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博十年发展看网络舆论变化轨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微博舆情怎么看 从微博十年发展看网络舆论变化轨迹

从微博十年发展看网络舆论变化轨迹

2024-07-14 07: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张志安 孔令旖

  一般来说,舆论可以被理解为公众针对公共议题的意见表达,如学者这样论述:“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 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论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1] 网络兴起之前,媒体是舆论表达的中介和平台,但公众参与的广度和力度都相对有限,网络兴起之后,公众真正意义上获得了广泛表达意见的空间,由此,论坛、博客等都快速成为网络舆论生成的主平台。

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

  微博舆论是结合微博这一媒介平台产生的复合概念,其构成要素可分为舆论主体、舆论客体、舆论态度(立场)以及舆论的传播结构[2]。从2009年到2019年,微博经历了十年发展历程,微博舆论也伴随网民群体的结构性变化、网络管理政策的调整、网络平台格局变化而发生变化。本文试图从微博舆论构成要素的角度考察其十年间的变化轨迹,并将这十年分为快速兴起、回归理性、协同发展等三个阶段,总结每个阶段微博舆论的主要特点,继而针对促进微博舆论、助力国家治理提出一些对策。

  2009-2013 年:快速兴起阶段,呈现偏激态势的舆论主平台

  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凭借着短平快的优势迅速成为热门社交媒体平台。这一阶段,微博发声门槛较低、个人意见与意见圈扩散迅速、全天候无间隙的信息传播方式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影响力。普通网民尤其是草根阶层成为了微博舆论的主体,内容生产高度开放,舆论热度空前高涨。伴随微博用户规模的增长,草根网民在舆论生产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舆论的生成和演变方向转为由下至上”[3]。微博的兴起给广大网民提供了兼具快速、碎片、低门槛、情感化的表达机会,网民不再只是事件的远观者,而是开始走进事件,直接围观公共事件和参与网络舆论的生成。

  2009年12月,新浪微博获得新周刊颁发的年度传媒网站荣誉。当期杂志以“围观改变中国”为封面,报道称:“微微140言,把发表门槛降到最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被带进舆论场,成为公共生活中最重要的平衡力量。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微博时代是公民微观的新纪元,它以最大多数普通人的力量,来改变中国。”[4]

新周刊2009中国娇子新锐榜2009年12月12日19时在广州揭晓,新浪微博获得年度传媒之网站奖。图为新浪执行副总裁、总编辑陈彤上台领奖。

  此后,“围观改变中国”成为微博舆论社会功能的形象概括。微博极大地提升了草根网民的媒介接近权[5],一系列涉及社会公平正义的话题和事件往往在微博上引起巨大反响。2010年9月10日,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凤冈镇强拆钉子户引发自焚事件,拆迁户钟家三人被烧成重伤。其后伤者家属进京欲讨说法被当地政府官员机场拦截,随即此事经媒体人协助、被家属在微博进行了全网直播,“宜黄拆迁”事件由此成为舆论焦点。人民日报也及时跟进,驳斥一些官员的“强拆论”,宜黄县委书记、县长被免职立案。这种公众参与、媒体介入的舆论监督模式,使得微博的公共属性迅速强化。

  创办不久,微博就邀请新闻媒体和明星名人入驻并进行实名认证,一批各行各业的大V进入微博、快速吸粉,产生了强大的名人效应。不同类型的个体、组织成为微博上的发声主体和早期的意见领袖,影响着微博舆论的多元基调。为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唱响网上主旋律”等任务,主流媒体也开始大量入驻微博,为舆论注入了真实和理性。如2012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微博的开通,标志着党报微博时代开启[6]。

2012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微博的开通,标志着党报微博时代开启。

  在初期发展的4年时间里,微博快速成为网络舆论的主战场。据2013年2月微博公布上一年度财报显示[7],其总收入约 6600万美元,注册用户数超5 亿,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620万。不过,总体上微博舆论仍呈现出情绪化、过度批判态势,对体制和社会非理性的批判言论占据不小比例,一些公共事件中的网民情绪和立场呈偏激态势,出现了相当程度的群体极化效应。比如郭美美炫富事件导致中国红十字会声誉受损、捐款额锐减,引发公信力危机;药家鑫事件中对其家境信息的虚假传播,导致网络批判言论的暴力化、过激化,对案件审理造成舆论压力。这个阶段,一方面,微博扩大了网民的表达权和监督权,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微博放大了网民的极端情绪、激发了群体心理的极化,不利于社会共识的达成和清朗网络之风的营造。

  2013-2015年:回归理性阶段,舆论热度有所下降

  2013年6月,公安部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开启,北京警方查处了秦火火、立二拆四等六人的网络推手公司,打击了其利用互联网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的行为,一批涉嫌传谣的微博大V账号被关闭。这一阶段,微博舆论的发展进入了调整期,舆论热度有所下降并逐步回归理性。

  2013年9月10日生效的刑法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司法解释中明确提出[8] :规定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信息即构成犯罪。《新浪微博社区公约(试行)》《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陆续出台,客观上抑制了一大批微博大V的活跃度,也从制度上为微博上的公共表达划定了红线。

  据《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9] :2013年,是中国微博发展的转折之年,用户规模和使用均大幅下降。22.8% 的网民减少了微博的使用,在手机端,使用微博的网民数量也呈下降趋势,使用热度也在下降。截至2013年12月,中国手机微博用户数为1.96亿,较2012年底减少了596万。同时,手机微博的使用率仅为39.3%,比2012年底降低了8.9个百分点。

  这个阶段,微博舆论的表达主体开始由普通网民向特定领域有影响力的专业人群转移。在这类大V人群中,“公知型”意见领袖减少,“专业型”意见领袖增加。有研究显示[10],“专业型”意见领袖开始建立微博话语权,成为微博舆论的中坚力量与核心。

  关于舆论客体,网民对于议题类型的关注也有所变化:开始减少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增加对娱乐话题和社会新闻话题的关注;营销类意见领袖和文化娱乐类意见领袖在微博上占据主导。这一阶段,微博上的意见表达相比第一阶段有所降温,网络批评的自由度和网络监督的力度也有明显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较高媒介素养与专业知识的意见领袖在微博舆论议题的转变上发挥了作用,“他们设置了新的议程设置,引导民众关注的重点迁移甚至可以改变舆论的走向”[11]。话语传播方面,新型意见领袖聚拢了话题的中心,仅在信息表达渠道上保留了一部分的去中心化[12],普通网民介入和影响舆论的能力已无法与第一阶段相提并论。

  这一阶段,微博舆论逐步趋于理性,对互联网内容生态的改善和共建发挥积极作用。在舆论传播结构上,“专业型”意见领袖的登场,也增强了微博舆论空间中针对不同领域的问题、事件和热点话题进行理性讨论的氛围。

  尽管热度有所下降,但微博仍然是重要的网络舆论空间,“围观改变中国”逐步转变成“热议影响中国”,微博上不时仍有针对公共议题的讨论和热点事件生成,进而促进地方政府和国家治理。唐慧案就是典型案例之一。“上访妈妈”唐慧认为女儿被强奸案判决不公正而多次上访,被当地以严重扰乱国家机关和社会正常秩序为由处以一年半的劳教。案件在微博上被持续关注,并引发热议。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针对唐慧被劳教发文称:“专家近日宣布,经三级指标体系测评,民族复兴任务已完成62%。然而,当湖南永州遭强暴幼女的母亲因上访被劳教的新闻传出,这一数字显得如此苍白。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应只有GDP 和奥运金牌,复杂的数理模型中,更应包含百姓的权利与尊严,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我们共同努力。”这条微博在短时间内转发量超过10 万,唐慧案造成的网络影响也达到了顶点,关于唐慧上访是否应该受到劳教、劳教制度存在的合理性等话题逐渐被广泛讨论,很快,唐慧的劳教决定经复议被依法撤销。

唐慧劳教案事件网络舆论关注度走势。(单位:篇)

  基于快速、滚动发布信息的传播特点,微博在信息公开、舆情处置、新闻发布和风险沟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之政务微博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其成为继政务网站之后的又一重要政务传播平台。2013年10月15日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中7次提到政务微博,指出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及时向公众公布重大公共事件与法律法规发布的信息。这一政策文件可以被理解为政府积极运用微博拓展舆论主体,加强官方与公众的信息沟通,以促进社会情绪的减少和理性共识的形成。

  总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微博舆论变化的重要转折点,网络管理相关政策的实施直接改造了从舆论的主客体到舆论表达的态度与立场、舆论传播结构这四大构成要素。

  2016年至今:协同发展阶段,微信舆论兴起,“两微”功能互补

  以即时通信、语音社交为核心功能的微信,自2011年年初上线后,用户规模快速增长,2012年3月注册用户超过1亿,2013年6月月活跃用户超过3亿,2014年12月月活跃用户超过5 个亿,2016年1月月活跃用户超过7个亿。由于微信朋友圈功能只对好友开放,存在圈层区隔问题[13],无法形成足够开放的舆论空间,而伴随微信公众号数量的增长,其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快速呈现。公众号功能自2012年7月上线,以订阅号、企业号、服务号的模式将网民与资讯、服务连接在一起。截至2017年底微信公众号已超1000万个,其中活跃账号350万,较2016年增长14%[14]。

截至2018年12月,微信朋友圈、微博使用率分别为83.4%、42.3%,“两微”协同发展的格局已呈稳定态势。

  2017年5月,微信版本更新后新上线“搜一搜”“看一看”两个入口,分别用于帮助用户快速查找包括朋友圈、文章、公众号、小说和表情等多项内容以及提供用户感兴趣的热点资讯“集合”。这一功能变化标志着微信搜索正式上线,微信作为舆论生成、舆论动员和舆论压力的空间属性更加突出。截至2018年12月,微信朋友圈、微博使用率分别为83.4%、42.3%[15],“两微”协同发展的格局已呈稳定态势。截至2019年6月,微博平均日活跃用户(DAU)达到2.11 亿人[16],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11.33亿。

  比较而言,微博作为一种弱连接关系的社交平台,虚拟性强、以陌生人社交为主导,人们可以更为自由、充分地发布信息和表达意见。因此,近年来发生的热点事件往往起源于微博,事件发展的基本信息快速地得到扩散,公众可以在微博上既获得广泛的信息量,也可参与公开讨论和观点表达,使得事件发酵和舆论发展中新消息接连不断地传播,连续推动事件的发展。而微信依托熟人关系网络成为强连接平台,信息准确性优于微博,层级间互动密切,围绕热点事件和话题的观点与讨论在这样一个相对“安全封闭”的空间中进行,特别是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一般保持在数千字左右篇幅,可以针对热点问题和事件进行相对充分的报道、解释和分析,对微博碎片化传播中的信息量缺乏的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2016年5月9日一篇题为《刚为人父的人大硕士, 为何一小时内离奇死亡?》的帖子在网上传播, 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随后5月9日18时前后,五名雷洋高中校友及研究生同学先后在微博发声,并@ 平安北京、@ 新京报等媒体账号。随后,“平安昌平”官方微博首次发布案情通报, 微博上出现大量有关雷洋案件的帖子, 事件热度被迅速引爆。5月10日,凤凰评论在其微信公众号发表评论《谁来为人大硕士雷洋的非正常死亡负责》,全面梳理雷洋事件进程,并对警方执法细节、证据灭失等关键问题提出了质疑。中青舆情监测室监测的数据显示,截至5 月10 日14时,事件发展初期相关舆情信息已达45565条,其中微博40396条,微信1962篇。[17]

  随着警方对于案情说明的回应越来越详细,大量微信公众号随即跟进进行转发和评论,除了对于案件调查本身的关注之外,相关的话题讨论和政策分析也逐渐展开,议题包括警察执法过程中是否应适当采取暴力、该事件引起的中产阶级群体的不安全感、网络删帖带来的对于表达空间的限制等。可见,微博的快转和热议助推事件成为热点,微信的报道和评论助推事件的深度传播,微信与微博在该事件的舆论生成中发挥了互补作用。

  2018年7月21日,微信公众号“售楼处”发表文章《疫苗之王》,直指长生生物及其早期管理人员,在国企改制和上市过程中存在的异常及权钱交易、资本运作、疫苗造假等问题。当天,文章从“售楼处”删除,随后一些公众号采取“重发”方式以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转发这篇文章,获得大量10万+。包括谢娜、张杰、章子怡、黄磊、何炅等微博大V也陆续发声,针对此事提出质疑。微博转换成为舆情传播的主要场域,相关信息在微博平台的传播最为广泛。截至7月23日12时,与疫苗事件相关的微博信息量高达2527012条。[18] 这一事件体现出微信公众号文章设置议题、微博传播助推舆论的协同机制。

2018年7月21日,微信公众号“售楼处”发表文章《疫苗之王》。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 显示:对于微信和微博双用户,在微信上花费更多时间者比用微博时间更长者多15%。用微信时长更多者主要将注意力分配在聊天和朋友圈两项熟人社交功能中。41.3% 的人在看微博上花费最多时间,在看微信公众号上花费时间最多者仅占8.5%。泛资讯的获取方面,微博占据了明显优势。可见,微博用户和微信用户在使用动机和功能上存在差异与互补。

  微信朋友圈是相对封闭的舆论场域,根据相似的经历、社会地位、生活状况等划分了一系列的社交层级,在层与层内部舆论的表达较为充分,但层级间的互动比较难实现。即使是微信公众号文章下留言、朋友圈评论等都存在被筛选和被隔断的可能,圈层区隔[20] 问题仍然存在。相比之下,微博平台尽管也推出账号限制评论功能,但总体上较之微信是更为开放的舆论平台。从舆论传播的主客体来看,“两微”在意见领袖引领话题导向、关注公共议题方面各有特点、互为补充。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5.09亿,占网民整体的59.6%,297 个地级行政区政府已开通“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传播渠道,总体覆盖率达88.9%。[21]可见,各级政府部门也在有效利用微博和微信的不同功能,实现更加有效的信息公开和政务传播。

  结语:微博舆论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通过上文分析微博舆论的变化轨迹可见,特定网络空间中的舆论生成,受到网民群体结构、平台技术特征、行业格局变革、网络管理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理想的角度看,网络平台上的舆论要在保持自由、开放的基础上促进对话和共识的形成,为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挥舆论的正向功能。针对微博舆论的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保持公共表达和对话热度。抓住舆情爆发的关键时机,保证微博这一舆论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互动频率,以维系微博舆论这一公开舆论场的社会功能。

  其次,引导公共议题的关注热度。促进微博舆论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联,尤其是要重视政务微博和媒体微博的发展,健全互联网管理体制和工作联动机制, 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过程中引导公众参与公共议题的讨论、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最后,加大舆论回应和信息公开力度。危机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部门要遵循主动说、尽快说、充分说的基本原则,第一时间核查事实,快速进行新闻发布、积极进行微博互动,及时回应公众质疑。政府部门在事实披露上要不欺不瞒,主动引导舆论的走向,健全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引导机制,发挥微博信息披露和促进对话的核心价值。

  (作者张志安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分会副会长;孔令旖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本科生)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1年4月版.

  [2] 师静, 王秋菊. 微博舆论要素、效应与民间舆论场特点[J].当代传播,2014(02):74-76.

  [3] 丁柏铨. 全媒体时代舆论变局中的“势”与“谋”——兼评夏雨禾的《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论: 阐释框架与实证研究》[J].当代传播,2019(04):16-19.

  [4] 参见《新周刊》微博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075660100n2n0.html

  [5] 谢耘耕, 荣婷. 微博舆论生成演变机制和舆论引导策略[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5):70-74.

  [6] 龙强. 政权调适视野下党媒话语模式变迁研究——以人民日报微博为例

  [7] 参见付晓萌, 郭佳佳. 新浪微博八年兴衰http://www.chinaz.com/start/2017/0921/806654.shtml

  [8] 参见百度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D%AC%E5%8F%91500%E6%AC%A1/15620753?fr=aladdin

  [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4(03)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10] 曹洵, 张志安. 基于媒介权力结构的微博意见领袖影响力研究[J]. 新闻界,2016(09):43-49.

  [11] 谢耘耕, 荣婷. 微博舆论生成演变机制和舆论引导策略[J].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5):70-74.

  [12] 朱冰尧. 微博舆论从“去中心化”向“再中心化”的转移[J].新闻战线,2014(03):79-82.

  [13] 张志安, 束开荣. 微信舆论研究: 关系网络与生态特征[J].新闻记者,2016(06):29-37.

  [14] 参见中国产业信息网报道《2018 年中国微信登录人数、微信公众号数量及微信小程序数量统计》: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805/645403.html

  [1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9(02),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t20190228_70645.htm.

  [16] 参见微博2019 年第二季度财报,https://finance.sina.cn/usstock/hlwgs/2019-08-19/tech-ihytcern1958276.d.html

  [17] 参见微信朱立雅, 王帝. 雷洋之死,舆论到底在关注什么? ,2016(05), https://mp.weixin.qq.com/s/w_jtRzBHwykf8y8qFzEUVw

  [18] 参见微信张薇, 刘丹.“长生生物疫苗事件”舆情速报,2018(07), https://mp.weixin.qq.com/s/tuYlGJkA9rXA3PAAjCFWrQ

  [1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6 (08),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20] 张志安, 束开荣. 微信舆论研究: 关系网络与生态特征[J].新闻记者,2016(06):29-37.

  [2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9 (08),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8/t20190830_70800.htm.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