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避免失败,不如追求成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 与其避免失败,不如追求成功

与其避免失败,不如追求成功

2023-06-10 19: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家长们应多鼓励学生)

我们先来看一则研究:通过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年调查,认为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一个人跟外界的关系模式基本都是他幼年跟父母关系模式的翻版和重现。

幼年的这种评判和不接纳相当根深蒂固,它会跟羞耻和恐惧结合在一起,深埋在当事人的潜意识深处。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境或事件时,容易触发这种不良体验,为了避免出现这种体验,他们只能控制不再让自己陷入早年的那种生活情境里,即尽量不主动自发地做出行为,以避免达不到标准,引来不好的评价,让自己更加不堪。

简而言之,被动者的父母在被动者年幼时,有意无意的表达了太多的不满意,指出了太多的缺点,他们潜意识了表达了世界应该有个标准,人们都应该向那个标准看齐,因为他们过多关注自己孩子的不足,希望他能改进,走向完美。

想想多少次由于考试分数或者校内表现不好,要叫家长过来?每次家长会开完,又要多少学生提心吊胆?考第二名的要被批评比第一名差,考第一名的又被指出怎么没跟第二名拉开差距……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同学们逐渐加固了被动学习的状态,也越来越害怕听到“别人家的孩子”。

长此以往,被动学习的同学们就会关注如何避免失败,在他们的价值体系里,失败是件不能承受的事,学习的唯一动机就是尽可能避免考试失败,让自己处在最大的安全区域内。更不敢主动,每次主动都是降低他们成功概率的风险点,在严重被动的同学心中,这种恐惧会让他们生不如死,陷入失控的境地。

(各类学业压力的新闻令人痛心疾首)

三、主动学习者的动机

既然有避免失败的被动学习者,那自然也有追求成功的主动学习者。

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于1963年深化了成就动机理论,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机模型。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阿特金森把个人成就动机分为两类: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两类不同动机的人在行为模式上具有截然不同的反映。对于追求成功的类型来说,行动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取得想要实现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会全力以赴,竭尽自己的潜能,即便失败也在所不辞。在该价值体系里,成功和追求带来的满足感要超过失败带来的恐惧感,所以这类人往往做事比较主动。

所以我们会看到不少学生克服困难,一次次坚持并努力向着目标前进,从坚韧顽强的精神上来说,就已经超越了那些被动学习的同学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各类实例也验证了主动追求成功者最终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比被动者要好。就学习方面来说,一次高考失利可能就深深打击到考生,但俞敏洪、马云当初都高考了三次才成功。

由于追求成功的动机带来强大的主动性,使得这部分学生不以避免失败为满足,而以获取成功为快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豪感促使他们在学业之路上越走越顺。

(某大学一早就在图书馆排队的学生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