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怎样对待犯错的学生 素材

素材

2024-06-05 17: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反:体罚】镇安县城关小学二年级6班的某学生未完成作业,遭到班主任卢付珍老师拽耳朵,致耳朵被撕裂。

【反:不信任】模拟考试中,泰州城西一所学校老师批改卷子时发现学生小慧(化名)的语文卷子阅读理解答案,跟标准答案雷同,便认定小慧作弊。小慧找老师沟通无果后越想越委屈,便报警求助,希望民警能为自己“平冤”。折射师生信任危机,再次警示我们该如何建立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

【反:平等尊重爱护】某小学生作文时没有写题目,字迹也很潦草,老师用红笔写的评语中包含污辱谩骂词汇。学生固然有错误,但是老师的做法更加令人汗颜。如此的污言秽语会给学生们带来怎样的心理影响。

【反:耐心】东莞厚街中心小学某教师以连坐式方式罚抄课文。本来学习很好的学生因为和调皮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分到一组了,结果全组一起受罚。罚抄作业是部分教师教学管理的一种惩戒措施,“连坐式”的罚抄作业让学生受到了伤害,这种不当惩戒措施是一种不正当的教育行为。

【深:耐心】“连坐式”的罚抄作业有失教育公平。在一人未完成作业的情况下,教师让全体组员罚抄,这种“一竿子打一船人”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一方面,这种教育行为有失“因材施教”的原则。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另一方面,“差生”犯错,小组的其他学生受牵连,只会让没有犯错的学生感到委屈,心理健康受到伤害。

【深:耐心】“连坐式”的罚抄作业没有教育效果。惩戒教育是为了告诫犯错的学生认清问题的所在,在于让孩子懂得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而并非仅仅为了“教训”和“报复”,因此,惩戒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只能罚过失,不能罚尊严。教育惩戒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和教育效果。“连坐式”罚抄作业、重复式罚抄作业,学生承受的是任务上的压力,是一种过重的心理负担,更是家长的不理解。显然效果不大,甚至没有效果。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言:“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深:耐心】“连坐式”的罚抄作业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连坐式”罚抄作业,从现象上看,是“调皮”的学生“犯错”,小组的其他学生跟着受牵连。教师的目的当然是“善意”,希望通过小组的其他学生来管理和规范“调皮”学生的行为。这种群体的教育方式当然有其好处。但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弊端更大。一是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方式是有限的,往往造成的是对“调皮”学生的过多指责,给“调皮”的学生造成伤害。二是教育管理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学生出现问题理应查明“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何况,惩戒的同时需要的是激励和诱导,学生是很难胜任的。

【深:耐心】“连坐式”的罚抄作业违背教育政策。教育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教基[2000]1号)规定:“要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一小时以内。严禁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深:耐心】“连坐式”罚抄作业的教学行为是不可取的。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违反了教育政策。不过,教师的责任心是值得肯定的,一位教师每天面对几十个学生,而每个学生的表现又各不相同,日常工作又烦不胜烦。老师采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也是值得提倡的。但作为教师光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还不够,还必须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有坚实的道德修养和科学的育人理念。教师尊重学生,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维护学生自尊心,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受伤害。况且,当前教育的改革提倡的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重视的是学生学科思想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没有自主性的学习,学生难免丧失学习欲望,失去学习热情,更无法奢谈什么探究性与创新性。教师要引领学生把被动学习行为转化成自觉学习行为,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新教学方法。

【深:宽容】《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往往透过师生关系这面窗户透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中体会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学习与人处世的准则,从教师那里获得炽热情感的学生,可以在他们身上萌发出热爱人、热爱人生的积极态度,打下与人相处的良好行为基础。”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孩子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教育艺术。在工作中,我发现:有时孩子犯错误并非是有意的。有时是出于好奇或无知。因为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老师需要从心底里宽容孩子的过错。我以前总是要求每一个孩子做得一个样,上课时都必须像一座钟似的坐在座位上,不准乱动,课堂上常常因为学生坐不住而发脾气。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孩子进行“修剪”,这样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深:师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精深的学识,而且应有崇高的品行,即师德。所谓师德,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所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在育人中具有重要的心理导向、道德导向和价值导向作用。

【深:爱】完成作业是学生的职责,督促学生完成作业是教师的职责,但如何“诱导”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完成作业,是一门教育艺术。教育是有规律的,教育活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多样的、有差异的,那么,对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教育有法而无定法。孩子身上如果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责任不在孩子,而在于我们的教育。好孩子是我们用爱心“雕刻”出来的,而不是用棍棒打出来的。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

【深:处罚】尽管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这个权利不能滥用,“适当的方式”绝不是体罚。青岛市政府发布《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也规定“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适当惩戒”,但“惩戒”是有具体内容和规范程序的,绝对由不得老师个人胡来;“适当”就是“度”的限制,过了“度”就是体罚。

【深:尊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种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师爱不同于母爱,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所谓大爱之心往往表现为尊重和宽容。

【深:尊重】苏霍姆林斯基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学生进步的一个前提。作为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是非常有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的。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营造温情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当自尊心理使人去克服各种困难和自身的弱点、合理的维护自己的尊严时,它在人们的行动中起积极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积极自尊心,才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并获得成功。

【深:信任】尽管学生报警证清白只是个案,但校园里老师不足够信任学生的现象并不鲜见。一些老师,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定势,对班干和优生的话很是相信,对差生和调皮学生的话往往心生怀疑;总是带着质疑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心存戒备;对学生的成绩不及时肯定和表扬,甚至放大学生的缺点,对他们的进步视而不见等。

【深:信任】教师的教育偏见和主观意识,往往让师生关系蒙上阴影,产生隔阂,甚至恶化,最终导致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而学生对老师不亲近、不信任是教育之大忌,将严重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

【深:信任】“信任学生,了解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是教育者的职责。”李镇西说,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所以,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足够重视,着力提升教师素养,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不要随意怀疑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更要对学生有包容之心和耐心。就算是学生真的作弊,最需要的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触及心灵的交流。试想:如果在学校里,学生有事不找校长,不找老师,而是找警察,那将是教育的极大悲哀。

【深:爱学生】教师生活中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自己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在给学生带来欢乐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欣慰。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田播撒快乐的种子,那么将来你收获的就一定是学生幸福的人生。请记住,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欢乐之中,他就学会了去创造幸福。显然,“爱生教好”,“爱生”是前提,如果在教育中,教师缺少爱生的正确动机和方法,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但要知道,教师对学生爱的正确动机,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的充满科学、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师爱,是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教师要力求做到爱得得体、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理,这样,才能把正确的爱生动机和真正教好学生效果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这样努力去做的教师,才堪称师德高尚的教师!

【深:爱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用灵性的语言描绘教师的形象。“赞美,扬起生命的风帆”,这是最质朴的教育智慧。“请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带着微笑走进课堂”这是最简单的教育手段。“用心去爱你”,这是最平淡的教育艺术。其实教育很简单,但是教育又很复杂,因为教育是关乎心灵的工作。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深:严爱结合】师爱是严格的。很多人认为“严”与“爱”是对立的,殊不知,严是爱的一种体现,严与爱是对立统一的。作为教师是应当要像慈母般的关爱学生,让学生在爱的怀抱中成长。但是在爱学生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提出比较严格的要求,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因为将“严”与“爱”双管齐下,使一个个思想散漫、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一个个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使一个个误入歧途的少年在攻读学校毕业后成了生产的突击手和标兵;使一个个对生活失去信心,满以为自己“看破红尘”的胡乱消磨时光的学生,毕业后入了党,当了老板等等。

【深:严爱结合】母爱是一种个体的爱,它的体现通常是物质多于精神。而师爱是一种社会化了的教育的爱,它注重灵魂的塑造,是一种更广泛更深刻的爱,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理智情感和奉献。教师爱学生,不只是停留在用慈祥、关注的态度来庇护孩子,不仅仅在生活上关怀备至,更主要的是在思想上、政治上、心理上关怀爱护孩子。教师爱学生,关心、尊重学生,不是一味迁就、盲目顺从、无原则地偏袒学生,师爱不同于溺爱和宠爱,是一种理智的爱、冷静的爱。教师要通过爱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到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自觉地成为自尊自强的人。

【深:严爱结合】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了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生命线,爱是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也是粘合剂。”在教学中,对学生充满爱,融“严父”、“慈母”于一身,会是我们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严父慈母”的精心培育下,一棵棵幼苗将会茁壮成长,一朵朵鲜花会更加绚丽多彩。

【联:宽容】那么怎样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呢?一、包容学生的错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按实际情况给予宽容,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找出合适的理由,让孩子有台阶可下,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为孩子的错误保守秘密,从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二、指出学生的错误,给予正确的引导。宽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而不是置之不理,更不是包庇纵容。所以,老师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今后怎样改正,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改正缺点。三、允许孩子的行为反复,以爱己之心爱人。反复性是青少年的特点之一,是其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反映。因此,宽容不是一次性的行为,不能以为孩子犯了错就不再宽容了。孩子的行为有所反复,这时就更需要老师保持一颗宽容、善待孩子的爱心。其实大多数学生犯了错误,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哪怕这个学生是教师和同学眼中的差生。

【联:严爱结合】面对参差不齐、特性各异的孩子们,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成长,去掉身上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在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叫做“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呢?怎样的严厉才能扭转学生的劣习呢?谈到这就不能不提及“惩罚”这个概念。我认为“惩罚”也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必修课。但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理解“惩罚”的真正含义。那么,怎样惩罚,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呢?从一次次的教育实践中,我悟到:首先,不论教师想要采取何种方式惩罚学生,都需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其次,正视学生存在的错误。教师必须真正意义地理解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人非圣贤,岂能无过?对于学习生活中,教师必须允许学生存在错误。其一,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其二,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其三,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然。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对于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则应以说服教育为主,恰当惩罚为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自觉改正错误。即使在实施惩罚时,也应先讲清道理,告诉学生他的错在哪儿,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惩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比单纯的惩罚效果要好。第三,惩罚要选择时机,点到为止。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惩罚不能当成家常便饭。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时机。真正能起到促进学生内化正行的目的,才是惩罚的真谛。惩罚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树立学生的自尊及自信。如果脱离了这一宗旨,我们的惩罚效果就犹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

【联:尊重】要保护学生自尊心,要坚持平等对话。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师道尊严”已为时代所摒弃,学生是与老师完全平等的人,尊重是教育民主的第一原则。有了这种健全的心理,才能平等地、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才不会压抑学生的个性,才会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联:尊重】要保护学生自尊心,要关注弱势群体。维护自尊是每个正常人的基本需要,班级里的那些后进生及有某方面生理缺陷的学生则更渴望在集体中居于适当的地位,得到较好的评价和重视。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往往更脆弱,更容易受伤害,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加细心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要像给朱元璋画像的聪明画家那样,既要保护弱势群体的自尊,又要做得巧妙,使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弱势。

【联:尊重】要保护学生自尊心,要挖掘前进动力。渴望积极的肯定性评价而获得自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即使老师们眼中的双差生(学习差、品德差),表面上看似什么都不在乎,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也有十分强烈的自尊需求。对待这些学生,我们不能因为“恨铁不成钢”,就总是恶语相讥或横加指责,那样只能使他们在背离我们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我们应积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长处在集体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并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自尊心和上进心。

【联:尊重】要保护学生自尊心,要宽容学生过失。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小过失是不可避免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非故意,而是在不经意间造成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我们应允许学生犯错误,而且要懂得宽容他们的错误与过失,不要盯住他们的错误不放或对他们的过失穷追不舍,只要让其明白错误行为及错误所在就罢手,要保护他们敏感的自尊。

【总:尊重】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们要细心呵护学生露珠般脆弱的心灵,精心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心理氛围。我们给予学生的尊重、理解、关爱,就是对他们“润物细无声”的浇灌和培育;老师善解人意的温情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明灯。

【总:宽容】爱是教育的基石,是教育促进学生的转化的“催化剂”,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露。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学生,用爱架起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

【总:严爱结合】教师在自我行为调控得当的基础上,取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然后,将“严”与“爱”有机地融为一体,就一定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收获养成教育的硕果。

【总:严爱结合】引导学生纠错是一门艺术,需要耐心与爱心。学生犯了错误,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应当理智耐心地注意方法,分析处理。学生犯错误后,教师如果能及时抓住转变时机,给予鼓励和帮助,对他们哪怕是很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这会进一步激起他们前进的热情和信心,并使其正确的行为不断得到强化,而巩固下来。

卢姨独家!

教资笔试独家六步魔法作文

同学们备考作文的福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