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着迷的惠女文化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惠安女介绍赞叹与惊奇是什么 让人着迷的惠女文化村

让人着迷的惠女文化村

2023-06-03 14: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有一个三面环海的小渔村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它拥有世界上最小的博物馆

也有着一条最美的海岸线

它被称为“人类学的宝库”

也是摄影大家们的圣地

......

它,究竟是哪里呢

没错,它就是惠安大岞

崇武半岛上的海滨明珠

接下来

一起来场大岞的探秘之旅吧

★“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成果网络巡展(八)

惠女文化村

惠安·大岞村

 一 

  村情村史

大岞村地处崇武半岛以东突出部,三面环海,背靠青山,北邻湄洲湾,南接泉州湾,东临台湾海峡,西距惠安高速路口8公里,离崇武国家4A级古城博览园3公里,全村陆地面积3.9平方公里,海岸线2.5公里,生态公益林2176亩(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2131亩),是闻名中外的惠安女和惠女民俗文化的主要集聚地、传承地和展示地,存有大自然慷概赠予的“岞山八景”、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文化贝丘遗址和明代“石获”等,是经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暨泉州市6个民俗保护区域之一,被学术界称之为“人类学的宝库”。

大岞村是惠安县革命老区村之一,是崇武国家中心渔港所在地,交通便捷,气候宜人。全村常驻人口近1.5万人,设村级党委,党员数320多人,村委会下设4个工作片,40个村民小组。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蚱村逐步形成了以工、渔并举,旅游为辅的强村战略,党的建设、经济和社会事业、村容村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从一个海岬边陲的小渔村演变成为海峡西岸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 

  特色记忆

01

惠女风情

                       

在大岞村这个宁静的小村庄里,除了寻获平静外,还有那挡不住的惠女风情。大岞村是惠安女的集中地,这里的惠安女无论年纪老少都穿着传统的服饰,黄斗笠、花头巾、银腰带、短上衣、宽筒裤,配之那精巧艳丽的头饰,可与蓝天白云相映衬,随大海波涛而起舞。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解放初流传至今的这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了惠东女传统服装的特征。惠安女的头部被头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封建”;而腰、腹部却暴露无遗——“民主"。大简裤的裤脚宽达0.4米——“浪费”;而上衣却短得连肚脐也遮不住——“节约”。于是,所谓思想的“封建”与“民主”,衣料的”节约”与“浪费”,在惠安女的身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内涵丰富、既矛盾又统一和谐的审美观。惠女穿着的具有古老传统的服饰主要是: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裤,又宽又大。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被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

惠安女以其服饰为美,但大都不清楚这种服饰是谁传承下来的。一些学者观察发现,惠安女服饰的色彩与样式和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她们戴上斗笠,有点像黎族人和京族人。她们短小的上衣,特别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惠安女喜欢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从色彩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装几乎是一样的。逢年过节妇女们都梳蝴蝶型的发式,因为蝴蝶是古代百越族崇拜的图腾,这也证明了惠安女与百越族有着某种联系。这种根据主要是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在这个地区从1951之后的十几年,发现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迹,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岞村的山上也曾发现一处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些东西据考古分析,在两千多年前,在福建这里生活着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闽越人。

100年前的清代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惠安女穿的上衣,腰胸宽大,衣摆长至膝盖,腰间系条百褶裙,这种服装在古代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那时妇女的头上没有戴斗笠和头巾,戴的是这种重达10多公斤的头饰,新婚和没有生育的妇女出门时会蒙上黑纱,为了躲避见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羞布。这种黑纱只有睡觉的时候才摘下来,甚至在夫妻睡觉关灯时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上相遇,丈夫都没有认出对方是自己的妻子。

到了20世纪40年代、民国时期,惠安女服饰的风格有一次大的变化。原来过膝的上衣下摆,逐渐缩短到臂部,但是还没有短到露岀肚脐。这时妇女的头饰已变成用黑布包头,不戴花头巾,也不戴斗笠。惠安女的服饰有了更明显的变化,那是在1949年之后,她们的上衣越裁越短。据说这种变化来自1958年的大跃进。当时全县青壮年妇女集中起来修建乌坛水库。正是在艰苦的劳动中,为了遮风挡雨,惠安的妇女不得不学习其它地区的妇女,戴起了头巾和斗笠,不料这一戴就再也摘不下来了,成为吸引人们注目的风景线。

惠女的“风情万种”不仅仅体现在穿着奇异的外在美,还体现在光彩照人的内在美。惠安女自古以“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美德著称。她们勤劳、聪慧、善良、坚强、喜家务、多才艺,不论下海、耕田、雕石、锯木、织网、裁衣或经商、做买卖,不分粗活、重活、细活,事事能干,样样岀色。在那苦难的年代,崇武男人们都外出打鱼,家里只留下老人孩子与妇女,惠安女不卑不亢,不怨天尤人,她们“巾帼不让须眉”,脚踏实地,头顶蓝天,担起了一家人的粗重活,她们以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向世人展示她们崇高的人格魅力。新时代的惠安女,更是活跃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她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坚韧精神,勤劳双手,开拓意识,追求幸福生活,展示自我风采,描绘出一幅幅光辉灿烂而又五彩缤纷的人生画卷。人们品评惠女风情,人们赞美惠女风情,惠女风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惠女风情不但名扬海内外,引起多少诗人、画家、摄影家、作家的猎奇和创作欲望,也是福建旅游的大品牌,是泉州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中的一大亮点,引发多少游客的青睐和由衷的礼赞。

02

惠女哨所

03

福船工艺

福船是中国古代海船中的一种船型,为中国“四大古船”之一。它是福建、浙江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由于福船首部尖、尾部宽、两头上翘、首尾高昂,且船体大、吃水深、操纵性好,因而可作远洋运输船,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所乘的便是福船。

泉州海交馆进门大厅的5艘迷你“福船”出自大岞造船师傅张国辉之手,重现了宋代商船风采。

04

同宗同源

 三 

  乡村发展

近年来,大岞村大力弘扬“惠女精神”,积极抢抓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大力开拓乡村旅游产业新版图,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优质自然资源持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增长点,大岞村先后获得 “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旅游重点乡村”“福建最美的乡村”“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泉州市十佳魅力乡村”“惠安旅游十景”等美誉。

04

美丽乡村

大岞村三面环海,礁石林立。大岞岞山由东西两座山峰夹一小海湾组成。岞山兀立海中,周围海面礁屿散缀,如繁星托月,似卫兵拥帅。嘉靖时期惠安进士曾龙山在《大岞山记》中描述:“城之东有岞山。山距城五里许。濒海耸翠,壁立千尺。其石偃蹇突怒负土,上出龙喉、牛角、石室、石磬,争怪献奇,磊落万状。”准确形象地概括出大岞奇石众多的特色。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岞山八景,分别是龙喉吼烟、军马洞天、狮石晚照、渔翁撒网、孤屿冬青、玉磐传音、白鹤临渊、滴水弹琴。

“龙喉吼烟”

“军马洞天”

“狮石晚照”

“渔翁撒网”

“孤屿冬青”

“玉磐传音”

“白鹤临渊”

“滴水弹琴”

小 编 告 诉 你

2018年以来,泉州市档案局、泉州市档案馆、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启动了“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即在三年内创建50个市级“乡村记忆文化”示范项目,旨在“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助力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今年是该项目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举办首批7个省级和12个泉州市级示范项目建设成果,是展示“乡村记忆文化”示范项目以及各地结合该项目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引导更多的村落以示范村为标杆,重视乡村记忆档案规范化建设,更好发挥档案存史资政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