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疫情下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及干预策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心理危机干预概述及干预策略论文 浅谈疫情下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及干预策略

浅谈疫情下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及干预策略

2023-04-25 23: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胡淼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乔庄镇中心小学校  628100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席卷中国大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正在进行中。这场疫情不仅给罹患者带来了躯体上的病痛,也给我国青少年群体带来了更为深远的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影响。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随着抗击疫情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刻不容缓。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不是短期且直观的,具有受众面广而复杂,需求量强烈而持久,影响力深入而细微的特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另项重要任务就是用科学的精神、态度、思维和手段,研究和探讨在新型冠病毒肺炎疫情面前,青少年呈现出的不同心理和行为状态及其变化规律,心理危机干预措施要展示出针对性、有效性、时效性,要更加符合当地的社会文化特色。 【关键词】疫情;创伤;应激反应;干预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6-114-01

        一、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概述         自然灾难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创伤后个体可能出现许多消极的心理反应,例如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在诸多灾后心理痛苦反应中,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         相较于成人,儿童、青少年是灾后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他们更容易发展出心理创伤症状。因为,他们正处于人格建立的关键时期,心理尚不成熟健全。尽管与成人一样,应激反应也被认为是青少年暴露于创伤后最常见的心理反应。但是,儿童青少年的应激反应与其它成人表现出的应激反应有所不同,主要区别表现在闪回或闯入性思维这一维度上。在这方面,成人大多表现为会做与创伤有关的噩梦,而儿童青少年由于大脑大于未完全成熟,尚不能准确地用语言描述出噩梦的内容,因此时常会从噩梦中惊醒或者在梦中尖叫,并且可能转化为头痛、胃肠不适等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因此,针对青少年创伤后症状的特殊性以及自然灾害对应激反应影响的长期性使得对青少年创伤后应激反应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二、青少年应激反应的类型         在经历疫情危机事件过程中,青少年可能出现心理应激和生理应激两类反应。         (一)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         可分两类:一是积极的心理反应;另一种是消极的心理反应。积极的心理反应是指适度的皮层唤醒水平和情绪唤起;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和动机的调整。这种反应有利于机体对传入信息的正确认知评价、应对策略的抉择和应对能力的发挥。消极的心理反应是指过度唤醒、紧张;过分的情绪唤起或低落;认知能力降低;自我要概念不清等。这种反应妨碍个体正确的评价现实情境、选择应对策略和应常应对能力的发挥。         (二)应激引起的生理反应         Cannon从动物在紧急事例面前表现出的“搏斗或逃跑”反应中发现,这种机制涉及同化(副交感,胆碱能)功能的抑制和异化(交感、肾上腺能)功能的激活。这两个过程的结合保证了动物在遭遇紧急情况时能量的需要,从而提出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应付剧变时“移缓济急”的生理原则,与此有关的各种内脏及躯体活动变化都遵循这一原则。心理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后果是因人而异的(与所处情境、社会角色、群体中的地位相关),因害怕丧失控是产生的“战斗-逃跑”的起动与杏仁核有关;而受至与群体隔离或行动受挫而致抑郁时,可能与海马及肾上腺皮质机能有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         (一)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状况         以往研究发现,应激障碍和抑郁是创伤后的个体最普遍出现的心理反应,因此我们也重点考察了青少年的应激障碍和抑郁等消极         心理反应的状况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同时,以往研究也发现,创伤不仅会给个体带来消极的身心反应,还可能使个体在与创伤的抗争中发生积极的改变,实现PTG,因此我们对疫情后青少年PTG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也进行了考察。         (二)认知改变对创伤后应激反应潜在发展类型的影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改变是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原因,且认知改变与主观害怕情绪一样都是影响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近端因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一部分人的创伤后应激反应会随着时间消失,而另一部分人却出现慢性的创伤后应激反应。Horowitz的应激反应综合症理论认为个体有将新的创伤信息整合于已有心理认知图式的需要。这种整合的需要会促使记忆中的那些与创伤有关的信息反复地、无意识地被加工,并且会以强迫思维、闪回或恶梦等方式闯入意识中来。如果能够完成创伤信息的整合,则创伤后应激反应会逐渐消失。但如果信息加工失败,也可能会致使一部分与创伤有关的信息并未被完全整合,而是仍然活跃在记忆中,这也就增加了出现慢性创伤后反应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个体对于创伤认知的调整(负性认知改变)是创伤后应激反应如何发展的重要预测因素,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学校心理应激反应干预策略         构建学校应激反应干预体系的必要性来自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发的需要,更来自于现实的需要。         (一)构建学校心理应激干预体系         从广义上以及实际效果上来说,有效的学校心理应激反应干预不是始于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反应,而是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业已开始。完整而系统的学校心理应激反应干预体系应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和准备、危机发生后的心理危机处理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评估等三个方面。         1.确保生理需要。应激事件发生后,学校首先要确保学生的基本生理需要,包括提供安全的场所、必要的食物和水等;同时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让学生得知应激事件的始末以及目前的情况。这样做可以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只有基本的生理需要满足了,才能进一步开展心理干预。         2.评估心理创伤。在心理干预开始之前,首先要评估每个学生的理创伤水平。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而且每个学生的反应可能差异很大。评估工作最好由学校内部及周边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进行(例如学校心理教师、社会工作者以及职业心理咨询师等)。         3.提供心理干预并满足师生的心理需求。进行评估之后,就要针对不同的干预对象及其不同需求,提供不同形式的或分层的应激干预。第一层是普及性的应激干预,重新建立其社会支持系统;第二层是选择性的应激干预,如心理教育式的团体辅导、急救性质的个体和团体咨询等;第三层是指定性的应激干预,主要提供给那些受到最严重心理创伤的个体。         (二)学校心理应激干预团队的建立         建设学校系统的心理应激干预团队,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加以考虑。微观层面:学校内部的应激干预团队建设;宏观层面:更大区域范围和更加系统的团队建设。学校内部心理应激干预团队的规模取决于学校的大小,一般是3—7人。         通过对以上心理干预实践的阐述,我们也提出了建立学校心理应激干预体系的设想,强调完整而系统的学校心理应激干预体系应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和准备、危机发生后的心理危机处理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评估三个方面;为了确保这一体系的良好运行,需要建设学校内部的心理应激干预团队和学校内外联动的心理应激干预队伍,从而保证学校心理应激干预体系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陈竹.(2016).创伤应激障碍综合征的发展历史与诊断标准的进展.创伤外科杂志18(8),507-509.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