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研究之“折线统计图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20190728)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怎么分析统计图的结构 一课研究之“折线统计图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20190728)

一课研究之“折线统计图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20190728)

2024-06-06 02: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期内容有哪些?

1、听一听: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数据分析观念

2、读一读:折线统计图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

3、猜一猜:你知道开锁密码吗?

1、轻轻松松听听书

摘自曹培英《“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五——数据分析观念》

2、坚持阅读8分钟

从“师傅,你的课好高级”说起-------谈“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

师徒结对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教研模式,按规定我要给徒弟上一节示范课。

示范课下课铃声一响,徒弟就满脸绯红激动不已地说“师傅,这节课上得好高级呀!”我不禁一笑道:“怎么高级啦?”徒弟说:“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节数学课,还涵盖了许多东西,我甚至觉得这节课还有哲学的成分在里面,学生不仅仅是看懂会画折线统计图,还会思考数据背后的东西,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看生活……呀,我说不清啦,就是很高级的感觉啊!”看着徒弟“吧啦吧啦”的评述,我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示范的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期。

静下心来,我细细品味,她提到的“高级”,应该是指我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统计与概率板块的教学价值,在引导学生掌握统计相关基础知识的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而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了统计活动经验,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回顾我的教学,我是如何实施让徒弟感到“高级”的呢?不外乎就是目标定位精准,过程结果兼顾,知识能力并重。总而言之,就是有效抓住统计与概率板块的教育价值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下面,我就以本课为例,捋一捋我的做法。

一、基于学生学情,精准定位目标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等十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所谓数据分析观念,就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该先做调查,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为了确定本课的目标与重难点,课前,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前测与教师访谈。通过对前测进行分析与梳理,我发现看图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基本大部分学生没有大的障碍,通过教师访谈,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们把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作为的教学重难点,经过深入的沟通,老师们一致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定位为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本课教学目标细化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定位为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二是能力目标,定位为在运用折线统计图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三是情感目标,定位为感受折线统计图的价值,树立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与信心。

二、基于课程性质,关注过程与结果

新课程强调“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资源,活用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数学情境、巧设数学活动让学生自主构建相关数学知识,才能确保“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重组教材资源,丰富学习过程

教材的例题是专家组成员的辛勤结晶,是集体智慧的综合体现,但是实施教学的教师存在个体差异,就会有对原有教材在课标的指引下基于自身的理解,对教材资源进行重组,以便于通过教学实施,促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节课,我就在课本原有例题的基础上做了这样一些改动:增加一组准备题(图1),简单的数据便于学生一目了然发现所有信息;随即利用PPT出示教材原有例题里的统计表(图2),稍后快速隐去相关数据,师生交流之后,相机出示教材例题里原有条形统计图(图3),以唤醒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原有认知,回顾条形统计图的优势,最后依次出示图4 5 6 7,重组后的教材,能很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通过将条形统计图逐步变形,使之逐渐趋同于折线统计图,在变与不变的对比中,让学生对两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有了清晰的认知。

图 1

图2

这样的呈现过程,是经过反复推敲的。首先,教学内容出现的层次分明,为每一位学生在立足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呈现的教学材料很丰富,统计表、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变形图、折线统计图依次出现,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每一位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知由表及里,由模糊到清晰,准确把握其结构,逐步理解其特点。

2、巧施教学策略,自主构建知识

全课以“教学大问题”及相关问题串成为课堂推进的主线,围绕单式折现统计图的结构、特点展开“交谈”式教学,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每一个学生对新知的构建都有着基于自己独特理解的个性传承。

教学片断

师:(出示图3)你知道什么?

生1:我知道2006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有426支参赛队伍,

生2:我知道2007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有394支参赛队伍,

……

生4:我知道人数最多的是2014年有549支参赛队伍,最少的是2007年。

师:也就是说条形统计图最大的特点是,能——

生:让我们一目了然的发现数据的多少。

【板书:直观明了的发现数据的大小。】

师:(出示图4)如果老师把这张图改变一下,你还读得懂吗?

生5:我知道2009年有454支参赛队伍。

生6:我知道2006年参赛队伍最少,2014年参赛队伍最多。

生7:我还知道2006年比2005年多32支参赛队伍。

……

师:(出示图5):这还你还看得明白吗?

生8:我知道2013年有519支参赛队伍。

生9:……

师:(出示图6)如果这样,还会看吗?

生5:我觉得2006年可能有420支参赛队伍。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6:那个点在410和430之间,所以我觉得可能是420.

师:你觉得421可能吗?422呢?423呢?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生交流,熟练读取纵轴的数据)

生7:这些点上,标明数字,会好一些。

师:说得真好!点的上方要标明数字,可以方便读图。

师:继续观察这些点,为什么有的点位置高,有的点位置低?

学生思考片刻,有人举手……

生8:参加的人数多,位置就高,参加的人数少位置就低。

师:也就是说,点的位置高就表示---数据大(学生回答),点的位置低就表示---数据小(学生回答)。

【板书:点 表示数据的多少】

师 :这个代表数据大小的点,还必须与——时间(学生回答)对应,也就是说,这个数据所在的位置既与——纵轴(学生回答)有关,由于横轴(学生回答)有关,它是——横轴和纵轴的相交点(学生回答)。

师 :(出示图7)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师:图中除了有点,还有什么?

生9:还有线

师:线的是什么样子的?

生:这样的(学生用手势比划)

师:(模仿学生的动作)这个样子的线段,就表示数据——在变小(学生回答)

师:(模仿学生的动作)这个样子的线段,就表示数据——在变大(学生回答)

师:那,线究竟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数据变大变小

师:对!线表示数据的变化

【板书:线 表示数据的变化】

上述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经历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过程为载体,紧紧围绕“你知道什么?”这个大问题推行,在不断的观察、对比、交流、辨别中,折线统计图的结构越来越清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越来越显著,于是,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自主习得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先描点,后连线。

三、基于课程目标,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板块的教学,一个很重要教学目标是“进一步体验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所谓数据分析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该先做调查,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1、观察猜测交流,预测发展趋势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本课教师提供给了学生足够时间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过程,使学生逐步体验到数据中蕴含信息,感悟事情发展的趋势。

【教学片段】

师:(出示图7)我们细细看看这些数据,猜猜,为什么2006年是426支参赛队伍,到2007年锐减至394支呢,可能与什么相关呢?

学生思考片刻,有人举手……

生10:可能是取得的成绩不好,打消参赛积极性。

生11:可能是妈妈觉得耽误学习,所以就不要自己的孩子参加比赛了。

生12:可能是学校没有开设兴趣课,所以同学不积极了

师:为什么从2007年到2008年,机器人赛事参赛队伍有一个飙升的阶段,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生13:可能国家科技发展有关,科技发展了,机器人(项目)也随着发展。

生14:可能国家经济发展有关,经济发展了,有钱来搞(机器人)项目,参赛队伍就又多了。

师:他的想法对吗?我们来看一则消息吧,可能大家会有自己的结论

插图片

师:正因为机器人行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就导致了机器人竞赛活动受到国家的重视、学校的追捧,家长的青睐,参赛队伍才会节节上升,原来数据的背后是真实的现实生活。

师:按照这样的逻辑规律,或者说发展趋势,估一估,2014年会有多少只参赛队伍呢,说出你的理由。

生15:可能有570支。我是通过线段的倾斜度来猜测的。(学生用手势比划之前的线段倾斜度)

生16:可能有589支。因为从2011年的489起,没后一年就增加10支、20支、30支队伍,所以2014年应该增加40支队伍,可能是589支。

师:(出示图8)你们的意思就是从2006年起,虽然参加机器人竞赛的人数有波动,但是它变化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因此我们可以预测,2014年人数是继续增长的。

【板书:趋势】

2、调控引领梳理,形成初步观念

教与学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尊重学生主体,同时也特别注重通过“导”来及时调控教学的节奏,通过恰到好处的“理”来助力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

在学生初步建立了“事情发展趋势”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开始以“导”“理”促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

【教学片段】

师:我们在2013年的时候,预测出2014年参加比赛的队伍是590支,这有什么用呢?

学生思考片刻,有人举手……

生17:可以多准备一些比赛用的材料。

生18:可以准备更大的比赛场地。

生19:可以准备更多的食物和水。

生20:可以准备更多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这样活动会搞得更好。

…………

师:是的,通过分析判断事物发展的趋势,可以有助于我们形成相对准确的决策,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板书: 分析与判断 趋势 决策 】

数学素养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一节节的课例中,提供适合“素养形成”的数学学习情境,寻找适合“素养落地”的教学材料,创造适合“素养生发”的数学活动,使得素养的培养有抓手,这样的教学才有利于学生在数学方面的长远发展。

四、基于学生发展,培养学科兴趣

兴趣是最重要的教师。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科兴趣的培养要落点在引领学生领略学科的逻辑理性之美,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最为本质的学科兴趣,才能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持续助力。

1、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主线是围绕机器人这个话题展开的,为了最快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开课就播放了一段机器人舞蹈视频,之后围绕学校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情况这个话题,将回顾复习、认知建构两个板块有机串联起来,贴近儿童生活的比赛素材,不但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而且提高了学生自主表达的意愿,也为全课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打造了良好的互动平台。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寻找到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医学上的心电图、股市的曲线图、旅游公司的人数统计图等,丰富的实例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学科的广泛用途,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走进数据世界,点燃学科兴趣

统计图会“说话”,是指它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分析、判断等,破解数据背后的秘密,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的整理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这是人类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统计观念作为一种关键学科素养,要从小培养,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统计是枯燥的、抽象的,就这节课来说,如何巩固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学的学科兴趣呢,老师准备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视频作为课的结尾,当孩子们看到视频里的统计学家,通过将采集到的各项数据分析整理后,精准还原数据主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看到这里,在孩子们不禁发出一声声惊叹,我想对统计学的好奇、欣喜、疑惑等等情绪已如一颗种子,播撒进孩子幼小的心灵,我相信假以时日,学生学科兴趣的星星之火,会随着知识的生发,呈燎原之势。

总而言之,所谓“高级”的数学课堂,需要有准确的“教师理解”。需要教师仔细研读课标,仔细揣摩课本例题的设计意图。就“统计与概率”教学板块而言,涵盖面很广,“高级”的教学目标定位,就不仅仅局限于会看会画统计图,更重要的是基于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将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作为这个版块教学的终极目标。

“高级”的数学课堂,它的教学过程意味着教师必须有清晰的“学科表达”。教师要有意识的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统计的过程,通过数据的整理比对、分析,去探寻数据后面隐藏的数学问题、事情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积累丰富的统计活动经验,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数学的学科价值才得以有效落地。

3、猜一猜

你知道开锁密码吗?

审核人:许立伟 熊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