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老百姓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快递收发过程中最关心的三个问题 目前我国老百姓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目前我国老百姓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023-08-04 15: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共计4000字,阅读需要10分钟。

几年前我做年终访谈的时候,有幸跟一位年轻人聊了聊一些问题,我问了问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以及当下最令他们焦虑的问题是什么。

我问了好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年轻人,他们的收入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无一例外,他们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都大致相同。

一、房价太高,不敢结婚,不敢生娃

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房子依然是摆在眼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对于那些身在一二线城市的高收入群体来说,月薪一两万甚至是两三万,依然难以在一线城市首付一套房子。其实这个阶层的人们,他们想要的东西都很清晰,目标也很明确,懂得教育传承和家庭传承的重要性,因此几乎不大可能回到农村里去。

他们的要求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然后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是一二线城市高收入群体的想法。

曾经央行在2014年做过一个调查,其结论是50.4%的人觉得房价偏高。这个结论,我个人认为不太站得住脚,就罗sir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有房的人操心给下一代买房,没房的人操心给自己买房。

我们对于房子的情节可谓是生生不息,无限循环。

还有一位受访者,没有什么学历,在一个工厂里上班,有一位正在读大一的女朋友,他们小两口在外面租了一个房子,月租金五百块,他一个人几乎要养他和他女朋友,除开房子和生活必需品,一个月难剩几个钱。

在访谈过程中,他多次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悲观预期。他认为自己未来“不可能结婚”,更不可能买房。他的家庭条件也比较特殊,父母离异,在买房这件事上,他几乎没有后盾。

很多人会说,农村的房子也是房子,三四线城市的房子也是房子,为什么非得要纠结在一二线城市买房呢?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对于未来的认知还是比较透彻的。他们普遍认为,城市作为人的载体,具备教育、医疗、公共资源以及就业等方方面面的优势,而在这些方面,一二线城市的优势非常明显。

人人都想挤上这趟公交车,不想自己的未来或者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

这也是我们常提到的关于内卷化的意义和危机。当人们都想上车的时候,势必就会有人被挤下车,或者多开几辆车才行。

高房价高的不是房价,而是房子所在城市的教育、医疗、公共资源和就业资源等一系列的总和。

二、医疗、教育、养老问题

鉴于篇幅问题,我把这三个问题合并到一起来粗浅地谈一谈。

前面我提到过,高房价高的不是房价,而是房子所在城市的医疗、教育、就业等资源。

从各个城市的数据来看,这种现象也客观存在。例如,养老金的比例各城市就不同,而各个省份的分数录取线也完全不同,在医疗问题上,都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北京等地。

正是城市之间的虹吸效应,加速了这种变化,当一个城市有了医疗优势、教育优势和养老优势的时候,这座城市就会源源不断地吸引外来人口,当土地有限而人口不断增加的时候,在供需关系失衡的情况下,房价自然而然地就会上涨。

同样地,现在的教育问题也非常明显。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钱颖一说:中国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国经济的明天。

教育决定着未来,这话绝对有道理。从一项国外某大学的调查研究来看,我们的教育也的确存在一些问题。研究者根据各国留学生的综合能力来评定,结果发现,中国留学生在动手思考调研能力上,排名末位,虽然在死记硬背上评分较高,但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方面,都非常欠缺。

过去80年代的时候,那时候读书作业普遍都很少,大家好像都在谈素质教育;但到了今天,为了考试而考试,应试教育成为了潮流,这种变化一方面和我们经济的高速增长脱离不开,另一方面也和我们的“急功近利”有关系。

家长们望子成龙,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找一个好工作,然后买一套好房子,最后娶妻生子延续下去。这种模式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从整个社会的边际效益来看,创新、高科技、独立思考的人,才是社会未来的趋势。

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说,今天的教育教育的是凡人,是检索机器,不是思考者,我们的教育不能再教育出这样的人来了。

我想,这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收入分化的结果,当大家都1普遍焦虑,焦虑房子的时候,自然就会先去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例如房子、例如一个好工作。

因此,我们在说到教育改革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不是改革。而是如何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个体呢?我的建议是,首先要满足人们基本的对于房子、对于高收入的需求,让人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追求更加多元化的价值观,才能够引导教育回归本真。

急功近利不是坏事,但当所有的人都选择急功近利的时候,那么就会有很大的问题出现。

养老问题,对于教职工和事业单位的人来说,不是什么大的问题,每天跳广场舞的人那么多,说明他们的晚年生活还是很好的。

但对于更多的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没有什么收入,养老金也很低或几乎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老人的养老负担,最终又转嫁给了那些农民工们,那些农村的后代们。

这里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这些农民工进城打工,为的就是想给自己的后代创造一个较好的条件,但家中有老人,膝下有小孩,这种局面,会带来一种恶性循环,造成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而纵观那些有养老金的老人们,他们的后代大多有着较为不错的工作,孙儿也大多大学毕业,不用操心房子和老人的养老问题,他们每个月几千元的退休金,还可以出去旅游,这种差异,会在未来进一步显现出来,一场疾病,很有可能就给两个原本差距悬殊的家庭,带来更大的差距。

当然了,现在的好消息是,农保也几乎全覆盖了,这可以大大减轻农村老人的负担。

马太效应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的问题不是去避免马太效应的出现。我们需要做的是,提供一种渠道,提供一种机会的可能性,让愿意拼的年轻人,让不甘平凡的年轻人,能够找到或者打破这种固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三、收入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我们现在即将迈入高收入国家,但在这个过程之中,有着一个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的东西存在。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呢?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个经济体,因为经济的发展,人力成本的上升,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的同时,又无法和那些劳动力低廉经济体相竞争,于是出现的一种“上不去,下不来”的经济状况。

简单来说,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没有高端技术的竞争优势,和低收入国家相比,又没有低廉劳动力的优势。

但就我自己的观察来看,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依然巨大。

我们以深圳为例,适用于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月最低工资标准继续为2200元,适用于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每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继续为20.3元。

这个薪资标准,即便是算上加班,依然还是比较低的。我记得深圳的最低工资,是由2017年调整为2200的,在此之前,深圳的很多工厂的基本薪资都是2100元。

算上加班,很多工厂的员工一个月的工资收入也就是六七千元钱。

这个收入看起来并不低,但如果和生活成本和房价一对比的话,还是非常明显的。

收入问题会带来很多问题,这其中就包括房子、教育、医疗和养老等一系列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当下的收入和未来的收入,共同组成了一个人对于自己未来的期望。比如说,一位挖掘机师傅的月薪为一万元,他很开心每天工作也很认真。可要是你告诉他,你未来十年的薪资都是一万的时候,他可能就会非常失望,工作也没有了激情。

看待收入问题,我们不仅仅是要看到当下,我们更需要看到未来。我们需要把眼光看到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线上,而增长,是一个动词,它包含了一个人对于未来的预期、经济行为和心态等等,这非常重要。

我相信我未来能赚一百万,那么这个相信会在当下给我一个很乐观的心态,可能会导致我做出一些超前消费,或者大额消费。相反,如果我觉得我未来也就这样了,那么我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破罐破摔,花天酒地,还有一种就是保守消费。前者的确会促进经济增长,但长远来看增长乏力,而后者则会直接影响到消费。

因此,看待收入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只是用当下的时间去看待我们的收入。我们更需要站在一个长的时间线上,去看看我们个人对于自己未来的收入预期,以及这个预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的。

而我们每个人的消费行为,最终又会反映到经济上,成为衡量经济好坏的因素之一。

希勒在《叙事经济学》中,对此也有着更深的理解。

四、精神世界

当上面的问题都慢慢被解决之后呢?

很多人说意义不重要,说精神不重要。但当我们能够吃饱饭、能够穿暖衣之后,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寻找精神意义本身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扶老人后为什么有的会被讹?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最终要去追寻的问题。

追求真理,是每个人的最终追求。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当精神意义丢失后,有可能会带来民粹主义危机,有可能会引发各种无序和信任价值丢失的可能性,遇到老人不敢扶,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等等。

最近几年的网络暴力问题,我个人认为也反映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很多人站在道德或者某个观点的制高点,去批评他人,从而满足自我。

这也导致了我越来越不喜欢被某些东西所“绑架”。我就是我,不是别的东西,也不应该被别的东西所代表。

当我们连个体和人与人之间的意义都没有弄懂的时候,很多人反而会被那些过分宏大的叙事所吸引,这是比较危险的。

宏大的叙事我们应该去追求,但在追求之前,我们是否有必要先建立一个先后顺序呢?

我们都渴望回到话题的中央,渴望拥抱那些宏大的叙事。一方面是这种宏大的叙事能够更多地给予我们一种参与感和情绪上的共鸣,但另一方面,“附近”的消失,和小社区的颓势,也让人们越来越不关注“附近”了。

但一个事实是,我们又恰恰每天生活在“附近”之中。

理性思考,做起来很难,因此我的建议是,不妨先从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上入手。这个方面,就少不了靠读书去系统系地培养建立我们的认知系统,可以先从一些通俗读本开始,再慢慢转向一两本大部头书籍。

通过吸收不同作者的精华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再去理性思考,我相信便不会太难。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点击【关注】,每天为你分享职场干货与个人成长心得。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