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话丨自残的人是什么心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怎么样不疼的自残 心理话丨自残的人是什么心理?

心理话丨自残的人是什么心理?

2024-07-01 23: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情绪宣泄,将心理痛苦转移到身体

1

自伤是青少年不良情绪。严重沮丧和恶劣的心情,以及孤独、绝望、愤怒等不良情绪。青少年自残前通常感觉非常糟糕,对家人或其他人怀着不满和敌对,自残者通过对自己的伤害来表达这些情绪,从而帮助自己从无法忍受的消极情绪中获得一种解脱。

有的被访者认为自伤是为了“转移压力”;另有一位被访者说,“划完心里会好受些”、“只是发泄一下”。他们将心理摸不着的痛苦,转移到肉体上真真切切的疼痛,从而达到自己情绪的转移目的。

引起他人注意

2

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压力,自伤行为就是个体对挫折和压力无法应对的体现。虽然自伤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是它却向他人传达了一个信号:

让别人知道自己需要帮助,强迫他人正视自己的需求。

自残者倾向于认为自己不受欢迎,是被忽视的群体,在他们看来,采取极端的方式就可以引起足够的关注。

寻求感觉刺激

3

有些学生进行自我伤害是因为“刺激”、“个性”、“好玩”。

国外研究表明,21. 9%的青少年自我伤害想法来源于报刊、影视及网络。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很可能会影响青少年,使其产生对自我伤害行为的好奇心误认为这是好玩、前卫的行为,从而去模仿这种行为,追求很“酷”、很“勇敢’的感觉。

模仿心理导致自残

4

看到自残的同学得到了一些好处,盲目模仿导致自残。“初一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喜欢自残,当时我就和她学。”当时第一次觉得自残真的很酷,后来越来越狠了。

因为第一次的刺激往往比接下来的自残所带来的的刺激要深刻,所以自残的程度会慢慢加深,而且这种由于学生好奇模仿心理引起的自残行为,会向感冒一样传染,像毒品一样上瘾。

攻击欲望的宣泄

5

针对青少年的调查表明,自伤个体大多伴有攻击行为,在他们没有其他可利用的交流方式来表达攻击性,并且缺乏延迟满足和延缓敌对欲望的能力时,自伤作为一种手段可以避免攻击他人的行为出现。

因为攻击他人的行为可能会带来整个社会的排斥,自残者就将自己的身体作为攻击目标的替代品,来宣泄攻击的冲动。

家庭环境和教育

6

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背景,家庭环境对自残行为有很大影响。

在12--18岁的自伤者中在家庭内存在困难的占很大比例,由于离婚、分离或死亡等造成了家庭破裂的儿童自伤机率是享有良好照顾的青少年的20倍。

另外,社会上普遍认为自残和自杀是直接相关的,但康奈尔大学研究表明,尽管自残在造成身体的损害严重的时候可能导致死亡,但是自残者的目的并不是要自杀。

比如如果是自恨产生的自我惩罚行为,当自恨进一步恶化,则易于导向自杀;但如果是对痛感成瘾,则基本和自杀关系不大,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当一个人难以支撑的时候,可以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去和专业人士聊聊,他们会更加理解你的感受,也更能陪伴你一起走进这个无望的漩涡,再一起努力回到生活轨道上。

END

致歉说明

2020年8月3日 公众号文章《园艺疗法 ▏一个心理学教授的植物情缘》中,关于郭瞻予老师的简介有误,我们对于由此给郭瞻予老师带来的困扰表示抱歉。现将内容订正如下:

郭瞻予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校级督学,

辽宁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曾任教科院心理系主任、副院长、

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辽宁省心理学会副会长、

辽宁省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

研究方向: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编辑:张 一

主创编审:周 萌

既然在看了,就点一下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