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意大利的艺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意大利的文化艺术简介 解读意大利的艺术

解读意大利的艺术

2024-06-04 04: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达·芬奇,《蒙娜丽莎》,1503-1506年

厚涂法(Impasto)

晕染法的笔触很薄,且不容易被看出来,这与厚涂法的手法是完全相反的,厚涂法会在画面中铺上厚厚的颜料层,使二维的画面拥有了三维的肌理。厚涂法使得观众注意到绘画本身的风格,强调了画面的笔触以及刮刀切过的痕迹。厚涂的部分甚至会捕捉到房间中的光线,从而在画面上留下小小的影子,强化画面的明暗关系。巴洛克大师比如伦勃朗和委拉斯贵支经常使用这种手法,特别是在描绘金属、珠宝以及武器时,这样它们会看起来更加明亮。

想要看出一幅画中哪里运用了厚涂法,站在这幅画的侧面即可。这个角度会揭示画中是否有特别厚的地方。接着,就可以从前面重新审视这幅画,注意厚涂法如何强化了画面中的暗部。

伦勃朗,《老人像》,1667年

原画再现(Pentimento)

“Pentimento”指的是艺术家在作画时做的改动,表面的绘画下面隐藏着原画本身。在作画过程中,画家可能会修改,改变其布局和构图——或是重新摆放客体的胳膊,或者让整个人物的位置改变——在原来构图的基础上重新用一层颜料覆盖。时间久了,最上层可能会褪色,从而显现出作品之前的面貌。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文物保护者们可以借助红外线扫描和X光检查底下是否另有作品。

圆形构图(Tondo)

和对立平衡姿态一样,圆形构图也是古希腊人的发明,在文艺复兴时期被重新重视起来。古希腊的圆形构图可以在瓶画和浅酒杯中发现。表现的内容多为神秘故事、日常生活以及几何图案等。在文艺复兴时期,在碟子或者圆雕的装饰上就用了这种构图,而像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将之升华到大型的宗教绘画上。

圆形构图后来过时了,建筑师兼哲学家阿尔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声明只有方形的画布才最适合线性透视的场景——不过,它们最近又在复兴了,比如,达明·赫斯特的蝴蝶画、点画和泼画都是用的圆形构图。

拉斐尔,《阿尔巴圣母》,1510年

轻松感(Sprezzatura)

“用力过猛会破坏高雅感,”文艺复兴作家报德萨尔·卡斯特林(Baldassare Castiglione)如是写道。1528年,他在其书《廷臣论》中提到了sprezzatura(轻松感)这个术语。“轻松感”这个词是指,人们在不过分用力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优雅的行为。在当代的时尚界,sprezzatura描述的是一种艺术性的凌乱美——能够驾驭混搭风格或者歪带领结的能力。

卡斯特林是在达芬奇和拉斐尔过世之前的十年内讨论sprezzatura的,而两位大师的绘画中就充分展示了这种轻松感。他们是第一批用四分之三侧面来描绘女性的,这种角度比和文艺复兴早期纯侧面描绘的传统看起来更加放松。比如说《蒙娜丽莎》,主人公略有倦怠地看着画外,这就是对“轻松感”最好的注解。

达·芬奇,《杰尼亚·德·比奇》,1974-1978年

未完成状态( Non finito)

实际上,有些艺术品是故意给人“未完成”的感觉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米开朗琪罗为教皇朱利亚斯二世(Julius II)的陵墓所雕凿的的四个囚徒——《垂死的奴隶》《苏醒的奴隶》《被缚的奴隶》和《反抗的奴隶》。未完成来源于赞助人资金的短缺以及陵墓设计方案的变化。这几个半完成品从粗糙的大理石中显现,揭示了雕塑家精细的雕塑过程。

未完成的雕塑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根据柏拉图的说法,所有的艺术品都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完成的,他们也永远无法超越神的美。使一件作品呈现出未完成感似乎是对这种理念致敬。就像米开朗琪罗所说的:“真正的艺术品将会是完美的神的影子。”不过人也要有勇气和实力在艺术品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依旧让艺术品保持足够的美感——这也将“轻松感”的情况包括在内。

米开朗琪罗,《被缚的奴隶》,1516-1519年

本文章来自中国美术报APP

中国美术报网址:http://www.zgmsbweb.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