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真实的你?NO! 撕掉标签,做你自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怎么才能摘除标签 标签=真实的你?NO! 撕掉标签,做你自己!

标签=真实的你?NO! 撕掉标签,做你自己!

2024-07-10 12: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小到大,

我们好像总是见识过不同的标签。

我们当中,

可能有人曾被老师贴上“差生”的标签,

我们当中,

可能有人因为性格安静

而被伙伴贴上“没意思”的标签,

我们当中,

可能有人……

这些标签的来源千奇百怪,有的你也许贴在过别人身上,有的你或许正背负着,所以对“被贴标签”的烦恼感同身受。

但是贴标签现象无处不在,

80后、90后、00后,

高富帅、女神、直男,

星座、生肖、地域偏见……

多的是你意识到或没意识到的标签,甚至变成你的“刻板印象”。

人们确实常常依据自己的第一印象或粗浅的交往经历给遇见的人或事贴上标签,然后按照贴上的标签来下定义、做判断。

标签被贴上总是很容易,只需别人顺嘴多说几句。可是它贴在你的后背上,你反复扭动身体依然无法摆脱。

标签这种东西,一旦被打在身上,便很难消除外界对自身的看法。人们无法第一眼看透你是什么样的人,于是他们看你的标签,它即代表着“你就是如标签所示”的人。

于是最可怕的地方便在于——

标签成了人们衡量没有深入、全面接触过的人的好坏和观感的标准。

叔本华说:“人们通常关注的是世俗常规给予一个人的角色和位置。所以一个人就像商品一样地被贴上标签并受到商品式的对待。至于这个人的自身是什么,根据其个人素质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人们只是随意地、并且只是意外地提及。”

围绕“标签”

我们的同学们有话要说:

@湛炽必洁

“优秀”

获得:不知道为什么,从小到大好像一直学习还行,除此之外学习其他东西也能比较轻松地学好。

感受:接受不了自己一切事情做不好,或者是比别人做得差。每当做不好就会被爹妈回应云:“你那么优秀,一定能做好的!”现在状态抑郁靠心理辅导度日。事实上每天都被动觉得如果做不好事情,生活没有任何意义。并且对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失去了热情。

做什么:接下来的时间勤做心理咨询,努力扭转不正常的价值观和心理状态,尝试少担心学业,少写作业少学习,不要逼自己做完全没效率、没意义、没成果的学习。做自己而不是做优秀的人。

@核桃林魔男

“体育好"

获得:因为身高挺高体重还行,于是被全世界以为体育很好。然而运动细胞几乎不存在于自己体内,也并不热衷于运动,是个比较宅的人。

感受:十分厌烦在运动会等场合被道德绑架,要求多报项目。可惜对方并不认为是在强人所难。有时候就要硬着头皮上,最后成绩比较一般,感觉很沮丧。记得高二运动会班主任说:“你长这么高,腿长,不如报个400米吧。”我不好意思拒绝,最后被分到最强的组,跑了倒数第二,同学都认为我没有尽力,但我却非常沮丧和愤怒,一是因为我的努力没有获得肯定,二是因为被胡乱贴上“体育好”标签,而别人根本不关心我的真实感受。

做什么:要敢于向别人解释清楚自己之不能,当然,也在努力锻炼,提高个人体质。

@睿智小花为饭剁手

“因为不会生气

所以可以欺负”

获得:因为脾气很好平时几乎不会生气,所以偶尔会被人欺负。

感受:虽然都是些并不过分的行为,但长久下去可能玩笑会越来越大,所以不太希望他人这么做。

做什么:尽量在他人有玩笑型的欺负前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羊羊赛跑追太阳

“冷漠”

获得:主要是大一的时候被几个朋友说的。具体不太记得是针对什么事了,大致是因为我对人际关系比较冷漠。

感受:我对这个标签算是持否认态度的,毕竟也不是啥好标签。倒不至于反感,因为我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可能确实有点冷漠。也不会想要摘除这个标签,因为我觉得这是我自己的一部分,我个人所感知的自己的冷漠和他人所感知的其实有点差别,所以我不反感冷漠这个标签是因为从我自己内在而言,这个标签不是贬义的,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我自己懂就可以了。

做什么:可能会稍稍向朋友解释一下,但是不会“努力”去摘除它,因为某些方面的“冷漠”其实能让我自己更自在。

@手工精制鱼丸

“大妈”

获得:因为以前不会打扮自己,又比较爱管事,很多男生见到我都会叫大妈。

感受:一开始有点反感,后来就觉得无所谓了。觉得以前会这样贴标签的男生都很幼稚,也没必要计较。

做什么:没有采取行动去摆脱,因为觉得努力摆脱好像也只会越描越黑。

@我们是专业的

“大头”

“娘”

获得:从小家里人有个不知名的习惯就是给小孩子垫书,这样可以让小孩子脑袋变得扁平,而家里老人喜欢扁平的脑袋,然后这样长大之后脑袋就很大很大,然后就被别人贴一个“大头”的标签,这个标签跟随着我从小学到大学,然后我又不是很喜欢这个,但无奈也只能接受了orz;

然后还有就是小时候父亲很严,然后我性格又很乖的那种,所以不喜欢打架啥的,然后小学初中都会说我“娘”什么的_(:з」∠)_我觉得也算一个烂标签吧orz

感受:这两个标签都不太喜欢。头大真的伴随了我很久,直到现在我还有点怪我奶奶小时候给我枕书。关于“娘”的话后来发现,最后发现其实还是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不介意了做自己了也没人说了。

做什么:“大头”这个标签我也摆脱不了,只能接受。“娘”的这个标签就只能努力让自己变得和他人眼中的不娘看齐了。而且我后来发现,一开始他们认为的“不娘”,长大后都变成了直男癌。

@潮打空城

“闷”

获得:很多朋友觉得我很闷,觉得我开不起玩笑,不会接梗。

感受:这是我最讨厌的标签。其实比起闷,我更多的是慢热,熟起来的话还是会很活跃的。但是因为朋友觉得我很闷,不会接梗,聊天的时候就很少给我抛梗,但其实我是很想接的。所以有时候会成为冷场王,如此恶性循环,“闷”的标签就摘不掉了。

做什么:也想要采取一些方式去摆脱吧,比如尽量多说点话,不要总是扑克脸,但其实也没什么具体行动orz。

@大阅城守夜人

“可爱”

“乌托邦里的人”

“乐观派”

获得:关于“乌托邦里的人”这个标签,是高中的时候,我活得比较安静和自我,经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书散步和跑步,进来的人挺少的,“能”走近我的就只有两位女同学。是班上一个比较喜欢观察人的男生提出的。其他两个更多是外表和气质给人的印象吧。

感受:我觉得被贴上这样的标签还蛮奇怪的。比如“乐观派”,我觉得乐观这个词挺重的,像经历了很多苦难依然能笑对人生的感觉。我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倒是例外,那些认识我不久或者对我以前的生活没啥了解的人也会提出“乐观”这个词,让我挺意外的。

关于“可爱”则是觉得比较反感,但只是内心的反感,觉得这个词给我一种不用努力的暗示,“可爱就完事了”的感觉,我觉得它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好的标签,会使人安逸。但是没有反感提出这个标签的朋友,还是很谢谢他们滴,至少说明我不恐怖、可怕。

做什么:“可爱”这个标签是我一直在努力摆脱的,就是用实力说话。比如认真准备课堂的pre,认真分析案例和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出很多想法之类的。一些同学认真听的话甚至会在课后告诉我“你很棒”,或者约我下次一起组队。感觉这都是付出后的慰藉,至少不是说“啊你刚刚在台上真可爱”。然后在组织和部门里也是,拿出更多的作品和成果来,“可爱”这个标签就不会继续放大了。

每一个人的身上

都或多或少有来自不同人贴上的标签,

有的为你所知,有的你仍未察觉,

有的你无甚所谓随它去吧,

有的你厌恶反感又无从摆脱。

将心比心,不要轻易给自己下定论,

也不要随意给他人下定论、贴标签。

给你贴标签就像给你盖个戳

“戳”一下,

你就被钉死在那个标签下了。

既然贴标签这么令人不好受,

也许你会问,

“那我不给人贴标签不就可以了吗?”

抱歉,你的大脑会告诉你,

你做不到。

大脑认知的两项特征:

1.最小努力:

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贴标签即是最小的努力,它压缩了我们的认知成本,为我们对外界的认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知觉的整体性:

针对不同属性、多重部分组成的知觉对象,我们在知觉时能根据以往经验将其组成一个整体。贴标签就是我们在认知一个人时,从几个片面所形成的整体的判断。

在大脑的规则下,

你不得不贴标签,

以此认知人和事,认知群体。

当贴标签无法避免,

那么如何“好好地”贴标签,

如何贴上“恰如其分”的标签,

则需要我们的努力。

校报也联系到了心理老师耿爽

给大家一些提示:

贴标签的本质来源于“刻板印象”。所谓“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刻板印象虽然可以对于具有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迅速洞悉概况,节省时间与精力,但是往往会形成偏见,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略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作出客观的评价。

1.努力减少和弱化“贴标签”的行为,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生命的独特性和个体的差异化。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心态应该更加开放包容,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不要急于得出结论,应该给予自己和别人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做出判断。

2.尽量不要在短时间接触中就给他人下定论。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人的各个方面,总是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逐渐在你面前展示全面。

有一段话说得很美:

“每个人都犹如多面体的钻石,

每个面在阳光下都是会折射发光的。

只看到一个或者几个面向,

就给对方贴了固定标签,

无疑就失去了

看到其他许多面的机会,

也就无法看到看到人性的多面体

折射出绚丽光彩。”

你给他人贴上标签时,

就盖住了其他面折射的光彩,

而你若完全相信他人给予的标签,

那么你就会可悲地被它标定。

最重要的是,

不要让标签具象化,

成为自己的束缚和限制。

希望你记住:

“不管被贴上什么标签,

只有你自己

才能为自己下定义。”

采访/李子昂 张文嘉

文案/张文嘉

编辑/李子昂

责编/阎玺 宋佳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