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是怎么评价唐帝国的军队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是怎么评价唐帝国的军队的?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是怎么评价唐帝国的军队的?

2023-09-12 18: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阿拉伯人多次越过阿姆河袭击河中地区各国,但“当地政权多而分散”,很难团结一致来抵抗侵略者,所以只好奉送大笔的财物乞求缔结和约,但是这些做法并不顶用,阿拉伯人多次拿了钱财之后,仍然在710年占领了中亚最重要的城市撒马尔罕,四年后兵锋到达喀什,阿拉伯人在东方的扩张达到了顶峰。

阿拉伯人的扩张让一向对唐王朝恭顺的突骑施也改变了态度。734年夏,苏禄率军围攻疏勒,大有吞并西域之势,严重损害了唐王朝在西域的利益,于是出现了“唐朝与大食计会连兵”之举,唐朝与大食两国在东西两方同时对突骑施发起了军事打击,公元740年左右,阿拉伯人几乎全部控制了河中地区的“昭武九姓”,势力范围与唐王朝开始重合。

749年,倭马亚王朝被推翻,起义军拥戴阿布.阿拔斯为新的哈里发,由于这个新王朝的军旗是黑色,所以唐王朝便将其称为“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局势不稳,其哈里发为了震慑百姓,不仅残忍地屠杀了倭马亚家族的大量人员,甚至连倭马亚王朝的历代哈里发的陵墓也没放过,他让人对历代哈里发的尸体加以破坏、鞭打或者焚烧,由此引发了国内的动荡,直接波及了中亚河中地区,在此驻扎的军队也发生了哗变,“昭武九姓”也趁势响应,揭竿而起。

为应对帝国东部的叛乱,阿拔斯派出了最信任的阿布.穆斯林为呼罗珊总督前去平叛,并齐雅德.萨里为军队将领,随同出征。

与此同时,唐王朝也企图利用阿拉伯国内的乱局,“以期重新规图河中”,全面恢复阿拉伯人来之前唐王朝在葱岭外的势力范围。作为安西节度使的大唐名将高仙芝刚刚完成了在帕米尔高原“深入万里立奇功”的惊世壮举,一举将吐蕃赶出千里之遥,此时正是志得意满之时,面对着乱糟糟的河中地区,岂有不取之理?

于是高仙芝率先进军河中地区最为重要的“石国”,这里农业发达,又是中亚商贸中心,还是进军其他地区的交通枢纽。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石国受大唐册封,却“无藩臣礼”,甚至游说其他“昭武九姓”、吐火罗、大小勃律等国向阿拉伯人称臣,这是高仙芝征讨其的最大缘由。

750年,高仙芝攻破石国都城俘虏了王族一干人马,并于第二年将其带回长安献捷,之后一并斩于阙下,时人有诗赞曰:

悬军征拓羯,内地隔萧关。日色昆仑上,风声朔漠间。何当千万骑,飒飒贰师还。

但是唐王朝庆祝,却丝毫不知本已被震慑下来的河中地区已是大乱,一场大战已在所难免。

怛罗斯之战

高仙芝出兵将石国攻破本是震慑河中诸国之举,在石国都城被破时,国君请降,高仙芝也允诺不擅自杀人。但是高仙芝将石国的王公大臣们带至长安献捷,却被大唐皇帝一句话全部予以处决,这对石国上下而言,高仙芝无疑是背信弃义,这本已在道义上处于不利,又加上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奔走于“昭武九姓”,传播唐军的残暴、无信,更使得“诸胡皆怒”。

而后,吐火罗、大小勃律、昭武九姓居然联合投奔了驻扎在撒马尔罕的阿拉伯将军齐雅德、萨里,这些消息集中在一起,传到安西都护府时便总结出黑衣大食就有可能与河西诸国图谋大唐四镇。为争取主动在手,高仙芝决定先发制人,御敌于国门之外。

751年,高仙芝再次召集兵马向西进发,边塞诗人岑参在大军出征前赋诗曰:“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极力赞美唐军军威之强盛。

751年七月底,唐军到达了石国重镇怛罗斯,此地离石国都城225公里,往东250公里左右就是李白出生的碎叶城。这里几乎已是唐朝之前古代军队所到达的最远地区。但是高仙芝很快就发现,怛罗斯城中集中了几乎石国全部的军队和其他河中各国的联军,从军队数量上已经几乎与唐军持平。

但是唐军并不忧心,高仙芝将弩手、弓手、陌刀队、骑兵梯次布置,在战斗开始后先进行了几轮远程打击,敌军虽然也有弓弩,但此时的唐军大多身着光明铠,头部、胸前、腹部都有重甲防护,可以有效避免了敌军的弓弩伤害。

正当高仙芝带着部队深入战场向前推时,突然与达乌德和齐雅德.萨里所带的两支精锐部队遇上,再加上城中的敌人守军,军队数量已经远超了唐军。更关键的是,齐雅德.萨里所带之精锐既有阿拉伯重步兵,也有快速重骑兵,另外还有拜占庭式的复合弓箭雨和密集长矛阵,这些打法让唐军很不适应。但总体而言,唐军在弓弩上略有优势,而大食军在重装骑兵上占有优势,所以二者皆是当世强军,这是毫无疑问的。

面对坚城,同时敌人数量远超于己,这个时候的唐军在实际上已经陷入了战略不利的态势,故而高仙芝才会让部队“后退对峙”,如果当时退兵的话,也许后来的怛罗斯之战也不会发生,唐军也不会溃败。但是唐军在战略态势不利的情况下,与占有优势的敌军苦战五日,居然不分胜负,这给唐军决策层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然而就在第五天晚上,唐军盟友葛逻禄的部队突然叛变,从东北后方向高仙芝发起了攻击。阿拉伯人趁唐军大乱之际,以重骑兵攻击唐军中军大营,致使唐军彻底大乱全线溃败。

高仙芝本欲收拾残部于次日再战,李嗣业劝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势危若此,不至胶柱。”高仙芝这才决定完全退兵。撤退过程中,由于拔汗那的部队前来增援,与撤退的唐军发生了拥挤,“人畜塞路,人不能过”,李嗣业为了尽快摆脱敌人追兵,竟然对盟军“奋力挺击之,人马俱毙,胡等遁,路开。”就这样,唐军数千残部才算真正撤出战场。

怛罗斯之战带来的影响

“怛罗斯之战”,安西都护府损失精锐唐军两万左右,被俘战死各万人,但是唐军并非伤筋动骨,威慑河中各国的能力依然存在,仅仅两年后,大唐名将封常清再次出征克什米尔大胜而归,可见此次失利对唐朝影响并不大。

但是对于阿拔斯王朝来说,此战逼迫唐朝势力退出河中地区后,阿拉伯人开始了对该地区的血腥统治,石国、康国皆成其铁蹄下的废墟,“昭武九姓”已危如累卵。于是在754年,“昭武九姓”再次向唐朝称臣,集体派出使臣到长安请求大唐出兵驱逐阿拉伯人。

正因如此,高仙芝虽然兵败怛罗斯,但并未以败军之将受到处罚,虽然后来离开了安西都护府,但是却出任了权利更大的河西节度使之职,可见唐皇对他的态度,对该战失利并不在意。

所以上面提到的俄罗斯史学家认为“怛罗斯之战决定了中亚细亚的命运”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且不说后来唐军还能保持对该地区的威慑能力,在怛罗斯之战发生的第二年,阿拔斯王朝便派出使者给唐朝递交了国书并归还了大量的唐军俘虏,两国就此建立了通好之谊,经贸往来也越来越频繁,双方都成为互相不可或缺的经济、政治合作伙伴。

所以说“怛罗斯之战”只是发生在两国间的局部军事冲突,事实上并没有改变当时的任何现状。而比起政治军事上的微不足道,这场战争对当时的科技和文化传播的影响更大。

在“怛罗斯之战”前,撒尔马罕人虽然也掌握了造纸技术,但只限于埃及草纸、羊皮、树皮等载体。大量的唐军被俘后,改良了他们的造纸技术,从而将平滑柔顺,更适合书写的纸张取代了之前所用的原始纸张,这种纸张又随着阿拉伯人的扩张传到了欧洲,成为了利及全人类的一个技术。

至于阿拉伯史学家的笔下可是对此战进行了无比夸张的夸大,高仙芝连辅兵在内出动了三万余人,可在阿拉伯史学家艾希尔的《历史大全》中却称:“两军大战于怛罗斯河,阿拉伯人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五万人,俘虏近两万人,残部逃回中国。”另外一名阿拉伯史学家麦格迪西在《肇始与历史》中写道:“将他们(唐军)各个击败,共杀死4.5万人,俘虏2.5万人,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并虏走他们的子孙,抢去了他们的财富……”

这两位阿拉伯史学家还算是比较权威的,有一名萨尔图的史学家写道:“唐朝军队不堪一击,十万唐朝军队仅余几千名逃了出去,阿拉伯人在与东方大国的第一次碰撞中,以全面胜利而告终。”

从我国史书来看,当时高仙芝“领一军”出征,那么“一军”有多少?按照唐朝编制,一镇满编七千人,而高仙芝的安西都护府管辖四镇,应该共有两万八千战兵,而“一军”则包含4000人的中军、各2800人的左、右虞侯军、各2600人的右厢前军、走厢后军、左厢左军、左厢后军,所以在理论上唐军一军为2万人,但是临战时,还需配备三分之一的辅兵,那么推测高仙芝当时所带之唐军约为三万人。

再结合《旧唐书》、《唐历》、《资治通鉴》三部史书记载的2万、3万来看,“怛罗斯之战”中的唐军不会超过3万人。再从开元三年和开元二十二年牛仙客等人的军事行动来看,安西都护府执行奔袭任务,后勤所能承受的最高兵力约为1万人,即便在高仙芝时期安西都护府的实力有了加强,恐怕后勤所能承受的压力最多也在两三万之众,同时高仙芝也不可能将安西都护府的全部兵力投入到怛罗斯战场,所以怛罗斯之战中的唐军最多约有2.5万人,这已经是安西都护府出动兵力的极限。

以此来看,阿拉伯史学家们也是夸大了怛罗斯之战的战果,尤其所说之唐军人数,绝对是有水分的。

结语

纵观历朝历代,各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经营和对维护国家领土安全的理念是一致的,无数的先辈将汗水和热血洒在西域的沙漠中,这才有了维系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也有许多像高仙芝一样的将领,为了拒敌人于国门外,深入敌境与其作战,无论胜也好,败也罢,终究没有损害了中原王朝的利益,仅凭这一点,他便足以载入史册。

所以说“怛罗斯之战”中,世界双雄的第一次碰撞,其实并不值得一提,而文化经济的交流传播,才算其意义所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