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价格 目录 书评 正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意境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价格 目录 书评 正版】

《人间词话》【价格 目录 书评 正版】

2024-07-14 01: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前言

  代序片断   终其一生,王国维都处在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当中。   22岁之前,他在家乡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却在科举考试时弃时文帖括八股而不为,“不终场而归”,弃绝了传统的仕进之路。   30岁之前,他醉心于西方的哲学美学,深受叔本华 、尼采、康德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服膺于叔本华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哲学,借哲学“探索宇宙人生之真理”。   30岁之后,他深感“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他的嗜好渐由哲学转入文学,“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也”。   《人间词》《人间词话》即是他寻求心灵之慰藉、灵魂之安顿的实践与理论的产物。《人间词》多摆脱了抒写离情别绪、宠辱得失的俗套,重在展现个体的人在苍茫宇宙中的悲剧命运,是对生命与灵魂的拷问。他“往往以沉重之心情,不得已之笔墨,透露宇宙悠悠、人生飘忽、悲欢无据之意境,亦即无可免之悲剧”,流露出深沉的忧生忧世的生命色彩。忧生是对生命的忧患,抒写个体对生命的理想、焦虑、追求、失望。有一种无法挥除的孤独感贯注其间,它的情调总是悲怆的。忧世是对人世的忧患,以抒写人情世态、展示人世百相为底本,揭示人世的困厄、艰难、凋敝。它所面对的大多是人世的痛苦。《人间词》对生命与灵魂的拷问,对人世困厄的反思,大大拓宽也加深了传统词境的表达。   《人间词话》是对《人间词》作的理论反思与总结。词话中对忧生忧世之作也是大加褒扬。他认为李后主之词高于宋徽宗,就在于前者跳出了一己之悲欢,“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他认为诗有政治家之眼与诗人之眼之别,“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他认为“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表现了诗人之忧生。这两句诗,表现的都是个体在苍茫宇宙间孤独地寻找的主题。“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表现的是诗人之忧世。这两句诗表现的都是天地苍茫,人却失路的无措无力感。   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在人生志趣和治学方向上又一次发生了转折。文学中寻求慰藉之不可得,灵魂终无法得到安顿,他转而埋头于古文字、古器、古史地研究,陷入纯粹的考据之学中。于喧嚣的人世里在考古中寻求*纯粹的寄托。   与文学上超越时代相反,在政治上他却越来越趋于保守。他以清朝遗老自居,对逊帝溥仪向有国士知遇之感,他以秀才身份,被溥仪破格召见,并任“南书房行走”。当溥仪被逐出宫,他视为奇耻大辱,欲投河自尽而不得。在“君辱臣死”心灵阴影的笼罩下,他*终以自杀而“完节”。王国维之死因,众说纷纭。与他精神相通且为至友的陈寅恪先生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茫茫宇宙,唯有一死。王国维*终以“死”结束了他带有悲剧色彩的一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