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杨红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形而上的美学即定义美 【美学】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杨红梅)

【美学】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杨红梅)

2023-07-15 02: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然后,他如此解释道: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岳阳之楼,晴川之阁,不有崔、范之品题,则巍观杰构,沉沦于湖滨江渚矣。”

河东先生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美丽的事物不是因为自己美丽而闻名,而是因为人而得以扬名天下。比如兰亭,如果没有遇到王羲之,那么它的清湍修竹,即使再清丽脱俗也将荒芜和隐没在空山之中。岳阳楼和黄鹤楼,如果没有范仲淹和崔颢留下的传世佳作,纵使再有壮观、独特的构造,也同样被埋没在湖泊江河的岸边。

也即是,外物并不能单靠他们自己就成为美(美不自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而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审美观(因人而彰)。所以,美不能离开观赏者,美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人不断去发现、照亮、创造和生成。彰,就是生成。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也有一段很有名的对话: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在王阳明看来,一棵深山之处的花树,花开得即使再美,也只是自开自落,无所谓美与不美。在人未看花树时,花虽存在,但它与深山、人一起“同归于寂”,‘寂’就是遮蔽而无意义,谈不上颜色美丽。只有当人来看此花时,此花之美才被人揭示而使得“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于是,花树之美便被发现、被照亮、被传颂,美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

由此来看,美是发现,美是照亮,美是创造,美也是生成。

王阳明和柳宗元的美学观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了“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样一个美学命题。这也是中国美学“天人合一”的体现。萨特曾说,“由于人的存在,才‘有’(万物的)存在”。所有的美皆因人而起,因人而异,因人而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是万物借以显示自己的手段。”

故,中国美学大师宗白华这样定义美:”一切美的光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美”乃是人的心灵与世界的沟通。

世界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而要有一双美的眼睛,需有一颗美的心灵和对美的独特认知。

【二】人与人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人与自然尚且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又何尝不是如此?

一个人是否美、美的程度如何?很多时候不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而是取决于他人的评价。

如遇到三人言而成虎呢?这个时候不是别人不美,而是你的内涵还没修炼到家。如果修行到家,自是宠辱不惊,一切皆是风轻云淡。

作为一个自然的人,在我看来,美无外乎包括两方面,一是外貌,二是内涵。外貌无法改变,而内涵却可以通过学习无限提升、延展。只有美貌,少了许厚重。只有内涵,少了许轻盈。内涵是美的升华,美在大道无形,而外貌是美的表象,美在视觉盛宴。二者可独立,也可并行,忌金玉其外败絮其里,唯内外兼修、表里如一方为大美。

美会产生什么力量呢?古人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知己者容。

每年评出的感动中国人物,都是美的极致和标杆。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精神之美远远高于物质追求。

历史有很多大美之人,各行各业,形形色色,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名垂青史、千古流芳的大美之人,皆是因为心中有大爱。爱国家,爱人民,爱自然,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如此说来,心中有爱之人,即是世间美丽之人。

学会爱,学会深爱,这是永葆生命大美之秘诀。

对于我们宝贵而短暂的一生来说,最美的意象就是生命。

生命之美,在于生而为美。

生而为美——这个“生”,是生命,是生活,是生存,也是生成。人之为人,在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来到这个世界,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发现美、传递美、创造美、享受美,从而提升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写意人生这个“意象”之美。如此,就是人生最美。我们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即便是悲剧之美,也是美的一种迸发和最高境界的升华。它能让我们更深地懂得生活不易,愈发珍惜人生之美好。

生而为美——这是我们一生的美学命题。

自然,亦是我微信签名中“做最美的自己”的心声和追求。

【三】国与国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对于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费孝通老先生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美学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老的原意应该是人们不仅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之美。在我看来,这应该是对国家与国家如何相处阐述最精妙的“美道”了!

“各美其美”是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价值,各自有一套审美标准。承认并在尊重各个国家多元的文化和不同的制度,不恶意攻击、诋毁他国的和平发展,从而和平共处,这是各美其美。在和平相处的基础上,慢慢开始发现发现别的民族觉得美的东西自己也觉得美,这是“美人之美”。不仅能容忍不同价值标准的存在,进而能赞赏不同的价值标准,这是“美美与共”。“美美与共”是不同国家的审美价值融合认同的结果,进而相互美好,不就达到了我们古人所向往的“天下大同”了么?

反之,如果拼命鼓吹自己国家如何之美,其他国家如何如何不好,但其他国家就不认,甚至在联合国群起而攻之,这就不能不说是自欺欺人了。

说到底,还是没有领会和学习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自然了,也不需要他们去学。因为,有些人骨子里就是见不得别人好,即使学了,也是白搭。姑且继续丑陋吧!老子说得好,大成若缺——没有丑陋的衬托,哪里能凸显中国之美?!

遇见

鸟语花香原创文学第335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