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中坚持文化自信的探析――以影视类大学为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影视类核心期刊主战地在大连 在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中坚持文化自信的探析――以影视类大学为例

在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中坚持文化自信的探析――以影视类大学为例

2023-05-30 18: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610000) 摘要:世界古老的文化之一的中华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影视类大学生作为文化精神的创造者,就需要在大学通识教育中植根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的影视专业的高等学府就应探索在通识教育中如何更好的坚持文化自信的教学路径。融合着文化自信的影视类作品将在未来社会中受到关注,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文化自信;影视类           理查德·莱文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在1993至2013年担任耶鲁大学校长,他曾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专业技能随时代的发展会进行更新和淘汰,大学生可在毕业后就业中快速学习,而拥有快速学习、独立思考、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正是大学教育中传授的通识教育。         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包含有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自由选课,在国内很多高校也与此模式相同,复旦大学对通识教育加强内涵建设,对课程内容进行提升,称为通识教育2.0版。通识教育这种社会常识不仅仅在知识上,也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常识、科学的思维方法来独立思考和处理事情。就如影视类学生只学会了剪辑视频和特效技术,却没有优秀文化融入到作品中,又或导演和演员的交流不能产生碰撞,作品一定是不成功的。         一、为什么要在通识教育中坚持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走来,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当代大学生应该自觉以中华民族的文化感到自信,只有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才能传承和创造中国文化。         在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融入和坚持文化自信将提高大学生的认知力,高等教育才会面向未来,才能促进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化。对影视类大学生而言,通识教育中坚持文化自信有利于弥补大学文化片面发展的不足,促进均衡发展;从学校角度在通识教育中坚持文化自信有利于多元文化整合,为大学文化的创新奠定理论和思维的基础;同时,通识教育有利于国际文化交流,为大学文化和中国文化创新构建了共同的语境。所以,只有在通识教育中融入和坚持文化自信才能有助于更好的培养人才,为大学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文化的创新提供能力支撑。         二、在高校中通识教育的文化自信存在的“一差两偏”的困境         1、通识教育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国内很多大学重视专业技能的课程,对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各具差异,大学生对基础类课程的兴趣不大,如《中国传统文化》、《法律基础》、《艺术赏析》等。对于即将面对社会工作的未来就业者而言,更需要与社会接轨、与环境适应,如果没有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产生自信,影视类艺术大学生创造的作品是没有活力的空壳。同时,没有通过吸收通识教育是很难融入当代纷繁的人际环境,也将在面对困难时失去战斗力。         2、教学方式和内容“偏旧”         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使知识在不断更新,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或枯燥乏味。大学生如果仅仅在课堂上吸收通识文化成效会大大削弱,在“文化”的通识教育中: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每天都在有变化,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育可见很容易就会偏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外语水平偏低         目前全球一体化程度逐渐深入,文化融合越来越紧密,在义务教育阶段外语的应试考试更占主流,高等教育中除了英语以外,部分学校的小语种在自由选修中进行,但高等教育的英语等级考试当代大学生依然为此发愁,这在对外交流中很难沟通,在专业领域,即便有一肚子中国影视的感悟、一部外文电影的配音等都要受到语言障碍所影响,又如何在全球各个国家的友人中传扬中华文化?         三、影视类大学如何在通识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         1、加大对艺术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国内的影视类大学大多培养了一批“艺术工匠”,却少有全面素质的“艺术大师”。要培养出艺术大师,必须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思维的前瞻性,在血液中融入文化自信,这就要加重对通识教育的比重,调整课程和学分的框架,提高对艺术生的人文素质的培育。         要培养出艺术大师,“师傅”的素质是通识课程的前提。对于通识课教师的选拔和提升,除了要对中华文化认可以外,要有现场教学融会贯通,更需要有广泛的综合知识,不断更新研究,才会为培养出复合型艺术生打下基础。         2、构建校园活动中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紧密相连。通过校园文化的构建,形成积极向上的求学、求知环境,为形成文化自信营造和谐的氛围,制定强制性的全民计划和主动性参加的针对培养,在通识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的全民计划就来源于:校内校外在课堂、图书馆、班级活动、志愿活动等;针对培养就依托专业比赛、作品交流、党团活动、学生干部工作等等众多通识引导的教育过程中实践产生。         3、引导大学生的对外交流的能动性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关键在于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自我认可和自我发展。把工具化的英语等级考试转化为一门交流语言,不断改变教育方式,通过外文影片、话剧、广播剧的摄入,使外文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自主式学习的方向发展。         4、结合影视类专业教育进行通识教育         达芬奇是一位在艺术领域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家,同时他也是一名科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天文学家。一部电影影视作品,可能涉及历史、生活、战争、科技或伦理等,这都需要影视创作者对文化各个领域的阅读和学习,也就是通识教育。很多历史剧目,当演员融入了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文化通晓和感悟的二度创作才会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大学生在通识教育不强调专业本身,而是着重培养人格,使在思维,历史、艺术,法律,哲学等方面有所进步,变得丰盈,变成更完整的人,尤其影视类大学生在创造作品和交流中,首先要有“文化信仰”,才能把文化自信的精神进行输出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引领世界潮流和人类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需要一大批高质量的跨文化复合型大学生为之奋斗。

作者简介:肖婉姣(1991.2—),女,汉族,四川泸州,本科,助教,工作单位: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学习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研究方向:高校党务办公,思想政治工作、播音与主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