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他,被誉为中国高铁“平顺大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国励志人物故事 周末人物|他,被誉为中国高铁“平顺大师”

周末人物|他,被誉为中国高铁“平顺大师”

2024-07-13 22: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周末人物|他,被誉为中国高铁“平顺大师”

大众日报记者 刘兰慧

2022-05-06 08:2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一个流动的中国离不开铁路的畅通,一条铁路的畅通离不开技术型人才的支撑。纵观中国铁路的发展史,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引领,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世界的领跑者,成为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

绵延于万里钢轨之间的,是一批又一批像吕关仁这样默默坚守的铁路人。

上大学之前,他没有见过铁路。16岁出门求学,去寻求不一样的人生。翻开他的简历,与许许多多大学毕业生一样,毕业后参加工作,成为一名铁路职工,见习一年,然后定岗定职。谁也不曾想到,之后的吕关仁会为中国铁路奔跑写下生动的注脚。

吕关仁与铁路最早的缘分,还要从1986年春节谈起。当时,吕关仁从山东临沂回浙江东阳老家,在兖州转车后,实在难以忍受没座、人多拥挤、车速又慢的旅途环境,于是下车返回了单位。遥想盼望他回家过年的父母,团聚的希望一下子落了空。

那时他不会想到,无尽的钢轨,会见证他走出别样的人生。研究铁路线路维修技术就是为了让旅客能快速、平安、舒适出行,这是吕关仁的一个梦想。因为他年轻时吃过“火车运力不足,不能回家过年”的苦,所以他坚定地说出“我一定要养护好这条路”的有力话语。

日行千里,朝发夕至,在高铁速度的不断刷新之下,他乡已不再遥远,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多年背井离乡的吕关仁常常为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而内疚,然而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家乡正在修建高铁。他的高铁梦是维护好中国“八纵八横”高铁线路,浓浓的亲情则是实现梦想的前进动力。

办公桌上,铁路工务技术、英语方面的专业书籍被整整齐齐地码放。看着那些新旧不一,或卷着毛边、或厚如砖头的书籍,记者轻轻地翻开了高铁“平顺大师”吕关仁的铁路矢志追梦之书。

躬耕毫厘之间

旅途中乘坐“复兴号”列车时,在时速350公里的车厢中,很多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将一枚立起的硬币、一支竖起的钢笔和一瓶倒放的矿泉水依次放在列车窗台而能保持不倒。殊不知,在硬币、钢笔、水瓶不倒的背后是默默支撑高铁奔跑的匠人们。

谈及心中最难忘的一件事,吕关仁思索片刻,将时间拨回到2006年。“数据这么好,是不是检测仪器不准?”当时吕关仁在参加胶济线提速200~250公里/小时综合试验。当列车按160公里/小时检测时,检测车仪器上呈一条直线的波形图表明:线路状态很好。于是,大家便开玩笑是不是检测仪器出了故障。

没过多久,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当按180公里/小时进行检测时,各种列车低速运行状态中被忽视的问题全都暴露出来,大家才意识到高速与普速轮轨关系完全不同,在此之前维护水平只能满足160公里/小时的运营要求。

“在试验中有一次添乘检测车,我突然在检测车上发觉有一处线路状况有些异常,了解情况后得知,原来这个地方有个小坑。按照老做法,工区在整修时都会把小坑抬高几毫米,这样经过几趟列车的碾压,轨道就变平整了,但在高速铁路上列车通过时就会出现严重晃车。”通过这件事,吕关仁深刻地认识到普速铁路与高速铁路在维护标准、维护方法上的不同。

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吕关仁在使用鼠标时用的是左手。2005年,他承担了原铁道部重点科研项目“提速200公里/小时改造评估和线路维护技术研究”的课题任务。该项目旨在摸清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后时速200~250公里/小时的动车组、80~120公里/小时的5000吨货物列车和25吨双层集装箱列车共线运行这一世界独有运输模式下动车组运营适应性和线路变化规律。为此,他结合原铁道部2006年6月至7月在胶济线进行的近两个月250公里/小时综合试验,开展了大量试验。历时将近一年,他充分利用日常工作之余,对试验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由于处理数据工作量巨大,长时间使用计算机,导致吕关仁的右手成了“鼠标手”,经常疼痛难忍,只能改为左手操作鼠标。该项目的研究成功,为铁路提速线路维护技术的确定和线路质量的全面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破解过普速铁路曲线钢轨减磨难题的吕关仁,对于中国高铁成长道路之艰辛理解得更为深刻。普速铁路,因客货混跑、运量大,曲线钢轨频繁更换,消耗了大量的人财物力。为破解普速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侧磨问题,吕关仁在2001年成功研制了曲线钢轨干式润滑技术。当曲线钢轨侧面摩擦系数降低到0.1及以下时,原本最短使用寿命仅10个多月的钢轨,可以延长使用寿命1倍以上。

问及当时面临的难题,他笑着说,已经记不清楚究竟经历过多少次失败了。当还未看到前景和希望时,唯有坚持这一胜利的不二法宝,才会有“十年磨一剑”的收获。

该成果在济南局推广应用近20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如今,曲线钢轨干式润滑技术已作为钢轨养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全路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铁路轮轨减磨技术的发展。

高铁建成之后,后续养护同样也是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2019年春运期间,高铁经过京沪高铁黄河特大桥时出现了轻微晃车。凌晨零点半到四点半是高铁停运检修期又称“天窗”。凌晨三点多,吕关仁和团队成员在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过渡段的位置检测出轨面有3毫米的高低起伏。第二天,确定了轻微晃车的症结就是这3毫米的误差之后,他们抬着沉重的仪器、工具,爬过146级台阶,在零下13摄氏度的寒冷天气下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工作,3毫米的误差问题终于得到了消除。

这些年,无数次的体验,数万公里的里程,他练就了在车轮和轨道的摩擦声中,准确判断列车振幅轻微变化的能力。毫厘之间的守护离不开基础研究和技术的提升,尽管创新和探索之路不平坦,但他依然坚定地行进在路上。

吕关仁先后主导了21项中国铁路科研项目,13项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18年11月29日,他作为中国高铁一线职工代表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改革开放与中国高铁发展”中外记者见面会,向中外记者介绍中国高铁发展背后的故事。

以匠人精神躬耕于毫厘之间。通过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多年来的研究、实践和探索,像吕关仁这样的中国铁路匠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形成了我国高速铁路线路维护成套技术,使得中国高铁始终保持了线路的高平顺性、高可靠性,线路平顺性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如今,中国高铁里程已占世界的三分之二,背后离不开像吕关仁这样心无旁骛、一心搞科研的大师,他们所主持的科研项目为中国高铁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为铁路定标准

“这是我工作以来,学习和使用的各类专业书,放在这里,随时都可以查阅。”吕关仁的书桌和书架更像一个博古架,哪怕一页纸在他眼里都价值连城。

这些资料可能曾飘洋过海,也许是1995年去日本考察学习新干线时的学习资料;有的书籍出版日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已泛黄卷边;有的是他参与编写、审定的书籍,是他无数个日夜里逐字逐句在键盘上敲出来的……他像变戏法一样从四处拿过来给记者看,关于它们的来龙去脉、内容、经历的故事等吕关仁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不时还会提醒记者,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对资料的积累。

言谈举止之间、细微处,记者能够轻易地感受到他的责任心,并为吕关仁宽厚的精神气质所吸引。这么多年,吕关仁经历了现场作业、科室管理、工务技术研发,一直到现在成为我国高铁的“平顺大师”,他深知学习先进的技术时不我待,充分掌握高铁养护规律、创新进取才能在技术上保持领先。

在铁路工务系统工作的人可以发现,《高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高速铁路运营期基础变形监测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中均有吕关仁的名字,他早已在行业中成长为一棵具有重要标识度的大树,因为他的成果是无数铁路工务人员的作业标准。

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正如轮轨关系一般,牵一发而动全身。吕关仁介绍,看似平平无奇的规则和标准背后,其实都蕴含着智慧,都是铁路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唯有对规律的认知上升到一定层面,用心去做事才能更好地理解每一条规章背后的丰富内涵。

1995年,吕关仁到国外学习,有机会接触高铁技术。“那次出国学习对我触动很大,当时也意识到,中国发展高铁是早晚的事儿。所以从那时起,我就非常关注高铁的建设和发展,收集、学习、积累了大量的高铁论文、信息。”

回国时,他的一个背包里全是书籍资料,有人建议他打包寄回,他坚持自己背回来。“那些学习、培训资料是我最珍贵的宝贝,只有时刻带在身边才踏实”。

无数个日夜,吕关仁翻阅这些资料,从中获得诸多启发,包括一些规章的制定。

2013年,吕关仁受中国铁路总公司委派率团前往德国学习考察。为了能学到更多东西,他白天参加学习讨论,晚上则“开夜车”撰写心得体会,回国后向总公司提交了近3万字的总结报告。这份高质量的名为《高铁工务维修技术培训总结》的报告,得到总公司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要求发给全路工务部门学习、借鉴。

为了便于学习外文资料、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工务管理技术,他每天随身携带一本《英汉铁路工务工程词汇》,上面写满了标注。时至今日,这本书依然在他办公桌上的醒目位置,只要有空闲,他就认真翻阅学习。

凭着这番韧劲,2008年以来,为加快高速铁路线路维护技术研究与探索的步伐,尽快形成高速铁路线路维护成套技术,吕关仁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黄河特大桥桥上线路维修技术研究”“京沪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监测技术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

2011年,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营让吕关仁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他每天都在研究高铁线路维护技术,组织课题测试。近10年的大量现场数据检测监测的采集、分析,为掌握高速铁路无砟、有砟轨道变化规律、完善高速铁路线路维护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吕关仁提及京沪高铁开通运营背后的一则故事。2011年8月,京沪高铁开通运营两个月后,枣庄西到徐州东段线路曾出现弹条受损。一筹莫展之际,有人提议进行全面更换,吕关仁认为在事情尚未查明真相之前,不宜进行大范围更换,后来经过多方检测试验,终于查明原因,原来是钢轨波磨产生的振动频率和弹条发生了共振所致。随后,吕关仁在《现代铁路轨道》一书中查阅到为避免发生共振现象,弹条的固有频率不能太低的要求,他更加意识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以及肩负千钧的责任和对科学的敬畏。

2013年,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安排,他担任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主编,为高质量地完成该手册的编写,吕关仁近四年几乎没有节假日,就连春节都在工作,通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撰写、不断修改,一本内容全面、实用性强的工具书终于在2017年正式出版发行。为进一步完善普速铁路线路维护管理体系,提升线路设备质量,他参加了《普速铁路线路修理规则》的修订,该规则于2019年4月1日起颁布施行。

“几句话就能释疑解惑”

吕关仁最大的爱好是散步,这种行走没有目的性,但又有最大的目的,那就是强壮自身。在相对可以调配的时间里,步履之中更多的是对生命的体验。对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他有这样一种真正的内审抑或是认知,“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技术更上一层楼”。

在他看来,学而优则事业可成。他有两套一模一样的英语学习资料,一套用得破旧了,又买了一套。学习英语是为了看更多国外的文献吗?他说,并非看什么书都有目的,这也是个爱好,多掌握一门语言,便多了一扇窗户,有可能会多一个舞台。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回望来时路,在近40年时间里,在中国普速铁路到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之中,吕关仁始终以度年如日的姿态,不停地学习,不停地耕耘,成长为一名铁路工务系统的专家。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他逐渐意识到铁路技术研究既是职业,更是一份责任。

吕关仁的老家东阳自古以来就有“兴学重教、勤耕苦读”的传统,朱熹、吕祖谦、陆游等曾到东阳石洞书院讲学传道。临近退休之年,他期望将自己毕生所学分享给更多的从业者,他更愿做铺路石子。迄今为止他已举行了40多场专题讲座,他的愿望是更好地当好传经送宝的人,尽可能地向大家传授毕生之所学。

早在2014年,济南铁路局线路维护技术专家工作室成立,吕关仁担任首席导师,他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编印了466页的《高速铁路线路维护论文选编》,为专家工作室成员、工务系统技术人员开阔眼界、补强理论。

总是会有天南海北的铁路人给他打来电话问询所编审书中的某条内容,“我几句话就能给他们释疑解惑,这非常令人开心。”

近期,吕关仁承担了《铁路线路》教材的编写任务,经过一年多的辛勤编纂,现已提交给出版社,将于今年上半年出版发行、下半年投入使用。凭借着最初那份躬耕于毫厘之间的坚持,他不断地对教材进行调整修改,以期为学子提供更好的指导。

如今,山东半岛一条条高铁正在纵横延展,一座座城市迈入高铁时代,一个个高铁车站成为城市新地标。中国高铁正风驰电掣穿越山东半岛。“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实现100分钟牵手,山东半岛城市群与长三角、京津冀、祖国中西部的连接更加紧密。

在世界舞台上,中国铁路从追赶者转变成了领跑者,对于站在高铁技术前沿的吕关仁来说,这是一份荣耀,同时也是一份挑战,他期望用更多的工匠情怀及担当奋斗的精神激励后来者。这亦是匠人、匠心传承之伟大。

吕关仁依然行进在探索铁路线路维护的道路上,开始新的跋涉之旅,以期不断擦亮中国高铁的名片。(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兰慧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打开大众日报客户端阅读全文 评论: 相关推荐 周末人物丨他从全新的角度解读运河,使运河研究焕然一新

大众人物

周末人物|"武林文人"洪均生

大众人物

周末人物丨迎雪而舞,“孔雀”落入凡间

大众人物

周末人物|退而未休,她在耄耋之年仍圈粉无数

大众人物

周末人物丨赖声川:以戏剧为媒,请君入梦

大众人物

周末人物|“好客山东欢迎您”出自他手

大众人物

文明美德,让生活更美好

青岛

专家建议“齐鲁保2023版”适当增补参保时间

新动能 新山东 与世界共赢

农行淄博分行积极开展“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

区县头条

强化财政保障,临朐县“三举措”筑牢民生底线

文字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