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篮,盛满了生活的美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怎样做竹篮 竹篮,盛满了生活的美学。

竹篮,盛满了生活的美学。

2024-07-09 16: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李嵩《花篮图》

宋代,浙江东阳竹编的品种已有龙灯、花灯、走马灯、香篮、花篮等,能编织字画、图案,工艺精巧。在每平方寸的面积内可编织120根篾条,有的还饰以金线。

至明清两代,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地的草编、藤编、竹编等生产有了发展,并在19世纪末开始出口,今天,中国的编织工艺早已惊艳了世界。

李嵩《花篮图》

在宋元绘画中,可见不少竹编器物,如李嵩《骷髅幼戏图》、《花篮图》以及宋人《小庭婴戏图》等等。宋代流行插花之道,每于节日,竞相争艳,蔚然成风。此时的竹篮可见多种编织方法,已经远远超越了实用性,而达到了观赏的层次。

宋人崇尚淳朴雅淡,插花也讲究清雅脱俗,竹编平实自然,因此成为文人雅士插花之首选用具。至明清时代,竹工艺更是精巧绝伦,编织技法推陈出新,是中国竹编工艺史上的另一个高峰。而如今,清代以前的中国竹艺也只能在绘画中见到了。

清 马荃 仿北宋的菊花花篮

作为曾经生活中最普通的物件,低调的竹篮使用的是俯拾皆是的材料,派的是最接地气的用场,陪伴的是最平凡无奇的日常,千百年都是如此。

应生活而生,应生活而发展。也正因如此,竹篮在才在每一个寻常日子里、在平凡劳动者的手中,磨练出了极致的工艺,展现出优美的风姿。竹篮,也是中国人赋予生活的深情和美意。

能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要么天赋异禀,要么万分刻苦,抑或,既天赋异禀又万分刻苦。辛勤的中国人编制竹篮子,应该是第三种情况。

有时会想,我为什么偏偏对竹篮情有独钟,而不是其他?

大抵因为,竹子本来就是一种很奇特的植物。古人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又兼具了“形而下”的器物之用和“形而上”的精神品质。

文人君子喜欢竹子,因为它有“本固”、“性直”、“心空”的特质,粗壮者遒劲有力,纤细者疏朗飘逸,都可以成为诗画赞扬的对象。普通民众喜欢竹子,因为竹子材质坚韧、易栽种、生长快,是理想的材料。在建筑、工艺品、乐器、文房器具里,都可以看见竹子的影子。

竹生于自然,色泽、肌理和气味,无不与自然相融。今天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人们,看到竹,碰到竹,或闻到竹的清香时,都可能有一瞬间的失神,仿佛被竹带回了自然的怀抱。竹编制成的器物,在融于自然的同时,又蕴含着生命的气息。

这似乎也是竹篮的秘密:材质朴实纤巧,工艺清丽静雅,何尝不是自然气息的延伸?

对竹子的爱,加上对生活雅致品味的追求,使得人们对竹篮不断进行精益求精的加工,在考虑实用的同时,也加强着它的审美装饰功能。

普通的竹篮,以其清雅通透的竹材肌理、精致的编织纹样和做工,处处体现着质朴的美。具有工艺特色的竹篮,集合了各种独特的造型,通过雕琢与装饰,将最基本的民用器具,提升到了“民艺”的层次。

苏州东山民间有一种“篝篮”,因为设计巧妙,所以随处可见。它的篮口广、篮身长,用一根绳索做篮把,可以提、背、勾、吊、挑,非常适合当地人上山摘果蔬、下地种作物、入水捉鱼虾,就连干农活的间隙,也是农妇们存放鞋底、针线的最佳场所。

一件普通的竹篮,可以精致而绚雅,也可以平凡而体贴。心灵手巧的人们,用竹篾日复一日地编织着对生活品味的追求。

或许因为材质廉价、用途平凡,竹篮远远比不上锦绣的刺绣纺织、宝贵的金石玉器,在中国的工艺美术史上,也一直默默无闻。

倒是很多年前看过一则新闻,有一个年过半百的农村汉子,手提竹篮,走遍全国十多个省市,呼吁人们重新提起菜篮子,向白色污染宣战。

不知道这种做法有多大的可行性。如果讲环保,人们也有环保购物袋这样较轻便的选择,倒也不一定非要拎竹篮子的。杨丽萍在出席活动时挎着篮子,标显出艺术家与众不同的气质,感觉可以瞬间秒杀一切大牌包包。

今天的竹篮,如果被人重新拾起的话,似乎也更适合作为一种装饰品,为浮躁的生活带来一抹清新的气息和怀旧的温存。

明代哲学家王艮说:“百姓日用即道。”认为圣人之事,就是百姓日用之事。

竹篮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应用,不可谓不广:食盒、饭篮、针线箩、鱼篓、虾笼、笠帽、托篮……数不胜数,应有尽有。怀旧是一回事,但如果让这些篮子尽皆回归我们的生活,未免有些不切实际。

然而,在那些精巧的竹篮里,我们看那些丝丝相扣、精巧穿插的篾片,不同的编织工艺,呈现着不同的风姿,他们低调而坚定、普通而充满灵气,仍给我们不断带来独特的感动。

一只篮子,是记忆的具象。经历了时间磨洗的感动,往往是最深挚的。圣人之事,是日用之事。日用之事,也是大美之事。无论到了何时何地,美在我们心中都是共通的。它会让你永远记得,在某个地方的某一处,有某段记忆,还有某个人,在翘首,盼着你的归来。

竹篮欣赏

▲竹编提梁小花笼

▲竹编提梁花笼

▲竹编提梁四足花笼

▲唐物写提梁花笼

▲竹网代编长壶大花笼

▲ 青海编提梁花笼

▲竹编四方提梁花篮

▲唐物耳付花笼

▲唐物耳付花笼

(本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邮箱:[email protected]

◎个人微信:shiqiyaji

◎微博@拾器格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