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任教师如何善用情感因素增进师生关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情感缺失和情感淡漠 初任教师如何善用情感因素增进师生关系?

初任教师如何善用情感因素增进师生关系?

2023-12-26 01: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初任教师是指完成职前教育后走上教学岗位1—3年的新手教师。尽管他们已经过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但缺少教育实践积累,面临角色转变、经验不足、环境不适等诸多挑战,很容易出现力不从心、茫然无措的状态。成为一名既让学生喜爱又让学校满意同时符合自身职业期望的教师,并不容易。

师生关系中的情感因素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指出,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情感的动物,社会中的每一纬度都是由情感所凝聚的。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灵魂的相遇,“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关系,在师生交往和互动中,情感是关键中介和纽带。

教学是一项情感实践和情感劳动。教育理论家安迪·哈格里夫斯指出,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项情感实践,包含着大量的情感劳动和情感交流,离开情感因素的作用,教学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是情感密集型职业,通过调整自己的情感状态使内在情感体验与外部情感表现合乎教育情境的要求,既体现着教师的个人能力,也是教师的职业操守。

情感素质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根基。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21世纪以来,我国一系列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文件出台,使教师情感从“幕后”走向“台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都强调要培养一批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教师的情感素质成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根基之一。

学生学习和发展受教师情感影响。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爱护和激励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志趣。学生受教师的鼓励和赞扬而奋进,在教师的教导下确立人生理想和信念,正所谓“受于其道,而从其道”,教师的情感教化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极大影响。

初任教师师生关系中的情感“失衡”

初任教师处于职业起步期,在处理学生问题、进行教育决策时存在矛盾心理:严格要求会不会影响学生对自己的满意度?宽容大度会不会令学生失去分寸?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师生之间情感失衡现象。

师生之间情感“缺失”。初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能力不够等原因,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将更多精力用于关注、保护自己,从而无暇顾及或难以驾驭学生需要及其细腻的情感需求。课堂上的分身乏术也在课堂外各环节表现出来,比如:师生之间缺乏踊跃的互动与交往;师生互动交往程式化过多,灵活、应变不足;师生交往缺乏温度,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关怀,师生情感比较僵化、疏离。

师生之间情感“失控”。师生情感失控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情感缺失的矫枉过正。初任教师急需站稳讲台,获得学生的认可,因此,总是力求让学生情感愉悦、身心舒适。但是,教师对学生过于关注、给予学生过多温暖,会导致师生之间界限模糊、管理失序。情感具有非理智性,一旦放纵,容易失控或丧失理性,进而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

师生之间情感“失序”。情感失序指师生情感超出了正常、积极的范围,滑向了非正常的消极方向。初任教师虽然受过职前培训,但在处理师生关系上不够娴熟,尺度拿捏不当,言行举止不准,容易误解、曲解、伤害学生,从而使得“向师性”转变为“离师性”,师生之间冷漠疏离,缺乏理解,罕见智慧交锋和心灵交流,教育基础动摇。

善用情感因素建立积极师生关系

那么,初任教师应该如何善用情感因素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建构师生主体间性,防止情感“缺失”。主体间性是“主体—主体”的关系模式,它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在性、平等性、互动性和共识性。立足“主体间性”,建立师生情感,有利于解决“缺失”问题。

共建情感规则。初任教师在学期初就需避免“一言堂”和互动缺乏的状况,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和构建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情境、课堂规则等,营造由学生掌握班级结构的师生互动情境,同时,和学生建构双方互动的情感准则与要求,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

建设性情感表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主动表达积极情感,如热情、开心、喜悦等,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变程序性的、刻板淡漠的情感互动为建设性的情感交往。教师主动表达积极情感是对学生的情感付出、情感点燃,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

彼此尊重与信任。交流和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本性,师生间构建尊重平等、合作包容、创新发展的师生关系,正是主体性实现的表现。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彼此尊重与信任,让教育过程成为分享情感体验的过程。

教师自我情感整饰,克服情感“失控”。情感整饰是教师为达成教育目的,有意识地体验和表达情感,以符合规则要求的教育性行为。这是教师理性调控情感的一种方式,可以作为教师处理情感“失控”的方式之一。

初任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浅层扮演。浅层扮演,即通过外部表象表现情绪情感的方式,伪装和克制是两种常用策略。前者是假装不真实的情感表达期望的情感,后者是有意识地抑制自己的消极情感。师生交往中,教师可以假装表现消极情绪以实现对学生的震慑和控制,也应该克制消极情绪以减少对学生的影响或伤害。

初任教师应该进行适度的深层扮演。深层扮演,即通过内在认知调整达成的表里如一的情感表达,包括重新聚焦、重新结构、情感分离等具体方式。比如:课堂上有学生睡觉,教师可以关注大多数认真听讲的学生,避免被睡觉的学生分心,就是重新聚焦;重新结构指教师重新认识情境,对情境加以选择和修正,营造合理的情感氛围,如通过有趣的课堂导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情感分离指教师自觉区分“工作情感”和“个人情感”,避免把私人情感带入与学生的交往。

形成关怀型共同体,避免情感“失序”。形成关怀型共同体,教师向学生表达爱的共情能力是关键。社会心理学家巴特森认为,共情可分为感知型和回应型两类。感知型共情是指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心理状态和行为,在此基础上模仿他人的情感和表情;回应型共情指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通过角色转换,忧对方之所忧,苦对方之所苦,富有同情心地回应他人。初任教师不仅要感知学生的情感,还要有所回应,以下两个原则值得借鉴——

不评价原则。师生交往时关注具体发生的事件,而不进行抽象判断、定义甚至针对人的褒贬。例如,学生上课睡觉,一位教师问:“你最近上课经常睡觉,发生了什么吗?”另一位教师说:“你最近上课总睡觉,这可不行啊!”前者的交流方式属于不评价,只针对学生上课睡觉这件事进行询问,并没有进行主观判断;后者属于训导,表达了对学生的批评和不满。附带评价的交流,意味着教师有先入为主的假设或推断,往往伴随消极情绪。教师在情绪的驱使下,言行可能失度,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从而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信息原则。我信息原则是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为教师提出的策略,指的是当学生行为给自己造成干扰时教师的言语回应技巧——教师不要用“你”开始讲话,而要以“我”开始讲话,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以“你”开始讲话,往往含有指责的意味,容易引起学生的防御或对抗;而以“我”开始,只讲自己的感受,意味着开放自己、信任对方,用真情实感与学生沟通,容易感化学生,以真情换真情。

教育是迷恋他人成长的事业,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应该是“我”与“他”的陌生关系,而应该是“我”与“你”的熟悉关系。初任教师虽然面对诸多挑战,但只要以心交心、以爱换爱,善用情感因素,就可以成长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1月刊第1期,原标题《初任教师如何善用情感因素增进师生关系?》

作者 |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田国秀 赵晓宁

编辑 | 刘洁

设计 | 朱强

统筹 | 周彩丽

征集|“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

《教育家》发起的第二届“寻找大国良师”公益活动近日启幕。活动分为三部曲:

1.征集“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

2.出版《大国良师的样子》丛书

3.推选“大国良师”

活动截止至2022年底。依据评选标准及参与要求,推选出10位“2022大国良师”,授予“大国良师”称号,每位“大国良师”将获得主办方提供的成长奖励基金10万元(税前)。

2021年11月—2022年6月,开展“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征集活动。

征集要求:参与活动的教师,撰文讲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成长故事。以第一人称撰文,体裁为叙事散文,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故事真实感人。文章择优刊发《教育家》杂志、《教育家》杂志新媒体、学习强国等平台。

参与方式:在“光明教育家”App“寻找大国良师”专题页面提交申报表及教师自述的“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申报表及“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需同步提交)。如仅参与“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征集活动(不参与“寻找大国良师”活动),将文章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文章中注明学校、姓名、联系方式。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