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序列第二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感信是什么 空间序列第二弹

空间序列第二弹

2024-01-09 02: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D/H理论

1.外部空间基本概念

今天我们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理论--D/H为例,来探讨外部空间的设计。

外部空间基本概念

外部空间首先是由建筑家所想的,与造园家所想的外部空间有所不同。我们通常所说建筑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三要素所限定的。但是,外部空间是作为“没有屋顶的建筑”考虑的,所以必然由墙面和地面这两个要素所限定。换句话说,外部空间就是用比建筑少一个要素的二要素所创造的空间。因此,地面和墙壁就成为了极其重要的设计决定因素了。如图所示。

2.外部空间要素

2.1一般认为,人的眼睛以大约60°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如下图所示。

2.2植物、构筑物以及建筑物的立面视为H,则游人所在界面则为D。

D/H=1,成45°仰角,观赏任何建筑细部的最佳形象位置。

D/H=2,成27°仰角,既能观察对象的优视整体,又能感觉到它的细部效果,具有反应良好的竖向空间关系观测区,因此27°作为最佳垂直视角。

D/H=3,成18°仰角,能够看清建筑全貌的基本垂直视角。界于18°到45°之间是理想的观感区域。

D/H>4失去相互间的影响力。

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基础之上,本宝拿出自己的课程设计作业供大家参考下,不同角度下对于场景的感受

D/H=1  45°  可以看清建筑细部设计

D/H=3 18°  可以看清建筑全貌的视角

D/H>4  相互之间失去了影响力 可远处借景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继续探讨一下,建筑高度与临界立面的间距关系,如下图所示。

综上所述,在外部空间设计时,D与H的相互关系会带来视线以及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又让我们联想到了我们的上次推文所讲的空间对比所带来的不同的空间感受!

3.外部空间的现代性运用

我们这里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三期扩容工程为例,来探讨外部空间的设计。

简介: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扩容工程建设为了纪念侵华日军1945年9月9日在南京投降事件,凸显抗战胜利的主题。构思立意为胜利、圆满的情感表达。

纪念是一个城市记忆的延续。“断刀、纪念广场、死亡之庭、祭祀院落、和平公园”。塑造了江东门纪念馆完整的叙事篇章,是南京重要的城市记忆。三期新馆作为纪念馆的扩建工程,不仅补充城市功能、延伸参观流线、凸显不同主题的情感氛围,更是延续了城市纪念。新建部分着重叙述抗战的艰苦历程、表现胜利的喜悦,传递人类对和平圆满的愿景。

3.1纪念馆的外部空间设计

以场地雕塑为例,在此视角下,D/H=3 可以看清雕塑的全貌

在此视角之下,D/H>4,这个时候可以略微看清雕塑,但是不能仔细观察到细节。

这个时候,由于视线的拉近,能够仔细观察到细部的材质。

走进场地内部,此时由于两处构筑物的收缩,空间尺度瞬间缩小,原有外部场地的空旷之感也转变为了紧凑之感,这是D/H小于1.

走进建筑内部,两侧墙体的间距逐渐放宽,空间也逐渐舒适起来,质朴厚重的清水混凝土既能够凸显建筑的纪念性特征,又符合安静平和的建筑气质。此时D/H=1.

走出室外,此时左侧挡墙与右侧的建筑间距瞬间扩大,此时视线又再一次放开,产生空旷之感。此时D/H>3.

通过我们上述的简要分析我们同样可以换位思考,我们将建筑转换为我们景观中的植物,那么这样的理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我们的快速设计中。

快速设计中的外部空间设计

我们现在做如下的尝试,将外部空间设计中的建筑换做是植物,那么我们同样会产生以下效果。

此时我们继续运用D/H理论来探讨立面与地面产生的不同感受。在这里节选一个小编参与的社区改造项目来继续探讨。

简要介绍一下,项目位于武汉市汉口江汉路的一个社区,主要是通过不同的空间尺度来打造不同的活动空间以供社区居民使用。

整个地块的行进路线同样是遵循我们首篇推文所讲,通过不同的空间对比来塑造不同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以此带来行进路线上的多元化。

图中蓝色部分我们可以观察到,由于两侧行道树的压缩,由行道树所围合形成的地面空间被急剧压缩,此时D/H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