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成都的乡村 成都: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成都: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024-07-12 19: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成都,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一体化发展成为教育一大亮点 让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2006-06-12收藏

  小阳梅是跟随进城务工的爸爸妈妈来到成都市红碾小学读书的,来之前她非常担心新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会看不起她这个农村孩子,但是没多久,小阳梅就变得自信、快乐起来,她告诉爸爸妈妈:“在红碾,我非常快乐!”和小阳梅一样有着幸福生活的农民工子女在红碾有近300人,占到了学生总数的一半。

  其实,在2004年6月以前,红碾小学还只是一所占地不足3亩的微型村小,80%的教师只有中师学历。仅仅是一个暑期之后,占地14亩的新校园就展现在前来报到的学生面前,不但漂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来自名校的姚敏走马上任做了红碾小学校长,从实验小学、泡桐树小学等市内名校引进的8名优秀教师也在开学前到岗。青羊区把这所改造后的学校定位为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硬件、软件的倾力打造使这所原来的村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人们誉为成都市青羊区的第一所“星级民工子弟学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成都,像红碾小学一样发生变化的学校有很多,像青羊一样有着独特的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也有若干。在成都市多举措强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因为有了这些不同的模式,因为有了在不同模式带动下学校发生的巨变,成都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也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

上篇:教育“三农”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市辖19个区(市)县和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口1060万,其中农业人口606万。1999年,成都成为四川省第一个实现“普九”的地区;2005年,又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义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实现普及后,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到哪里?这成为成都教育需要回答的问题。

  全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经过认真论证,市委、市政府以对农村教育强有力的关注和推进姿态,提出了成都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并将其作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举措。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的教育质量被作为教育上的“三农”摆在了成都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

  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都采用的是一种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的双循环渐进模式。

  由外而内:从关注“设施”到关注“人”

  这个所谓的“外”,是指成都以大手笔推进的两大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当成都第一所完成标准化建设的九年制学校――蒲江县大塘中学展示在记者面前时,我们实在难以相信这是一所农村学校。占地46.2亩的学校,可容纳27个教学班,满足400名学生住校。包括网络教室、音体美设施和语音室等全新的教学设备全部是由政府出资购置的。教育资源的丰富、校园环境的改善带动了学校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大塘中学的改变得益于成都实施的“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用2至3年时间,投资10亿元,完成对全市农村中小学的校点布局调整和410所农村中小学的建设任务。从2004年6月正式启动到现在,开工建设的项目学校342所,完工150所。按照工程进度,2007年春节前,将完成所有建设任务。

  我们了解到,成都市将在2006年全部完成“校校通”工程,教育信息化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将覆盖全市农村中心校以上所有学校。从2001年起,市本级财政坚持每年安排1000万元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与此同时,还注重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引导农村学校广泛运用,初步实现了城乡学校师生同步备课、同步教学、同步考试。

  而所谓的“内”,关注的是“人”――教师和学生。

  “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在2004年开始实施,工程包括两个计划,一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为农村初中培养500名、小学培养1000名校级学科骨干教师,分期分批对农村4.5万名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二是农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规划到2008年,使农村80%的小学教师和70%的初中教师分别达到专科、本科学历。

  “城乡教师互动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让城市教师走进农村学校并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让农村教师走进城市学校参与教育教学,城乡教师实现了“互动”。从2004年起,城区(城镇)学校每年按专任教师1%的比例派教师到农村相对薄弱的学校开展为期1年的服务,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纷纷“送教下乡”,带动了农村教师素质的提升。

  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解决贫困农民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难的问题。“免费义务教育工程”和“帮困助学工程”的实施,加快了成都推进免费义务教育的步伐。在2005至2006学年,市本级财政安排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专项资金3748万元。2005年,城区共有230所公办学校接收了2.7万名农民工子女。2006年春季起,免除了14个郊区(市)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信息技术费。

  由内而外:从服务学校到服务社会

  所谓“由内而外”,就是扩大学校功能,让教育服务社会。

  刘吉中学肄业后就回家务农。1990年,他家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刘吉和家人就靠政府的补偿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吉报名参加了青羊区社区教育学院的培训,现在已经成为成都一家公司的物流部员工。为了帮助像刘吉这样的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转变身份再就业,青羊区教育局对他们进行了转岗就业培训,扩大服务范围。这也是青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完美衔接的重要体现。

  在成都,通过实施农民教育与培训工程,利用学校的休息日和节假日,坚持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农民网校,对农村党员、干部和村民进行培训,使农村学校成为教育培训、信息发布、技术推广、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的富民基地。

  在“办好一所学校,带动一方文明”的理念推动下,成都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渐凸显。

下篇:多种模式带动教育均衡发展

  在成都市力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大手笔带动下,各区县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形成了不同的推进模式。

  武侯“法宝”: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

  武侯名校玉林小学与农村校太平小学是一对“捆绑”校。玉林小学校长助理陈红来到太平小学已两年多了。她是玉林的骨干、教学能手,到太平小学后带给其他教师的是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这样的交流让自己有一种价值的体现,很有意义,而且也逼着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不敢有丝毫懈怠。”陈红这样告诉记者。像陈红这样的校长助理被派到捆绑校的,武侯已经有15人,教师交流有120多人。

  2003年,武侯区政府作出一个重要决定:将区内4个乡镇和村管理的18所农村中小学全部收归区教育局“直管”。把这个“包袱”大包大揽来之后,除了条件较好的4所中心校和2所初中,区里决定将其余12所村小和城区12所最好的小学结成“一对一”的“城乡教育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实行“两个法人单位、一个法定代表人,一套领导班子,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办法,进行统一管理。采取加大投入、人力支援、强化指导、统一考评等措施,实现了城乡学校在人、财、物方面的统一调配,构建起城乡学校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成为四川省第一个城乡教育同步发展的区县。

  龙爪小学是一所条件较差的村小,2003年,被政府“嫁”到了名校川大附小。区教育局宣布了合作校名单后,川大附小校长余强就带着学校一班人到龙爪“认亲”。之后,龙爪改名为川大附小教育集团龙爪校区,两校真正成为一体了,管理机构合并、规章制度统一、课程体系统一、教研活动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工资奖金统一、考评标准统一。教师可以互相交换,川大附小的所有资源对龙爪开放。在龙爪的孩子们也有机会享受到了成都最好的教育资源。

  武侯将农村学校“直管”后,教育投入转为以区政府为主,区里明确提出用5年时间建教育强区,承诺投入10亿元以上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学校。

  据了解,城乡学校捆绑发展的内涵是,讲究“共同”,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利益共享,荣辱共担。这一模式强调城区学校在发展中不断充实,不断丰富优质教育资源,形成既“造峰”、又“填谷”的良性发展态势。

  青羊“绝招”:“三个满覆盖”

  青羊虽说是成都的中心城区,但区域内的二元结构仍十分明显,“城市学校像欧洲,农村学校像非洲”是一些群众对青羊教育不均衡的形象比喻。

  而如今,让我们来看2005年青羊教育的一组数据:农村学校硬件投入1.27亿元;有8所农村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0名骨干教师赴农村学校定期服务;4.5万名学生用上了免费循环教材;8000名农民子女、8000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到了良好教育。

  青羊取得这些成绩靠的是“三个满覆盖”模式:标准化建设满覆盖、优质教育资源满覆盖、帮困助学满覆盖,目的就是“把城区学校移植到农村”。

  为了让农村学校先在硬件设施上“赶超”城区学校,青羊推进教育均衡的第一步是推进标准化建设,以“星级民工子弟校”红碾小学为代表的11所青羊区域内的农村小学,都已经完成此项工作。

  在经历了最初的仅仅是“一般标准”的建设之后,青羊开始着手特色打造,改建一所农村学校,就要建出特色,找到其可以挖掘的文化内涵、社区内涵,使其以高起点的切入,有了与城市学校对话的“外在资本”,有了向一方民众交代的“第一注意力”。

  最具说服力的是青羊区内最远的文家乡的中心校,去年暑假前还是典型的村小,经过2000万元的全新打造,现已成为全国基础教育“国学名校”――文翁书院。其创意、布局、绿化、设施皆属一流。

  从名校调来的校长张幼龄说,青羊区内最好小学的教师每年轮换到文翁书院执教。目前,青羊区所有农村学校的校长都是从城区学校选调去的,区内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服务的人数,占农村学校教师总人数的1/4。

  不解决贫困农民子女就学问题,城乡教育均衡就难以实现。因此,青羊提出了第三个满覆盖――“帮困助学满覆盖”,就是“学生教材,政府买单,公共配置,循环使用”。从2005年秋季开始,青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教材循环使用,同时所有学生免缴书本费。今年春季起,免除所有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费用。

  除了武侯和青羊,成都市其他区县也各展其招:龙泉驿区推出“金凤凰”工程,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城里的教育。都江堰市倾力打造“五大教育走廊”,促进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良性竞争,共同发展。

  如今,成都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进入到城乡一体、分类推进的攻坚阶段。当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春风吹遍每一个村镇、每一所学校的时候,教育均衡发展之花正盛开在成都的城镇、乡村。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合理,校园风貌显著改变。青山绿水之间,一大批漂亮的校舍矗立起来,川西民居风格的学校分外耀眼。2005年,全市农村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比2002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与城区小学的差距从41个百分点缩小到27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比2002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与城市初中的差距从45个百分点缩小到38个百分点。实现城乡教育共同繁荣,让城乡孩子接受均衡教育,已经成为成都市上上下下的追求。然而,在成都市教育局局长杨伟、分管副局长蒋平看来,目前教育均衡发展师资是难关,学校的管理是软肋,要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让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成都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成都市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但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6月12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