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我们接棒黄文秀师姐,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怀念黄文秀的歌 这五年,我们接棒黄文秀师姐,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

这五年,我们接棒黄文秀师姐,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

2024-06-29 17: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年是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校友黄文秀牺牲五周年。五年来,北师大师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精神,挺膺担当、接棒奔跑。

近日,《中国青年报》整版报道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青春之光》,以及北师大学子践行文秀精神的生动实践《这五年,我们接棒黄文秀师姐》。

青春之光

“灌溉200多亩农田的水渠被洪水冲断了!”这个消息让周末回家看望病重父亲的黄文秀坐立不安。她决定立即驱车返回百坭村,那里离她家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现田阳区)田州镇有180多公里。

黄文秀冒着雨出发了。雨起初还小,渐渐变为瓢泼大雨。黄文秀心急如焚,拨通了村支书周昌战的电话,商讨防洪对策。赶到凌云县路段时,暴雨倾泻,几乎看不清道路,巨大的水流仿佛要将车掀翻,冲走。黄文秀困在车中,进退两难。

2019年6月16日晚11点43分,她将拍摄的视频发到工作群里:“我被洪水困住了,有一辆车已经被水冲走了!”

凌晨1点之后,再无消息。

“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

周昌战至今记得2018年3月26日第一次在镇政府见到黄文秀的情形。清秀的圆脸,个头不高,扎马尾辫,戴一副黑框近视眼镜,这位新来的百坭村第一书记“看上去文文弱弱,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样子”。她能担负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吗?周昌战在心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黄文秀进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贫困户家摸底。

百坭村有11个自然屯,共472户,其中195户是贫困户。这些屯子分散在山坳里,山高路陡,上门一趟十分不易。让黄文秀意想不到的是,村民们要么推说有事,要么闭门不见。“这么年轻,来也就是镀镀金、走走过场。”村民们直言不讳,“一个女娃娃,我们不相信她。”

宿舍窗外青山含黛,静谧的夜里传来声声虫鸣,初来乍到的第一书记却无法入眠。百色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父老乡亲守着青山绿水,却过着穷得叮当响的日子,怎不让她心焦?黄文秀想起自己曾经说过的话:“走出去之后,肯定有一部分人要回来的,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如今,连贫困户的门都进不了,回来又能干什么呢?

整个村庄都沉睡了,10平方米的宿舍就像茫茫夜色中的一叶小舟,仿佛要被孤独和无助的海洋吞没。她打开了驻村日记,眼泪吧嗒吧嗒掉了下来:“我觉得心里憋屈,搞不懂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地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老百姓们却对我这么排斥……”

那一夜,黄文秀是怎样给自己鼓劲的?人们已无从知晓。不过,从她留下的日记里,可以读到这样一句话:“长征中,战士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

第二天天一亮,她就找到了村里的老支书,向他请教。老支书的话平平淡淡,却语重心长:“老百姓们跟你熟了,自然就接纳你了。”

此后,黄文秀一有空就往村屯跑,不让她进门的,她就去两次、三次;人家去田里干活儿,她就去帮忙;哪位老人行动不便,她卷起袖子就帮着打扫院子。她还学会了桂柳话,走到哪里都和村民们熟络地打招呼。慢慢地,村民们对她打开了家门,敞开了心扉:“你这个女娃娃还真是难缠得很哩!”

百布屯、百爱屯、长沙屯……每走访一户,她就在本子上做一个标记——村部用五星标识,圆点代表人家,短线代表山路或河流。两个月的时间,黄文秀用双脚丈量了百坭村的沟沟坎坎,逐一走访了村里的贫困户。小小一个点,短短一条线,浓缩了百坭村的山水风土、村情民意,汇成了一份贫困户分布图。有了它,黄文秀心里有底了。

脱贫攻坚要“扶志”,更要“扶智”,上学、看病、衣食住行,一样都不能少。突破口到底在哪里呢?百坭村气候湿润,沙质土壤适合砂糖橘生长,抓产业富民,首选砂糖橘。可村民缺少技术,看天种,靠天收;交通不便,销路不畅……要把砂糖橘产业做大做强,就得找好带头人,打通销售渠道。和周昌战合计了砂糖橘产业的发展前景后,带领全村人脱贫的路线图在黄文秀心中清晰起来。

“我心中的长征”

当黄文秀泥水淋漓地站在班统茂面前的时候,这个壮家汉子“认栽”了。这已经是黄文秀第三次到班统茂家“围追堵截”了。第一次,他根本不搭理。第二次,他挠挠头说:“我自己刚脱贫,也没什么技术,产业带头人我怕是当不了,你另找别人吧。”他一边说,一边把黄文秀“请”出了家门。此后,哪怕是远远见到她,班统茂都会绕道走,但没想到,这个执拗的第一书记又趁雨天将他堵在家里。

“班大哥,你只要认真种好你家的果,再领着乡亲们扩大种植面积,其他问题我来解决。”来不及擦去身上的泥水,黄文秀诚挚地说。

黄文秀说到做到。她从县里请来农业技术员给果农指导果树管理;带领干部村民赶在砂糖橘成熟前把破损路面修好;联系外地果商上门收购,在村里建起了电商服务站。

“一个女娃子,开1个多小时车,山路上跑了一趟又一趟,人家图什么?人心都是肉长的,是不是?”班统茂深受感动,埋头干了起来。他带头成立砂糖橘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果农施肥,疏果,治虫,建设“标准化果园”……2018年百坭村砂糖橘大丰收,产量高达90万斤。黄文秀通过朋友圈和电商服务站昼夜不停地发布信息,联系买家,仅电商服务站就售出了两万多斤,带动每户增收2500元,砂糖橘的销售由此搭上了“快车”。这一年,班统茂和他带动的4户果农户均收入10多万元,全村村民收入达200多万元。

砂糖橘热销让村民尝到了产业致富的甜头,但黄文秀清醒地认识到,“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打赢脱贫攻坚战要靠党组织的力量。在她的带动下,百坭村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建起了百坭村新时代讲习所。村干部坐班值班常态化,也都学会了用电脑,积极帮助村民扩大种植规模、办理新农合新农保……村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越来越强,村民的心气干劲也越来越高。周昌战由衷地称赞文秀:“她年轻有文化,点子多,做事有韧劲,大家都服气!”

百坭村成了脱贫攻坚的热土,家家户户都有了致富产业。

每天清晨,百坭村人都能看到精神抖擞的黄文秀。她和村民一起采摘茶叶,浇灌蔬菜,盘算一年的收成。她和村委班子成员带领村民遇阻修路,逢水架桥,遇暗装灯。一天,她忙完回到宿舍,鞋都没脱就睡着了。天蒙蒙亮时醒来,浑身散架一般。要不休息一天?她摇摇头,还有那么多事等着她呢。

村民们喜欢上了这个和他们想到一起、干在一起的第一书记。那用屯通路那天,一位大娘顶着烈日将热乎乎的熟鸡蛋塞到文秀手里:“路通了,好日子也有盼头了!闺女歇一会儿,别累坏了。”她眼睛一红,眼泪就下来了。她在日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黄文秀开着贷款买的车行驶在山路上。刚开始,对面来车时她只得靠边停下;雨天泥泞时车轮空转打滑,同行的周昌战都心惊肉跳。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就能熟练地开着车,在市、县、村之间来回奔波着为乡亲跑项目、请专家了。驻村满1年那天,汽车仪表盘里程数正好增加了2.5万公里。黄文秀发了一条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这长征没有风雪载途的夹金山,没有不见人烟的大草地,有的只是百坭村的一条条山路。2.5万公里啊!黄文秀几乎天天奔波在路上,崎岖的山路既是通往幸福生活的致富道路,也是她攻坚克难的奋斗之路。在这没有硝烟的长征路上,她铆足了劲儿与时间争分夺秒地赛跑,一刻不曾停息。

2018年年底,通屯路、硬化路连接起了4个屯的家家户户,两个屯的夜色第一次被47盏路灯照亮,4座蓄水池建起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全村有88户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从文秀刚刚上任时的22.88% 下降到了2.71%。

这个来自红色热土的第一书记在日记里写道:“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仿佛她还在一样”

2019年6月18日中午,救援人员在凌云县下游河道发现了黄文秀的遗体。噩耗传来,村民们纷纷挤到村部。有人失声痛哭,有人坚决不信——那么年轻阳光的一个人怎么能说走就走呢?

班氏会呆呆地站着,五雷轰顶一样,喃喃道:“我不信文秀书记回不来了。”黄文秀帮她患先天性脑病的儿子申请了低保,春节来看望她时还给了孩子压岁钱。

“那么难走的路,去年她往我家跑了12趟,帮我申请了养老补贴,还帮我申请了油茶树的贴息贷款,对我就像亲闺女一样好。”百坭村最南端者乐屯的韦乃情伤心地哭了。

班统茂泪如泉涌:“没有文秀书记,我过不上这样的好日子。”

孩子们蹲在文秀宿舍门口,抱着膝盖,久久不肯离去。就在前几天,文秀姐姐还在教他们绘画、书法,教他们敲着用竹筒自制的乐器唱诵村规民约。她清亮的嗓音,仿佛仍在空中回荡。

然而,文秀真的走了,花儿般灿烂的30岁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

村民们忘不了文秀常背的双肩包。包里除了笔记本、雨伞、手电筒,还有村民需要的创可贴、感冒药、农业技术资料,给孩子们的糖块和鞋袜,给孤寡老人的毛巾等日用品。每家每户的所需所盼,都装在这小小的包里,装在她的心中。

村民们忘不了文秀天天穿着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到百坭村后,黄文秀收起了最爱的连衣裙和高跟鞋,常年一身运动打扮爬坡过坎,进村入户。她的宿舍,只有一顶蚊帐、一张硬板床,床下整齐摆放着两双运动鞋和两双水鞋,旧木桌上放着一本《西行漫记》、两本驻村日记。一件尚未摘掉吊牌的鱼尾裙还静静躺在柜子里,等着爱美的主人来把它穿上。

村民们更不会忘记文秀那向日葵一样灿烂的笑容。带着村民修路时她笑,和村民一起采茶时她笑,在村民家里拉家常时她笑……每一天,她都这样微笑着,奔走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让人心生温暖和力量。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文秀是靠各方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的,她的家,毛坯屋、水泥地,“沙发”是废旧轮胎和木板搭成的。文秀的父亲黄忠杰——这位不管多难都坚定支持女儿读书、教育女儿要感恩的老人,哽咽着谢绝了慰问金:“家里的困难,我们自己克服……这些钱拿给更需要帮助的人吧。”

路灯亮起来了,村民们驻足凝望怀想,有人在轻声自语:“仿佛她还在一样。”在百坭村人心里,这个大山的女儿从未离开。路灯的光洞穿了山村暗夜,正如黄文秀的青春之光点燃了这片土地上的希望。

“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黄文秀曾在入党申请书里写下这样一句话。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国有300多万名干部奔赴农村和山区,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1800多人牺牲在一线。和黄文秀一样,他们把自己火热的心、赤诚的爱,交付给了自己驻守的土地。和黄文秀一样,他们在最穷苦的地方坚守初心,扎根奋斗,用青春的热血点亮了万家灯火,让这点点火光连接成了新时代光的海洋。

这五年,我们接棒黄文秀师姐

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担任太平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的两年里,苏傥君经历了3次称呼的改变。2018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后,苏傥君考录为云南选调生去往基层工作,那时,村民称呼他为“小苏”;工作一段时间后,有百姓称他为“小苏队长”;离开鲁甸乡前,大家伙儿称呼他为“苏书记”。“从称呼里面看到自己的成长,也看到了老百姓对我的工作认可。”

毕业那年,苏傥君去往黄文秀曾经挂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调研。这个经历改变了他的发展轨迹。苏傥君成为黄文秀的“接棒人”,来到了太平村,继续追寻黄文秀的足迹,加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队伍。

苏傥君,北京师范大学2018届文学院毕业生,云南省选调生

“今年是我校优秀校友、哲学学院2016届硕士毕业生黄文秀同志牺牲5周年,她是扎根基层、服务国家发展的优秀代表。”6月24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基层就业出征仪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晓兵表达了对即将奔赴基层的“接棒人”的期望:“一届又一届师大学子立志以黄文秀师姐为榜样,带着高度的使命感和青春热血奔赴基层。”

5年时间过去。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5年时间里,人们一直在怀念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怀念在赶回驻村点途中被洪水卷走的文秀书记。5年来,从北京师范大学出发,去往西部、基层就业的人数累计已达4500余人,一批批黄文秀“接棒人”正在基层大有可为。

一批批“接棒人”,从黄文秀身上获得力量

不仅是苏傥君,这5年,追寻黄文秀的脚步走到基层的“接棒人”还有很多。

作为黄文秀师姐的同学院师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19届博士毕业生赵千政接棒成为一名云南选调生。一把扫帚成了他进村入户的“敲门砖”,一杆铁锹,填平过数不清的村内路。在木令村期间,他拿起扫帚,扛起铁锹,和村民们一起干好环境整治工作;在挂职田蓬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时,他带领修建、拓宽村内路6条共7.5公里,新建产业路4条共两公里。

赵千政,北京师范大学2019届哲学学院毕业生,云南省选调生

他还发挥自身所在单位云南省科技厅的资源优势,协助对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向边境小康示范村上寨村小组捐赠价值11万元苗木1500余棵。

赵千政说,文秀师姐是自己扎根基层、勇担使命的榜样楷模。

出生于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2023届硕士研究生牙茜葭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去基层锻炼磨砺。她这样理解选调生3个字的含义:“选”就是无悔“选”择,在选择中升华理想,做理想坚定的“践行者”;“调”就是“调”动干劲,在实践中接受考验,做攻坚克难的“排头兵”;“生”就是与民共“生”,在奉献中创造价值,做为民服务的“暖心人”。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常佳玲,记得黄文秀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

有的人走出大山,就没有再回来;有的人回到大山,却再也没有离开。常佳玲也要成为回到大山的人。

“我想我从她身上获得最大力量和共鸣。我们都出生并成长于贫困偏远地区,我们都应该为家乡变得更好、人民群众过得更好贡献一份自己的能量,勇敢去选择一条艰难但正确的道路。”常佳玲说。

选调生政审考察时,有人问她:“你为什么会选择回到内蒙古,而不是留在外面的大城市工作呢?”常佳玲给出的回答是:“我认为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摆脱落后的家乡,而是要通过自身的力量带着大家一起改变家乡的面貌。希望自己能像黄文秀书记那样,在自己学有一定所成时,能够在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培养坚强意志,练就高强本领。”

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黄文秀青铜塑像坐落于“亚洲最美山谷校园”。黄文秀年轻、自信、坚定的形象成为一种校园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

把“根须”扎进基层,把工作写在田间地头

近年来,在黄文秀精神的引领之下,北京师范大学鼓励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到了西部到了基层,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也成了“接棒人”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乡村出生长大,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胡春蕾看到了乡村的变化: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一排排小平房变成了挨家挨户建起的小洋楼,自行车、摩托车变成了满街跑的小轿车。另外,农作物种类多了,种植技术提升了,产量也高了,农民也可以在家门口打零工赚钱。“这是党和国家带领亿万农民脱贫攻坚,奔向小康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我深有体会。”

农村为什么发展越来越好了?胡春蕾知道,“这离不开广大青年投身基层作出的贡献”。毕业后,胡春蕾考取了河北省秦皇岛市的选调生,要去基层磨炼,为乡村百姓服务。她把自己比作要扎进大地的“根须”,用脚步丈量土地,把工作写在田间地头。

苏傥君一直努力把自己的“根须”扎得更深。

在学校时,作为师弟的苏傥君与黄文秀是好朋友。跟随实践队去往文秀师姐驻村点调研学习时,是他第一次接触驻村工作。那时,他还有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但是,毕业时他跟上了文秀师姐的脚步,考取了云南省的选调生。

此后,他来到了太平村,为孩子们搭建了多媒体教室,建设了足球场、篮球场,抹平了水泥地。苏傥君和同事们收集了2700多册书,归纳编号,设置借阅制度,成立了乡村儿童图书馆。

一个偏远的村落交通不便,通讯网络一直信号不好,那里的留守儿童和老人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时才能与外出务工的家人团聚。苏傥君和同事们多次协调,终于给村里搭建了基站。基站建成了,村组的小组长站在基站下拨出的第一通电话就是给苏傥君的,邀请他来村子里吃最新鲜的羊肉。

苏傥君想起了毕业时校园里拉起的一条横幅——“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要在基层做出成绩,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把“根须”深深扎进泥土、把自己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了黄文秀“接棒人”们最直接的选择。

朱文博,北京师范大学2022届历史学院毕业生,甘肃省选调生

“学生们选择到西部、基层建功立业,学校也要为立志于投身国家基层建设的他们助力护航。”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北京师范大学发起设立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及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奖励计划。同时,该校对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根据专业特点和工作性质进行岗前培训与辅导。毕业生离校后,学校还与毕业生建立长期联系,进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跟踪服务与后续指导。除享受学校优惠政策和奖励外,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和北京市有关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在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学校也探索在基层和西部地区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帮助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另外,该校党委学生工作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还专门针对基层选调生扶持工作形成了“星辰计划”的体系品牌,“星辰分享会”“星辰选调帖”“星辰宣讲会”“星辰课程”和“未来星辰”等活动,为毕业生解读选调政策、分享经验。

奔赴中西部做教育的“先行者”

到西部和基层去的不仅只有选调生。作为教师的摇篮,还有大批北师大的毕业生选择到中西部基础教育一线任教。

李莉莉,北京师范大学2023届化学学院毕业生,任教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北京师范大学实施“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学校自主筹资对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领域从教的毕业生给予最高10万元的奖励,并提供一揽子职后支持。自2020年设立以来,入选“启航计划”的毕业生共计1600余人,相比实施前,签约到县级及以下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数持续增加,为推动当地教育振兴注入了新生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3届硕士毕业生李婕便是其中之一。从西部地区走出来,李婕毅然决定要回到西部教育一线的岗位上去。

幼时,她所在的幼儿园没有大中小班,开学第一课永远是学习撰写阿拉伯数字,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既是语文老师也可以是数学、体育、音乐老师。身边一半的同学外出务工,李婕是幸运的——成为班里唯一高考考入211大学,研究生步入985大学的学生。

李婕的梦想是成为基层学校的一名老师,成为孩子们通向外界的窗口,激发孩子们学习和向上的热情。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3届公费师范生朱启平如今已经是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教科处副主任、高中历史教师。他收到一位学生留下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启平哥,我家很穷,过着10元钱一天的生活,有时候好饿,好迷茫……”朱启平鼓励他为自己的生活努力,不可因为物质上的贫困而退缩。之后,朱启平每个月资助这位学生400元生活费,直到其考上大学。

在毕节,朱启平深知农村的孩子们英语和数学基础薄弱,手把手教他们搭建学习框架,克服心理恐惧,找到知识背后的逻辑,体验学习的乐趣。13年持续耕耘,朱启平支教的山区学生已有18人考上大学,一定程度上斩断了贫困在乡村地区的代际传递。

越来越多的教育接棒故事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友圈里流传。

拖着一个行李箱,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李婉婷通过西部计划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广河县,面对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的环境,面对周围人的不解,李婉婷也有局促不安的时候,但她也常常感受到帮助中西部地区孩子带来的快乐。

下课后,她曾收到孩子的纸条,上面画着一朵小花并写着“祝老师身体健康,每日一笑”;在批改作业时,有学生用铅笔写下了“老师翻页”4个字,而另一页上画着一朵小花和“老师辛苦了”几个字。

李婉婷深知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当地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但她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带给孩子不一样的东西。“我希望能带他们看看更宽阔的世界,让他们知道人生的选择可以很丰富。”

为了帮助这些为中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而付出的青年力量,北京师范大学实施“强师工程”,推进“优师计划”“‘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诊断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行动,让学生“下得去并且留得住”,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北师大力量。

其中,北京师范大学还制定了《“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职后培训与能力提升行动方案》,建设“强师工程服务站”“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和“强师在线”教师成长公益平台,构建“启航计划”毕业生教师发展生态,为入选毕业生提供强有力的职后保障。

马雪晨,北京师范大学2022届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毕业生,任教于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第二中学

在“培养一批、输送一批、提升一批”的总体思路下,近5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赴西部和基层就业的人数持续增加。“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自实施以来,更是成为该校培养优秀基础教育人才的重要举措。

现在,2024届毕业生已经整装待发。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陈佳楠在基层就业出征仪式上所说的那样:“今天,我们将接过文秀学姐在基层奋斗的接力棒,带着母校的嘱托和期待挺膺担当,在基层这本厚重的‘无字之书’里,如海绵一般汲取过硬的本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广阔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于基层的火热实践中栉风沐雨,久久为功,让青春奋斗之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绚丽绽放!”

原标题:《这五年,我们接棒黄文秀师姐,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