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深圳产业转移的“大后方”是东莞、惠州,而不是中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惠州主要产业是什么 为什么深圳产业转移的“大后方”是东莞、惠州,而不是中山?

为什么深圳产业转移的“大后方”是东莞、惠州,而不是中山?

2023-05-16 18: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文/城市情报社原创出品,欢迎关注!

东莞、惠州、中山同为深圳的“邻居”。在过去十年,东莞、惠州成为了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的“大后方”,而中山却“颗粒无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深圳产业外迁始末

2005年起,随着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深圳制造业陆续出现了向外迁移的浪潮。2008年前后,深圳出现第一波产业外迁的高潮。

这一时期,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深圳开始主动转型,大力实施“腾笼换鸟”政策,淘汰一批低端落后产能,腾出来的空间则着重发展总部经济、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2008—2012年间,有多达几万多家中小企业迁出了深圳,一些产业如电镀、五金、印刷、塑料和服装等出现了全产业链搬迁的趋势。

很快,转型中的深圳迎来了阵痛期。2012年一季度,深圳GDP同比只增长5.8%。这一数据创特区成立以来的新低,不仅低于当时全国8.1%的增速,也低于广东省7.2%的增速。即便如此,深圳依旧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2015年,深圳房价暴涨,产业由此出现第二轮外迁浪潮。这一时期,深圳的产业外迁主要是市场自发的行为。受到高昂的房价和地价影响,深圳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一批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大面积外迁。

仅2016年一年,就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其中不乏华为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数据显示,2016-2018年,深圳共迁出192家规上企业,约一半的工业企业为亿元以上,甚至有30%为大型工业企业。

经过两轮外迁,深圳的产业逐步迈向高端化,从最早的“三来一补”,到四大支柱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到如今的20+8产业集群。

谁成为了“接盘手”?

数据显示,东莞和惠州成为了深圳产业转移的“大后方”。其中东莞成为了“最大赢家”,近五年累计承接企业数量占到深圳外迁企业一半左右。

2016年,华为终端落户松山湖后,华为供应商软通动力、华勤通讯,华为软件服务商中软国际、易宝软件等上下游企业相继进驻松山湖。

除此之外,深圳的蓝思科技、大疆、康佳、顺丰、欧菲光等一批行业巨头纷纷在东莞建设基地。在深圳产业的导入下,东莞经济强势反弹,经济增速自2018年起连续三年位列珠三角前三名。

2020年,东莞GDP破1万亿元大关。如今,东莞已经成为了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惠州则是深圳第二轮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2019年开始,惠州凭借临深区位且相对低廉的地价吸引了越来越多深圳的企业的落户。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惠州有111宗签约项目来自深圳,投资总额超1070亿元。

其中,比亚迪、欣旺达、德赛电池、锂威新能源等深圳新能源龙头企业重仓惠州,除此之外,杰普特激光、联赢激光、韵腾激光、铭镭激光等深圳头部激光企业也纷纷布局惠州。

目前,惠州已成为深圳新能源产业链的一部分。在深圳产业的导入下,惠州正在复制东莞的经济“奇迹”。2021年惠州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成为广东第五个“万亿工业大市”。

2022年,惠州GDP增速居广东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增速居全省第二。

中山为什么失利了?

那么问题来了,相比东莞、惠州,为什么中山在这两轮产业竞争中会“颗粒无收”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中山交通不便、区位优势不及莞惠。

中山所处的珠江西岸缺乏一条过海通道连接深圳,而东莞、惠州都是临深城市,条条大路通深圳,无论是区位优势还是交通条件都要优于中山。

因此,企业更倾向于迁往距离深圳更近、交通更便捷、出行成本更低的城市。

其次,最大的原因是政策失误所导致。怎么说?2015年,深中通道获国家批复建设,本来中山可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以低地价、低房价的优势吸引深圳产业落户。

然而,反其道而行之的中山却利用深中通道建设契机,发展房地产经济,将地价、房价顺势推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折腾”的江门抓住了机会,凭借低房价、低地价的优势承接了深圳产业的外溢。

数据显示,在中山房价翻倍的2017年至2019年,江门成功引进超亿元深圳项目68个,投资总额超800亿元。其中深圳沙井工业巨头德昌电机整体搬迁至江门。

2019年,江门GDP反超中山,成为珠江西岸新兴的工业城市。

第三是营商环境不佳。根据《2022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中山的营商环境为第二档,在珠三角9市中倒数第一位。

中山的营商环境如何不佳?一个是盲目追求大企业、高端产业,热衷清理所谓低端产业,政策变幻莫测,这给外来投资者蒙上了一层阴影。

其次,“店小二”服务精神不到位,对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复杂、漫长。

2021年,中山打响“工改”攻坚战,试图对过去错误的政策进行纠正,重振制造业发展。然而,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目前经济大环境下,深圳产业外迁步伐已经大大放缓。

如今,深圳不再盲目实施“腾笼换鸟”,而是以“工业立市”、“工业上楼”战略,夯实制造业家底,延缓产业外迁。赶上深圳产业转移的“末班车”,中山还有机会吗?且看下篇分析。

城市情报社:专注城市经济领域,欢迎点赞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