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大牌彩妆,古代的女子都是这么化妆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微信网络备份聊天记录 没有大牌彩妆,古代的女子都是这么化妆的!

没有大牌彩妆,古代的女子都是这么化妆的!

2024-06-13 18: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西沙-华光礁出水瓷粉盒

但米粉容易脱落,古人又发明了另一种妆粉,那就是铅粉。铅粉,便是将白铅磨成粉,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女子的喜爱。

宋代的《事林广记》第一次明确记载妆粉:“每十两,别煅石膏二两,滑石、蚌粉各二两,胭脂一钱,共碎为末,同壳麝一枚,入器收之。久能去风刺、滑肌肉、消瘢黯、驻姿容,甚妙。”文中提到的妆粉名为“玉女桃花粉”,主要材料是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这种粉不但可以遮瑕提亮,而且还带有很清新的香味,是当时女子的首选。

▲珍珠粉

再后来,比较广泛应用于妆粉的应当就是珍珠粉了。慈禧太后不仅每日使用珍珠粉,还会定期食用珍珠粉,以保持皮肤细腻,看来慈禧也是个精致的女子。

抹胭脂

为了达到“白里透红”的效果,女子自然得抹胭脂。

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

▲红蓝花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燕支,都可经过阴干处理,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姻脂”,“臙脂”。

▲唐代蝴蝶纹白瓷胭脂盒

汉代以后,女子作红妆者与日俱增,历代诗文中就有不少描写女子红妆的句子。

塞外无春色,边城有风霜。 难堪揽明镜,持许照红妆。 ——萧纪《明君词》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也称记载:“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这贵妃指的正是杨贵妃,因为涂抹了胭脂的缘故,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

画黛眉

古代女子不重眼妆,但极其注重眉妆。《楚辞·大招》中便有提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说明用黛画眉之俗,由来已久。

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

而且相比现代流行的“一字眉”,古代女子的眉形花样可多了,以唐代女子的眉形为例,就有上十种。

▲唐代女子眉形

涂口脂

唇妆作为整个妆容中最重要的部分,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古代女子的唇脂与胭脂是通用的,装在小盒或者小罐中,用手指直接蘸取、点涂。

随着历代审美的变化,女子的唇妆也大不相同。

▲历代女子唇妆

贴花钿(涂鹅黄)

花钿和鹅黄都装饰于额间。

鹅黄起源于南北朝,当时全国大兴寺院,塑佛身、开石窟蔚然成风。妇女们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染成黄色,久之便形成了染额黄的风习。

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

▲《北齐校书图》中涂额黄的女子

而花钿则是将将剪成的花样,贴于额前。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用鱼鳔胶或呵胶粘贴。

关于花钿的起源,还有一个故事。南朝《宋书》中写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日卧于含章殿檐下,一朵梅花落在公主额上,额中央便被染成五出花瓣状,当时怎么也擦不掉,直到三日后才洗掉。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于是纷纷剪梅花贴于额头,这种梅花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成为一种流行。

除了提到的这些化妆步骤,还有贴面靥、描斜红等等,这么看来古代的女子都是精致女孩没错啦!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