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新一代科研人需要怎样的爱国情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情怀应该怎么形容 时评:新一代科研人需要怎样的爱国情怀

时评:新一代科研人需要怎样的爱国情怀

#时评:新一代科研人需要怎样的爱国情怀|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时评:新一代科研人需要怎样的爱国情怀 2013-10-29 23:03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周 一平 字体大小 - | +

“历史不会忘记,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困难局面,一大批留学人员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怀抱,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0月21日,在出席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表示。 寥寥数语,勾勒出老一辈科学家负笈万里,学成归国,视艰险如坦途,视富贵如浮云,视荣辱如浮尘的爱国情怀。在小家与大国之间,他们牺牲了金钱、地位、名誉等常人难以割舍的东西。 近日辞世的叶笃正,恰是那一代科学家的代表。60多年前,叶笃正风华正茂,以《关于大气能量频散传播》一文名动学界。但他抛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阻力归国。他说:“当然知道回国后科研条件远远比不上留在国外……我是中国人,学成了,就应该回来工作。” 白云苍狗,世事悠悠。历经时局变化,叶笃正始终坚守着朴素的爱国心。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在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等领域贡献卓越,终成一代宗师。 当然,在老一辈海归人才中,叶笃正的选择绝非孤例。钱学森、李四光、严济慈、周培源、钱三强、邓稼先……新中国科技界的大师行列中,大批的一流科技人才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让科技之花在华夏盛开。 可以说,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不仅在于他们卓越的专业成就,更在于他们有崇高的爱国情怀。叶笃正、钱伟长……他们为了国家的需要,曾经多次转换专业与研究方向。 对他们而言,一个纯粹的爱国者,一个真正的科学大家,绝不能过分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最终,这些学者在最大限度的“忘我”、“牺牲”与奉献中,实现了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家与国,最终归于一致。 大师离去,有待来者。老一辈科学家的身影渐行渐远,他们对科学的坚守、对理想的坚持、对祖国的热爱,需要新一代的科研人来继承。问题是,新一辈的科学家,能否接过“父辈的旗帜”? 今日的科技人员所遭遇的问题、遇到的困惑、面临的诱惑,自然不可与叶笃正同日而语。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科技人员对于信念的坚守、家国的坚持,似乎有所放松。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2012)》指出,我国回国就业海归的学位比例为:博士∶硕士∶学士=1∶8∶1。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负责人也指出:“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到87%。” 国内条件好了,为何建国初的高端人才“归国潮”未能再现? 答案或许五花八门,但问题是,难道叶笃正等当年没有受到类似因素的影响? 一味强调艰苦奋斗与无私奉献,不能给科研人员提供适宜的土壤,固然不是文明国家的做法;但过于强调一己私利与待遇差异,不愿意将毕生所学为国所用,更加不是科学大家的风范。 “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如今的中国。 叶笃正生前坦言,自私心太重,公德心太弱,导致国人“知有个人,不知团体。其流弊所及,遂至民族思想缺乏,国家观念薄弱”。故此,他提倡大力培养公德心。如今读来,岂不如是。 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离不开爱国精神的感召,离不开爱国情怀的培养,更离不开胸怀报国梦的科学家。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合作、交流已成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但当科技日益突破国界,成为引领全人类发展的强大力量时,对于科学家来说,祖国二字不仅不应该褪色,反而应更加神圣。 正因如此,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就曾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 新一代科研人员应当有怎样的爱国情怀?那就是,摒弃浮夸、浮躁、浮华的作风,抛开急功近利的想法,立足本职,求真务实,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重塑科研人员的爱国情怀,离不开自身的精神重建。内因决定外因,没有自身对于国家的深度认同感,没有对于祖国繁荣昌盛的责任心,没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感,难言爱国情怀。在科学领域上下求索的同时,新时期的海归人才理应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树立起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奉献。 重塑科研人员的爱国情怀,离不开外界的有序推动。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物质与金钱,过分推荐利己与利益,忽视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统爱国精神的培育,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许多群体爱国意识淡薄。国家在为科研人才打造梦想平台的同时,也应对他们加强爱国精神的培育,一方面让他们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即便他们留在国外也有报国之门。真正“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 当然,强调科研人员的爱国情怀,并不意味着国家对于当前人才制度的某些问题视而不见。 让新一代海归人才发挥更大作用,国家理应在科技体制改革、人才生活保障、科研评价机制等方面作出更大的改变,让归国人才“如沐春风”。 此外,在强调海外高端人才归国贡献的同时,国家也不应对本土人才冷眼相待。海外留学固然是人才成长的途径,但深耕本土、努力不懈的“本土派”也绝非一无是处。在完善“***”的当下,立足本土的“万人计划”同样值得期待。只有发挥好国内国外两种人才的长处,实现人才竞争的“鲶鱼效应”,我国的科技创新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希望广大留学人员继承和发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做爱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播者。”10月21日演讲即将结束时,习近平总书记给出这样的寄语。 黄钟大吕,言犹在耳。愿新一代的科学工作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待遇与荣誉之间,在科研与报国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