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现状调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国国民收入现状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现状调查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现状调查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现状调查|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现状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彬

  一、我国出现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一)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间本身固有的经济、科技、人才、资源、地理环境等基础条件不同,导致东部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就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工业基础一直比较薄弱,再加上国家近年来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的各种政策优惠,使东部地区不仅吸引了大批外资,也吸引了大批内资和人才,这使原本资金、人才短缺的中西部更加捉襟见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地区间居民收入的不均,使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二)行业垄断、竞争条件不平等是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在初次分配领域,平等竞争、限制垄断是保证收入分配秩序公平、合理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政府在限制垄断、鼓励平等竞争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一些行业及单位利用行业垄断因素和不平等竞争条件来垄断市场,获取巨额利润,造成了与其他地区、行业及单位收入差距的悬殊,加大了行业间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如电信、金融、保险、电力等行业。      (三)分配制度不尽合理,客观上拉大了行业间及不同所有制单位间职工收入的差距   从行业看,由于改革的不配套和不完善,使行业内部平均主义倾向远未被打破,行业间的不平衡性明显加剧,尤其是基础产业部门如煤炭、森工等在市场经济转轨中受到的冲击最大:而金融保险、运输邮电、烟草等部门由于垄断专营,职工的收入长期处于高水平。   从所有制来看,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各类合资合作企业职工收入远远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原因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生产要素的初始分配中占有明显优势,而各类合资合作企业则享有国家较多的优惠政策。上述两种条件是许多中小企业所不具备的,这就使得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再加上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不高。经济效益低下也就不足为怪。      (四)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初次分配属微观分配行为,由营利性部门自主进行,主要是为了兼顾效率原则和资源有效配置的原则,这势必带来个人收入分配的差距。再分配属宏观分配行为,主要由政府以收入税等形式对初次分配的所得进行调节,目的是解决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公平,缓解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但我国由于簿计和稽核制度不健全、公民的纳税意识淡薄等原因,增加了个人所得税的征管难度。偷漏税现象十分普遍。使个人所得税(尤其是高收入群体的个人所得税)流失极为严重。      (五)社会保障政策薄弱,弱化了政府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保障能力,拉大了收入差距   我国实行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制度设计不全面,保障覆盖面窄、保障项目不完善、保障水平低以及保障资金筹集困难等问题。弱化了政府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保障能力,使低收入阶层无法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与高收入阶层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加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另外,失业人口的增加引起低收入群体收入的下降,也造成了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六)非法收入渠道的存在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另一原因   目前,从事非法活动获取暴利的人是存在的,主要有:企业改革中由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度的缺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一些承包经营者中饱私囊;走私、贩私。一本万利,使一些铤而走险者在短时间内暴富;权钱交易、索贿受贿、以权谋私、贪污盗窃、制假贩假等各种违法行为,也使一些人迅速致富。所有这些非法收入,都与合法经营、诚实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形成很大差距。   另外,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完善。劳动力不能充分流动,工会职能弱化、劳资双方市场竞争地位失衡也一定程度上造成收入差距加大。      二、缩小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中西部经济,以缩小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距   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的主要思路有:一是财政转移,即国家通过税收把东部地区的资金用转移支付的方式注入中西部,以帮助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将中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资源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资源的利润分成也应和国家有一个合理的比例,资源的加工也应尽量在中西部进行,以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三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要靠自身体制改革,提高现有的生产力,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只有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同时发展。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才会变成经济优势,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才会变小,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距也会随之缩小。      (二)调整和完善分配制度,切实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缩小不同行业及企业间职工的收入差距   为此应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收入分配机制,其目标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打破行业、部门、职业及所有制间的界限,在收入的初次分配中以提高经济效率为主。实行工效挂钩。多出劳动力、多出资金、多出技术者就应多得。以此激励劳动者通过提高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致富;在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中,则应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以达到社会分配的公平。这样既能保持一定的收入分配差距。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一差距的不合理拉大。   达到这一目标的实现手段有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分配制度,从体制上缩小行业、部门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应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强化收入分配税收调节功能。加强对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工资分配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的监督和管理,规范支付行为,整顿工资分配秩序。逐步解决由于体制所造成的行业间工资差距过大的矛盾。实施“阳光收入工程”,规范津贴补贴制度,规范、清理、归并各单位自行建立的津补贴,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通过对机关事业工资外收入发放水平实行总量调控。逐步缩小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建立正常的地方增资机制,完善工资福利制度,积极推进福利待遇货币化、工资化改革。建立地区津贴制度,把住房补贴、补贴和地方性补贴等纳入工资收入,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的合理增长。同时采取经济、和行政手段,有效调节地区之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差距。      (三)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今后除了应加强税法的宣传力度。增强国民的纳税观念外,还应实行居民个人收入的公开化,建立健全个人收入的申报制度,将居民的各种收入尽可能纳入税务机关的监督系统内,发现故意逃税者,应予以曝光并实行重罚,情

节严重者则绳之以法,以此加强税收的征管力度,严肃税收法制,让个人所得税切实发挥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同时要借鉴国际经验,开征财产税、遗产税、赠予税等税种来缩小财产分布上的差距。通过拓宽对奢侈消费品等项目的税基、制定合理的税率和建立有效的征管机制,提高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要完善具有财产税性质的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等。适时出台社会保障税,充分发挥税收在“限制高收入”和“保障低收入”两方面的调节作用。对存量资产开征房地产税,对个人的投资收益开征证券交易税等,使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调控覆盖全过程,形成对收入分配完整的调控体系,缩小规避税收调节的空间,发挥税种作用的互补,确保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要加快建立鼓励投资、创业的机制,把高收入者的财富引导到发展国民经济上来。      (四)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对低收入者的救助能力   通过补助低收入者,加强对贫困群体的扶持力度,增加用于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方面的财政投入。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全面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解决贫困。切实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予以保障。完善和落实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建立城镇低保标准正常增长机制。使低保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落实城镇低保动态管理,根据家庭收入情况及时调整低保金和入保出保的家庭,使低收入群体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五)强化法制约束,杜绝非法收入   目前,社会上从事非法活动牟取暴利的人很多,这一特别阶层利用非法手段获得了大量的灰色、黑色收入,它不仅直接导致了贫富悬殊。而且对整个社会具有极大的腐蚀性,要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牟利行为,必须依法严惩。要通过立法规定公务员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同时增强公务人员办事过程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程序性。完善权力的制约机制,完善税法,加强征管,逐步消除非法收入形成的条件与环境。      (六)积极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一是政府应继续提供和增加对就业技能要求低的公益性岗位,帮助下岗职工渡过难关。二是加大培训投入力度,提高知识水平。各级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资金,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普通劳动者,尤其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尽快掌握就业的基本技能和必备知识,扩大就业机会和空间。三是鼓励民间投资,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劳动密集型和能源低耗型的第二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使城镇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四是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机构、劳务市场、人才交流中心和招聘广告等市场化网络。增加劳动就业机会。五是要在税收减免、小额贷款、再就业培训补贴、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增加下岗人员、失业人员的就业机会。      (七)建立对贫困群体的社会帮扶救助网络体系   对社会贫困群体除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外,加强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还要动员社会力量帮扶救助,形成一个强大的社会帮扶救助网络体系。从政策上、税收上、法律上鼓励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鼓励单位和个人献爱心,将社会爱心的涓涓细流汇集起来,形成强大的社会救助力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救助,积极开展全国范围的社会捐助活动,实现捐助活动经常化。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日常生活困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8963.htm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