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可由“憔悴”一词代替的“累丑”突然走红,是否反映出网络时代语文能力的返祖现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憔悴这个词语 本可由“憔悴”一词代替的“累丑”突然走红,是否反映出网络时代语文能力的返祖现象?

本可由“憔悴”一词代替的“累丑”突然走红,是否反映出网络时代语文能力的返祖现象?

2024-07-14 22: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个人觉得憔悴和累丑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用我们学文艺美学的视角来看,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审美状态。

这里简单说一下,审美不一定是指欣赏美的东西,审美指的是对于所有的事物的一种感性的认知和反馈,当然也可以审丑,也可以审荒诞、审虚无,只不过由于审美或者说美学这个词已经在翻译的过程中被固定化了,所以也就不用再额外的去要求他改了。

憔悴这个词最早应该是来自于屈原(待查证),重点表达情绪是古典美学里和“怨”有关的实体化。

后来查了一下,好像最早是来自《国语·吴语》:“使吾甲兵钝弊,民日离落而日以憔悴,安受吾烬。”

不过这也并不重要,因为它进入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表达的同样也是和怨有关的场景,不管是边塞诗歌,闺怨诗歌还是壮志未酬的诗歌。

说屈原颜色枯槁,形容憔悴,并不只是在讲他的面容,而是通过这样一个意象以及形成这一意象背后的事件(屈原被流放),形成一种独特的意境,一种更加拥有可解释性的审美空间。

同样的李清照诗歌所说的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也是如此。那是一种等待时间长久产生的哀怨。

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可是无论怎么样去怀旧已逝的古典美学,现在要想重新回到那种境界,已经不太可能。

因为我们享受着日益高度发达的现代生活,我们也不断地依赖于工业革命之后带来的便捷的影响。

就好像古人难以理解,人为什么会被困在系统中一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相似的复制品,比如说格子间,比如说流水的生产线,比如说那些一模一样的手工制品。

憔悴这个词所能真正体现出的审美的境地,也一去不复返了。

现代人形容憔悴,大多会将其着力到生活重压之后对容颜的改变,哪里还能有余力再营造一种审美意象呢。

但是无论如何,憔悴这个词总归还是有审美意象的。

而累丑则没有,它仿佛是一个非常精确的对于身体状况的描述,脱离了那些文学的想象性的展开的可能空间。

与其说是对于语文能力的返祖,我认为倒不如说是对于语文能力的去文学化。

而且我也不太懂返祖是什么意思,用这种生物学一般的表述想表达什么样的感受呢?

当然我也不得不承认,返祖这个词也具有文学的想象,憔悴之余累丑,不就是“祖”吗?多美的词。

如果精确的描述,提问者可能想说的是用语的贫瘠或荒漠化(当然这也是一个比喻),或匮乏。

当我们看到累丑这个词,我们能联想到的绝对不是那些充满想象的文学的意象,那些可能的审美空间。(就像荒漠之于匮乏)

我们能想象的到的是什么?

内卷、996、深夜加班、系统困境,以及异化——在宏大叙事逐渐失效之后,我们所剩下的精神上的认知也就只是这些了。

这些所有的想象的可能,都是基于现代性生活的一个层面的副产品。

鲍曼先生在怀旧的乌托邦里谈到,现在的人们对于现代生活带来的诸多问题,越来越不愿意直面,于是他们开始向着怀旧去追寻,希望在怀旧中营造出一种架空的乌托邦。

我认为这至少说明现代人还有一种审美的倾向。但如果再发展下去,就有可能演变成完全放弃了审美,叶朗先生在美学原理中称之为“眩惑”。

在用词用语上,也不再用可能带有审美空间想象的描述。

比如累丑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