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梅尔清教授|用人性解读历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怎样纪念已逝亲人呢 专访梅尔清教授|用人性解读历史

专访梅尔清教授|用人性解读历史

2024-06-20 17: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梅尔清教授与她指导的本科生

目前,梅尔清主要研究清末太平天国运动中平常百姓的经历。与别的史学家不同的是,她不愿随意正确的角度评价太平天国。与其中国所认为的起义(revolution) 或是美国人所认为的造反(rebellion),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更类似美国南北战争的内战(civil war)。也就是说,她的学术兴趣在于历史事件对百姓的直接影响而非统治者的间接评论。

这个角度让梅尔清在历史学家中脱颖而出。她的最新著作What Remains: Coming To Terms With Civil War in 19th Century China 讲述了太平天国时期百姓的痛苦,不安,还有对记忆的选择性遗忘。她描述了战争如何影响百姓的价值观。 谁是忠臣,良民或者烈士一直随着每个区域权利的变化而变化。通过阅读地方志和清朝文人的笔记,梅尔清重现了血淋淋的内战 —— 百姓被迫在大范围的区域中随波逐流,最后的结果只是更严重的心灵创伤。对我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史实在她笔下非常的刻骨铭心。

对于写这本书的灵感,梅尔清说,“当我刚刚开始教书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在笔记本中记下洪秀全认为自己是耶稣的弟弟。他们也会机械性的记下来然后死记硬背。可是后来我想,太平天国有那么多人牺牲。以当时的人口来看每个人都认识在太平天国中牺牲的人。那么他们如何埋葬,处理尸体,如何纪念已逝的亲人呢?普通人是如何回忆充满创伤的历史呢?”

触动她酝酿这个想法的是美国911的余波。 当媒体和收音机里充满了对英雄的赞美和大人物气派的演讲时,普通人却默默的在街上放上鲜花,儿童画,和亲人生前的物品来纪念去世的人们。 她说,“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鸿沟。 我们对911的记忆可能就局限于媒体的报告,但媒体很少触及到当事人的心情和想法。那么现在大家对太平天国的记忆也局限于政府正史的宣传。但是老百姓是怎么想的呢?”写书的时候, 她会经常翻译惨痛的记录。 她说她最心酸时是读到一个人写他7岁的时候亲眼看到母亲被太平天国士兵杀死。 “翻译这一段文字的时候, 我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每天回到家里看到丈夫和儿子。”虽然她与当时的人们存在语言和文化的区别,梅尔清却认为她至少会努力地尝试理解当时人们的情感。 她认为这就是人性所在。

梅尔清教授(左三)与她的同事Bill Rowe 和Marta Hanson为其指导的博士生庆祝毕业

因为在学生和职业生涯中在北京,台北,南京和扬州做过访问学者,而且在家里也偶尔讲中文,梅尔清教授的中文如母语一般。她告诉我,她在南京大学做进修生时,几乎每天都去南京图书馆的古籍部看书。当时南京有线电视台来采访古籍部的年轻工作人员。他们顺便采访了梅尔清。后来电视台也拍了关于她所做研究的短片节目。 她的著作“清初扬州文化” (Building Culture in Early Qing Yangzhou) 被斯坦福大学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在东亚史研究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一本作品。

历史不是枯燥的文字,历史学家也不是枯燥的研究员。每一位历史学家都在以不同的角度讲述人类的故事。无论他们用的是数据,编年史,诗歌还是绘画,历史学家们都想告诉我们人性的演变和忘记历史的可怕。梅尔清教授通过中国历史独到地研究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和挣扎,并深入情感来了解人性,是在当今历史学家中十分独特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