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思辨笃学明是非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2024-06-22 11: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24年,孙中山先生为培养崭新的人才,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其中文学堂为国立广东大学,也就是中山大学的前身。走在校园里,从建筑的命名到校园里的雕塑,处处都能看到孙中山的“影子”。而“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的十字校训,正是孙中山于1924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邱捷表示:“博学,就是要学生广泛地吸收中西文化的学问;审问、慎思、明辨,是要求学生多思考;笃行,是不能光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实行。”这十字校训,是孙中山摘录儒家经典《礼记·中庸》中的名句。就在学校成立、校训公示的第三天,中山先生北上,5个月后在北京病逝。“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的十字校训,也就成了孙中山留给中山大学的遗训。

 

    从成立至今,中山大学的校训从未变更。90年里,中山大学大师辈出,学者的传奇代代相传,诠释着中大人尊德问学的优良传统。

 

    1927年,鲁迅成为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深入阐发了孙中山“革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革命”的宣言。

 

    20世纪50年代初,双目已经完全失明的历史学家陈寅恪,以口述的方式,历十余年,在75岁完成了《柳如是别传》。

 

    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的蒲蜇龙,193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1949年在美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得悉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断然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历经一个月的航行回到中山大学任教。他的生物防治解决了南中国多个农业生产的难题,于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

 

    今天,中大的师生们仍然敬佩这些师长,敬佩他们的博学,更敬佩他们的笃行。

 

    80岁的中文系教授黄天骥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大学的第一届大学生。在当年的老师当中,他最难忘的是岭南第一才女冼玉清教授。黄天骥回忆说:“当年冼玉清教授请我吃东西,她从一个玻璃瓶里面只倒出一颗莲子给我吃。我回去跟同学们一说,大家都笑了,觉得这位女老师很吝啬。”但后来抗美援朝,国家号召捐款,冼玉清捐出了大半辈子的积蓄,这笔钱可以在当时的广州城任何地方买下一幢舒适的大房子。黄天骥感叹:“国家有难,冼玉清老师教会了我们什么是校训中的‘笃行’二字。”

 

    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表示:“校训作为学校的文化基因,影响着一代代学子,每一位毕业学子又将校训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山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选择回到校训‘修身至诚’的本意:‘人心向学’。心诚则事成。心要静,静则思远,思远则成大事。”

 

    在四季青葱的中山大学校园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的十字校训,静静矗立在校园中轴线上,观时代变幻,看坚守不离。(本报记者 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蔡珊珊)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