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如何赢得第一次垂帘听政?获取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慈禧垂帘听政多大 慈禧如何赢得第一次垂帘听政?获取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慈禧如何赢得第一次垂帘听政?获取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3-05-12 17: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为努尔哈赤)

不过自打努尔哈赤在古勒山之战中将叶赫部的首领分尸之后,叶赫部就流传起了一句谶语:我叶赫部若只剩一女子,亦将倾覆之。意思就是我叶赫那拉部即使只剩一名女子,也能将你建州女真给灭了。

结果,两百多年后,这句谶语似乎成真了,话说叶赫部剩下的女子就是以兰贵人进宫,借助咸丰崛起,清朝末年搅动政坛的风云人物--慈禧太后是也。

兰贵人升职记

咸丰二年五月初九(1852年6月),这一天是咸丰挑选秀女的日子,咸丰的一个决定左右了一个王朝的命运,后来被称作“西太后”的兰儿进宫了。

她虽然没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但根据她身边女官德龄,说:“太后当伊在妙龄之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丽的少女,这是宫中人所深深赞道的。”,美国女画家卡尔也曾说:“皇太后面貌,乃一极美丽和善之夫人。度其年事,不过四十而止”(实际慈禧那时已69岁了)。可见,她的容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再说能获得风流皇帝咸丰的宠幸,没有美丽的容颜恐怕也难。

所以说,兰儿能被选入宫,容颜绝对帮了大忙。话说入了宫的女性都要经历一轮残酷的宫斗,不是被权力驯服,就是成为权力的掌控者,兰贵人是幸运的,她属于后者。

咸丰四年,她被晋封为懿嫔,之后一路升迁,懿妃、懿贵妃,直至成为咸丰身边最受宠的妃子,那么她是如何染指朝政的呢?这就得说回咸丰本人了。

咸丰帝登基的时候,与他一同崛起的还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同时,各国列强也在谋划着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局势下,清廷的压力是很大的,国家需要的是一位强有力的风云型人物,而咸丰却连朝政都懒得理了,纵情于声色之中,无法自拔。

(图为咸丰帝)

也正是咸丰如此荒淫无度,才给了懿贵妃染指内政的机会。懿贵妃从小的偶像就是吕后和武则天这样的政治女性,又读过不少书,所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她是不会放过的,又应了那句老话“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头脑的人的”。

一开始,咸丰口授,由她帮代笔批答奏章,后来她开始充当起了咸丰的智囊,获取了咸丰极大的好感与信任。委派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个大手笔就是出自懿贵妃之手。

懿贵妃对政事的见解,也使得她在咸丰帝的心中影响力暴涨。更让她硬气的是,咸丰六年(1856年),她生了一个儿子,即载淳,地位愈发盛了。

伴随着太平军的血和泪,懿贵妃成长了起来,同时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来了。当时懿贵妃本着“天朝上国”的思想,可是一名强硬的主战派成员。但不论怎么强硬,清军也抵挡不住列强的坚船利炮,英法联军攻占了天津,占领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咸丰一路逃到了热河行宫。

咸丰出逃的时候,懿贵妃还颇有微词,不过后来她就被打脸了,1900年她自己也一样效仿了。不过咸丰这一逃却给了懿贵妃更大的机会。

热河行宫里的明争暗斗

咸丰逃跑的时候,把朝政大事都扔给了自己的六弟,也就是恭亲王奕(xin),恭亲王奕也不是省油的灯,皇帝都走了,北京城全他说了算,立马打造出自己的“北京集团”,自任董事长。

(奕)

咸丰走时也带走几个亲信和一些亲近的大臣,这些人以“咸丰”为中心,在热河也成立了自己的“热河集团”。

那么,懿贵妃在这中间扮演的什么角色呢?恭亲王奕的启用又是出自她的手笔,这个女人不简单吧,她在不遗余力地培植着自己的党羽,其政治野心日月可鉴。

所以,热河集团的总代理肃顺对懿贵妃插手政事十分不满,甚至唆使咸丰对懿贵妃行“钩弋夫人”之事,杀母立子。懿贵妃对肃顺既恐惧又恨之入骨,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才是解除她困境的重中之重。

肃顺作为咸丰的总代理很嚣张,他负责处理紫禁城外的一切事务,包括后宫们的供给。太狂妄的人总会给自己埋雷,肃顺无意中把慈安也给得罪了,原因是他肆意克扣后宫用度。

此时,两大集团也吵得不可开交。先是在战和问题上争议激烈,随后在咸丰回鸾的问题上也产生了矛盾。和议初定后,北京集团就在催促咸丰回京,而热河集团却偏偏不让回,原因是肃顺等人认为,恭亲王奕有图谋不轨的野心,他们担心咸丰一回京,就会被恭亲王奕和洋人挟持。

热河集团的考虑也不是没有道理,当时的形势下,英法联军已捞到好处,扶持一个傀儡政权来获取更大的利益,也符合他们的利益。

不过咸丰本人也不想回京,北京政务有人帮他处理,他在热河过着自由散漫的悠闲生活,谁想回去工作呢?

此外,咸丰身体状况也很差,在热河行宫一直遭受着病痛的折磨。作为弟弟的恭亲王奕数次想去看看哥哥,都被咸丰拒绝了,结果兄弟再无缘相见。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咸丰帝晕厥,自知时日不多的他,开始安排后事,奠定了一子继位、八臣辅政的政治格局,而令人意外的是,恭亲王奕却不在八大臣之内。

七月十七清晨,咸丰便薨逝了,死因是慢性肺结核。咸丰薨逝后,将皇后钮钴禄氏晋封为母后皇太后,徽号为“慈安”;懿贵妃那拉氏晋封为圣母皇太后,徽号为“慈禧”。自此,慈禧开启了自己的另外一个人生。

咸丰死后,随之热河行宫内权力的斗争也开始了。

肃顺等顾命大臣为了遏制后宫,在大行皇帝的祭奠礼制上先行压了懿贵妃一头,头几天故意不安排她去祭奠。之后两宫太后为尽快恢复朝政秩序,于七月二十,召见了赞襄大臣,商议“诏谕疏章、黜陟[zhì]刑赏”之事。

没想到的是,肃顺等顾命大臣提出,所有旨意都由大臣拟定,两宫太后只需盖章就行了。慈禧一听就明白他们这些人心里是怎么想的,这不明显的是在违背祖制,在限制后宫的摄政权吗?

慈禧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经过四天交手后,肃顺只好收回了自己的提议,慈禧也获取了对朝政的干预权和钳制权。也就是,奏章由八大臣拟定后,呈给皇太后看,皇太后看完,如果没异议就盖章。官吏任命权,主要指重要官员的任命权,由八大臣拟定,两宫皇太后行使最终裁决权。

就这么着,慈禧拿下了后宫决定权。

一个女人+一个男人,一起搞了场政变

热河行宫进行着权力博弈,而北京集团董事长恭亲王奕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因为咸丰帝死了,八大顾命大臣还是不让他去热河吊祭。

再好的脾气也受不了,自己哥哥死了还不能去祭奠,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一,奕不顾肃顺等人的反对,毅然前往热河。

实际奕这一举动,背后却又是慈禧的大手笔。慈禧急于摆脱八大顾命大臣的掣肘,联合慈安是不行的,眼前只有奕可以帮她。

她暗中指派安德海给奕下了一道特谕,意思就是你赶快来,咱们有大事商量。接到懿旨的奕,火速来到了热河。

但是,问题又来了,奕到了热河却又见不到慈禧。一来迫于清朝祖制,王公亲贵不能随意谒见后妃;二来顾命大臣也百般阻挠。

但关键时刻,慈禧才不管什么祖制呢!我就是要见小叔子,我们还有“阴谋”要商量呢。所以拦归拦,见归见,慈禧和奕见面密谋了一番后,奕便离开热河返回北京了。

他回去之后,便赶紧忙活了起来。对于政变,最重要的是要有武力作为后盾,否则很有可能前功尽弃。关键时刻,肃顺派的胜保(兵部侍郎)突然投靠了奕,并提供了一系列情报信息。

此外,奕还到处搜集历史上皇太后临朝听政的有成事迹,编纂了《临朝务考录》,以此作为慈禧垂帘的历史理论依据。

令人意外的是,有人已等不及了,急于站队。山东道御史董元醇上奏奕请求皇太后权理朝政,此举一出,将两宫太后与赞襄大臣矛盾扩大化。

此时慈禧身在热河,即使态度强硬,也无力扭转局面。她在等着咸丰帝灵启程回京,到时才有她的大动作。在启程前,她刻意将队伍分成两队,一队是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并由部分顾命大臣陪同;另一队则是由部分顾命大臣护送皇帝灵柩。

而这个安排的画龙点睛之处在于,慈禧要求提前先走一步,这样她就能提前抵达北京,与奕谋划大事。可悲的是,那些同行的顾命大臣死到临头却毫无防备。

慈禧和奕初步确定,解任赞襄政务八大臣,由恭亲王奕为议政王。政变的导火线是出自胜保之手的《奏请皇太后亲理大政并简近支亲王辅政折》,此折与董元醇的折子如出一辙,但在言辞上更为犀利,把八位顾命大臣批了个体无完肤,然后引出慈禧“垂帘听政”和奕辅政的议题。

议题一出,北京集团的大臣们纷纷行动起来,一堆一堆的折子如雪片般飞来。接着两宫太后命奕宣布了准备好的上谕,一举实现了此前的两项计划。而此时载垣和端华还没入宫接旨,就已经被奕拿下了,同时谕旨一出,奕迅速行动,在密云境内将“热河集团”也一锅端了。

大事已定,随后找个借口为自身开脱,为八大臣定罪,就容易多了。两宫太后和奕直接否定了咸丰安排的一子继位、八臣辅政的遗命,说只是立了个皇太子,其它的事都是没有的。

就这么着,在慈禧的人生中,第一次拿下了垂帘听政的大权。史称“辛酉政变”。那年,慈禧26岁,奕30岁,果然是后生可畏。

慈禧能在这场政变中胜出,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沾了前人的光,历朝历代幼子登基,都是太后与辅政大臣共同行事,清初就有这样的先例。

其二,慈禧本人的确不是无能之辈,谋略过人,这也是一场智慧的较量。

其三,恭亲王奕的神助攻,尽管各取所需,但在总体利益上,慈禧与奕达成了一致。

其四,胜保的投靠,为政变提供了武力后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