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第7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恶性依赖第几章在一起 诊断学(第7版)

诊断学(第7版)

2023-03-12 12: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诊断学(第7版)-教材(8)

发表者:赵军 人已读

一、免疫球蛋白G检测

免疫球蛋白G(imm Lmoglobulin G,Ig(;)为人体含量最多和最主要的Ig,占总免疫

球蛋白的70%~80%,属再次免疫应答抗体,即机体再次感染的重要抗体。它对病毒、细

菌和寄生虫等都有抗体活性,也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Ig,通过自然被动免疫使新生儿获

得免疫抗体。

【参考值】 IgG:7.O~16.6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胎儿出生前可从母体获得IgG,在孕期22~28周问,胎儿血Ig(3浓

度与母体血IgG浓度相等,出生后母体Ig(;逐渐减少,到第3、4月胎儿血IgG降至最低,

随后胎儿逐渐开始合成IgG,血清IgG逐渐增加,到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2.病理性变化

(1)Ig()增高:IgG增高是再次免疫应答的标志。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

胶原血管病、淋巴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 lupus eryt}lemato—

SUS,SLE)、类风湿关节炎等;单纯性IgG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IgG型分泌

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等。

(2)Ig(;降低:见于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重链

病、轻链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还可见于代谢性疾病,如

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肌营养不良也可有血IgG浓度降低。

二、免疫球蛋白A检测

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分为血清型IgA与分泌型IgA(SIgA)两

411

412

种。前者占血清总Ig的10%~15%,后者主要存在于分泌液中,如:唾液、泪液、母乳、

鼻腔分泌液、支气管分泌液及胃肠道分泌液。SIgA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淋

巴样组织合成,sIgA浓度变化与这些部位的局部感染、炎症或肿瘤等病变密切相关。

【参考值】成人血清IgA为O..~3.5g/L;SIgA唾液平均为O.3g/I.,泪液为30~

80g/L,初乳平均为5.06g/L,粪便平均为1.3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儿童的IgA水平比成人低,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16岁前达到

成人水平。

2.病理性变化

(1)IgA增高:见于IgA型MM、sI。E、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和肾脏疾病

等;在中毒性肝损伤时,IgA浓度与炎症程度相关。

(2)IgA降低: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非IgA型MM、重链病、轻链病、原发性和继发

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

三、免疫球蛋白M检测

免疫球蛋白M(immuhogIoblJlin M,IgM)是初次免疫应答反应中的Ig,不论是在个

体发育中还是当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IgM都是最早出现的抗体。IgM是分子质量最大的

Ig,约占血清总Ig的5%~10%。IgM具有强的凝集抗原的能力。天然同族凝聚素(抗

A、抗B)、冷凝集素及伤寒沙门菌的抗体均属此类。

【参考值】成人血清IgM:0.5~2.6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从孕20周起,胎儿自身可合成大量IgM,胎儿和新生儿IgM浓度是

成人水平的10%,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8~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2.病理性变化

(1)IgM增高:见于初期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类风湿关节炎、SLE等。由于IgM

是初次免疫应答中的Ig,因此单纯IgM增加常提示为病原体引起的原发性感染。宫内感

染可能引起IgM浓度急剧升高,若脐血中IgM>O.2g/L时,表示有宫内感染。此外,在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时,IgM呈单克隆性明显增高。

(2)IgM降低:见于IgC;型重链病、IgA型MM、先天性免疫缺陷症、免疫抑制疗法

后、淋巴系统肿瘤、肾病综合征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

四、免疫球蛋白E检测

免疫球蛋白E(inamuhoglobulin E,IgE)为血清中最少的一种Ig,约占血清总Ig的

O.002%;它是一种亲细胞性抗体,是介导I型变态反应的抗体,与变态反应、寄生虫感

染及皮肤过敏等有关,因此检测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对工型变态反应的诊断和过敏原

的确定有重要价值,下面主要介绍血清总IgE的检测,特异性IgE的检测见第八节其他免

疫检测。

【参考值】 成人血清IgE:0.1~O.9mg/L(ELIsA法)。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婴儿脐血IgE水平很低,出生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12岁时达

到成人水平。

2.病理性变化

(1)IgE增高:见于IgE型MM、重链病、肝脏病、结节病、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

.jfl.●●,;; :;; .●●;f{ttlfli

|i。 j| llric3

簧J博||。临舞熹i豫免瘫尊槛戳j《i;黟

皮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间质性肺炎、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疱疹样皮

炎、寄生虫感染、支气管肺曲菌病等疾病。

(2)IgE降低: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恶性肿瘤、长期用免疫抑制

剂和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五、血清M蛋白检测

M蛋白(M protein)或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单克隆B细胞增殖产生的具有

相同结构和电泳迁移率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及其分子片段。

【参考值】蛋白电泳法、免疫比浊法或免疫电泳法:正常人为阴性。

【临床意义】检测到M蛋白,提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病。见于:①多发性骨髓

瘤:以IgG型最常见,其次为IgA型,IgD和IgE罕见,也有IgM型的报道。②巨球蛋白

血症(macroglobulinemia):又名Waldenstrom症,该病血液中存在大量单克隆IgM。

③重链病:出现Ig重链(7、a和肛重链)。④轻链病:出现单克隆游离轻链。⑤半分子

病:系由一条重链和一条轻链组成的单克隆Ig片段。⑥恶性淋巴瘤:血液中可出现M蛋

白。⑦良性M蛋白血症:常指血清或尿中不明原因长期或一过性的出现单一免疫球蛋白,

长期观察又未发生骨髓瘤或巨球蛋白血症等恶性M蛋白血症的病人。

第二节血清补体检测

补体(complement,C)是一组具有酶原活性的糖蛋白,它由传统途径的九种成分C1

(C1q、C1r、C1S)~C9,旁路途径的三种成分及其衍生物、B、D、P、H、I等因子组

成。补体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病理性反应。补体成分或调控蛋白的遗

传缺陷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复发性感染和血管神经性水肿。补体系统功能下降及补体

成分的减少对某些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观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总补体溶血活性检测

总补体溶血活性(total hemolytic complement activity,CH50)实验检测的是补体经

典途径的溶血活性,主要反映经典途径补体的综合水平。原理: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

胞作用,溶血素(抗体)致敏的绵羊红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激活待测血清中的补体

C1,进而引起补体活化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致敏绵羊红细胞上形成多分子的聚合物,膜

表面的结构与功能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溶血程度与补体量呈正相关,一

般以50%溶血作为检测终点(CH50)。

【参考值】试管法:50~100kU/L。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补体经典途径(C1~C9)的综合水平。①CH50增高:见于急

性炎症、组织损伤和某些恶性肿瘤。②CH50减低:见于各种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如肾小

球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

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病、肝硬化、重症营养不良和遗传性补体成

分缺乏症等。

二、补体C1 q检测

补体clq(complement lq,Clq)是构成补体C1的重要组分。C1是由一个Clq分子、2

个Clr分子和2个Cls分子构成的钙离子依赖性复合物。目前Clq为常规检测项目。

【参考值】ELISA法:0.18~0.19g/L;免疫比浊法:o.025~0.05g/L。

413

414

镰鸡镐?实.j验诊烁t 毽罄ioi嚣曩0_甏薯誓。j j| 。

。j 。 ?j j| 。戚甏。t薯lli÷。曩_霪黧饕lli|。毫。;|

【临床意义】①C1q增高:见于骨髓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过敏性紫癜等。

②Clq降低:见于sLE、混合型结缔组织疾病、重度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等。

三、补体C3检测

补体c3(complement 3,C3)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pz一球蛋白,由a和p两条多肽链

组成。C3在补体系统各成分中含量最多,是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关键物质。它也是一

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参考值】 成人血清C3:O.8~1.5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胎儿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血清c3水平逐渐增加,到12岁左

右达成人水平。

2.病理性变化

(1)增高:常见于一些急性时相反应,如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肿瘤、排异反应、

急性组织损伤。

(2)减低: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大多数肾小球肾炎(如链

球菌感染后肾小球炎、狼疮性肾炎、基底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

肝病、肝硬化、肝坏死、先天性补体缺乏(如遗传性C3缺乏症)等。它们或是由于消耗

或丢失过多或是由于合成能力降低造成。

四、补体C4检测

补体C4(complement 4,C4)是一种多功能p,一球蛋白。在补体经典途径活化中,

C4被C1s水解为C4a、C4b,它们在补体活化、促进吞噬、防止免疫复合物沉着和中和病

毒等方面发挥作用。

【参考值】 成人血清C4:O.20~O.60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胎儿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血清C4水平逐渐增加,到12岁左

右达成人水平。

2.病理性变化

(1)增高:见于各种传染病、急性炎症(如急性风湿热、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

炎、关节炎)和组织损伤等。

(2)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狼疮性肾炎、sLE、1型糖尿病、胰腺癌、多发性

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IgA性肾病、遗传性IgA缺乏症。在SI。E,(:4的降低常早于其

他补体成分,且缓解时较其他成分回升迟。

五、补体旁路B因子检测

补体旁路B因子(factor B,BF)是一种不耐热的p球蛋白,50℃30min即可失活。

它可被D因子裂解为Ba、Bb两个片段,Bb与c3b结合构成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B因

子是补体旁路活化途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又称C3激活剂前体。

【参考值】单向免疫扩散法O.10~O.40g/L。

【临床意义】 同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检测。增高见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综

合征、慢性肾炎、恶性肿瘤;减低见于肝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第三节细胞免疫检测

第八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

人体的淋巴细胞分为T、B和NK等细胞群,它们又分别有若干亚群,各有其特异的

表面标志和功能。临床上各种免疫疾病均可出现不同群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对它

们进行检测可用以判断细胞免疫功能。

一、T细胞亚群的检测

T细胞由一群功能不同的异质性淋巴细胞组成,由于它在胸腺(thymus)内分化成熟

故称为T细胞。成熟T细胞由胸腺迁出,移居于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和脾白

髓小动脉的周围。具有不同功能的成熟的T细胞属小淋巴细胞,在形态学上不能区分,但

可依据其细胞膜表面分子的不同加以鉴定。

在T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以及成熟T细胞在静止期和活动期,其细胞膜表面分子表

达的种类和数量均不相同。这些分子为抗原性不同的糖蛋白,它们与T细胞对抗原的识

别、细胞的活化、信息的传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及T细胞的功能相关。它们也与T

细胞在周围淋巴组织中的定位相关。由于这些分子在T细胞表面相当稳定,故可视为T

细胞的表面标志,可以用以分离、鉴定不同功能的T细胞。这些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对临床

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一)T细胞花结形成试验

T细胞表面有特异性绵羊红细胞(E)受体和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其中E

受体曾广泛被用作鉴定和计数T细胞的标志。T细胞表面的E受体,可与绵羊红细胞结

合形成花结样细胞,称为红细胞玫瑰花结形成试验或E玫瑰花结形成试验(erythrocytero—

sette formation test,ERFT)。显微镜下计数花结形成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以每个淋

巴细胞黏附3个或3个以上绵羊红细胞者为花结形成细胞。

细胞花结形成试验因其操作简便易行,曾被广泛使用,但影响因素较多,操作稍有不

同,所得结果差异很大,因此逐渐被检测CD抗原方法所取代。

【参考值】 ERFT为(64.4土6.7)%。

【临床意义】 ①降低:见于免疫缺陷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某些病毒感

染、大面积烧伤、多发性神经炎、淋巴增殖性疾病。②升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

状腺炎、重症肌无力、慢性活动性肝炎、SI。E活动期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二)T细胞转化试验

体外培养时,T淋巴细胞被植物血凝素(PHA)或刀豆蛋白A((20nA)刺激,代调}

活跃,增加蛋白质、RNA和DNA的合成,从而转化为母细胞,部分细胞发生有丝分裂。

用显微镜计数淋巴细胞及转化的母细胞数,求出转化的百分率;也可以用于。H—TdR掺

入法及液体闪烁仪测定淋巴细胞的脉冲数/分(cpm)值,从而反映T细胞的免疫功能。

【参考值】形态学法:转化百分率为(60.1士7.6)%。。H—TdR掺入法:刺激指数

(SI)一测定组cpm均值/对照组cpm均值;正常SI肝炎、肝硬化时AFP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通常肝炎、肝硬化等,血清CAl9—9

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6.若结合CEA检测,对胃癌诊断符合率可达85%。

(四)癌抗原125测定

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 125,CAl25)为一种糖蛋白性肿瘤相关抗原,存在于上

皮性卵巢癌组织及患者的血清中,在胎儿体腔上皮分泌物及羊水中以及成人的输卵管、子

宫和宫颈内膜也可发现CAl25。

【参考值】 RIA、CuA、ELISA:血清病人血清CAl25有时也会明显升高,但多数不

超过10万U/L。

5.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清cAl25明显升高。

6.生理状态下,如早孕期(3个月)CAl25也可升高。

(五)癌抗原242测定

癌抗原242(cancer antigerl 242,CA242)是一种唾液酸碳水化合物,与CA50来自

相同的大分子,但结构各异,它能识别CA50和cAl9—9的抗原决定簇。

【参考值】 ELISA:血清肝炎等也见RF阳性。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传染

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也多呈现阳性反应。故本试验的特异性不

高,应予鉴别诊断。

二、抗核抗体检测

(一)抗核抗体测定

广义的抗核抗体(antinLlclear antibody,ANA)的靶抗原不再局限于细胞核内,而是

扩展到整个细胞成分,包括细胞核和细胞浆。经典的ANA是指针对真核细胞核成分的自

身抗体的总称。ANA的类型主要是I’g(j,也有IgM、IgA。这种抗体无器官和种族的特异

募鸡镐。i实l验谂i骶i i|÷?

性。检测方法为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IIF)。以Hep一2细胞和鼠

肝作抗原,固定于载玻片上,与受检者血清反应。血清中抗体与抗原结合,再加入FITc

标记的抗人Ig,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ANA的荧光强度和荧光模型。抗核抗体的荧光

模型主要包括核均质型:与抗ds—DNA、抗组蛋白和核小体抗体有关;核膜型:主要有

抗核孑L复合物和抗板层素两种抗体;颗粒型:与抗U1一RNP、抗Sm、抗sS—A、抗

ss—B等抗体有关;核点型:少核点型即p80盘曲蛋白抗体;多核点型即Spl00抗体;着

丝点型:与抗着丝点抗体有关;核仁型:与针对核糖体、U3一RNP、RNA聚合酶的抗

体、抗sc卜70抗体、PM—Scl抗体、抗原纤维蛋白抗体有关。细胞周期相关蛋白与增殖

细胞核抗原有关;胞质抗体:与抗线粒体抗体、抗高尔基体抗体、抗溶酶体抗体、抗肌动

蛋白抗体、抗J。一1抗体等有关。

(二)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谱测定

可提取的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培ens ENA)由多种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多

肽构成,即双链DNA、sm、核糖体、scl一70(sclerosis一70)、Jo一1、ss—B(siogren—

B)、SS—A(Siogren—A)和RNP等。利用免疫印迹试验可以对这些抗原的自身(抗

ENA)抗体进行检测,用来反映某些自身免疫病的状况。

不同的抗核抗体对应的Hep一2细胞的荧光核型特点及临床意义见表4—8—2。不同的抗

核抗体荧光核型图片见图4—8—1至图4—8—7。

表4—8.2 不同的抗核抗体对应的}te0—2细胞的荧光核型特点及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 荧光核型 }tep一2细胞特点 临床意义

dsI)NA

抗组蛋白抗体

抗核小体抗体

抗Sm抗体

抗nRNP抗体

抗SS—A

(Ro)抗体

抗SS—B

(I。a)抗体

核均质型

核均质型

核均质型

核粗颗粒型

核粗颗粒型

核细颗粒型

核细颗粒型

抗p80盘 核少点型

曲蛋白抗体

Hep一2细胞核浆均质性着色,分裂

期细胞浓缩染色体荧光增强

Hep一2细胞核浆均质性着色,分裂

期细胞浓缩染色体荧光增强

卜!ep一2细胞核浆均质性着色,分裂

期细胞浓缩染色体荧光增强

Hep一2细胞核浆呈粗颗粒荧光,有

时伴细小核点,核仁阴性。分裂期

细胞浓缩染色体阴性

}tep一2细胞核浆呈粗颗粒荧光,核

仁阴性。分裂期细胞浓缩染色体

阴性

Hep一2细胞核浆呈细颗粒着色,部

分核仁荧光增强。分裂期细胞染色

体周围区域呈现颗粒型荧光,染色

体区域阴性

}Jep一2细胞核浆呈细颗粒着色,部

分核仁荧光增强。分裂期细胞染色

体周围区域呈现颗粒型荧光,染色

体区域阴性

见于活动期sLE,阳性率70%~90%

见于50%~70%的sI,E及95%以上的

DII。患者

诊断SI,E的特异性指标。敏感性为

58%~71%,特异性为97%~99%

诊断sI。E特异性达99%,且能反映活

动度。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肾病、肺

纤维化及心内膜炎有一定关系

与MCTD相关,阳性率为95%~

100%。还见于30%~40%的sLE病人

见于ss(敏感性88%~96%)、RA

(3%~10%)、sLE(24%~60%)。亚

急性皮肤性狼疮(70%~90%)、新生

儿狼疮(>90%)、补体c2/C4缺乏症

(90%)。PBc(20%)

见于ss(71%~87%)、新生儿狼疮

(75%)伴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30%

~40%)、SI,E(9%~35%)、单克隆丙

种球蛋白病(15%)

Hep一2细胞问期每个核有1~5个 见于有自身免疫病指征患者

大小不同的点状颗粒分布

第八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

续表

注:sI,E,系统性红斑狼疮;DII,,药物性狼疮;MCTD,混合性结缔组织病;PSS,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Scl,

硬皮病;PM,多发性肌炎;SS,干燥综合征;PB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DM,皮肌炎;RA,类风湿关节炎

图4-8?1a核均质型(Flep一2细胞)

图4—8—2核粗颗粒型

图4—8?1b核均质型(小鼠肝)

图4-8-3核细颗粒型

426

第四篇 实验诊断

图4-8—4核点型

图4-8—5a核膜核型,均质型(Hep一2细胞)

图4-8—6a核仁型

图4-8—5b核膜型,核均质型(小鼠肝)

图4-8—6b核仁型(Scl一70)

图4-8.7着丝点型,线粒体型

I

! ~

j ‘

第八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

(三)抗DNA抗体测定

抗DNA抗体(anti—DNA antibody)分为抗双链DNA(double stranded—DNA,ds—

DNA)抗体、抗单链DNA(single stranded—DNA,ss—DNA)抗体和抗Z—DNA抗体。

抗ds—DNA抗体的靶抗原是细胞核中DNA的双螺旋结构,它的检测有临床重要性。检测

抗ds—DNA抗体最特异和最敏感的方法是用马疫锥虫或绿蝇短膜虫作为抗原基质进行间

接免疫荧光测定。

【结果判定】短膜虫动基体均质性着色,核浆成弱均质性着色为阳性。

【临床意义】

1.抗ds—DNA抗体阳性 见于活动期sLE,阳性率70%~90%。本试验特异性较高,

但敏感性较低。目前认为,能结合补体的抗ds—DNA抗体,在sLE特别是并发狼疮性肾

炎患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他风湿病中抗ds—DNA也可阳性。

2.抗ss—DNA抗体阳性 见于sLE(阳性率70%~95%),尤其是合并有狼疮性肾

炎。还可见于一些重叠结缔组织病、药物诱导的狼疮和慢性活动行肝炎等,但不具特

异性。

(四)抗胞质抗体测定

1.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AMA)测定 抗线粒体抗体是一种

针对细胞质中线粒体内膜和外膜蛋白成分的自身抗体,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该抗体主要

是IgG。常用大白鼠胃或肾髓质和Hep一2细胞作抗原基质进行免疫荧光法测定。AMA已

发现9种亚型(M1~M9)。

【结果判定】 Hep一2细胞胞质内泥沙样颗粒型着染。肾近曲、远曲小管细胞的特点

是颗粒聚集成团。M3、M6在近曲小管荧光强。肝细胞胞质内均匀着染,胃壁细胞质着染

(荧光图片见图4—8—8a,b,c)。

图4.8—8a抗线粒体抗体(Hep一2细胞)

图4—8.8b抗线粒体抗体(大鼠肝)

图4.8—8c抗线粒体抗体(大鼠肾)

427

;■矜t —t;,▲,t ? ^r

-喜+;:;争

428

实验诊所 。誊j|

蕊蘸|嚣薯臻薯薯强譬ii

【临床意义】许多肝脏疾病时可检出AMA。其阳性率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

无症状者为90.5%,有症状患者为92.5%;慢性活动性肝炎可高达90%以上;但是,胆

总管阻塞和肝外胆管阻塞为阴性。AMA可作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肝外胆道阻塞性肝

硬化症的鉴别诊断。此外,慢性活动性肝炎和门脉性肝硬化阳性率为25%。药物引起的自

身免疫病为M3和M6。

2.抗肌动蛋白抗体检测 该抗体有几种不同的抗原包括肌动蛋白、非肌球蛋白的重

链、原肌球蛋白。当肌动蛋白抗体单独存在时,有时可在胞质中观察到无数束状纤维结

构,有时延伸到细胞核。

【结果判定】Hep一2细胞胞质内有密集纤维状着染,但不形成网状。胃、平滑肌高

度着染。。肾小球基质细胞着染,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部及肾小管的刷状缘着染。肝多角型

着染,抗原肌球蛋白或抗a一肌动蛋白抗体,肝细胞胞质内的纤维成片状着染(荧光图片

见.图4—8—9)。

图4-8—9抗肌动蛋日抗体

【临床意义】抗肌动蛋白抗体见于各种慢性肝脏疾病、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

化、I型自身免疫性肝炎,也见于重症肌无力、克罗恩病、长期血液透析。工型自身免疫

性肝炎60%~90%有Ig(]型抗肌动球蛋白抗体,且效价高。

3.抗Jo一1抗体检测 靶抗原是组氨酰一tRNA合成酶。其生理功能是催化tRNA接

上组氨酸。J0—1抗体主要是Ig(;1型抗体。

【结果判定】 Hep一2细胞胞质有斑点状荧光颗粒,细胞核的核浆也显示明显的斑点

状颗粒。分裂期细胞在染色质周围呈散在的细颗粒(荧光图片见图4—8—10)。

图4—8—10抗Jo一1抗体

【临床意义】Jo一1抗体对肌炎伴间质性肺纤维化有高度特异性,抗体的效价与疾病

的活动性相关。多发性肌炎、Jo一1抗体阳性及HLA—DR/一DRw52标志称为‘‘Jo一1综

合衙”.

其他胞浆抗体图片见图4—8—11、4—8—12、4~8—13。

图4?8?11 抗原肌球蛋白抗体

第八章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

图4—8—12抗胞浆抗体(高尔基复合体)

三、抗组织细胞抗体检测

图4—8—13抗胞浆抗体(溶酶体)

(一)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测定

。肾小球基底膜有内、外透明层及中间致密层构成的网状结构,它是由Ⅳ型胶原、层粘

连蛋白、纤维粘连蛋白和蛋白多糖组成。肺泡基底膜与肾小球基底膜化学成分相似,且两

者具有交叉抗原性。

【结果判定】抗GBM抗体阳性时,有3种荧光图形:在所有。肾小球基底膜处显示非

常尖锐、线状或花瓣状着染;颗粒状着染;斑点状着染。

【临床意义】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是抗基底膜抗体型。肾小球肾炎特异性抗体,包括

Good—Pastue综合征、急进型肾小球肾炎及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抗。肾小球基底膜抗

体还见于药物诱导的间质性肾炎,但它在发病中的作用不明。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的

患者约有50%病变局限于。肾脏,另外50%有肾脏和肺部病变,仅有肺部病变者非常少见

(荧光图片见图4—8—14)。

图4—8—14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429

430

第四篇 实验诊断

(二)抗胃壁细胞抗体测定

抗胃壁细胞抗体(parietal cell antibody,PCA)是器官及细胞特异性自身抗体,其靶

抗原是分子量为94 000的ATP酶、胃壁细胞的质子泵和主细胞内分子量41 000的胃蛋白

酶原。此抗体还可直接与促胃液素受体结合。

【结果判定】小鼠胃壁细胞胞质内呈细小颗粒状着染。

【临床意义】恶性贫血患者90%为PCA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100%PCA阳

性。PCA的阳性率与胃黏膜病变的进展程度相关,但抗体效价与病变进展程度不相关,

也不与治疗效果平行。PEA也见于许多胃黏膜萎缩、某些缺铁性贫血、十二指肠溃疡、

甲状腺疾病、原发性艾迪生病和青少年型糖尿病患者等。3v约1/3的甲状腺炎患者有抗胃

壁细胞抗体(荧光图片见图4—8—15)。

图4-8.15抗胄壁细胞抗体(大鼠胃)

【三)抗甲状腺抗体测定

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低下具有自身免疫病的特征,常可测出

甲状腺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在临床实验中应用最广,诊断价

值也较3v。

1.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是由甲状腺滤泡细胞

合成的一种糖蛋白,抗甲状腺球蛋白主要是IgG。

【结果判定】人或灵长类动物的甲状腺冷冻切片甲状腺腺泡内呈细小波浪状着染。

【临床意义】90%~95%桥本甲状腺炎、52%~58 0,40甲状腺功能亢进和35%甲状腺癌

的患者可出现抗TG阳性。重症肌无力、肝脏病、风湿性血管病、糖尿病也可出现阳性。

此外,有些正常人,特别是妇女,抗TG阳性率随年龄而增加,40岁以上妇女检出率可

达18%。

2.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anti~thyroid microsome anti—body,抗TM) 抗甲状腺微

粒体抗体是针对甲状腺微粒体的一种抗体。

【参考值】人或灵长类动物的甲状腺冷冻切片甲状腺腺泡上皮细胞胞质斑点状着染,

核阴性。

【临床意义】 抗TM阳性检出率:桥本甲状腺炎为50%~100%;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为88.9%;甲状腺肿瘤为13.1%;单纯性甲状腺肿为8.6%;亚急性甲状腺炎为17.2%~

25%;SLE为15.4%~44.7%;其他风湿病为30%。正常人也有8.4%的阳性率。抗TG

与抗TM同时检测,可以提高检出的阳性率。

(四)抗平滑肌抗体测定

抗平滑肌抗体(anti smooth muscle antibody,ASMA)主要为IgG类,也有IgM类。

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一般认为不结合补体。ASMA自身靶抗原为三组细胞骨架蛋白包

括微纤维(G型肌动蛋白和F型肌动蛋白),

【结果判定】 鼠胃平滑肌呈均质型着染,

图4?8—16a抗平滑肌抗体(大鼠胃)

第八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

中级纤维(波形蛋白和[)esmin)和微管。

肾小血管阳性。(荧光图片见图4—8—16a,b)

图4—8—16b抗平滑肌抗体(大鼠肾)

【临床意义】 抗平滑肌抗体主要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急性病

毒性肝炎。其中F型肌动蛋白与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胆汁性肝硬化相关,G型肌

动蛋白与酒精性肝硬化相关。此为波形蛋白与病毒感染、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类风湿关节

炎等相关;[)era‘n可能与心肌炎相关。在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肝硬化、肝癌中,ASMA

的检出率、效价均低,无诊断价值。

(五)抗心肌抗体测定

抗心肌抗体(myocardialantibody)的自身抗原包括线粒体内膜上的腺苷酸转移蛋白、

心肌肌质蛋白,原肌球蛋白(可能与A组链球菌M蛋白交叉反应)和热休克蛋白。常用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

【结果判定】心肌细胞内与肌纤维方向垂直的横向带状着染(荧光图片见图4—8—17a,b)。

图4—8—17a抗心肌抗体

图4-8—17b抗心肌闰盘抗体

【临床意义】心肌炎、心肌衰竭、风湿热、重症肌无力、心疾病和心脏手术后患者均

可检测到抗心肌抗体。此外,O.4%的正常人和某些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见此抗体。

(六)肝脏相关自身抗体测定

1.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检测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iver—kidney microsomal anti—

t)ody’,LKM)可同时与肝和肾微粒体起反应,主要识别肝微粒体分子量为50000的蛋白

质(细胞色素P450、CYP2D6)相应的抗原主要位于肝细胞的粗、滑面内质网的细胞质侧

及’肾脏近曲小管。I。KM(保持一致)存在以下多种亚型:LKM一1,靶抗原是cYP2D6;

LKM一2,靶抗原是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LKM一3,靶抗原是UDP葡萄糖醛基转移酶。

【结果判定】 LKM一1:肝脏细胞呈强着染,但近门脉区肝细胞阳性者少;肾脏近曲

小管远端1/3段的上皮细胞胞质着染,但较弱。LKM一2:肝脏门脉区的肝细胞阳性率高;

431

实验诊断

捌pji00|00 0

肾脏近曲小管近端1/3段的上皮细胞阳性多。I.KM一3:肝、肾阴性,灵长类动物睾丸细

胞胞质阳性。

【临床意义】I。KM一1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是妇女、儿童)、慢性丙型肝炎。

LKM一2仅见于应用药物替尼酸治疗的患者。LKM一3丁型肝炎相关。

2.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检测 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anti—soluble li,vel?antigen,

SI。A)相应的靶抗原是一种存在于肝细胞质内的蛋白质一细胞角蛋白。这种抗原既没有种

属特异性,也没有器官特异性。

【结果判定】猴肝组织上肝细胞呈明显荧光着染,呈细颗粒到均质溶解状,大鼠肾组

幻柏阴性r荧光图片见图4—8—18a,b)。

图4—8—18a肝肾微粒体抗体(大鼠肝) 图4.8-18b肝肾微粒体抗体(大鼠肾)

【临床意义】 SLA对Ⅲ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大约

25%的自身免疫性肝炎该抗体阳性。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四、其他抗体检测

(一)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测定

血管炎系指以血管壁(主要是动脉)炎症和坏死为基本病理所引起的一组疾病。现知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tJtrophil cyt()plasmic antmc,dies,ANCA)是血管炎患者的

自身抗体,是诊断血管炎的一种特异性指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cA主要有两

型:胞质型(cyt()plasmic:,cANCA)和核周型(per‘inlaclear,pANCA)。cANcA针对的

主要靶抗原是蛋白酶3(proteinase3,PR3),它是中性粒细胞嗜天青颗粒的主要成分。

pANCA针对的主要靶抗原是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它是中性粒细胞

嗜天青颗粒的另一主要成分。

【结果判定】cANCA:中性粒细胞胞浆内有荧光颗粒,细胞核阴性(荧光图片见图

4—8—19a,b,c,d)。pANCA:中性粒细胞核周出现荧光着染,细胞核阴性(荧光图片见

图4—8—20a,b,c,d)。

【临床意义】 cANCA主要见于韦格纳肉芽肿(wegner’s granulomat081’s,wG)。

活动性wG患者在病变尚未影响到呼吸系统时cANCA敏感度是65%,当病人已出现呼吸

系统、肾脏损伤时其敏感度达90%以上。其他cANcA阳性的疾病还有坏死性血管炎、微

小多动脉炎、.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等。

快速进行性血管炎性肾炎、多动脉炎、Chur—straLlSS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肝炎中

pANCA的阳性率达70%~80%。pANCA主要与多发性微动脉炎相关。pANCA还见于

风湿性和胶原性血管炎、肾小球肾炎、溃疡性结肠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图4-8-19a cANCA(甲醛固定)

图4-8—19c cANCA(Hep一2细胞)

图4-8—20a PANCA(甲醛固定)

图4-8-20c PANCA(Hep一2细胞)

第八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

图4-8—19b cANCA(乙醇固定)

图4-8—19d cANCA(小鼠肝)

图4-8—20b PANCA(乙醇固定)

图4-8.20d PANCA(小鼠肝)

(二)抗心磷脂抗体测定

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是一组针对各种带负电荷磷脂的自

身抗体。抗磷脂抗体与内皮细胞或血小板膜上的磷脂结合,破坏细胞的功能,造成血液的

高凝状态;与红细胞结合,在补体的参与下,造成溶血性贫血。ACA是抗磷脂抗体中的

一种,特异性较强,能干扰磷脂依赖的凝血过程,与各种疾病关系的研究较多。与自身免

疫性疾病和抗磷脂综合征(APs)的关系较为密切。

【参考值】 ELISA法检测阴性,P/N≥2.1为阳性。

【临床意义】AcA在sLE患者中阳性检出率高,达70%~80%,SLE患者中枢神经

系统血栓形成与阳性ACA显著相关。血清及脑脊液中AcA的检测有助于神经精神性狼

疮患者的临床诊断。高水平的ACA是急性脑血管病的预后不良的信号。ACLA在RA患

者的阳性率可达33%~49%,是了解疾病进展的实验室指标。约70%未经治疗的AcA阳

性患者可发生自发性流产和宫内死胎,尤其是IgM型ACA可作为自发性流产的前瞻性指

标。ACA阳性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阴性者,以IgG型抗体多见,并与血小板

减少程度有关。

(三)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测定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nti—acetyI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AchRA)测定是针对运

动肌细胞上乙酰胆碱受体的一种自身抗体。它可结合到运动肌细胞的乙酰胆碱受体上,破

坏运动板,使神经~肌肉间的信号传递发生障碍,致运动无力。

【临床意义】

1.AchRA对诊断重症肌无力有意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大约90%的患者阳性,其

他眼肌障碍患者全部阴性。

2.可作为重症肌无力疗效观察的指标。

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用蛇毒治疗后可出现假阳性。

第六节 感染免疫检测

一、细菌感染免疫检测

人感染病原体后经过一段时间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一般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因而检

测抗体不仅可用于现症诊断,还是疾病追溯性调查的一种方法。

(一)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溶血素“o”是A群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具有溶血活性的代谢产物,相应抗体称抗链

球菌溶血素“o”(anti—strept01ysin“o”,抗。或ASo)。

【参考值】 乳胶凝集法(LAT)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表示病人近期内有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常见于活动性风湿热、

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的感

染等。 、

(二)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免疫测定

伤寒沙门菌感染后,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可刺激人体产生相应抗体;副

伤寒杆菌分甲、乙和丙三型各自的菌体抗原和鞭毛抗原也可产生相应的抗体。

1.肥达反应(widalreaction,wR) wR是利用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菌液为抗原,

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的一种凝集试验。

第J\耄临豫絮。甩

【参考值】直接凝集法:伤寒H肝炎、链球菌感染性肾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三、C一反应蛋白检测

c一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能与肺炎双球菌细

胞壁C一多糖起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RP不仅能结合多种细菌、真菌及原虫等体内

的多糖物质,在钙离子存在下,还可以结合卵磷脂和核酸等,有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和调

节免疫的作用。广泛存在于血清和其他体液中。

【原理】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在一定介质条件下产生浊度,当光通过时发生散

射,根据散射强度判定待测物质含量。

【参考值】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