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禅画家妙虚法师:作禅画先要入禅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影法师绘画过程图片大全 对话禅画家妙虚法师:作禅画先要入禅境

对话禅画家妙虚法师:作禅画先要入禅境

2024-07-13 01: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妙虚法师,法号道开,沩仰宗第十一代·临济宗第四十六代禅人。九华山吉祥禅院住持,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会指导法师;出版有《中国名画家精品集——妙虚》、《妙虚法师写经偈》、《妙虚法师画——梅兰竹菊》、《2006妙虚法师山居作品图录》、《吴彬绘五百阿罗汉图、宋旭绘标名五百阿罗汉图》、《当代书法家精品集—妙虚》、《妙虚书画集》等多种画册。

他是第一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画个展的僧人、先后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合肥亚明艺术馆、厦门图书馆等地多次举办书画个展,并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举办“妙虚书画与佛教艺术学术研讨会”。曾多次为慈善机构、希望工程捐赠书画作品。

妙虚法师的禅画(图片来源:新华视界)

论禅画

对话人:著名禅画家妙虚著名大写意画家李世南文字整理:著名策展人陆虹

岁在己丑,时维仲夏,妙虚法师与李世南先生相晤于仰山堂。夏雨阵阵,酷暑之中带来一丝清凉。此次相见是禅师与画家、是禅与画的一次纯粹探讨。妙虚法师的作品,体现了一位禅者对于笔墨、对于生命的深切感悟;李世南先生就妙虚作品展开的探讨,体现了他们对禅画意境的契合,是他们对当代禅画理论的阐释,也是他们对这个时代禅画的深度反思。

李:妙虚的画境平淡,我觉得非常好。达到这种心境很不易。看得出在你画的时候,把掌握的很多“法”都忘掉了,如果一拿笔就想到这个“法”那个“法”,那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妙:这和参禅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讲“反观自照”,当你在念上加念,过于去关注“法”的时候,肯定就不是参禅了。

李:欣赏者欣赏画与自身的修养有关。认识不高,当然谈不上境界。往往看一张画的时候,脑子里先装满了“法”,先入为主,以习惯的技法模式和低俗眼光去套作品。很多时候我们是一种无奈,面对世俗的眼光,降格以求。就像很多人看了我早期写实的作品后,再看我的大写意作品,认为只有经过了写实的阶段,才能去画大写意,其实这是两码事,画大写意需要的是另外一种基础,你完全可以一超直入如来地。

妙:其实我也很感兴趣,您早期画过很多非常严谨,且写实的作品,您是怎么从那种具象的作品转换过来的,一般而言,要想把自己以前的成法舍弃是很难的,有些人一辈子也没能超越自己。

李:没人提过这个问题。这牵涉到国内学院教学体系长期存在的问题。中国画本身有自己独立而且完备的体系,与西画根本就是南辕北辙,不能用西画来套,但是我们面临着一个强大的世俗力量,很无奈,你必须要向别人证明,你有这样一个写实的能力,他们才会认可你现在的画。我现在带有的学生,就不让他们去画素描,强调速写和线描的基础训练,强调临摹传统,首先要正确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画,这是学习中国画的第一要义。看你的画,其实需要有很多的修养,至少要对禅宗有一个起码的认识,否则为世法所执,就不可理喻。就像文人画,不了解这一脉传统,不了解作者的生活状态,就不能读懂他,何谈读懂画。

妙:肯定是这样的。禅宗里讲“所知障”,就是常人是按照自己的观念在审视这个世界。那么看艺术也是一样,以自己喜好取舍来看作品。所以很多人往往都是“我喜欢什么”,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就有问题了,就有一个障碍,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而世界是无限的,但人的这一观念,已经决定了他对事物的态度。

李:你的山水画很超然,其中的禅意,恐怕难为世人所知。

妙:这可能和我参禅打坐及多年笔墨实践有关。我长期住山,对山水的春夏秋冬、朝暮四时,及其微细变化的体验自然会多一些吧。

李:你的作品面貌很多,不拘一格,就是因为有你的心性在里面。看到你的画,就能看到你的人,所以你的作品和你自己是很协调的,我觉得很好。但是我们回到技巧来谈,如果没有渐修的过程也是不行的,自以为悟了,一点修炼功夫不做容易走火入魔。你的画里,看得出笔墨控制能力很好,不糊。

妙:语默本不二,它们之间本不是矛盾的,是常人把它们对立起来了。我没事就写经,对笔墨的把握及线的要求可能也较高。在创作的时候可能也没想那么多。

李:你画的风雨是静态的,不浮躁,你有这样的心境是修炼的结果。你画上有意无意之间的控制、把握很不容易。有人看不懂大写意就以为是涂两笔就行了,其实哪有这么容易。

妙:我在山上住,特别是在风雨时看山,能明确体会到山自身“仁”的精神,笪重光说:山林之气本静,笔躁动则静气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则幽姿顿减。说得非常彻底。

李:这就是禅者的心境。

妙:其实就是六祖讲的,既非风动也非幡动,仁者心动。

李:遇事心不动,这就是一种修炼。如果说“顿悟”是塔尖,“渐修”则是塔基,两者不可偏废,应当并行互补。看一位出家人的书画是否超脱,一眼就能看出他的修炼功夫。真正的禅境是心境的表露,而同时有时笔墨的修炼,以为禅画就是逸笔草草,根本就是一种曲解和遁词。

妙:很多人把倪云林所说的“逸笔草草”简单化了,并不真理解倪云林。倪瓒的很多画是很结实的,技术上也很完整,他后来的那些“逸笔草草”的画,是在这个完整的基础之后的高度提炼,但很多人也不去研究倪云林的综合修养、内心世界,就以倪云林的“逸笔草草”和苏东坡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为说辞,把他们简单化了。

李:一方面是心境上的修炼不到家,另一方面是笔墨上的修炼不到家。

妙:是啊。

李:一张好画除了笔墨的含量还要有精神的含量,但光有精神没有笔墨也不行,只有笔墨没有精神也不行,所以难。

妙:一个相对成熟画家,在这两者之间应该接近完美的结合。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模仿古人,作品中留下一些古人的痕迹是很自然的。而现在很多人,一味讲创新,泛谈新旧。我并不认为真正的艺术有什么新旧,古人也好,今人也好,其实心态也没有什么新旧,关键看你是否在“当下”。像王羲之,他的精神状态与笔墨状态都达到了统一的高度,这样一来他的作品就不一样,首先他是相应的,远远超越了新与旧,就像《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李:新不等于好,旧也不等于不好,今天的新有可能明天就旧了,过去的东西拿到今天可能还会很新,像明式家具的那种简约在今天看起来仍旧很新。

妙:禅画就是超越二元对立,他不落入新旧是非之中。

李:禅是一种思维,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佛家讲“戒、定、慧”,禅就是一种境界。许多人对禅画有种种误解,或者将佛教题材的作品等同于禅画,或者以为寥寥几笔,所谓空灵,甚至胡乱涂抹就是禅画,更有甚者以此标榜,作为时髦。

妙:是这样,现在很多人都是误解。

李:如果一个人说“我在画禅画”,那是非常可笑的,因为他已经有了妄念。你只有心空了,在无心无念的状态下,你的真性完全呈现出来的时候,才能达到禅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下,画的画才能叫禅画,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人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能有这种状态,除非你彻悟了,成佛了。

妙:祖师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就是这个意思,一有言说既不中。

李:禅的状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说,说了就不是了。我们往往有这种体会,只有在画得忘乎所以时,忘掉功利,什么都忘掉了,这样才画出了好画,所以好画不容易,禅画就更难了。禅画,在宋以后就衰落了,宋代的禅画,很多流落到了日本,建国以后,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更是空白。我个人觉得,禅画代表了大写意的最高境界,我很想了解当代禅画的状况,至少以我的孤陋寡闻,当代能称得上禅画的是凤毛麟角,要是禅画在我们这个时代断了,我觉得是挺可惜的,所以,我觉得妙虚法师作品的结集有更深远的意义。

妙虚:禅画,是禅者心境,明心见性是其根本。宋代的法常、玉涧等人的作品大都流到了日本,我们自己并不重视,但画这样画的出家人一直都有,像清初的担当,其笔墨及境界都很高,可以说是禅画的继承和发扬者,近现代的竹禅、智华、懒悟、园霖等大师,他们都有很高的造诣,只是在这方面缺少关注研究和整理,在历史上对禅画也没有很好的界定,比如石涛的作品,尽管空灵、活泼,但其作品偏于文人。谈禅画时,有很多人倒是推崇这类作品,更多忽略了“见性明心”的关键。

李:像渐江、担当关注本位就多一些,我们通常说“清四僧”,其实应该是“清五僧”,可能担当比他们四位的境界都要高,由于当时他在云南,。影响不如其他四位,石涛的作品笔墨很丰富、技巧也很好,但他不太像出家人,今天依旧有少数出家人涉足书画,而且个别以其个性而令人瞩目,因此研究他们的心态、心境和他们的艺术道路很有必要。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否则就会造成一个美术史乃至佛教史的空白。

画者禅者,远自王维、董其昌,近至八大、渐江、弘仁、担当,妙虚法师是当代禅画的继承者。直下承当,直面生命本体是为禅者的最本质之处,也是禅画艺术的关键所在。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妙虚法师在向外参学的同时,更注重禅者自身向内的“观照”。其作品显示出不同一般的气韵,鲜活而生动,厚重而空灵。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祖师说:“理事不二,不二而一”。妙虚法师的作品,也正体现了这样的画外之理和画中之理。

名家评妙虚

刘曦林:

我是去年知道妙虚法师的,他的作品,感觉很有意思,很有特点。像妙虚法师这样纯粹的出家人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还是第一次。妙虚法师的作品我比较感兴趣,这是艺术领域的一个现象。正如我的老师金维诺先生谈到的,在中国的文化史上佛教和书画结下了很深的缘分。历代都有僧人从事艺术活动、文化活动,从巨然、怀素、惠崇到明末清初的四僧,近代的虚谷,现代的弘一;还有一些深受佛教影响的在家居士,从宗炳、王维、董其昌,到近代的陈之佛、丰子恺,在文化史上都很有影响。无论从古代到现代到今天,禅宗与书画之间的这种缘分是很深的。妙虚法师的画格调很高,从艺术特点来讲,有虚静之虚。讲心境,讲虚静,特别有禅宗的味道。一批现代艺术家,在强调张力和表现力的时候,是靠强烈的视感,打动人们的感官,引起心灵的震动。这是现代的一种文化现象,或是文化思潮。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文人画,是讲淡、讲远、讲空。现代的一些艺术家,吸收了一些西洋艺术抽象性的构成,或者一些色彩的表现性,加强中国水墨画的一些张力,来改变人们的视觉习惯。妙虚法师的画在风格、境界上是否有所不同?就是说妙虚法师作为宗门里面的这样的一个画僧,他的作品有很多我们槛外人达不到的一种心境,或者说一种艺术表现情趣。看了画展之后,我感到无论是秋荷长卷,或者是兰花长卷,抑或是山水小品、兰竹小品,都是非常不错的。我不知道妙虚法师将来怎么样被记载在佛教文化史或是中国美术史上?他和古代的僧人有什么区别?他的心境跟古代僧人的心境有什么差异?那么在今天,当整个的中国绘画都要走向一种现代的时候,追求一种现代感的时候,他作为一位现代画僧,将通过怎样的一个途径创作一种现时代的僧人画?我认为这是一个命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卢沉:

我是前几天听陈征老师告诉我有这个展览的,因为我喜欢陈老师的画,我觉得他的推荐肯定错不了。看了这个展览,我觉得画得是挺不错的。没想到妙虚法师这么年轻,但他有比较高的艺术追求和目标,我觉得很可贵。他的起点是比较高的,不同于一般社会上流行的东西。中国的书画跟佛教都有紧密的联系,许多开宗立派的人物,对后世深有影响的都身居佛门。我觉得从事艺术就应该这样,必须全身心的投入,不带杂念,不急功近利。佛门中人就是这样。现在对社会上很多从事艺术的人来说,技巧很重要,天赋也很重要,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心态。从事艺术的心态怎么样,决定了这个人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在艺术上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我认为正是在这一点上,妙虚法师给了我们一种启示。古人讲“画如其人”,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画家,急功近利者甚至把画当作谋生赚钱的一种手段,这样的画作自然会流露一种商业的气息,这个画一看就是想卖给人家,想讨人喜欢,想让画商看重。画得非常工细,花了很多力气,精细刻画。就像董其昌所反对的那种,或者就是故弄玄虚,或者媚俗,投其所好。我觉得这样的画风,格调是不高的。妙虚法师的心态是相当好的,他不急功近利,随心所欲,没有负担。我觉得这种没有负担,随心所欲的心态才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心态。只有具备了这样心态的人,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所以我喜欢他的画。我深感到现在的艺术界,确实有一个最根本的,在心态上自我修炼的问题。在世俗社会呆久了,他的心态自然就要跟着世俗走。妙虚法师进入佛门,他是找到了一个修身的好地方。我不知道他的初衷是不是因为画画进入佛门,还是有一些思想上的转变,而遁入空门?不管出于哪种目的,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地方来从事艺术,对艺术是有益的。刚才有的先生谈到,现在的僧人文化和历史上的僧人文化有什么不一样?我认为时代变了肯定会不一样,但是再不一样,僧人是超脱的,画出画来自然是比较超脱,不太着眼于世俗的感情的表达。寻找一个很合适自己理想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特点我想是不会变的。不能让僧人画一些描写世俗的画,不能像一般画家来这么要求。当然这种清静,净化灵魂,并不是说跟社会毫无联系。但基本上是说,出世的一种思想是不会改变的,如果他这种思想不改变,在艺术上必然也是这样一种流露。我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当然妙虚法师还很年轻,前途还很远大,作为艺术的追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来看,他受前人的影响比较大,当然也有自己的特殊追求,但可以看出学谁的东西,受谁的影响。要进一步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向可染先生说的用最大的功夫打进去,然后还要跳出来。学习前人的艺术,吸收他们成功的经验,树立自己的一种风格,这是一种融会贯通的过程。这种要求是非常高的,真能达到这个要求就是大师了。妙虚法师对艺术是非常赤诚的,在追求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一定会在现在的基础上有一个更高的目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