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十五周年,大卷伸嗣“灵韵之光”个展亮相成都新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成都太空漂浮体验 A4十五周年,大卷伸嗣“灵韵之光”个展亮相成都新馆

A4十五周年,大卷伸嗣“灵韵之光”个展亮相成都新馆

2024-07-11 04: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A4:X艺术中心(原麓湖·A4美术馆)

新馆开幕,A4美术馆为我们带来三大展览:大卷伸嗣个展“灵韵之光”,2023成都双年展平行展“感知地理”,“A4美术馆十五周年文献展”。

01

新空间与品牌焕新

A4美术馆最早的空间坐落于麓镇湖畔的一栋独立建筑里,这栋建筑的标号是A4,A4美术馆因此得名

A4美术馆于2008年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创办成立,2016年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营利机构,2023年恰好是A4诞生15周年。A4美术馆主馆迁址到麓镇,新馆由天仝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与场馆改造,8月正式对公众开放。

沿着麓镇广场拾阶而上,全新的A4美术馆安静坐落在山顶。似乎有一种渐入佳境的探寻意味。在一派意式风情为主的建筑群落中,A4透露出简约现代的建筑风格,让人联想到A4美术馆一以贯之的对于营造当代艺术审美场域的初心追索。

进入A4,下沉式的展厅区域带人遁入艺术探索之旅

得益于依山而上的地势,走入A4美术馆新馆,下沉式空间与错落格局,让观众即刻拥有了一种探秘艺术世界的心境。四层楼的空间也让A4美术馆的体量和格局得以拓展。

A4美术馆内的旋转楼梯区域

在参观完地下一层的宽敞展厅后,可以沿着旋转楼梯而上,分别探寻不同楼层的空间与展厅,带来观展的优美动线,为内心增添一份灵动的愉悦之感。这些,都是我在亲自探访了A4美术馆位于麓镇广场的新馆后的直观感受。

A4美术馆馆长孙莉女士在新馆开幕仪式上致辞

经过15年的历练与发展,在创始馆长孙莉女士的带领下,A4美术馆持续建设着西南艺术生态发展,拓展了国际与在地社区的联动、推动社区艺术的发展;关注于社会公平、公共参与、社会化教育等方向,创立了关注于儿童和教育公共性的年度项目。与国内外近500位知名艺术家,40余位专业策展人、28个国内外专业机构及基金会合作,共举办80余场包含西南艺术生态研究、青年艺术家实验季、青年策展人计划、社区艺术季、iSTART儿童艺术节在内的专业当代艺术展览项目。至今发起近2000场活动,覆盖了国内外超过50万观众,链接孵化1000余位核心共创伙伴及创造者社群成员,形成A4社区的生态网络。

2023年,在投资人的支持下,A4美术馆秉持着“用艺术连接人与人,激活创造力”的理念,更新了作为“新美术馆实践者”的发展方向,在原有A4美术馆品牌的基础上扩展为A4美术馆文化集群,其中包含四个品牌:A4美术馆(A4 Art Museum)、A4儿童馆(A4 Kids)、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A4 Residency)、A4:X艺术中心。实现了品牌的焕新升级。

02

大卷伸嗣的“灵韵之光”

此次A4美术馆15周年,最让人期待的是精心筹备了三年的大卷伸嗣( Shinji Ohmaki )个展“灵韵之光”首次登陆中国大陆。展览精选了迄今为止艺术家创作的15组最为震撼及代表性的系列作品,创作形式涵盖雕塑、多元媒介装置、影像、绘画等不同媒介。

“灵韵之光”策展人南條史生致辞

本次展览由国际知名策展人、艺术评论家,现任森美术馆高级顾问的南條史生先生与A4美术馆馆长孙莉女士联合策划。在大卷伸嗣别具诗意的作品中,他试图展露对时间存在与流逝的深刻体会,传统的日本材料和技术经他再现,以别出心裁的表现手法与空间对话,创造出了令人动容的神秘意象,也由此引导着我们展开切身的哲学思考。

艺术家大卷伸嗣在展览现场为观众做导览

艺术家大卷伸嗣还亲临了A4美术馆15周年庆典以及新馆开幕活动,并现场为观众做了导览。

“灵韵之光 The Depth of Light”,源自艺术家期待能透过“光”,来深度探索各种存在样态和关系的方法。在经历过一系列巨变的当下,究竟什么才是永恒的东西?所谓的“存在”又是多么的不确定,我们怀疑“存在”,却一直企图接近这些“存在”。大卷在世界各地面对各种不同的场所特质和脉络,持续探寻不确定的存在。而正如大卷所说:“探求无法掌握的存在,就像在黑暗中试图抓住一缕光线,也应该让这道光绵延向前传接力量”。

工作中的大卷伸嗣,图片来自网络

大卷伸嗣出生于一个传统的日本家庭,家族从事纺织生意,位于岐阜问屋町,该商店街曾经拥有许多和服布料行,那里展示了样式繁多的织品和匠人的手艺,陪伴着艺术家的成长。家族事业让大卷对于布料的材质和花纹的样式,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他将这份敏锐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MUGEN /2002,Gallery NAF,Aichi,Japan

Photo:Tetuo Ito,图片来自网络

1995年,从东京艺术大学雕塑系毕业后不久,大卷伸嗣便踏上了探索之旅,游历了美国、韩国、瑞士等地,丰富的驻留生活一次次更新他对世界的认知。走在美国佛蒙特州冰雪茫茫的大地上,被风在雪地中刻画的痕迹深深打动。眼前的雪景令他想到了日本庭院之石(枯山水)所指代的宇宙世界,风雪大地在无形的时间中升起并流动着。这激发了他创作"漂浮"系列作品的灵感,也引发了大卷反思自身所处的文化身份认同。

Echoes-Crystallization /2014,THE RITZ CARLTON KYOTO,

ART FRONT GALLERY

Photo:Yasushi Ichikawa,图片来自网络

大卷认识到传统东方文化深深扎根于其精神世界之中,无论对阴翳秘密的洞悉,或是对光与影的巧妙运用,亦或是探索光的奥秘。大卷的作品表达呈现了传统东方美学的精髓,透露出一种东方的神秘性。

The Shadow of Time /2019,exhibition:Time in contemporary sculpture

Photo:Taihei Soejima,图片来自网络

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提到:“西方人所说的‘神秘的东方’这句话,指的是这种黑暗所具有的可怖的静寂”。而幽玄是最接近于这种阴翳的。日本美学家大西克礼在著作《幽玄·物哀·寂》中认为“幽玄”包含七层含义:被掩藏、被遮蔽的; 微暗、朦胧、薄明; 寂静; 深远感; 充实相; 神秘性或超自然性; 非合理的、不可言说的。” 而大卷正是将这种传统文化及其所拥有的内观意识与现代意识联结,创作出深刻的作品。诚如法国神秘主义哲学家西蒙·薇依( Simone Weil , 1909-1943)所说,“表达的用心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而是在思想上和整个内心的世界”。

观展现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有:

立体装置作品《漂浮·构筑之诗》

立体装置作品《漂浮·构筑之诗》,由315块立方体堆叠而成。艺术家利用精细的丝网印刷手法,在透明的压克力板上印制出优美的波纹线条。这些波纹线条交织于自然意象和流动记忆之间,再现了令人陶醉的自然景物。从上方直落而下的“光”强化了宛如纪念碑的形体,将个体生命放置在永恒的安定之感中。

《漂浮·构筑之诗》,由315块立方体堆叠而成

方块通过光影的变化与交织制造出堆叠的光影层次,通过对视觉的欺骗让人误以为方形体内部是相互连通的整体。大卷认为,“每个方形都可以看作是大脑的一种记忆或内部结构。不同方向的旋转和重叠就像由不同记忆和思想构成的人类大脑”。光赋予了作品丰富的视觉层次,探索着视觉与感受的转译。

巨型动态装置作品:《重力与恩宠》

位于展馆负一层的大厅内展示了大卷伸嗣的巨型动态装置作品:《重力与恩宠》。作品名引用自法国哲学家西蒙·薇依( Simone Weil ) 的《重负与神恩》( La Pesanteur et la Grace ),描绘了“超越时间的世界缩影”。瓶体内部散发的极度强光,被大卷称作“人造太阳”,令人目眩神迷且不可思议的强光让人联想到宇宙大爆炸产生的瞬时强光,而在这道光芒之后,等待我们是毁灭的绝望还是重生的希望,则成为了永远的待解之谜……

瓶体内部散发的极度强光,被大卷称作“人造太阳”

从《重力与恩宠》的光影交错之中,抵达处于极暗环境的《临界之气:时·空》。一张轻柔的黑色布幔,在黑暗的空间不断地飘落、摇晃,创造出一个具有感性体验的空间。

《临界之气:时·空》,空灵飘逸

飘忽,灵动,神秘莫测。大卷利用了“光”抽离,让人感受到周围不可见的力量,唤醒人们对于日常中习以为常的元素的感知。而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正是来源于艺术家经历灾难后对于"存在"的质疑,也让身处其中的我们借此思考存在的意义。

大型装置作品《回响·无限》

走入一间充满白光的镜面房间里,一幅色彩绚丽的植物花海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大型装置作品《回响·无限》,植物的 pattern 是艺术家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其中包括中国客家文化中的传统纹样。所使用矿粉颜料通过模具反复叠加,附着于地毯上,植物如浮雕般浮于地面。由于不凝固的特性,即使微风吹拂,或是声音的震动,粉末也会飘动,均匀的白光使整个空间产生悬浮感。

作品中展示的植物图案是艺术家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

《回响·无限》呈现了瞬息与永恒之间相互共生的空间场域。绽放的花草世界散发着蓬勃生机,但作品却在创作之初就指向破坏。在展览闭幕之际,艺术家将邀请观众进入作品,走动以加速崩解原来的形态。然而,花朵不是盛开后凋谢消失,而是变成斑斓的色斑,转入新的生命阶段,如大卷所言“一些东西被毁坏的同时一些新的东西诞生了。我就是想表现这种变化,而且那象征着循环的过程和永恒的生命。”

装置作品:《Flotage》

我置身于A4美术馆,被大卷伸嗣的空灵诗意、其作品闪动的人文哲学之思感动。就像策展人南條史生先生所说的那样,“大卷伸嗣透过展览这部弘大的故事,带给我们深入的洞察及全新邂逅,由此强化了生存的意义,孕生出面对明天的力量”。

03

“感知地理”与回溯A4历程

成都双年展平行展“感知地理”

与此同时,A4美术馆新馆还在展出2023成都双年展平行展“感知地理”。在现场,策展人康书雅博士用非常流利的中文与我们分享了“感知地理”这个展览名字的由来:“14年前我背井离乡,从美国来到中国成都,在两个地理环境中体验不同的文化,在地的感知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一直将‘感知地理’作为我的研究中心,对当代艺术、生态以及历史做长期的研究。”

“感知地理”策展人康书雅博士

从地缘与情感的维度深入西南艺术生态,“感知地理”展出了十位艺术家(朱成、何工、戴光郁、胡佳艺、蒲英玮、童文敏、王梓凡、王彦鑫、王峥、朱明)以影像、装置、水墨、雕塑及诗歌等媒介创作的作品。

“感知地理”展览现场图

如果说大卷伸嗣首次个展为我们带了一种国际视野,“感知地理”则将国际视野和在地历史、文明、文化,以及艺术家对于故土情怀的眷恋做了结合。参展艺术家朱成老师,在现场聊到了在巴蜀地区的生活与创作,“70 年来,我就基本生活在四川巴蜀,从大凉山到成都,这一生基本上就在成都从事我的艺术活动”。我们亦通过朱成老师的作品感受到了这份浓郁的回忆,以及四川这片土地对于艺术家创作的滋养。

A4美术馆15周年文献展现场

美术馆顶楼展厅为我们带来了“A4美术馆15周年文献展”。通过展览,我们一道回溯A4美术馆的进化历程,我们看见民营艺术机构在艺术生态和建制中一点点探索、实验,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路径,正如A4美术馆副馆长李杰所说:“我们希望,通过 A4这十五年的历程,能让更多人去了解一个文化机构如何通过点滴的工作、微小的改变,去推动在地文化的生态,去引入更多的国际视野,打开我们的窗口,打开我们的思想。”

04

故事继续

馆长孙莉女士在新馆开幕现场感叹道,“15岁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漫长的历程,但对一个机构来说,它却依然很年轻。”15年间,A4从山脚走到了山顶,它为热爱艺术的观众塑造起了文艺耽美的风景线。我们跟随着它每一次的特展、活动,清晰地看到了A4的独特性。

诚如孙莉在访谈中所言,经过了15年的磨炼和征程,A4美术馆同公众一起把关于艺术的理想、艺术的想象、艺术的现实、艺术的问题牵引了出来,在空间场域里打破了围墙,打破了美术馆的边界,实现了更多的现场,共同创建起了美术馆社区以及社区文化,并为其持续不断输送养分,培育、激活它的有机生态。

毫无疑问,15年的A4美术馆已经成为了当代成都一张响亮的城市艺术文化名片。我们相信和期待:在未来岁月中,A4美术馆的精彩故事还会不断上演!

查看以下海报

来A4美术馆看展

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

撰文、编辑:张朴

除署名外图片,其余由A4美术馆提供

关注我 / Follow me

新浪微博:@Blonde小朴时态

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小红书:

张朴好时光

Instagram:@ethan_zhangpucd

我是张朴,写字的我,翻译的我。

挪威奥斯陆大学媒体学硕士,曾供职于伦敦BBC中文部、美国驻华使馆。

全职写作,旅行人生。

《孤独要趁好时光》(我的欧洲私旅行,2012);《香港的前后时光》(内地与港台版,2013);《仿佛,一场告别》(和光影记忆相关的旅行,2014);《而我只想去巴黎》(巴黎城市与文化影踪,2019);译著《流动的盛宴·修复版》(欧内斯特·海明威著,202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