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蔬菜那些有趣名字原来是这么来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成都特有的菜叫什么 潮汕蔬菜那些有趣名字原来是这么来的

潮汕蔬菜那些有趣名字原来是这么来的

2024-07-02 16: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有趣潮汕话 作者:袁扬凯

潮汕话,本土化,蔬菜水果经常用,经常食,实物易识别,名称也易记:

菠菜叫飞龙,香菜叫莞荽

金不换叫鱼腥菜,丝瓜叫角瓜

菠萝叫番梨,马蹄叫钱荵

栗子叫猴乐,地瓜叫番薯

花生叫地豆,洋葱叫番葱

土豆叫做何兰著

番茄就是西红柿

应菜就是空心菜

力勃叫网光,萝卜叫菜头

木爪叫乳瓜,香蕉叫弓蕉

芒果叫做滖

还有玉米龙眼和荔枝

潮汕果蔬品种哆, 呾唔了, 勿啰嗦!

潮汕人对一些蔬菜的叫法有别于其他地方,若加以考究,就可以发现,这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主要情形有:

有的是误读

如潮汕人称菠菜为“飞龙菜”。菠菜是二千多年前由波斯人栽培的,在唐贞观年间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称菠菜产地波斯为西域菠薐国,所以叫做“菠薐菜”,又简化成今日的“菠菜”。潮州音“薐”与“龙”同,“菠”是误读为“飞”还是有意读为“飞”无法考证,流传下来一直就叫“飞龙菜”。

潮汕一带称茄子为“力苏”(潮州话的谐音),小时候看到的都是白色的,个头细长,与北方紫色的圆葫芦状茄子不同。据考证,称茄子为“力苏”与五代初期的吴越王钱镠有关,他有一个深得其喜爱的跛足儿子,由于“茄”和“瘸”谐音,于是这成了忌讳,就改称“茄子”为“落苏”。“落苏”是“酪酥”的谐音,蒸熟的嫩茄子就像“酪酥”一样绵软可口。茄子传到潮汕地区后,“落苏”的潮州话的谐音就是“力苏”,就这样误读流传了下来。

有的是外来语

潮汕有的地区叫马铃薯为 “干筒”。马铃薯原产南美,17世纪初由荷兰人带到台湾,清康熙年间引入大陆。潮汕有的地区称其为荷兰薯,但在潮阳、惠来一带民间俗称为“干筒”,这是潮汕方言中特有的外来词。根据刘尧咨的《说潮州话》:“干筒”源于马来话“Kengtang”,旅居马来亚的潮汕华侨把这个叫法带回了故乡。因此马铃薯叫“干筒”就流传至今,在潮汕民间马铃薯是粮菜两用的,广受欢迎。

有的是因型起名

在潮汕地区将马蹄(荸荠)称之为钱葱,原因是其叶子跟葱很相似,从正上方向下看,马蹄就像个圆的铜钱,所以有“钱葱”一说。潮汕人在做炸虾枣和炸肉卷时,也都掺入剁碎的钱葱,使虾枣和肉卷爽脆甘香,味道更佳。

潮汕人还将萝卜叫“菜头”,他们习惯于将植物长在土里或接近土地的那一部分称为“头”,我们吃的萝卜是长在地下的根,自然就称为“菜头”。

有的是谐音

潮汕各地的语音都不一样,有轻有重,有硬有软,同一种东西由于语音的不同,叫法就有些许差异。例如芥兰在潮阳就叫“甲篮”。芥兰原产于广东等地。由于茎粗壮直立、细胞组织紧密、含水分少、表皮又有一层蜡质,所以嚼起来爽而不硬、脆而不韧。潮汕有的地区就有“好鱼马鲛枪,好菜芥兰梗”的说法。

有的不明所以

潮汕地区的潮阳一带称荷兰豆为“复目豆”。荷兰豆源自地中海和中亚一带,后传入中国。但潮阳人为什么称荷兰豆为“复目豆”,很难考证。据猜测,可能与元朝称外国人为“色目人”有关。“色目人”意即“色目相异,异样相貌之”人,是元朝时对中亚、西亚、欧洲民族的统称。从“色目人”地域传入的豆类称为“复目豆”也就不出奇了。

潮汕人自古就喜欢蔬菜。每年正月初七,潮汕人有吃“七样羹”的风俗,就是将七样蔬菜一起煮着吃。这一天乡间田头,到处可见成群结队的妇女儿童,在采摘蔬菜,准备回家煮“七样羹”。而且在这一天采摘别人的蔬菜,不算偷。吃“七样羹”从何时开始,据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样菜为羹”。可见这种习俗是从中原传到潮汕的,而今历经千多年,中原这种习俗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湮没了,惟独潮汕地区仍固守着这久远的文明。用今人观念看,吃“七样羹”其实就是举办“蔬菜节”,从热热闹闹的采摘,到无私的馈赠,再到多种蔬菜一起煮,就像过节一样,蕴含着潮汕先民对春天、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恩。

潮汕文化里

大家习以为常的名称背后

还有这么多的故事

细细考究还真是有趣呢

斌说潮汕私房茶,仅剩50罐

点击原文,即可购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