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民素质现状与发展报告(2020)》发布,9成青年认为“网络就是必需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国国民身体素质排名 《当代国民素质现状与发展报告(2020)》发布,9成青年认为“网络就是必需品”

《当代国民素质现状与发展报告(2020)》发布,9成青年认为“网络就是必需品”

2024-07-13 05: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从社科院获悉,最新出炉的《当代国民素质现状与发展报告(2020)》在诸多要素关联互动的建构过程中来探究国民素养现状的多种成因,探寻国民素养未来发展的现实的、可能的面相。

其中,由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国民素质研究中心和上海零点咨询联合发起“新时代青年素养调查”,以18—35岁青年为主体,以包括上海在内的七个城市共计2100名95后、00后青年为主体,展现当下青年的整体素养状况,呈现新时代青年群体的行为偏好和价值取向。调查显示,新时代青年总体热爱生命、崇尚个性、重视“颜值”、依赖网络;同时,也具备同情弱者、友善利他、尊重规则、重视亲情和友谊的价值和行为特征。

  近9成青年对未来发展乐观积极  

他们大多对当下的生活满意,但有4成左右对未来发展充满迷惑。而且,与10年前对上海、武汉和天津三地青年的调查数据相比,青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有所提升。

新时代青年整体向上、向善,对生活和未来持积极乐观的价值取向。调查中,84%的青年以“青年精英”为榜样,认为他们的生命价值最为可贵,且将“品德修为”视为“最美”的首要标准(占72.6%),即“有思想、有内涵、有道德、有修养”;75%的青年相信“人本善”,94.1%的青年对于弱势群体有同情心,并且有近6成(58.6%)表示“如果有机会很愿意设法帮助”。

近半年里,参与调查的青年中有64.4%参与过志愿者或公益性活动,高校学生中该比例更高,达到77%。日常生活中,超过9成的青年每天都会有一定的时间用于阅读,其中36.2%平均每日阅读(含电子阅读)至少1个小时,9.1%每日用于阅读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高校学生的阅读时间相对更长,四分之一保持平均每天阅读两小时以上的习惯。而且,就最近一个月的阅读内容而言,最多的书籍或信息是有关学习或工作的,占到3成以上(34.9%)。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徐浙宁研究员表示,这些数据都表明,新时代青年总体是向上、向善的,是珍惜时光、勇于奋斗的,是重视品德修为、肯付出有担当的。

热衷短视频制作的小李是本次调研访谈的对象之一,25岁出头的他阳光,帅气,在一家事业单位担任办公室行政助理职务,收入一般,忙闲不均。只要有一点点空余时间,他就四处拍摄、收集视频素材,大学校园即景、咖啡店服务生表情、街道、地铁商圈甚至电竞场馆,都是他眼光留恋处。电影中某段对白、乐库中的几句旋律、广告里一句贴切的表达,不经意之间掠过心底,滴水成渊。购买教材、设备,学理论学制作,常常忙到深夜,乐此不疲。兴趣和时间是一方面,关键是他不想辜负青春。

另一位受访人员、在一家连锁书店兼职销售的小沈在读大学,她每周在书店打两天工。疫情期间,销售活动依托网络,她撰写作品推文,尽心做好会员服务。她很珍惜这份兼职,可以不向父母要零花钱让她很有成就感。即使店长不在,她也一丝不苟完成分内之事。

徐浙宁表示,通过这些访谈可以发现,当下青年,无论是学生还是从事相关工作,无论是自由兼职还是全职,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总体上呈现出积极乐观的精神样貌:他们热爱生活,尊重规则,有梦想有追求。他们大多对当下的生活满意(89.9%),对未来发展乐观积极(86.7%)。本次调查呈现出新一代青年的整体样貌、主流价值及行为特征。尽管近年来,“屌丝”“废柴”“丧”或“佛系”等颓废语境一度成为网络热词,但必须指出,这些从来不是青年人的底色,也不是当下青年所认同、所推崇、所追求的生活色。

  近7成受访青年认为美没有统一的标准  

当代青年6个维度的素养

新时代青年的素养具多面向、多维性、多元化等主要特征。调查显示,新时代青年的综合素养达64.25分。而且,审美素养、伦理素养、人文素养、心理素养、网络素养和反思素养等六个维度各有高低,其中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相对较高,分别是70.77分和69.21分,伦理素养和心理素养评价居中,网络素养和反思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外,因性别、年龄、收入等不同,青年素养呈现出内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18—24岁、25—29岁和30—35岁的三组青年,在伦理素养、人文素养、心理素养、网络素养、反思素养和综合素养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性,25—29岁组相对较高。学历越高,则对自身素养的评价相对越低:高中或以下、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等四组青年,对自身综合素养的评价依次是69.48、63.71、64.80和61.83;收入越高,则对综合素养的评价越高。

值得注意的是,从青年6个维度的素养中还可以看到:新一代青年的行为偏好和价值取向更具多维性和多元化。青年人在不同的素养情境中,所持的价值标准具有弹性和变化,并非固定不变或刻板一致。徐浙宁分析说:青年崇尚个性,但也尊重规则;他们离不开网络,但也重视亲缘友谊。比如,青年的审美素养具有强烈的个体价值取向。

近7成受访青年认为美没有统一的标准,更依赖于主观感受和个人喜好,认为审美是相对私人化且因人而异的。而且,男性的个体化审美倾向更胜于女性,比例分别占到78.1%和72.9%;95后的个体化价值取向也更为显著。但值得注意的是,崇尚个性的青年人,他们同样重视公共规则。6成(61.1%)青年将“遵守规则(包括法律)”列为当今社会应遵守的最基本原则,其次是“不伤害他人”。对于这一点,不同年龄段之间高度一致,即使是95后的青年也不例外。

从青年的日常生活行为调查中,也可以看到青年对公共规则的遵循。比如,受访青年中74.1%表示从来没有过“高空抛物”的行为;近9成表示在步行通过十字路口时,尽管可以安全通行,但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闯红灯的,其中有50.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肯定不会闯红灯;近半数青年“基本清楚垃圾的4种分类”,74.2%的青年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做到分类扔垃圾。

社科院专家指出,这一“个体与集体”交织的价值取向表明,当下青年的价值结构中,虽然随时代推移呈现出“个体化”发展趋势,但却不仅包含了强调个体独特性的“独立自我”价值取向,强调自我意识,强调主观感受;同时,他们也具有强调互依、包容、利他的“互依自我”价值取向,是超越狭隘“利己主义”的新个人主义者。

  9成青年认为“网络就是必需品”  

尽管90后被喻为“网络原住民”,但他们同样重视线下的、真实的社会关系。本次调查中,一方面证实了当下青年对于网络的依赖性,有90.3%的青年认为“网络就是必需品”。其中,16.4%的青年将网络视为“生命必需品”,认为网络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是完全离不开的;44.1%将网络看作“生活必需品”,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大部分事情都离不开网络;还有29.8%表示是“工作或学习必需品”。

而且,41.9%的青年超过每天不少于4小时,19.4%每天使用3—4个小时,17.5%每天使用2—3小时,15.5%每天1—2个小时,使用1个小时以内的青年仅有4.43%,而几乎不使用的只有1.2%。青年们利用网络,休闲娱乐(57.6%)、购物消费(53.2%)、工作(47.3%)和社交(46.8%)。

徐浙宁分析说,网络成为青年不可或缺的生活载体和生活空间。但同时,在日常交往中,因网络交流而形成的“网缘”并非青年人最为看重的社会关系,仅0.5%的青年将其列为首要。青年人所真正重视的社会关系依然是基于“血缘”“友谊”和“亲缘”等建立的社会关系,分别有40.4%、21%和20.3%的青年以它们为首要,总体占比81.7%。

另外,7.6%的青年最重视“趣缘”,即因共同兴趣爱好而产生的关系,4.6%的青年更看重因“利益”驱动而产生的关系;还有一小部分青年将因工作而产生的“业缘”关系和因地域接近而建立的“地缘”关系视为关心核心,占比分别为3.7%和2%。

不过,随着时代推移,95后的年轻一代对于“血缘”和“亲缘”关系的重视程度相对下降;而对于“友谊”和“趣缘”关系的重视在逐步上升。95后和85后将“血缘”列为社会关系首位的青年分别占39.0%和46.9%,认为“亲缘”最重要的分别占到18.1%和20.8%;而认为“友谊”和“趣缘”最重要的95后占到23.7%和8.2%,85后的相应比例分别为17.5%和6.9%。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代际青年的社会关系变迁,也与这些青年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社会角色有关。比如,95后的青年目前为18—24岁,尚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迈进的“过渡期”,85%左右尚在学校,自然对朋辈“友谊”和“趣缘”更为看重。而25岁以上的90后、85后则已进入成家立业的青壮年期,社会关系的重心也会更放在“血亲”和“业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