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思想脱贫探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心动电影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国语 深度贫困地区思想脱贫探析

深度贫困地区思想脱贫探析

2024-07-06 08: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山西主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指出,只有思想脱了贫,将输血变成造血扶贫,才是真正的脱贫。“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要脱贫就必须破除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本文就安康深度贫困地区思想脱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一点探索研究。

  一、安康深度贫困地区基本情况和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安康市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核心战区,贫困体量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返贫风险大。安康市9县1区都是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和革命老区县,有9个国定贫困县,1个省定贫困县。全市确认贫困村979个、建档立卡在册贫困户18.04万户51.35万人,贫困人口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市贫困发生率20%,属于深度贫困地区。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中安康市占4个(汉滨区、紫阳县、岚皋县、白河县),其贫困人口数量占全省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总数的47.55%,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13.78%;全省482个深度贫困村中安康市占168个,占全省深度贫困村总数的34.85%。安康市在册贫困人口中有49850人患长期慢性病,53781人是残疾人,116179人纳入低保,37689人纳入五保,因病、因残、因老等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占有较大比重,兜底保障、生活料理任务繁重。在2017年完成122个贫困村、6.23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的基础上,今后三年安康市还需脱贫857个村、45.12万人,平均每年至少需要脱贫286个村、15万人,任务之重、难度之大位于全省前列,这在陕西是少有的,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二)现状分析

  当前,安康脱贫攻坚也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深度贫困村与贫困群众,要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除了必须消除物质贫困外,还要下功夫扫清思想贫困障碍问题。笔者对安康市汉滨区、紫阳县、岚皋县、白河县四个深度贫困县区10个贫困村,100户贫困户进行了入户走访调研,经过分析和总结,在诸多致贫困素中,最普遍的现象在于思想贫困,约占30%左右。具体表现在:不想脱贫,不愿脱贫,不敢脱贫。从调查的扶贫情况看,有些困难群众习惯于贫瘠的生活,而不愿意通过努力去改变现状。还有的群众仅仅把希望寄托在国家身上,希望国家能够多出台扶贫政策,多提供钱财、物资的帮助。尽管有能力脱贫,仍然为了能拿到政府给予的贫困补贴而守着贫困。有些地方由于思想观念和自然经济条件的落后,导致婚事嫁娶大操大办,人情份子攀比高涨,致使贫困地区部分群众“一婚穷十年”的现象不断出现。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些人没有自我发展和自主作为的意愿,而是习惯了过清贫的日子,内心有种懒惰思维,认为只要有口饭吃,就没什么好追求的了。由此可知,扶贫若不扶智扶志,无论提供多少物质帮助都是无法改变贫穷的面貌。

  二、思想脱贫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导致贫困群众不想脱贫,不愿脱贫的思想问题,既有现实的问题,又有潜在的问题。

  1、现实问题。一是安于现状。不主动谋取更好的生活条件,习惯贫穷。甚至有的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宁肯整天打牌搓麻将,坐享清福,也不愿动手干点事情。二是思想封闭。局限于客观因素制约,而不从主观上寻求改变现状的路子。不愿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发展新产业。自我发展能力差、发奋努力意识淡。把脱贫的唯一希望指向政府。三是以贫自居。“等、靠、要”思想极其严重;发展产业要政府包揽,缺少资金要政府扶持,生活难题要政府解决,依赖思想严重,内在动力很弱。习惯“穷”,以贫为荣,全靠政府解决问题,以享受贫困户待遇自居,不愿意摘掉贫困的帽子。

  2、潜在问题。一是扶了“庸”人。一些贫困对象存在着较重的不愿作为思想,习惯过穷日子,总认为扶贫就是给点钱物,或者给个低保待遇,或者救济赞助。二是养了“懒”人。因为有政府的救济,所以不勤的人也就懒惰成性了。整天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争当“穷人”,成了发展产业的看客,农村社会的闲人。三是惯了“赖”人。遇有难处,一旦找到政府尝到了甜头,于是就想方设法寻找理由,天天跑政府上访,以各种无理要求为理由耍赖要钱,一旦得逞还要四处炫耀。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原因分析

  贫困地区思想贫困的产生既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又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思想贫困的主要原因:

  1、特定的环境原因。安康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大都集中在偏远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环境恶劣,发展成本很大;自然约束很强,生产方式落后;因循守旧,害怕变革的精神状态。综合分析目前贫困现状,从地理上看,一些家庭由于地处偏远,与现代经济和生活状态脱节,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封闭的自然环境积淀着人们的惰性心理。从教育上看,因为大都受教育不足,综合素质较低,因而自创能力差。

  2、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民仍然坚持一门一户独善其身的生产、生活格局,人与人的结合仍主要以情感为纽带,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合作相对较少,竞争成分不高。贫困地区通婚圈狭小,人们利用血缘和亲缘关系建立的社会网络延伸半径小,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由于这种圈子阻隔了贫困地区与外界社会的有效结合,弱化了外界社会先进的思想文化浪潮对贫困农村冲击的势头,因而更加加强了贫困地区社会贫困性和贫困落后的现实状态。

  3、扶贫工作的困惑。扶贫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效应很多,但也出现一些令人困惑的现象。尤其是精准扶贫责任到人,由此也就诱发一些贫困户依赖扶贫干部的意识。一些地方出现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现象,“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一些贫困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认为扶贫干部比自己更着急,自己不脱贫,干部难交账。另一方面,因为精准扶贫中对贫困者有很多优惠政策和待遇,这也就诱发了一些贫困户的懒惰意识,认为扶贫政策好,政府养着比自己干着轻松,而且没有风险。因此,在小生产观念根深蒂固的落后地区,某种程度上滋生出一种无所作为,依赖政府的倾向。

  三、深度贫困地区思想脱贫的对策

  (一)激发贫困群众思想脱贫的内生动力

  1、树立贫困群众脱贫信心,营造良好的脱贫环境。要坚持扶志与扶贫紧密结合,把扶智扶志深入到扶贫工作的全过程,把脱贫政策宣传工作落细落小,既要讲到位、送温暖,又要多鼓励、扶志气。要从思想上、精神上帮扶,让群众自觉主动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萌发“行动”的念头。尤其是要突出先治愚再治穷,率先解决好“思想脱贫”上的问题,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陈旧陋习,实现从“要我脱贫”的被动状态向“我要脱贫”的强烈愿望转变。重塑贫困农民的精神世界,真正让他们的心里热起来、脑子转起来、身子动起来,自立自强奔小康富起来。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勤劳致富蔚然成风。真正的思想脱贫,就是要充分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切实解决好“不想干”“不愿干”问题。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激励他们靠自己努力来改变命运,引导他们增强主体意识,挖掉精神上的穷根,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要选取有代表性、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典型户,与贫困户结对子,让其照着学、比着做,树信心、找门路;等等。当然,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应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尊重他们的意愿与诉求,防止越俎代庖式的帮扶,要让他们立志脱贫、勤劳致富蔚然成风。

  3、拓宽创业就业渠道,着力转变生产生活观念。对于安康深度贫困地区来说,能够改变贫穷最快最有效方法是发展产业和创业就业。要紧跟市场,通过量身定制和打造符合各村的扶贫措施和特色产业,尤其要在大力发展产业上下深功夫,以便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员就业脱贫。要鼓励当地人外出务工就业或经商创业,使他们切实感受着市场经济和城市生活的冲击,他们固有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才会慢慢发生改变,新的观念和思想会慢慢内化提升,主动走向市场,适应市场,拓宽更多的创业就业致富渠道。

  (二)坚持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相结合

  1、大力发展乡村教育,着力把贫困的孩子培养出来。脱贫攻坚的基本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其中,“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按照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省市县的规定要求,动员贫困家庭重视子女学习教育,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带动整个家庭摆脱贫困,这是斩断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也是脱贫致富之根本所在。

  2、大力培训致富技术,着力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谚语曾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解决深度贫困群众的脱贫和不返贫,必须重点解决好“做什么”“怎么做”问题,要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入手,大力支持深度贫困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深入开展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要根据项目需求、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等技术培训,加强产业技术指导,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增强增收致富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帮扶一户、脱贫一户。

  3、大力推行“三变改革”,不断完善脱贫体制机制创新。要想真正改变深度贫困地区人们思想贫困状况,就必须在脱贫的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如大力推广农村的“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使深度贫困群众融入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现代社会中。同时,积极倡导允许城市市民到农村租赁房屋和流转土地,从事农业观光和休闲,带去城市生活的理念和生产经营方式,直观影响和促进贫困农民发生脱胎换骨式的致富变化。还有,要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可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使政府的积极作为与贫困户的主动之举捆绑运作,引导贫困群众用辛勤劳动实现精准脱贫。

  (三)把扶智扶志作为扶贫的重要任务

  1、加强基层建设,形成有人带帮扶局面。全力狠抓深度贫困村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率先脱贫带头作用,按照“支部+x+贫困户”方式,形成有人“带、帮、扶”局面,把深度贫困户带动起来,实现共同脱贫。大力做好深度贫困村帮扶指导工作,解决“不会干”“干不了”问题。扶贫干部、村“两委”成员要经常登门入户讲政策、听需求、出点子、办实事,比如,有的贫困户不仅缺少生产脱贫的资金积累,更缺少贷款创业的胆量。因此,我们在帮扶工作中,要帮助其找项目、找市场、帮贷款,做扶贫脱贫战场上的“指导员”。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专业化的耕作、植保、农机、精深加工等综合服务,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增强农民在生产、流通环节中的主导权、话语权,减少他们在生产中的盲目性,使之真正地适应农业现代化。着力多培养脱贫明星,致富能人,让脱贫明星致富能人大胆发展起来,在思想理念上刺激其他贫困户效仿,在生产上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员脱贫致富。

  2、弘扬传统美德,大力开展新民风建设。要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大力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年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老少和顺,树立良好家风。在深度贫困地区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着力解决农村在婚丧嫁娶事宜方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和封建迷信等问题。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切实营造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社会氛围。按照《村民自治章程》制定《村民公约》,把禁止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带动广大群众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不断转变铺张浪费、攀比跟风等旧习俗观念,彻底改变“一婚穷十年”等不良现象。

  3、加强思想教育,培育立志自强的精神。脱贫攻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不能就扶贫而扶贫,还要改变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思想贫困状况。要针对扶贫工作的实际,坚持全方位扶贫的方略,激发群众思发展、谋发展、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政府强力推进,干部积极作为,群众主动努力的工作格局,真正实现脱贫政策的科学化,脱贫工作的精准化,脱贫行为的系统化。特别要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心愿望,增强贫困群众自立自强、自我发展的决心和热情,激励他们振奋精神,主动作为,发家致富,追求美好生活,奔向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系中共安康市委党校)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