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紫微:卡西莫多之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戏剧的戏剧性和文学性 韩紫微:卡西莫多之殇

韩紫微:卡西莫多之殇

2024-07-14 18: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纵观《蒋公的面子》一剧,颇有“卡西莫多之殇”感觉,它拥有着深刻的立意,它的幽默也是十分具有涵养的,从文学的角度看,这是一部戏剧文学的佳作,就如同卡西莫多高尚、纯洁的心灵。但从舞台性上看,《蒋公的面子》也有着卡西莫多令人惋惜的容颜。

有业界人士评价,说它是一部没有表演,没有导演,没有舞美,没有音乐的戏剧。确实如此,导演刻意的剥离了很多戏剧元素,通过这种方式去展现本剧极高的文学性。三位教授在舞台上文采飞扬,侃侃而谈,十足的文人风范。然而长达两个小时作品以这种方式展现,让有些观众戏称是在“看相声”,其中舞台表现的戏剧性让人难寻踪迹。

我想,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差异,显然是由于导演对戏剧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所造成的。导演吕效平教授认为“将戏剧性的表演和非戏剧性的表演区分开的不是别的,是文学。”,然而,在我看来,将文学与戏剧区分开的,也不是别的,正是动作、表演。因此,戏剧中的文学性与动作、表演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淡化表演,或是淡化文学,最后的结果都是艺术表现力的削弱。

对戏剧情节与戏剧节奏的看法,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浅薄看法。《蒋公的面子》这部戏的情节感并不强,导演也无意将冲突设置在故事发展情节上,而着力于不同人物间的性格冲突、观念冲突,以及人物自身的内心挣扎。

的确如此,好的剧作并不仅以情节的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取胜,而是通过情节的发展,展现深陷其中的人物自身所表达的思想观念,情节始终是塑造人物的一种方式。我并不认为,每一不同戏剧流派的剧作都应当有十分强烈情节感,但剥离情节并不等于剥离戏剧节奏。

看了《蒋公的面子》,我认为,该剧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没有情节,而是没有节奏。剧作的整体是一个回忆式结构,将“现在”设置于文革时期,将“回忆”设置在抗战时期,通过场景转换与暗场过渡完成时空变换。

编剧与导演如此设计,使得戏剧中三位教授大段的对白如同一盘散沙,像妇人无休无止的絮叨,尽管,这个“絮叨”饱含思想价值,不乏风趣幽默,但这种繁琐性对白,却使得全剧节奏拖沓。并且在我看来,这种单纯的时空转换并不是戏剧节奏,更像是文学中的自然段划分,仅仅具有时空含义,缺乏戏剧性的设置,在舞台呈现上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没有高潮。

我想,我与导演观念这些不同的认识,应当源于对“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与“舞台呈现上的戏剧性”的不同认识。导演吕效平教授,作为南京大学文学院的一名老师,深切地感受到了近年来,我国戏剧界作品文学性与思想性的贫瘠,出于教师与文人的责任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戏剧作品中的文学性,矫正戏剧界过于重视舞台表现的某种偏激,这是一种担当。

但我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出发,认为所谓的“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与“舞台呈现上的戏剧性”始终是构成戏剧艺术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文学性赋予剧作思想价值,而舞台性赋予其作为戏剧艺术的价值,对于一部终将被搬上舞台的剧作而言,二者的关系更加显得亲密无间。

《蒋公的面子》这部戏剧,当被搬上舞台之时,它无可避免的需要褪去部分文学外衣,而作者选择了戏剧艺术作为她思想的表达方式,也需要无可避免地遵循这一艺术门类的某些特征,若剧本仅仅作为一个文本流传,却无法在舞台上得到观众的青睐,它的生命力又能有多长呢?当代戏剧文学性的极端贫瘠,是中国戏剧的伤痛,却不应当成为评判佳作的唯一标准。

《蒋公的面子》巡演至今,它以不单单再是一部校园戏剧,它的商业化运作使得这部戏剧成为了一个大众艺术,它具备了某种媒介的特性,在这样一种表达方式的外衣下,去协调其中的方方面面,保证他的文学性的同时,增强可看性,那么这部戏剧所传达出的内涵,是否就能更好地被大众接受?是否如此,高思想价值的戏剧,才会不沦落到仅有这一专业领域的人才会关注的境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