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中英文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2024-05-02 02: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章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1. 脂多糖:G-菌的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由脂肪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

2.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L型):肽聚糖结构受到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

3. 中介体: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中介体的形成,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亦称为拟线粒体。

4. 核糖体:普遍被认为是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植物筛管细胞外,细胞中都有核糖体存在。一般而言,原核细胞只有一种核糖体,而真核细胞具有两种核糖体

5. 质粒:是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等生物中染色体(或拟核)以外的DNA分子,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主复制能力,使其在子代细胞中也能保持恒定的拷贝数,并表达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是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分子。

6. 荚膜:是某些细菌表面的特殊结构,是位于细胞壁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粘液物质,荚膜的成分因不同菌种而异,主要是由葡萄糖与葡萄糖醛酸组成的聚合物,也有含多肽与脂质的。

7. 鞭毛:某些细菌菌体上细长而弯曲的具有运动功能的蛋白质附属丝状物,称为鞭毛。

8. 菌毛:革兰阴性菌菌体表面密布短而直的丝状结构,菌毛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具有抗原性。

9. 芽孢:又称内生孢子,是细菌]休眠体。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1. 自养菌:是指能以简单的无机碳水化合物作为碳源,以无机的氮氨或硝酸盐作为氮源,合成菌体所需的复杂有机物质的细菌。

2. 异养菌:从有机化合物中获取碳营养的一类微生物,该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

3. 糖发酵试验:测验微生物具有不同的利用各种碳源的能力,其原理在于不同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酶系。绝大多数细菌都能利用糖类作为碳源,但是它们在分解糖类物质的能力上有很大差异。

4. VP试验:某些细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并进一步将丙酮酸脱羧成为乙酰甲基甲醇,后面在碱性环境下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成为二乙酰,进而与培养基中的精氨酸等所含的胍基结合,形成红色的化合物,即VP试验阳性。

5. 甲基红试验:根据肠杆菌科各菌属都能发酵葡萄糖,在分解葡萄糖过程中产生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中,由于糖代谢的途径不同,可产生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酸性产物,可使培养基PH值下降至pH.以下,使甲基红指示剂变红这个原理进行的测验。

6.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以枸橼酸钠为唯一碳源PH值.的培养基上,产气杆菌分解枸橼酸钠产生碳酸盐,使培养基由中性变为碱性,培养基中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BTB)由浅绿色变为深蓝色,此为枸橼酸盐利用试验阳性。大肠杆菌因不能利用枸橼酸盐,此试验为阴性反应。

7. 吲哚试验:有些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霍乱弧菌等能分解培养基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经与试剂中的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作用,生成玫瑰吲哚而呈红色,则为吲哚试验阳性。

8. 硫化氢试验:测定微生物自含硫氨基酸或无机硫化物等受质中产生硫化氢的能力。

9. 热原质: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能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主要是G-菌,主要成分是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但某些G+菌所分泌的外毒素及部分G-菌的其他外膜组分也具有致热活性。

10. 抗生素: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11. 细菌素: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通过核糖体合成机制产生的一类具有抑菌活性的多肽或前体多肽。对同种近缘菌株呈现狭窄的抑制谱,通过在靶细胞上穿孔抑制肽聚糖合成,与核糖体或tRNA相互作用抑制蛋白质合成,直接降解靶细胞DNA,从而起到抑菌效果。

12. 维生素: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3.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真菌等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14. 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5. 防腐: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16. 清洁:指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17. 无菌:物体内和物体表面无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

第三章噬菌体

1. 噬菌体:是侵袭细菌的病毒,也是赋予宿主菌生物学性状的遗传物质。噬菌体必须在活菌内寄生,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其取决于噬菌体吸附器官和受体菌表面受体的分子结构和互补性。

2. 毒性噬菌体:宿主菌体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

3. 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不立即增殖,而是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中,随宿主核酸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胞的分裂而传代

4. 前噬菌体: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称之为前噬菌体。

5. 溶原性转换:指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

第四章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1. 染色体:是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DNA存在的特定形式。

2. 质粒: 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从细菌放线菌丝状真菌大型真菌酵母到植物,甚至人类机体中都含有。

3. F质粒:F质粒一般指致育因子。主要见于革兰氏阴性菌。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菌间借伸长的性菌毛进行接合。

4. Vi质粒:许多细菌的致病性是由于它们携带的质粒,这些质粒能够携带病毒基因,使细菌能在宿主中稳定存留或抵抗宿主的防御系统。将此类质粒称作致病菌的毒性质粒。

5. 转座元件:生物体内非游离的能自复制或自剪切拷贝的并能以相同或不相同拷贝在该生物体基因组内不断移动位置的功能性DNA片段。

6. 插入序列:是最简单的转座元件,因为最初是从细菌的乳糖操纵子中发现了一段自发的插入序列,阻止了被插入的基因的转录,所以称为插入序列(IS)。

7. 转座子:指跳跃基因。跳跃基因或转座子:一段可以从原位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环化后插入另一位点,并对其后的基因起调控作用的DNA序列。

8. 整合子:整合子是一种运动性的DNA分子,具有独特结构可捕获和整合外源性基因,使之转变为功能性基因的表达单位。

9. 影印试验:影印培养试验主要是一个为了在一系列培养皿的相同位置上能培养出相同的菌落的试验。

10. 转化:某一基因型的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来自另一基因型的细胞的DNA而使它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

11. 接合:接合是通过性菌毛互相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12. 普遍性转导: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转移的DNA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而不同染色体片段中各个标记基因转导频率大致相同的转导则称为普遍性转导。

13. 局限性转导:噬菌体只能传递供体染色体的特定部分(靠近原噬菌体附着点的基因)的转导,又称局限性转导

第五章细菌的耐药性

1. 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2. 细菌耐药性:菌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

3. 最小抑菌浓度:用试管稀释法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完全抑制细菌生长的最高稀释管1毫升所含的药量。

4. 固有耐药:有耐药性又称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

5. 获得耐药:由质粒介导,也可由染色体介导,当微生物接触抗菌药以后,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能避免被药物抑制或杀灭

6. 细菌生物被膜:细菌粘附于接触表面,分泌多糖基质、纤维蛋白、脂质蛋白等,将其自身包绕其中而形成的大量细菌聚集膜样物。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 正常菌群:正常寄居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无害而有利的细菌群,是宿主微生物群的重要构成部分。

2. 微生态平衡: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生理性组合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不会引起疾病,就被称为微生态平衡

3. 菌群失调: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等过程中,宿主某部位寄居细菌的种群发生改变或各种群发生改变或各种群的数量比例发生大幅度变化,从而导致疾病。菌群失调可表现为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4. 条件致病菌:指机会致病菌。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之间,通过营养竞争、代谢产物的相互制约等因素,维持着良好的生存平衡。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可成为致病菌

5. 菌群失调症:由于宿主、外环境的影响,导致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出现数量和质量变化,原来在数量和毒力上处于劣势的细菌或耐药菌株居于优势地位

6. 致病性:细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细菌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有的仅对人类有致病性,有的只对某些动物有致病性,有的则对人类和动物都有致病性。

7. 毒力::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即为致病性的强度。

8. 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殖,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9. 毒素:是指生物体所生产出来的毒物,这些物质通常是一些会干扰生物体中其他大分子作用的蛋白质

10. 抗感染免疫:机体抵抗病原生物及其有害产物,以维持生理稳定的功能。

11. 血脑屏障:脑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能够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

12. 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组织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胎盘是由母体和胎儿双方的组织构成的,由绒毛膜、绒毛间隙和基蜕膜构成。

13. 抗原提呈: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加工后以免疫性肽的形式呈现于提呈细胞表面,最终被免疫活性细胞识别的过程。

14. 交叉感染:天然宿主的病原体感染或传递给非天然宿主的现象,是指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

第七章球菌

1. 黏附素:细菌表面的一类生物大分子,通常为蛋白质或糖蛋白。细菌可通过黏附素附着在宿主细胞上,对细菌的定殖起着重要的作用。

2. M蛋白:M蛋白是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单克隆恶性增殖所产生的一种大量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其本质是一种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的片段

3. 抗O试验:链球菌侵入体内产生SLO,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ASO,检测这个抗体的实验称为抗O试验

4. 透明质酸酶:能使透明质酸产生低分子化作用酶的总称,是一种能够降低体内透明质酸的活性,从而提高组织中液体渗透能力的酶

第八章肠杆菌科

1. 肥达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待测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实验,以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第九章弧菌属

1. 神奈川现象:副溶血性弧菌在普通血平板上不溶血或只产生α溶血。但在特定条件下,某些菌株在含高盐(7%)的人O型血或兔血以及D-甘露醇作为碳源的我萋琼脂平板上可产生β溶血,称为神奈川现象。

第十章厌氧性细菌

1. 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时发酵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碎,并将封闭的凡士林冲至试管口的现象

第十一章分枝杆菌属

1. 热触酶试验:是关于触酶的一个实验做法。大多需氧和兼性厌氧菌均产生过氧化氢酶,但链球菌属阴性,故常用此试验来鉴定。

2. 结核菌素实验: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并根据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诊断结核杆菌感染所致Ⅳ型超敏反应的皮内试验。

第十二章其他细菌支原体

1.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 冷凝集试验:将血清与自身红细胞或O型血红细胞在4摄氏度下做凝集试验。

第十三章立克次体

1. 立克次体: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可引起斑疹伤寒,斑点热等传染病。

2. 外斐试验:用与立克次体有共同菌体抗原的变形杆菌OXl9、OX2、OXK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

第十四章衣原体

1. 衣原体:革兰阴性病原体,是一类能通过细菌滤器、在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

第十五章螺旋体

1. 螺旋体:介于细菌和原生动物之间的一类微生物,弯曲呈螺旋状,不产生芽孢,没有细胞膜,有伸缩能力。梅毒、回归热等都是这类微生物引起的。

第十六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1. 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

2. 核衣壳: 又称核壳体。病毒蛋白质衣壳和衣壳中心包含的病毒核酸的合称,病毒只有核衣壳构成的是烟草花叶病毒。

3. 包膜:包膜一般指囊膜。囊膜是指病毒外壳包被的由蛋白质、多糖和脂类构成的类脂双层膜,也称为包膜。

4. 正链:与RNA序列相同的那一个DNA单链;复制中,正链就是与新链序列相同的原单链,非模板链。

5. 负链:把单链DNA(或RNA)遗传物质的互补链称为负链,模板本身为负链。

6.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若细胞缺乏病毒增殖所需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不能合成本身成分;或虽合成部分或全部成分,但不能装配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这样的病毒感染称为顿挫感染

第十七章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1. 杀细胞效应: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完毕,可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 裂解死亡,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

2. 稳定状态感染:有些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过程中,对细胞代谢、溶酶体膜影响不大,以出芽方式释放病毒,过程缓慢,病变较轻、细胞暂时也不会出现溶解和死亡

3. 包涵体: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时,尤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时,形成的由膜包裹的高密度、不溶性蛋白质颗粒,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为高折射区,与胞质中其他成分有明显区别。

4. 整合感染:某些DNA病毒和反转录病毒在感染中可将基因整合于细胞染色体中,随细胞分裂而传给子代,与病毒的致肿瘤性有关

5. 免疫逃逸:免疫抑制病原体通过其结构和非结构产物,拮抗、阻断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

6. 干扰素: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是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一种免疫因子。

第十八章呼吸道病毒

1. 抗原漂移: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

2. 抗原转换:因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

3. 血凝抑制试验:有血凝素(HA)的病毒能凝集人或动物红细胞,称为血凝现象,血凝现象能被相应抗体抑制称为血凝抑制试验

第十九章肝炎病毒

1. 免疫逃逸:免疫抑制病原体通过其结构和非结构产物,拮抗、阻断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

第二十二章真菌学总论

1. 真菌:是一种具真核的、产孢的、无叶绿体的真核生物。包含霉菌、酵母、蕈菌以及其他人类所熟知的菌菇类。

2. 酵母菌:一种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单细胞微生物,能将糖发酵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分布于整个自然界,是一种典型的异养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够存活,是一种天然发酵剂。

3. 菌丝:即单条管状细丝,为大多数真菌的结构单位。它是由孢子萌发成芽管,再由芽管不断生长成丝状或管状的菌体,可以不断地延伸和分枝,有隔膜或无隔膜两种。

4. 孢子:脱离亲本后能直接或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细胞。它是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产物;多数为单倍体,少数为二倍体。孢子一般为单细胞的,也可能是多细胞的繁殖体。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