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这些心理学理论放在电影创作中,竟有如此惊人的契合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德式斜角镜头 将这些心理学理论放在电影创作中,竟有如此惊人的契合度!

将这些心理学理论放在电影创作中,竟有如此惊人的契合度!

2023-03-10 10: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心理学体系的内容不少,但能够作用于电影创作的心理学,你了解多少?

不少创作者通过我们近期的推送了解到电影创作心理学 ,并在实践中感受到了超级神奇的作用,在创作中打开无数灵感世界!

今天带大家继续探讨这门奇妙且实用的学科。当“电影创作思维“和”心理学“相遇、碰撞,会擦出哪些灵感火花?一起来感受下句句都是可以立马用起来的有趣干货!

-1-

如何让被摄主体成为观众焦点、视觉中心?

完形心理学教你至少有五种设计!

影视工业网 , 电影中,如何让被摄主体成为观众焦点、视觉中心?完形心理学教你像这样设计!#电影创作心理学 #心理学 #电影创作#南方车站的聚会 视频号

小爱老师提到的“完形心理学” 理论 (Gestalt Theory,中文翻译一般是“格式塔理论”)。它总结了人类在识别外部世界时的五个基本能力,其中之一是人类擅长于自动搜索图形/图案,这个搜索的过程是基于人类自身的经验判断情感和对于世界的认知,当人眼捕捉到并不连续的视觉元素时,人们会自动脑补一个图案并且去填充空缺的部分。

基于“完形心理学”理论,创作者在拍摄电影时会有更大的创作空间。

创作拍摄过程中,想要突出自己最想呈现的内容(人物或者景物),最大程度勾起观众的注意,这段视频中讲到的“完形心理学” 中的相似性理论,一定要利用起来哦!

-2-

在电影创作心理学指导下 

了解电影放映过程中的4种情绪状态

再“分裂“的电影也容易看懂!

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看电影,透过影像去拆解导演创作的技巧,以作用于自己的创作拍摄,是最基础的学习动作之一。

但观影途中,难免很多影片让人晦涩难懂,既“烧脑“,也“分裂”。

如大卫·林奇执导的《穆赫兰道》,很多创作者说“看了至少三遍也看不懂“。

《穆赫兰道》剧照

如滨口龙介执导的《驾驶我的车》,几乎从头到尾都让观众感受到“分裂”。

《驾驶我的车》经典镜头

如何利用“电影创作心理学“知识迎难而上,真正进入到类似的电影作品中呢?

影视工业网 , 了解电影放映过程中的4种情绪状态,再“分裂“的电影也容易看懂! #电影创作心理学#驾驶我的车#电影创作#心理学 #情绪@小爱聊电影 视频号 好啦 ~从“烧脑”“分裂“出来接下来感受点放松的-3-

这幅画、这首歌会让你想到啥?

电影人不可错过的创作心理学互动,来测试一下!

影视工业网 , 这首歌会让你想到啥?电影人不可错过的创作心理学互动,来测试一下! #电影创作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心理学#电影#电影创作@小爱聊电影 视频号

想必大家一定能从这些有趣案例中体会到,当“心理学”与“电影创作”碰撞上,导演能在这个过程中,在“电影创作心理学“的引导下,从视听语言和剧本编写两个层面去完成最能打动观众的创作。

其实在做经典电影的拉片时,小爱老师也常和大家分享到:

Dutch Angle(德式斜角镜头)看上去会令观众感受到“扭曲”、害怕;

影片《第三人》中的Dutch Angle(德式斜角镜头)

将人物置于鸟瞰的大全景中,观众会理解角色的孤独和无助;

包括在研究剧本的时候,也一直在强调“不能让主人公太顺利,要虐他内外千百遍”、“反派不能是个弱者,他(她)必须和主人公势均力敌”…… 

这些东西其实就是基于心理学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只是,在早期做电影研究的时候,它们可能都被锁在潜意识里。

今天所分享的这些内容干货,来源于小爱老师对著名心理学家Lisa Feldman Barrett博士理论深度研究后的原创认知。

Lisa Feldman Barrett博士目前是美国心理科学协会的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东北大学心理系教授,她的“情绪构建论”是当下全世界神经科学、心理学与医学研究的最新“法典”。—— 她的“情绪构建论”彻底推翻了百年以来传统心理学家对于情绪与情感的解读。

小爱老师在探索中惊喜的发现,如果把这个理论的内核延展到电影创作中,会有惊人的契合度!

如此奇妙的“电影创作心理学”学习互动之旅,你心动多少呢?

影视工业网x小爱老师《电影创作心理学》课全网独家热售中!

20节精彩课程内容重磅剧透!

第一节:从器官到感官,视听与心理欲求的对话:

1.视觉刺激与集体幻想,电影心理学的起源;

2.意识的幽灵,在现实与错觉中完成对话;

3.幻觉与暗示,把观众当成催眠的对象;

4.叙事、记忆与幻想,银幕真实感的由来;

5.无结构群体的喜怒哀乐。

第三节:感知错觉,魔术师与看客的盗梦空间:

1.佛洛依德的微笑,梦的解析;

2.意识碎片管理,电影即造梦;

3.镜像,清醒者的妄想;

4.攻击、快感、补偿,深思视觉的重要性;

5.掩饰与屏障,电影是一个模拟机制。

第五节:我们并不需要创造完美:

1.满杯的咖啡难再续;

2.缺陷与遗憾,艺术真实性的有利表达;

3.弱者的力量,心疼比崇拜更持久;

4.潜抑与移情,创作与观赏的审美壁垒;

5.防护虚构的筑与破。

第七节:好奇不会害死猫;

1.不确定性,刺激事件的本质;

2.视觉恋物癖,满足感的获取;

3.让叙事领先于观众;

4.让叙事落后于观众;

5.犹抱琵琶半遮面,共振的快感;

第九节:波动与呼吸感,电影是曲线的艺术;

1.故事、审美与情感,曲线创造美;

2.节奏,连续性的破损之美;

3.视听与调度,创造视觉节奏的呼吸感;

4.声音设计,创造听觉节奏的呼吸感;

5.事件的变化,心理刺激产生情绪曲线。

第十一节:创造“喜”;

1.从器官到感官,情绪积极状态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

2.视听语言六大要素与喜感渲染;

3.演员表演,镜子的两面性;

4.巧用服装、化妆、道具、美术与自然元素设计;

5.反向思维的养成。

第十三节:创造“哀”;

1.从器官到感官,情绪消极状态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

2.视听语言六大要素、自然界元素与情绪氛围渲染;

3.影像风格,感官刺激与情绪状态;

4.哀大莫过于心死,利用情节设计击倒观众;

5.留白的艺术,不可诉说的苦难最疼痛。

第十五节:创造“惊”;

1.视觉刺激,应激反应是人体本能;

2.声音设计,寻找最直接高效的感官刺激;

3.服化道摄录美,利用细节制造惊悚;

4.见不到的“鬼怪”,心理惊悚的终极体验;

5.反转与惊喜,落差性刺激的长尾效应。

第十七节:创造“迷失”;

1.从器官到感官,迷失状态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

2.视听语言六大要素、自然界元素与情绪氛围渲染;

3.眩晕感,视觉体验与心理波动;

4.意识流的轨迹,用可听可见的电影语言寻找具象表达方式;

5.创造一个没有目标的人生。

第十九节:创造“问题”;

1.视听语言六大要素设计,电影是暗示的艺术;

2.圆满的人生没有故事,故事编写的起点;

3.屋漏偏逢天下雨,灾难重叠性理论;

4.让观众理解人物的起点和目的地;

5.主人公的困惑,把解决方案交给观众。

第二节:情绪与意识,现实与虚构的双向奔赴:

1.偷窥、监视、虐待与宣泄,情绪的无组织性狂欢;

2.时空错位与变形,情绪、想象力与意识的共同穿越;

3.电影叙事,被意识与潜意识占领的高地;

4.电影放映过程中存在的四种情绪状态;

5.人人都是精神病,电影的理想国。

1.幻想介入,角色是自我意识的投射;

2.情感贯注,在虚幻中拥抱自己;

3.宣泄与认同,人类追逐故事的本能;

4.关灯的瞬间,电影院的独特魅力;

第六节:升级打怪兽的趣与乏;

1.目标,诱惑的起源;

2.现实压抑,冲突的不可回避性;

3.意外、干扰与阻力,让游戏时间持久一些;

4.雪球效应,一发而不可收的力量;

5.Ending Fatigue(终场疲劳),尾声的艺术。

第八节:在惊喜中获取满足;

1.知己知彼,愿望的满足与颠覆;

2.宠爱与施虐,信息呈现的结构性设计;

3.Want & Need (想要与需要),逻辑的自洽;

4.建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

5.闪回,雅俗之间的幕后玩家;

第十节:蓄情的艺术;

1.叙事与蓄势,审美心理与情绪变化的核心;

2.拖延、控制与阻碍,抑制法带来力量;

3.反跌法,欲擒才能故纵;

4.回旋法,道德困境与选择困难症的功效;

5.建置法,导火索的铺垫与点燃。

第十二节:创造“怒”;

1.从器官到感官,情绪负面状态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

2.视听语言六大要素与情绪氛围渲染;

3.大胆让表演、调度与摄影深度融合;

4.不要忽视自然元素的创造力;

5.巧用蓄情寻找爆发点;

第十四节:创造“愁”;

1.从器官到感官,情绪消极状态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

2.视听语言六大要素、自然界元素与情绪氛围渲染;

3.影像风格,感官刺激与情绪状态;

4.从抽象到具象,意识流与视听元素的转换;

5.Action & Result(行为与结果),落差的重要性。

第十六节:创造“怕”;

1.从器官到感官,情绪消极状态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

2.视听语言六大要素、自然界元素与情绪氛围渲染;

3.创造焦虑,人物三要素的重要性;

4.移情,感同身受的害怕才是真害怕;

5.寻找模式,让观众参与叙事的高级技巧。

第十八节:创造“孤独”;

1.从器官到感官,孤独状态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

2.利用镜头设计创建观众知觉能力;

3.积累更多视听语言与场面调度技巧;

4.信仰、想要与需要,人物设计的高级技巧;

5.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理解观众不为人知的一面。

第二十节:结束才是真正的开始。

1.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值得思考和回味;

2.人物比情节更容易被记住,头像完成理论;

3.电影创作中的心理学痕迹回顾;

4.心理学思维在电影中的应用技巧总结;

5.导演思维与心理学思维的深度融合技巧。

欢迎【原文】加入课程,或联系助手加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