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建筑】第18期|阮仪三:徽派古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集大成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徽派建筑的魅力 【徽州建筑】第18期|阮仪三:徽派古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集大成者

【徽州建筑】第18期|阮仪三:徽派古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集大成者

2023-11-07 02: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徽州建筑

粉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徽派建筑,以青山绿水环绕的明朗素雅,诉说着江南烟雨的似水流年,传承着徽州文明的文化密码。一幢幢古建筑,一座座古牌坊,并不只是静止的存在,而是寄托着文化血脉的传承。为妥善留存传统文化精髓,绵亘不绝传承历史积淀的文化遗产,打响徽派古建品牌,促进我市徽派古建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走近徽州古建专家和企业,倾听他们的故事和声音,让徽派建筑之光更绚丽璀璨。

传承文化经典

推动创新融合

黄山,拥“东南邹鲁”“文物之海”之美誉;上海,揽“全国建筑博览会”之美称。两座城市在历史建筑保护上各有千秋,互有借鉴。近日,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先生在接受黄山日报记者时说:“徽派古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集大成者。”

谈徽州:徽派古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集大成者

一袭布衣、一头银发、面目慈祥、谦和儒雅。上海同济大学规划大厦911室,眼前的阮仪三教授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老人,丝毫不见 “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的威严。

“徽州,我很熟悉。”一见面,阮仪三就兴致勃勃谈到了徽州,“我去过屯溪、呈坎、西递、宏村很多村镇,尤其是对歙县很熟悉,对徽州村子的建筑美感记忆犹新,记得那时都不舍得走,还对徽州的古建筑做过调研。”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年代,他曾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员,在歙县同济大学红卫农场劳动干校工作过,还当过工作组的副组长。

上个世纪90年代,他曾带着博士生主导参与了《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歙县古城墙、古县衙的修复规划》。

阮仪三说:“徽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文物众多,是一座古建筑的富矿。徽派古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集大成者,也是江浙建筑文化的源头。”

说起徽州,阮仪三侃侃而谈,徽派民居集萃了中国民居的精髓,并且形成了独具民族特性的居住形态。典型的表现有聚族而居、大照壁、四水归堂、飞檐翘角,肥水不外流等。建立了一种向心的、和谐共处的一种关系。徽派建筑在外立面采用的都是中国原材料(砖、瓦),用素式的材料结合艺术的手法(砖雕、木雕、石雕)。建筑形制上,有自己的特色,大片的磨砖对缝墙面,砖雕的精致花纹、外翘的马头墙、涉及了重要的科学防火的作用,又有艺术造型的审美,街巷有序,肌理宛柔,每幢房子、每个村镇都蕴含着风水特色和诗情画意的文化内涵。

谈上海:建筑是可以阅读的

上海最精彩的名片——外滩,阮仪三十分熟悉。

阮仪三称,上海的近代优秀历史建筑,全国还没有哪一座城市能有这么丰富。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外滩,为当时英、法、日、美等国家租界,大量的西方建筑荟萃这里,成为上海近代优秀历史建筑集群,虽然都是外国的优秀建筑,却把西方最精彩的建筑智慧移到了上海,反映出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历程。

阮仪三在上海曾亲身参与过外滩、南京路、城隍庙等历史建筑的保护规划工作。对于当今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名片的外滩,当年的保护工作仍记忆犹新。

“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做得非常好,一方面是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花了很大的力气,二是上海的专家实力深厚,且拥有很好的话语权。第三是让建筑可以阅读的保护理念深入人心。”阮仪三说,“外滩作为上海最早列入规划历史建筑保护,由自己领衔参与。这里的25幢优秀历史建筑当年全部按照要求完整原样原修,每一幢房子包括东、南、西、北的外立面改造,每一个细节都有专家的认证把关指导。从历史溯源、修缮方案的文字材料、照片和视频,全部都要经过专家组按照保护原则鉴定后方可实行,对违反空间轮廓线等行为坚决制止。对外招商的房子,也完全按照严格的技术规范签订保护协议。像和平饭店、浦江饭店等在改造过程中都经过了多次充分论证。

上海在古建保护改造的过程当中十分尊重专家的意见,比如外滩和平饭店的更新改造,一开始请来香港的专家,讨论当中,上海专家认为香港专家“不靠谱”,不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结果遭到一致反对,后来就换成了更“接地气”的中国本土专家。

“今天的上海,可以阅读高楼大厦中的时代进步,也能阅读石库门里弄的历史沧桑。”阮仪三说,上海历史建筑的文章做的比较好了,总体上有很大进步,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原真性的保护,留存原住民、可持续性利用等还要加强。

谈《意见》: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意见提出,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以系统完整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和全面真实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为目标,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阮仪三认为《意见》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是对之前历史文化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再完善,很及时,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阮仪三透露,鉴于国内个别地区古建筑保护现状的危急情况,三个月以前他还专门给相关部门写信。点名批评了一些只是说的好而做的不好的地区,中央有关部门对这些问题很重视。

谈“长三角”:要像保护老人一样保护古建筑

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建筑文化与人文沉淀深厚。因其人文思想、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特点、水运交通等而形成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

阮仪三举例说明苏州古城的保护,它留存了江南地区完整的街巷体系系统。现在的苏州古城中没有一座高楼,这全要拜赐于上世纪80年代专家写给邓小平的建议:保护古城,另开新区的做法。

“江南六镇”(江苏的周庄、同里、甪直,浙江的西塘、南浔和乌镇)是阮仪三付出过很多心血的地方,他重视的新“江南六镇”(木渎、安昌、龙门、前童、新场、枫泾)如今也在焕发新彩。

阮仪三说,无论是“老六镇”还是“新六镇”,都有长三角地区建筑特色、建筑技术和建筑规划的共同性、共通点,但不能千人一面,各地还是要找出自身的特点,然后按照特色发扬光大。

阮仪三特别指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乡建设大规模急速开展,存在片面追求政绩工程的隐患。建设是需要的,发展也是必要的,但不赞成一定要拆掉旧房建新房,盲目追求“洋、大、高”。其实,城市建设应该和人体新陈代谢一样,好东西一定要保留下来。因为,保护城市遗产是为留下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和城市来。

“要像保护老人一样保护古建筑,要让这些历史建筑在现代城市发展当中发出异样的光辉。”

谈保护:“修旧如旧”不如“整修如故”

时下,只要一提到历史建筑保护,“修旧如旧”几乎成为运用次数排名首位的高频词,甚至在保护界业内也有一些人士运用“修旧如旧”来阐释保护理念。

而在阮仪三的眼中,“修旧如旧”不如“整修如故”,“修旧如旧”和“整修如故”有很大的区别。

他说,“修旧如旧”成了很多假古董的“作旧”手法,甚至破坏了历史的真实信息。而“整修如故”,是原样的修复,保持了建筑的原真性——建筑原来真实的风貌。

唐宋元明清,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应该尊重建筑本身的历史,旧的就是旧的,不要以涂脂抹粉把旧的整成新的,要把历史的信息通过我们的手传递给下一代。

为此阮仪三提出“四性”和“五原”理念。

“四性”:原真性,可读性,可持续性,整体性,这是修复时遵循的原则。“五原”: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原结构、原环境,这是修复时具体要掌握的方针。

针对徽州古建文物多,文保经费投入有限,文保地位与实际需求相差大的问题,阮仪三说,最主要还是人和观念。在这件事上,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参与,要廓清理念,提高素养,付诸行动,扩大影响。采取审慎的态度对待徽州古建,对留存在徽州大地上的每一个村、每一个街区、每一幢建筑,都应有序地、系统地保护起来,并且通过合理的利用,让它焕发出新的生命。

延伸阅读

■ 黄山市与上海市古建对比

黄山市古建清单: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26个,历史文化街区11条,已公布历史建筑4052处,中国传统村落27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7处,不可移动文物8032处。

上海市古建清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已公布优秀历史建筑1058处,3435处不可移动文物,397条风貌保护道路(街巷),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250个风貌保护街坊。

■ 阮仪三简介

阮仪三,1934年11月出生,苏州人。1956年考入同济大学,1961年毕业留校。现任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因而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主要著作有《护城纪实》《护城踪录》《江南古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等。

徽州建筑小知识

格局

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

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

来源:百度百科

策划:伊澄工作室

作者:范洁、程向阳、徐剑

制作:汪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