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三进”思政课实施路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是什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三进”思政课实施路径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三进”思政课实施路径

2024-07-17 12: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学校作为法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必然要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如何从方法论的高度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不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

  要完善思政教材中法治教育的内容建设。首先,要在把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个一般性前提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制定符合各阶段思政课特征的教学方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主体意识都有各自的特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讲好思政课,必须加强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思政课启智润心的效果。其次,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法学话语体系。一方面,在对世界上优秀法律文化兼收并蓄的同时,更要对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要在把握基本国情与现实需求的基础上作权衡。如成就贞观盛世的治国重器《贞观律》、盛唐的《唐律疏议》等,都是我国独有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对其中精华部分的赓续是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法治基础的逻辑前提。另一方面,要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例如,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的百年奋斗史中,人民性已被深深嵌入到社会主义先进法治文化中。“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在总结革命时期法治问题时强调“条文不是第一,第一是群众的实际;经验不是第一,第一是到实际中去获得新经验;形式不是第一,第一是能解决问题”。再次,应在数字化新媒体的加持下创新法治教育表现形式,拓宽教材形式的广度,塑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立体化教材。

  要加强教学课堂中法治教育过程建设。一是在思政课程上积极建设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制定符合年龄、专业等个性化特点的教学方式,打造沉浸式的教学场景,例如开设模拟法庭、引导社会实践等等;在专业课上融入法治教育的思政教学模块,通过分析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专业领域法治问题,激发学生兴趣,确保让法治教育落细落实、见行见效。二是教学过程中不回避现实问题,在把握学理性与政治性的基础上,回应学生对于现实法治问题的疑惑,用学术讲政治,给予学生启发性的同时,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引导与主导作用。各级教育机构要建设一批素质过硬、道德高尚的思政人才,通过加强对思政教师的法治教育,以及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会,引导广大思政教师教育与教学素养。三是积极使用数字新媒体技术,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加深线上线下双轨课堂的联动机制。

  要巩固拓展法治教育成果建设。首先,教学主体要处理好“然”与“所以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然”为“所以然”提供价值指引,引导学生在法治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勇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另一方面,“所以然”为“然”提供学理支撑,法治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价值的塑造需要一个逻辑自洽、经得起推敲与考验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点。其次,要通过思政课教学让学生自身处理好“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关系问题。学生只有在“知法心”与“法治行”的辩证运动中,才能使法治知识不沦为僵死的“物”,达到对自身法治观的证成。最后,要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一方面,不仅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实现没有知识断层的思政课程,还要在专业课中建设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思政,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建设。另一方面,在法制宣传日等时间节点进行主题教育,强化法治教育入心入脑的程度。(作者:罗佳,四川大学思政课教师、助理研究员)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