特征:中部高,四周低,*原和丘陵为主。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优选【5】篇(扩展9)

——八年级地理农业教案最新实用5篇

  [学*目标]

  1.扎实掌握农业五部门及其主要农产品;畜牧业的种类、主要牧区名称及其优良畜种,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究,掌握从气候地形等方面分析我国南方与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以及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3.全员参与,激情展示,树立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意识。

  重点:运用地图说出小麦水稻的主要分布区;说出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四大牧区难点: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分布

  [自学导航]

  一、农业概况地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1、狭义的农业是指

  (温馨提示:副业是指农、林、牧、渔以外的其他生产事业。例如:①采集野生植物,如采集野生药材、野生油料、野生淀粉原料、野生纤维、野果、野菜和柴草等。②捕猎野兽、野禽)

  2、农业发展:

  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又是最早栽培的国家

  ⑵当前,我国的等农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⑶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①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②我国农业日益改善;③我国农业生产的趋于合理。⑷我国农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农业还比较差,仍较薄弱。

  根据播种期不同,小麦有与之分,我们学校所在地区以种植为主。

  2.经济作物⑴我国经济作物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通常具有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性强等特点。

  三、农产品出口基地

  1.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主要产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什么是外向型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答案在课本上划出)

  四、畜牧业

  2、是我国商品生猪的主要产区。

  [合作探究]

  读图“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下

  ⑴填出书中字母所代表的商品量基地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_____

  ⑵除以上商品粮基地外,还有哪些地方建立了商请在图中适当位置填上其名称。

  [课堂小比拼]

  1.既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又是我国糖料作物产区的是()A成都*原B江汉*原C华北*原D江淮地区2.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内蒙古牧区——三河马

  B青海牧区——滩羊C**牧区——细毛羊D新疆牧区——牦牛3.关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当前,我国粮食、肉类、棉花等产量已经居世界首位B我国谷物人均占有量已经超过世界*均水*

  C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但农业生态环境还较差D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郊农业蓬勃发展起来。

  [能力提升]

  读下图尝试分析长江中下游*原和四川盆地位于同一纬度,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原不是甘蔗的主要产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学*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学*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讲议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我们已经树立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理论,并且有了农业地域类型的一些基本认识,学*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兼有的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录像里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录像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

  生:种植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