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鸡”与“八头猪”的血统保卫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德庄火锅有名吗 “一只鸡”与“八头猪”的血统保卫战

“一只鸡”与“八头猪”的血统保卫战

2023-05-04 23: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白绒乌骨鸡

官庄花猪

槐猪

吴剑飞在观察白绒乌骨鸡。

地方畜禽品种经过千百年驯化和培育而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地方品种,都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基因库。

我省地处亚热带,复杂多样的生态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地方畜禽品种。目前,已纳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共八大类29个品种。在保护优先、高效利用的原则下,这些品种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而关于地方畜禽品种的保护和利用,我们从“一只鸡”和“八头猪”的故事讲起……

众里寻它千百度

时间回到2002年的夏天。莆田、泉州、厦门三地的基层畜牧兽医站,共同收到了省里的“动员令”——寻找白绒乌骨鸡。

白绒乌骨鸡,是著名中成药乌鸡白凤丸的主要原料。作为地方特色鸡种,它在多个省份均有分布,在福建叫作白绒乌骨鸡,在江西叫作泰和鸡,在广东叫作竹丝鸡。

历史上,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养殖该品种,老百姓对其滋补功效笃信不疑。700多年前的《马可波罗行纪》就有关于它的记述:“有一异事,足供叙录,其地母鸡无羽而有毛,与猫皮同。”1985年版《福建省家畜禽品种志和图谱》归纳了白绒乌骨鸡的十大特征:雪白羽、丝绒毛、乌黑体、桑葚冠、青铜耳、橄榄头、缨毛顶、连毛胡、多毛脚、五六爪。该书记载,“据1980年底统计,仅泉州市饲养该鸡就有4.5万只”。

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着力保护畜禽遗传资源。200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专家陈宽维来到福建,开展地方家禽遗传资源调查。省畜牧兽医总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江宵兵陪着他,由北至南,跑遍全省,却见不到一只纯种白绒乌骨鸡。

白绒乌骨鸡数量的锐减,源自外来快大型品种的冲击。

“地方品种普遍长得慢、产蛋少。”江宵兵作了个对比: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白羽肉鸡,当时49天就能出栏,体重可达约2.4公斤,料肉比约2.1;白绒乌骨鸡则至少要养半年,平均体重只有1.5公斤,料肉比却是白羽肉鸡的接近2倍。同时,专业化高产蛋鸡品种每只鸡每年产蛋300个不在话下,白绒乌骨鸡顶多百来个。

为追求经济效益,满足市场对畜禽产品的数量需求,各地开始大力推进品种改良。养殖户自发地引进外来高产快长品种,与本地鸡杂交。引入“外血”后,白绒乌骨鸡长得更快了,体型更大了,下蛋更多了,也越来越不像原来的模样,就连标志性的“白绒”也变成了“片羽”。

“听说福建已经没有纯种白绒乌骨鸡了。”陈宽维对白绒乌骨鸡的境遇早有耳闻。

“不会的,它在福建的分布范围很广。”江宵兵认为,白绒乌骨鸡在偏远山村还有零散分布。

“那你要拿出证据!”

送走专家后,江宵兵当即给莆田、泉州、厦门的畜牧兽医站挨个打电话,发出“动员令”,指导各地到偏远山村寻鸡。很快,这些地方的畜牧专家全员出动,分头到各个山村寻访农家,打听白绒乌骨鸡的下落。最终,莆田最快找到了这种鸡。

“我们把十大部位特征放大,打印出来,像通缉令一样,全城搜寻,按图索骥,逐一比对。”莆田市荔城区畜牧兽医站站长肖庆龙说。

大海捞针,难度不言而喻。好不容易找到几只外形接近的,一些养殖户也不愿意割爱。有一个老太太当场拒绝:“一共才10来只,我还要留着生蛋给我孙子补脑!”几番劝说后,对方才同意高价出售其中部分白绒乌骨鸡。

第一批收集来的100多只鸡,被暂存于市区一处空置的车库里。江宵兵赴现场采集血样,寄往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证实:现存种群纯合度较高,与其他品种差异性显著,福建白绒乌骨鸡并未消失。

岂料,采完血样,这些从未接种过疫苗的本地鸡就因离开深山环境而感染了马立克氏病毒,很快全军覆没。专家们不得不再次敲开农户的门,一只一只收集……

前后历经大半年,莆田才从涵江区庄边镇、秀屿区埭头镇、城厢区华亭镇、荔城区北高镇等地农村,分批找到370只基本符合特征的白绒乌骨鸡。

一旦失去不可挽回

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去寻找“一只鸡”?既然这只鸡不适应市场,为何不任其在优胜劣汰中自然消亡?

“一个畜禽品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省畜牧兽医总站高级畜牧师王均辉说,地方畜禽品种经过千百年驯化和培育而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培育优质、高产、特色、抗逆畜禽品种的重要原始素材,也是各国争抢的遗传资源。

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案例,是原产于我国的梅山猪。梅山猪以高繁殖力著称,最高单胎产仔纪录超40头。上世纪,梅山猪被欧洲国家引进后,为选育优质生猪品种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省地处亚热带,复杂多样的生态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地方畜禽品种。目前,已纳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共八大类29个品种,其中10个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这些品种特征迥异,别具特色。譬如,连城白鸭是国内唯一具有药用价值的鸭种,龙岩山麻鸭是我国体型小、产蛋高、适应性强的代表性蛋鸭,晋江马则是中国东南地区唯一的地方马品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养殖从业者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忽视了对地方品种的保护,业内曾将该现象总结为“重引进、轻培育,重改良、轻保护”。其结果是,像白绒乌骨鸡这样的地方品种数量骤减。

福建曾有八大猪品种,这“八头猪”普遍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鲜美。

在上杭县农村,农民祖祖辈辈养殖一种“四不像”的地方猪——“麒麟尾、美女腰、草鞋脚、狮子头”,这种猪叫作槐猪。

“在养猪兴盛的年代,每家每户都会养上一两头,用地瓜梗、潲水、米糠、红萍就能喂活,到了春节家家户户杀年猪,吃不完的就风干做成腊肉。”上杭县儒溪槐猪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大荣,老家位于上杭县太拔乡彩霞村。他还记得,早年村里还有人专职“赶公猪”,也就是专门从事种公猪养殖,牵着公猪上门为母猪配种,“配一次种,能拿到两个鸡蛋和半斤米,鸡蛋给公猪补充营养,大米则是公猪养殖户的报酬”。

槐猪后来的命运,与白绒乌骨鸡如出一辙。

20世纪80年代,以“外三元”为主导的洋白猪开始抢占中国市场,纯种本地猪生存空间逐渐收缩。2019年版《福建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志》收录的数据,反映了这一趋势:1980年、1990年、2000年上杭县槐猪能繁母猪存栏数分别为1.5万头、1万头、0.5万头,分别占同期全县能繁母猪的90%、40%、10%。

比起槐猪,同在“八头猪”之列的福州黑猪、平潭黑猪命途更加多舛。这两个曾在福州城郊与农村常见的猪品种,到了2006年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时,已不见踪迹。这些年,当地一直试图寻找,但都无果而终。

“地方畜禽品种一旦失去,就不可挽回。”在王均辉看来,它们的价值或许在当下尚未体现,但在未来终将显现,“保护地方品种的意义就在于,当某一天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还在那里”。

“纯”字当先

千方百计找到散落乡间的白绒乌骨鸡,不仅打破了其已灭绝的传闻,也开启了这一地方品种漫长的保护之路。

2003年,在完成抢救性收集后,荔城区建设了白绒乌骨鸡保种场。之后,保种场几经搬迁,最终定址于壶公山上。当地委托企业进行运营,企业可以“两条腿”走路——把核心种群养好;扩繁商品鸡,面向市场销售。

2011年,随着旧的保种协议到期,当地通过招投标方式,物色新的保种企业。当地兽药经销商吴剑飞,主动应标。

那几年,福建畜禽行业正经历产业结构调整,散户大量退出。以散户为主要客源的吴剑飞,不得不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他看中了白绒乌骨鸡的前景:“一个鸡蛋卖1.5元,一只鸡卖百来块,加上又是地方特色品种,赚钱应该不难。”

然而,真正接手后,他才意识到,把白绒乌骨鸡保种好,没有想的那么容易。

“保种的关键,在一个‘纯’字。”荔城区畜牧兽医站副站长胡向腾说,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代际之间难免发生细微的基因变异,这就需要一代接着一代地提纯、继代繁育。

先要组建家系。不同的家系代表不同的血统,每个家系内一只公鸡配10只母鸡。它们的后代中,只有最“纯”的个体,才能被选中成为种鸡,用于组建新一代家系。

“这是一个极为烦琐的过程。”吴剑飞说,每一个鸡蛋都要做好标记,记录其父母信息。雏鸡出壳后,先上翅号,长大后再换成脚号。在不同生长阶段,每只鸡要面临一次又一次的选拔,看其符不符合十大特征、长得多重、什么时候开始下蛋、下多少蛋等,“保种不同于育种,选的不是最好的,而是最像的”。

此外,还要科学制定配种计划,严格控制近交系数,避免近亲繁殖,引发后代衰退。

经过年复一年的保育,曾经“一鸡难求”的白绒乌骨鸡早已走出了生存困境,种群数量不断扩大,纯合度持续提升。目前,吴剑飞经营的莆田市壶山养殖有限公司常年存栏白绒乌骨鸡5000多只。

实现命运转折的,不仅仅是白绒乌骨鸡。

早在2003年,我省便率先将地方品种资源保护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在抢救性收集的基础上,扶持兴建了一批地方畜禽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并通过“一场一专家”政策,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全省已建立莆田黑猪、槐猪、晋江马、福建黄兔、河田鸡、连城白鸭、金定鸭、莆田黑鸭等国家保种场以及晋江马国家保护区、国家水禽基因库(福建)。其他品种也基本依托地方保种场、保种点,实现了有效保护。

开发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

白绒乌骨鸡保下来了,吴剑飞却有点气馁,原因是“养了12年鸡,亏了12年”。

“尽管有政策兜底,但保种场运营成本依然很高。更重要的是,白绒乌骨鸡市场太小了,不像想象中那么赚钱。”吴剑飞说,他主要依托城区的一家门店,面向本地市场零售。市场空间小,加上用地政策限制,白绒乌骨鸡的规模怎么也做不大,“要不是早年经营兽药有些家底,早就放弃了”。

因为赚不到钱,吴剑飞的保种场还保持着十几年前的水平——用的是传统网床饲养模式,喂料、清粪、捡蛋全靠人工,饮水靠老式普拉松饮水器。为了缩减成本,保种场管理人员还从最初的3个缩减到仅剩1个。

类似的状况,也出现在身为福建“八头猪”之一的官庄花猪身上。

官庄花猪因原产于上杭县官庄畲族乡而得名。目前,全县已建立3个保种点,核心保种群由6个家系6头公猪发展至11个家系17头公猪。然而,这几年,官庄花猪前前后后换了四五批保种主体。理由很简单,不好卖,不少企业视其为烫手山芋。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常常“求”着企业承接官庄花猪保种工作。因为销路不畅,一些种猪迟迟无法更新替换,养得太久,都长出了胡子。

“开发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上杭县畜牧兽医站高级兽医师丁永富认为,应当处理好“保”与“用”的关系,逐步形成“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良性循环,“在保种群规模符合国家要求的前提下,另外建立选育群,开展品系选育、杂交利用和产业化开发,打造特色产业发展链条”。

龙岩市体育中心副主任张炜斌长期关注地方畜禽品种保护。10年前,他在官庄畲族乡挂职时,便为官庄花猪保护四处奔走。最近,他正忙着为当地官庄花猪养殖户对接电商直播团队和预制菜生产企业。

在张炜斌看来,以用促保,关键在于不断拓展地方品种的应用场景。比如,作为小型早熟脂肪型品种,官庄花猪脂肪沉积早,肉质鲜嫩,仔猪尤其适合做烤乳猪,可开发相关预制菜产品,并以此发展相关主题乡村旅游。

而对于槐猪,上杭县的策略是引进龙头企业,促进其产业化。

2017年,国内畜禽龙头企业傲农集团进入上杭,致力于槐猪保种、扩繁和产业化发展。“作为地方特色品种,槐猪最大特点是肉质好,吃起来香,产业开发前景可观。”上杭傲农槐猪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范安泽介绍,目前公司负责运营的上杭槐猪备份保种场存栏量达3000多头。

但即便是龙头企业,经营起地方品种,也有点吃力。

“外三元商品猪一天能长1公斤,小半年就能出栏,瘦肉率可达60%;槐猪一天只能长200多克,至少要养10个月,瘦肉率仅40%多。”范安泽曾作过测算,一头洋白猪仔猪的落地成本是280元,槐猪高达700元。而市场价格与成本并不匹配,目前傲农槐猪的每公斤收购价仅比外三元猪高出4元。

因此,傲农公司一方面通过养殖洋白猪反哺槐猪,另一方面谋求槐猪品种深度开发利用。

“我们正对槐猪血缘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并在保留槐猪优良基因的基础上引入洋白猪血缘,争取用5到8年时间,选育出槐猪新品种。”范安泽说,傲农的育种方向是尽量保留槐猪的独特风味,同时适度提高其生长与繁殖性能,使其更适合产业发展需求。

而对于地方畜禽品种的保护与利用,吴剑飞也有自己的期待。他在调研中了解到,白绒乌骨鸡的另一故乡江西泰和已构建了乌鸡全产业链,乌鸡露、乌鸡粉、乌鸡蛋代餐粉、乌鸡代餐小火锅、乌鸡精、乌鸡奶昔、乌鸡益生菌等延伸产品共同构成了乌鸡产品体系。“我们可以学习借鉴,让白绒乌骨鸡这样的地方品种不仅保下来,还能‘跑’起来。”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