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怀念父亲催人泪下的诗词有哪些 母亲节

母亲节

2024-07-11 01: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母亲节是一个感恩母亲的节日。母爱如诗,温暖而深邃。每当读到母亲远方的来信,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情感。诗句中蕴含的深情厚意,仿佛穿越了千山万水,直达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在母亲节读诗,有多少诗句会引起你的共鸣?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

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总结: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是盛唐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大意是描述诗人送别张参明,张参明被举荐为孝廉,将要前往泾州觐省,表达了对张参明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通过描绘张参明十五岁时承欢慈母前的情景,以及他被推举为孝廉,怀揣着对母亲的怀念前往秦川的情景,表达了对张参明的敬意和对他孝心的赞赏。同时,诗中也通过泛舟江上别离的场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之京师展墓

【作者】晁补之 【朝代】宋

短辔驭羸马,驰驱曹济间。

商飙折劲木,萧瑟道里寒。

况复慕所天,恻怆摧心肝。

游子叹时迈,慈母怜衣单。

来时凭窗哭,五妹垂修鬟。

季弟主菽粟,孺妻爨茅菅。

悼我无令人,莫奉堂上欢。

岂无萱草诗,终日倚门阑。

念昔常独立,所闻诗礼难。

我尚未成人,遭罹此忧患。

岁晏念坟墓,仳离百哀攒。

何时奉灵车,辛苦向此还。

亲寡气力微,傍人祝加餐。

愿言薄志节,苟生无形颜。

总结:这篇古文描述了作者离家在外的心情,思念着亲人和家乡的种种情景。短辔驾驭着瘦弱的马奔驰在道路之间,回首故园的景象在心头,感叹离别之苦。他想念着天上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悲伤和哀怨。作为游子的他,面对家乡的思念,感受着慈母的爱和关怀,却无法尽情享受家中的欢愉。季弟忙于管理农作物,孺妻在家务忙碌,而他在异乡,身临离别之苦,却无人相伴,无法体会家人的陪伴与欢乐。他思念着过去,常常独自立于一处,但对于听闻的诗文礼乐,无法释怀。虽然他还未成年,但已经面临重重忧患。岁月悠长,思念家乡的情感如风一样袭来,亲人之间的离散和百般哀伤构成了这篇古文的主旨。他盼望着能够奉献灵车,辛苦地回到故土,但他的体力有限,只能依赖他人的祝福来维持生计。尽管他的言辞显得脆弱,但他愿意为了活下去而不失去尊严和面貌。整篇文章抒发了作者在离家在外的漂泊中,对家乡和亲人深深的怀念之情。

贞寿堂为陈侍讲赋

【作者】杨荣 【朝代】明

高堂有慈母,早岁失所天。茕茕抚遗孤,辛苦人共怜。孤年既以长,笃志勤简编。蜚声列科目,接武瀛洲仙。沾此禄养荣,綵服何翩跹。芝兰与玉树,满眼罗曾玄。爱日有馀欢,丝竹喧绮筵。悠哉桑榆景,永矣乐长年。

总结:

《贞寿堂为陈侍讲赋》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荣为陈侍讲(一位侍从讲学的官员)的母亲所作,用以赞美其母亲的贞操与长寿。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主要是基于对陈侍讲母亲高尚品德的赞美和尊敬。

在古代中国,母亲的形象往往与慈爱、勤劳、坚韧等品质相联系。陈侍讲的母亲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抚养孤儿长大,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子女的深深爱意,让杨荣深感敬佩。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陈侍讲母亲高尚品德的赞美。

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杨荣对孝道文化的推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它要求子女要尊敬、关爱父母,尽自己的孝道责任。杨荣通过这首诗,向世人展示了孝道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也表达了对陈侍讲母亲这一孝道典范的敬意。

梦母

【作者】罗纮 【朝代】明

昨夜梦还家,登堂见慈母。

依依别后情,款款生前语。

觉来不复寐,敧枕愁如缕。

静听北窗间,潇潇响寒雨。

总结

在诗中,罗纮描述了他在梦中回到家中,见到了母亲的情景。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母亲相见时的情景,以及醒来后那种深深的思念和无法入睡的愁绪。这种情感表达,不仅展现了他对母亲的深深眷恋,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朝代】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总结: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题竹

【作者】胡奎【朝代】元代

我家种竹南窗下,慈母朝朝对此君。

今日临风倍惆怅,题诗况在孟宗坟。

总结:

“我家种竹在南窗下,母亲每天清晨都会凝视着这片竹子。但今天面对这风中的竹林,我倍感惆怅,更何况现在我正站在孟宗坟前题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中竹林的深情厚意,以及他对母亲和已故之人的怀念之情。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高尚、坚韧和谦逊的象征,诗人以竹为伴,可能也是借以表达其高尚的品质和志向。而“孟宗”可能指的是某个与诗人有深厚关系的人,诗人站在他的坟前题诗,更增添了这首诗的惆怅和感伤之情。

题徐用之助教慈训堂

【作者】龚敩 【朝代】明

南州一高士,晦迹衢婺间。

六岁失所怙,立身何艰难。

高堂有慈母,尽瘁心力殚。

年甫二十四,掩镜啼孤鸾。

纺绩事教养,辛苦摧肺肝。

岁时奉祭祀,鸡黍供盘餐。

殷勤冀成立,宗嗣得无患。

子母命相依,影只形更单。

儿身壮有室,母心方燕閒。

乳下三岁儿,况复哀茕鳏。

保抱恤疢疾,衣食防饥寒。

三世各一身,谁不为悲酸。

人愿天弗违,竟使嗣续完。

母头既垂白,儿亦双鬓斑。

綵衣戏堂下,五色纷斌斓。

凊温适母宜,甘旨尽母欢。

树彼萱草花,慈训谁与颜。

慈训不可忘,恩重如丘山。

贤孙诲上庠,耿耿心寸丹。

有志在补报,无时涕汍澜。

求诗纪其实,千载为兴观。

总结:

从诗中可以看出,徐用之是一个身世坎坷但品格高尚的人。他从小失去父亲,由母亲辛苦抚养长大。母亲为了他的成长和教育,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甚至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在母亲的慈训下,徐用之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人,最终成为了助教。

然而,即使成为了助教,徐用之的生活也并不轻松。他需要照顾年迈的母亲,还需要教育年幼的子孙。他深知母亲的恩重如山,因此一直怀有补报之心。但是,现实的困境让他感到无奈和悲酸,他无法时刻陪伴在母亲身边,也无法完全解决家庭的经济问题。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徐用之及其母亲的敬意和同情。他赞美了母亲的慈训和牺牲,也感慨了徐用之的坎坷经历和坚定信念。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认为应该更加关注那些身处困境的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题望云图

【作者】胡奎 【朝代】元

叶先生住在四万八千丈之天台,

霞气直接东蓬莱。天鸡三鸣海水赤,春风几度桃花开。胡为家山看不足,剪得匡庐云一幅。春晖在青天,寸草在黄土。中有一寸心,何以报慈母。关西余氏母在堂,堂下宜男春日长。九华西浙宦游处,白玉种此双儿郎。儿今长大过三十,寸草春晖报何及。岂无鲁阳戈为驻西飞乌,

岂无万丈绳为挽羲和车。春晖在天草在地,母子同跻太平世。更愿传家好子孙,大书特书忠孝门。

译文:

叶先生居住在那天高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霞光直接通往东边的蓬莱仙境。每当天鸡三鸣,海水被映照得通红,春风又吹过,桃花数度盛开。为何家中的山川美景看不够,他却剪下一幅匡庐山的云彩。春日的阳光高悬在蓝天之上,而寸草则在黄土地上生长。在这中间,有一颗小小的心,该如何报答慈母的养育之恩?关西有位余氏的母亲仍健在,她的庭院下,春日里宜男花(萱草)正盛开。儿子们曾在九华山和西浙之地做官游历,她如同种下白玉般,培养了这两个儿子。如今儿子们都已年过三十,但那春日的阳光和寸草的孝心如何能够相提并论。难道没有鲁阳公的戈可以阻止西飞的太阳,难道没有万丈长的绳子可以挽住羲和的车?春日的阳光在天空,寸草在大地,愿母子能共同生活在太平盛世。更希望家族传承好的子孙,在忠孝之门上留下大大的赞誉。

自大关至小关

【作者】陶安 【朝代】明

山径多盘折,无劳怨苦辛。

深岩不见日,冻雪几经旬。

衣薄肌生粟,轮驰眼翳尘。

想应慈母意,日日念行人。

译文:

山路崎岖多盘折,无需抱怨路途的艰辛。深入岩石的幽深之处看不见日光,寒冷的冰雪已经覆盖了数旬。衣裳单薄,肌肤生起鸡皮疙瘩,车轮疾驰,眼前尘土飞扬。想必慈母的心意,每天都在思念(或盼望)着远行的我。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行走在山路上所经历的艰难与困苦,以及他对家中慈母思念的深情。诗人用“深岩不见日,冻雪几经旬”来形容环境的恶劣,通过“衣薄肌生粟”来展现自己的艰辛,最后用“想应慈母意,日日念行人”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思亲

【作者】贯云石 【朝代】元

天涯芳草亦婆娑,三釜凄凉奈我何。

细较十年衣上泪,不如慈母线痕多。

译文:

尽管远方的芳草也显得婆娑多姿,但我的心中却充满了凄凉和无奈,这又能怎样呢?仔细想来,这十年来衣服上沾满的泪水,还不及母亲为我缝衣时留下的线痕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愧疚之情。他可能在异地他乡,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心中充满了无奈和苦涩。然而,他更加思念的是远方的母亲,想到母亲为他付出的辛劳和关爱,他感到自己的痛苦和挣扎与母亲为他所做的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这种对母爱的深深感激和愧疚,使得他的内心更加痛苦和不安。

守岁有感而作

【作者】李昱 【朝代】明

家人草草具杯盘,爆竹声中笑语欢。衣上忽看慈母线,泪痕如雨落更阑。

译文:

家人简单地准备了杯盘酒菜,爆竹声声中充满了欢声笑语。忽然在衣物上看到了母亲为我缝补的针线痕迹,我的泪水如雨般落下,直到深夜时分。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节日或喜庆的场合,家人欢聚一堂,但在这样的喜庆氛围中,诗人却忽然注意到了衣物上母亲留下的针线痕迹,触景生情,引发了深深的思乡和思念母亲的情感。 他的泪水如雨般流下,直到深夜也无法停止,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舍弟至

【作者】陈泰 【朝代】元代

弟从故乡至,灯下情依依。

书中数行字,一字千行啼。

因从慈母心,日夜望我归。

谁怜在途路,岁晏迷东西。

译文:

弟弟从遥远的故乡赶来,我们在灯下情意依依。他带来母亲写的几行字,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千行的泪水。因为母亲的心意如此深切,日夜都在盼望我归家。又有谁能理解我在路途中的艰辛,年终岁末时迷失了方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同时也流露出对弟弟的感激之情,因为弟弟带来了母亲的书信。诗人通过“一字千行啼”这一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切思念和牵挂。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在旅途中的迷茫和无奈,感叹路途的艰辛和岁月的无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读来令人动容。

送沈汉卿拜母墓

【作者】杨杰 【朝代】宋

慈母冢前柏,孝子眼中血。

根在叶长青,恩深泪难歇。

二月黄莺鸣,一路玄猿咽。

译文: 慈母墓前的柏树,是孝子眼中滴下的血所化。 柏树的根深深扎在土里,叶子永远青翠,正如母亲的恩情深厚,孝子的眼泪难以停歇。 二月的黄莺在枝头鸣叫,仿佛在哀悼,一路上的玄猿也在悲咽,声声催人泪下。 这首诗通过描绘慈母墓前的柏树和孝子的泪水,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诗人用柏树象征母亲的永恒和长青,用孝子的眼泪象征对母亲的思念和悲痛。 同时,通过黄莺和玄猿的鸣叫,进一步渲染了悲伤的氛围,让人读来深感凄婉动人。

平湖病目有感 其一

【作者】 林光 【朝代】明

言闻莱妇念俱灰,短札凭谁寄玉台。

俯仰一身空自笑,昏花两眼几时开。

偷閒总道微官好,向老何堪百病催。

矮屋颓檐供熟睡,梦中慈母嘱归来。

译文:

听说莱地的妻子已经心如死灰,短小的书信又能寄给谁呢?我独自一人俯仰天地之间,只能空自苦笑,昏花的双眼不知何时才能再清晰。总是贪图清闲说微官职位好,但到了老年又如何能抵挡百病的侵袭。现在我只能在这矮小的房屋和破败的屋檐下安然入睡,在梦中慈母叮嘱我归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孤独、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首句提到妻子“念俱灰”,暗示了作者与妻子之间可能有着深重的情感隔阂或分离之苦。接着,作者感叹自己一身空自笑,双眼昏花,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自嘲。再接着,作者反思自己贪图清闲而担任微官,但年老时却遭受百病的折磨,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最后,作者在梦中见到慈母叮嘱自己归来,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悲凉,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奉萱堂为梁伯用题

【作者】邓林 【朝代】明

高堂慈母雪盈头,膝下佳儿子职修。

寸草自怜难报德,丛萱偏尔解忘忧。

延年丹熟红云起,介寿杯深绿蚁浮。

遥想花边行乐处,板舆丝竹日优游。

译文:

家中的高堂之上,慈爱的母亲已经满头白发,在母亲膝下,孝顺的儿子尽职尽责地侍奉。我深感自己如同小草一般,难以报答母亲的深厚恩情,只有那丛萱草,似乎能够让您忘却忧愁。炼就的延年丹药散发出红云般的光彩,为母亲祝寿的酒杯中,绿色的酒沫轻轻漂浮。我遥想那家乡的花边,母亲在那里行乐游玩,坐在装饰华美的板舆上,享受着丝竹之音,每日都如此优游自在。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孝顺的儿子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祝福。他深知自己难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但希望母亲能够健康长寿,享受生活的美好。他想象着母亲在家乡的花边游玩,坐在装饰华美的板舆上,听着美妙的丝竹之音,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整首诗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美好祝愿。

秋日武陵客舍写怀 其二

【作者】陈寿 【朝代】明

风波世路信多艰,千里羁危未得还。

母倚门垂白发,故园回首隔青山。

交游半达云霄上,弟妹相亲梦寐间。

寂莫空斋谁顾问,只将诗句慰愁颜。

译文:

人世间的风波确实艰难重重,我身处千里之外,仍被危险与困难羁绊,无法归家。母亲倚着门扉,白发垂肩,我回首望向故园,却被重重青山阻隔。我的朋友们大多已经飞黄腾达,如入云霄,而我与弟妹只能在梦中相互亲近。在这空荡寂静的书斋中,无人前来探望,我只能用诗句来慰藉我心中的忧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同时也表达了对亲友的怀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诗中的“母倚门垂白发”和“故园回首隔青山”两句,更是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禽言六首 其二

【作者】樊阜 【朝代】明

不如归去谁肯归,饱食廪米衣锦衣。

异乡虽好非桑梓,慈母倚门白发稀。

不如归去谁肯归。

译文:

“谁愿意归去呢,但又有谁真的愿意留下?”尽管在这里衣食无忧,享受着廪米饱食、锦衣华服的生活,但异乡虽好,终究不是自己的故土,那里的桑树和梓树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家中的慈母倚门而望,她的白发日渐稀疏,这都是因为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忧虑所致。“谁又真的愿意留下不归呢?”(这是诗人对前一句的重复,用以强调归乡的渴望和无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尽管在异乡的生活看似优渥,但诗人内心依然渴望回到故乡,回到母亲的身边。通过“慈母倚门白发稀”这一句,诗人更是将母亲的思念和衰老与自己的不归联系起来,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愧疚和无奈。

白水思亲卷

【作者】符锡 【朝代】明

白水知何注思深,谩劳词客费追寻。

千秋慈母坟前月,影落寒潭照汝心。

译文:

清澈的水流啊,你流向何方,我内心的思绪如此深沉,让无数文人墨客徒劳地追寻着你的踪迹。在母亲坟前的月光,已经照耀了千年,那月影落在寒冷的潭水中,仿佛照亮了你我的心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缅怀之情。诗人通过描绘“白水”这一自然元素,象征着自己对母亲思念的深远和悠长。他感叹,尽管有无数文人墨客费尽心思去追寻这种情感,但母亲的思念却如同流水般深邃,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最后,诗人通过描绘“千秋慈母坟前月”和“影落寒潭照汝心”的景象,将母亲的思念与自己内心的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情感共鸣。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感动。

你有什么想对母亲说的话?

还有哪些诗句更能引起你的共鸣?

记得在评论区留言

一起把祝福送给所有的妈妈

90个历史典故:读懂沧桑中华(建议收藏)

惊!荔枝减产近半,夏日味道不再完整?

你敢信吗?竟然有人把“赵州桥”搬到了郑州!

监制 | 徐娜 孔康康 主编 | 户明方 编辑丨孙亚飞

点个在看你最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