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惠城之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惠州谭少听 发现惠城之美

发现惠城之美

2024-07-14 18: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横沥镇潭头村,有这么一间大屋、一座古桥,见证着这里的历史经过时间的浸润,每一片砖瓦、每一寸花岗岩都在诉说从前的故事。

其源大屋

位于横沥镇潭头村东清小组的其源大屋,由东清钟氏族人建于清代,是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客家围屋。

建筑面阔41.3米,进深23.53米,面积972平方米。硬山顶,阴阳瓦,墙下部夯筑,上部为青砖清水墙。结构对称,为堂横屋,堂屋五间二进,头进为龙船脊,左右加横屋,与堂屋间以砖墙隔为房和天井。堂屋门廊檐下双挑出檐,挑檐梁下以丁栱承托,升作仰莲状,栱身雕花。封檐板上的木雕以花鸟图案装饰。墙上灰塑有麒麟,蝙蝠等祥瑞图案。

门皆为青石框边,左右横屋前、禾坪两边各有单进二间建筑与横屋相连。堂横屋隔墙上开砖雕花窗,刻有回文、蝴蝶、花卉等,造型精美。

院落左右各开一门,正门厅设屏门,横匾上书“世德发祥”。屏门柱础之间以石板相连成门槛,石板上阳刻铜钱等寓意招财进宝的吉祥图案。

左院门厅内设屏门,屏门雕绘合一,用彩漆涂饰。上部为镂空隔断窗,横屏与门上的镂空样式有所区别,木雕部分为花鸟图案,采用漆金工艺。屏门后为木板隔间房。

史载钟氏来源有三种:一是源自子姓,以邑为氏;二是以职业为姓;三是出自嬴姓,为钟离氏改钟氏。

目前钟氏流传下来的主要有两支,一是钟烈为得姓始祖,二是钟接为得姓始祖。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为了避免战乱,钟烈后人“五龄兄弟”(即钟提龄、钟遐龄、钟祯龄、钟祥龄和钟瑞龄五兄弟)入粤。“五龄公”从中原(今河南颖川)长途跋涉到南安(今江西省大余县),后又分迁广东各地。其中钟遐龄后代,钟应祯支系钟子智最后迁至惠州市横沥镇的潭头村开基。

钟氏一族于潭头村落地生根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建于清代的其源大屋现为钟氏祠堂,整座建筑有翻新修缮的痕迹,地上堆落的成色尚新的红色炮纸和“佳偶天成”的联婚喜联给这座老屋增添了喜庆气息。

岁月退去了老屋的居住功能,然而老屋没有破落,而是作为迎新纳喜,举办家族盛事的聚集地。从屋内各处装饰都可以看出,钟氏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愿子孙后代金玉满堂。

钟兴桥

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惠州自古多水道。因此古桥自然也不少,但如今保留比较完好的古桥多是因为改道鲜行被人遗忘,此次我们要寻找的是一座清代古桥,一行人在惠城区横沥镇潭头村兜了几圈,问了好几次路,仍不知要找的钟兴桥在何处,最后幸得一位热心村民为我们领路。

村民说,他们村里比较老的桥只有一座,但没有名字,不知是不是我们口中所说的“钟兴桥”。车子在他的指路下,弯来转去,到达一处民居前面,因前方是狭小的泥路,车子无法开进,只能下车向小路深处走去。

小路两旁是茂密的竹丛,地上枯黄凋落的竹叶铺了厚厚一层,与雨后湿漉漉的泥土混在一起,可见此路鲜有人行。因泥路湿滑,同行的人小心翼翼穿越丛林,终于在一处拐角柳暗花明。

面前三根花岗岩石条并排铺设,这便是我们苦苦寻找的钟兴桥!旁边立着的“惠城区不可移动文物”的碑掩映在草丛中,为我们领路的村民也恍然,原来这就是“钟兴桥”。村民说,村里年轻一辈的应该很少知道有这座桥,这桥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所以只有上了一定年纪的人才可能知道,没想到这桥是两百多年的古桥。

钟兴桥位于潭头村五星村小组,为潭头村钟姓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以二世祖的“围内尝银”所建,是一座空腹式石桥梁。桥为东北、西南走向,桥面宽1.07米,桥长4.9米,桥身为成条花岗岩石梁,由巨石直接凿取,中间无接缝。三根石梁并排铺设于两头桥墩上,石梁截面尺余见方,三条略有大小之分。桥墩用当地山石交互累叠,结构稳固。现桥面石梁保存完好,三梁并合处积灰累尘,填满缝隙,石面也被磨得光溜,可见年代之久。

据资料记载,钟兴桥还有一座桥碑亭立于桥东北向约15米的塘角岭坡下,记录了建桥的时间、建桥人和建桥款项的由来。亭周边为红砂岩,仿硬山建筑。左右刻对联,现左边刻字损缺,右为“长命富贵”。亭中镶嵌青石碑,阴刻楷书;上从右至左横排“钟兴桥”三字,其下分两排竖刻,上款“嘉庆七年岁次壬戌孟冬”,中刻“二世祖讳鼎富公围内尝银造”,无下款。碑下为红砂石岩基座,亭前置一方约一平方米半圆形花岗岩祭台。与祭拜有关,多是祈保平安、风调雨顺的愿景,可见当年此桥在村民心中的地位。

钟兴桥及碑亭对研究本地清代石桥、民间公用建筑筹资方式以及民间风俗信仰等具有一定价值。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