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久于人世,该给孩子留下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怎么做知乎答主 如果你不久于人世,该给孩子留下什么?

如果你不久于人世,该给孩子留下什么?

2023-05-07 14: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很多人都想过离世前给未成年子女留下点什么,尤其是那些生了病不久于人世的人。

知乎上有一个妈妈的提问:“我是一个34岁的妈妈,癌症晚期,可以给5岁的女儿留下些什么有意义的东西?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我最近在想该给孩子留点什么,钱是没有了,治病本身就很花钱,要不要写信,每年每个生日一封,一直到她老?”

在所有回答中,点赞最多的内容由一位心理学领域答主提供。他的第一句话便是,“留给她一个完整的母亲”。

肉身都不在了,如何留下一个完整的自己呢?答主当然明白这一疑惑的存在,于是解释,他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遇到过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其中有一部分是父母离异,另一部分是父亲或者母亲离世了。他最深的感触是,在这些孩子的生命中,父亲或者母亲,都是一个残缺的形象,甚至是空白,所以只能去揣测,去想象,去描绘。

答主认为,缺爱会导致他们在长大的过程中追逐错误的选择,缺乏认知又会导致他们在身份的转化上一塌糊涂,就好比一个从未有过母亲的女孩,她该以谁为榜样,如何去成为下一个母亲呢?

当他遇到这种孩子的时候,他只会告诉他们,“你们唯一应该去做的事,就是去找回自己完整的母亲。”

他的话,让我想起了两年前曾引发看片狂潮的电影《你好,李焕英》。影片里,做女儿的穿越到母亲的青葱时代,除了想改变英年早逝的母亲的命运外,最大的动力恐怕就是想重新发现一个完整的、鲜活的母亲。

我相信,前不久用AI技术“复活”奶奶形象并与之对话的那个年轻人,初衷是一样的。

在我曾祖母去世那年,我降生了。我自小便从大人的讲述里知道她是一个特别聪慧的人,非常好奇她活着时候的音容笑貌,可惜的是我并不能在一片“留白”里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这也再次说明,活着的人,对长辈的完整形象有一种特别的渴求心理。

没人能真正具备“穿越术”。在“留下什么”的问题上,人们只能凭借最朴素的方式。

答主向提问的年轻妈妈建议:应该留下你的文字,你的声音,乃至你的影像。你可以在文字中去书写你的过去,比如你的童年,你的青春,乃至于你后来的婚姻。你可以用声音去记录你的心,去慢慢告诉她,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去告诉她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人,什么又是喜欢和爱。你可以用影像去记录你的情绪,表情,乃至于眼泪。你要告诉她,你为什么生下她,她的生命缘起何处。你甚至还要告诉她,什么是死,什么又是活着。

浸淫心理学多年的答主用了非常感性的文字提醒这个年轻的妈妈,“当她慢慢长大,在孤单的人生中渐渐拾起你留下的一切,她会惊讶地发现,那个也许记忆斑驳的母亲,竟然是如此完整的一个人。你会再一次出现在这个人世间。这种陪伴和完整,将使她的人生圆满,也将避免那些悲剧,她会怀揣着这样完整的生命,去经历自己的人生。到了那一刻时,你们的缘分,才刚刚开始。”

但是我的思考并没有戛然而止,并没有因为“一个完整的母亲”已经出现于设想中,就放弃思考维度的扩展。

留下一个完整的母亲或父亲形象,无疑是一个重点。但仅此还不够。

因自己的离世,对儿女造成的诸多影响,集中而广泛。例如,家庭经济的现状和未来、配偶的再婚再育问题、孩子生活品质的降低以及生存环境的巨变,等等。这些直接和隐性的影响,并不只是通过思念和超越时空的“会面”模式就能消解的。相关问题需要一个人在尚有时日的情况下,冷静而理性地拿出“解忧”方案。

一位知乎答主的话值得品读。她42岁,女儿刚上初中,三年前确诊滤泡淋巴瘤晚期。她给女儿留了一套公寓,她想,丈夫以后如果再婚甚至再生一个孩子,也许她不愿意再回现在的家了,有一个自己的住处,可以最大程度保障她的未来。

我的一位老兄,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时光,则是极尽所能做事,为儿子挣钱。听上去,这像是一种溺爱方式,但他的愿望很容易理解:不至于因为自己的离开,而让儿子的“经济天空”崩塌。

至于那些在生命倒计时的时候,写下有法律效力的遗嘱,处理好家中经济事务,避免给孩子带去不必要麻烦的做法,也体现了最实际的“留法”:给孩子少留下波折,多留下安然。

当然,物质上的“留”总是有限的,很多事也可能不会按照当事人的想法进展下去。因而,在自己还有余力的时候,将那些可以随身携带的“长技”、那些自己体验过的生存法则乃至经验教训,作为“秘传心法”也一并“留”给孩子,使得其逐渐形成抗拒风险和意外的能力,也是无可绕过的计划。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受到来自物质、情感领域诸多因素的考问。无论是中途离别,还是按照寿命的大限各自走完全程,都会留下需要双方共同面对、探寻的问题或需求。本质上,这是一种考验。它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父母与儿女之间责任的延续、缘分的加深、生命的互动,这种情形超越了个体的悲喜,而成为人世间的一份美好。无论是看完《你好,李焕英》后红着眼眶走出影院的观众,还是在知乎上成千上万心有戚戚、落泪是金的网友,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这一点。

在基因与模因(meme)传递的意义上,你是永生的。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伍里川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